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的修學要領▪P2

  ..續本文上一頁們對情緒的執著,恰恰將它化爲了一片蔽目之葉。

   如果我們具備智慧的觀照,就會看清念頭和情緒的真相,不隨它左右,不受它傷害,因爲情緒和念頭只是虛空中的一片雲彩,大海中的一片浪花。而我們的心性,卻是虛空,是大海。如果我們執著一片雲彩,這片雲彩便是一切;如果我們安住于虛空,一片雲彩又算得了什麼?雲卷雲舒,虛空又何曾有過改變?

   具備相應的定力之後,我們還會感覺到,並不是每種負面情緒都會對我們構成傷害。如果我們受到傷害,那只是因爲心執著其中。這種執著非常強烈的時候,會嚴密、堅固得像一個封閉的器皿。使我們誤以爲,這個器皿和充斥其中的情緒,就是我們的本來面目,就是我們能夠擁有的全部。也正因爲如此,我們從來都不敢輕易離開這個器皿,從來都舍不得嘗試打碎它,以爲那樣我們就會一無所有。事實上,當這個因爲執我而構建的器皿被打破之後,我們所擁有的就是無限。或許,這麼說並不准確,因爲無限是不能被擁有的。在無限之中,已不再有“能”和“所”的存在。

   在學佛過程中,舍棄凡夫心是一項重大任務。佛陀他老人家在許多經教中談到的空、無常、無我及戒定慧等,都是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的最佳利器。這種幫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幫助我們認識凡夫心的真相,一方面是幫助我們有效對治凡夫心。

   修行就如打仗一樣。打仗,首先要認識敵人的危害性,其次了解敵人在哪裏,然後才知道如何去對付它,最後還要采取行動,否則知道得再多也是枉然。而修行的困難還在于,所要面對的敵人是如此衆多,包括我們無始以來積累的種種不良習氣,其難度不亞于一人與萬人敵。

   修行究竟修什麼呢?這並不是一個多余的問題。事實上,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修行究竟在修什麼,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如果對修行目標沒有清晰的認識,很可能一輩子的修行都是在“成就”凡夫心。越是“精進”的話,“成就”往往也會更大。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所謂的老修行,越修脾氣越大,越修我慢越重,越修越自以爲是,覺得天下唯有自己真正修行,旁人皆是沽名釣譽之徒,皆是不如法的僞教徒。

   如果修行修到這樣的境界,不論是解脫道還是菩薩道,都了不相幹。因爲無論哪一種修行方式,都是爲了幫助我們去除我執,而非增長我執。

   在《道次第》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通過對死亡、惡趣乃至人天之苦的觀修,使我們發起精進勇猛之心。唯有舍棄凡夫心,修行才能踏上正道,因此這一基礎非常重要。很多人認爲佛法修行的核心在于空性見,一旦證得空性,所有問題皆迎刃而解,事實並非如此。即使對空性有所體認,也並不能立即解決問題,因爲通達空性也是爲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克服凡夫心。見性只是真正修行的開始,之後還要通過修道來鞏固它。我們要知道,凡夫心的根深蒂固,並不會因見道就立即徹底瓦解。所幸的是,見道能使我們真正具備摧毀凡夫心的力量,然後再通過修道使其從根本上解體,而不僅僅是被降伏。如果不解決凡夫心,未來生命依然不能自主。對于這個重中之重,我們決不能因循苟且。

   2.菩提心

   舍棄凡夫心,還將有助于我們發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如果我們沒有深刻意識到人生短暫及惡趣之苦,修行就不易有迫切感,更不會有燃眉之急,自然也難以發起猛利的出離心。唯有真正意識到生命無常,不斷念惡道苦,才會明了暇滿人生對修行的重要價值。並進一步推己及人,想到世間千千萬萬的人雖然得到人身,卻不能很好利用;想到六道一切有情,在無盡生命輪回中都曾是我們的姐妹兄弟,如今卻沈淪于生死苦海,沒有得救的機會。我們不斷作這樣的觀修,才能發起廣大的菩提心。

   所以,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觀修,不僅是舍凡夫心的良藥,也是發菩提心的動力。大乘經教中說到,有些人可以直接從出離心入道,有些人可以直接從菩提心入道。無論是修學聲聞還是菩薩乘,宗大師在《道次第》中的建構,都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有助于我們在修行中健康、圓滿地成就。

   成佛就是菩提心的圓滿成就。整個《道次第》的修學可分爲叁大要領,即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又稱“叁主要道”。其中,出離心是引發菩提心的基礎,而菩提心則是根本,是總持,是統攝一切的核心。如果以一種修行統攝叁主要道的話,那就是菩提心,唯有它可以統攝出離心和空性見。

   以大乘佛教的觀點來看,唯有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大乘的修學核心,歸根到底就是兩點,一是菩提心,一是空性見。如果以最簡明的方式來概括大乘佛法,無非是這兩大內容。我們的一切修學都應圍繞這兩點,而最終所成就的也無出其右。

   在佛陀所具備的品質中,最主要的就是悲和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慈悲和智慧。這兩種品質,正是依菩提心和空性見而成就。

