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的修学要领
——2004年春讲于戒幢佛学研究所——
济 群
我们应当发心为利益六道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学习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从发心开始的。学佛的要领,也在于如何用心。所谓修行,固然是对行为的修正,但关键还必须善用其心。所有的修行方法,归根结底是用来帮助我们调整心行。如果不善于用心,即使遍学三藏、广修道场、接引无量众生学佛,也无法使我们抵达解脱之道,甚至可以说,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干。
我们每个人,都有着无始以来形成的用心习惯。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做哪件事不曾用心过?若是没有用心,便不可能将事情做成。但我们一向关注的,只是做事的结果,却从未在意自己是以怎样的心做事。这种忽略,正是所有问题的症结所在,也是一切众生至今流转生死的症结所在。
很多学佛的人也不例外。他们所关注的,是修了什么法门、做了什么功德,如此等等。却从不曾反省,自己是以怎样的心在做。正因为如此,虽然修了几十年,仍未摆脱原有的用心习惯,摆脱凡夫心的系缚。
那么,出家是否就不存在这些问题呢?不少人出家以后,虽然生活改变了,所做的事情不同了,但用来做事的心却未曾改变。事实上,这种情况非常普遍。看起来,几十年都在学佛、修行、弘法,实际上,凡夫心却有增无减,只不过表现形式有所不同罢了。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果?因为他们在做这一切时,没有正确的发心。于是乎,表面看是在学佛、修行、弘法,实际还是在培养贪嗔痴,增长凡夫心。这正是许多人修行却没有成就的原因所在。
所以说,修行的关键就在于用心。我们必须彻底改变过去的用心方式,以出离心和菩提心做事,这才是成就佛道必须具备的心行。当然,菩提心可能无法一步到位。但我们应当时常作这样的观修和训练,做任何一件事,都要发心为利益所有众生而做,为解脱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种积累,也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只要我们不断如是观修,菩提心的力量