   依菩提心,成就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否則便難以圓滿。阿羅漢雖然追求個人解脫,但並非不具悲心,乃至我們每個人,也都有或多或少的悲憫之心,但這些都不是佛陀所成就的大慈大悲。如何將一念悲憫之心轉換並提升到大慈大悲的境界?唯有依靠菩提心的推動。所以,上士道的整個修行,都是圍繞菩提心而發起、成就的。

   3.空性見

   此外,空性見也非常重要。通過相應的引導,每個人都能發起菩提心。或者說,我們都知道怎樣在心行上去調整並接近菩提心。但我們所發起的,只是世俗菩提心,它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礎上。既然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礎上,這樣的菩提心必然是有限的,是不純淨的。

   從世俗菩提心上升到勝義菩提心,需要有個超越的過程。即從有限到無限的超越,從相對到絕對的超越,從凡到聖的超越。突破這些局限,就是突破凡夫心的局限。如是,方能契入空性,引發勝義菩提心。這個過程需要空性見的指導,佛法所說的無我、無常、空,都是在幫助我們突破這一局限。

   很多人都會說:我很客觀。事實上,僅以個體經驗爲參照,幾乎無法做到百分之百的客觀。我們想到有,即落入有的狀態;想到空,即落入了空的狀態,總之會落入一種“相”。我們所有的想法,都會落入意識的建構中。就像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無法擺脫地球的引力。除非有大于地球引力的力量推動,才能使我們一躍而出,直達雲霄。如果沒有空性見,沒有特殊的善巧方便,我們很難走出凡夫心的軌迹,也無法超越自身的思維。

   空性見的作用正在于此,它可以幫助我們認清凡夫心的真相,幫助我們檢驗自身的修行。否則,我們有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境界後,往往會沾沾自喜,自以爲擺脫了凡夫心的作用,乃至證得了涅槃和空性。殊不知,這仍是在凡夫心構建的假想中,被其千變萬化的僞裝所蒙蔽。

   古今中外,很多哲學和宗教都在探討宇宙人生的真相,也自以爲掌握了終極真理。事實上,他們只是將凡夫心建構的自我(當然這個自我非常微細)或者相似的境界,當做是法的真實。也就是說,他們都未能超越凡夫心建構的我執和法執。原因何在?在于他們不了解空性究竟是怎麼回事。唯有佛陀在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相後,以緣起的智慧爲我們指出了空性見,幫助我們剖析凡夫心的真相,解構凡夫心所變現的虛妄世界。一旦認清它們的本來面目,我們才有可能從中擺脫出來。

   在佛法中,各宗各派都建立有相應的正見。衆生根基不同,有些人適合從唯識見入,有些人適合從中觀見入,有些人適合從大圓滿的見入。不同的見,都可以幫助我們舍棄凡夫心,然後契入空性,證得中道實相。包括《阿含經》所說的無常見、無我見,同樣可以達到契入空性、成就解脫的效果。

   我們現在學習《道次第》,主要是依應成派建立的中觀見,以《般若經》爲最高、最圓滿的經典,並以龍樹、提婆、月稱的中觀論典爲依據。格魯派的思想主要是源自深觀和廣行兩大體系。不過,宗大師雖然繼承了以彌勒菩薩爲代表的廣行派思想,卻認爲這一思想是對《般若經》的隱義進行闡述,因而也是般若思想的組成部分,只是在見上未能究竟了義。對于修學佛法來說,般若見確實非常重要。在藏地,信衆曆來就有供奉《般若經》的習俗,將之作爲一切法的代表。而在漢地,對《般若經》也無比推崇,除叁論宗以《般若經》爲最高依據典籍之外,天臺和禅宗也極爲重視般若見在修行上的指導作用。從漢、藏大德們對《般若經》的推崇,都說明了此經在修學佛法中的重要地位。

  叁、建構:道前基礎及叁士道

   《道次第》的內容主要由道前基礎和叁士道組成。

   1.道前基礎

   我們學習《道次第》,不僅要知道最終目標是什麼,也有必要了解修學要領和入道基礎。其中,入道基礎是我們在修學佛法中最薄弱的環節。尤其在現代學院教育中,我們對法、對法師、對聞法都缺乏應有的恭敬。而缺乏恭敬的直接弊端就在于,我們很容易將社會上的一套習慣帶入佛法修學中。正因爲我們沒有很紮實的前行,盡管也聽了很多法,卻不能落實到心行中,不能有所受益。

   《道次第》關于“道前基礎”的部分中,有叁點是我們必須引起關注並加以實踐的。

   首先要遵循如法的聽聞規則。聽者應深刻認識到聞法的重要,于法及法師生起恭敬心,並在聞法過程中遠離叁種過、具足六種想。作爲說法者,要思維說法的勝利,以無染心而說法,于大師及法生起恭敬承事,說法時應住五種想,說法過程應如律如儀,講說完畢之後則應以淨願回向。如法的遵循聽聞規則,不僅對個人修學大有裨益,對于正法久住也具有重大意義。

   其次是依止法。帕邦喀大師爲《道次第》所作的科判中,將依止法名爲“入道根本”,可見依止法的重要性。遺憾的是,不少人對此並未引起高度重視,這也是不少學佛者修學難有長進的主要原因之一。佛法從恭敬中得,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受益。在極度的恭敬中,我們的…

《《菩提道次第》的修學要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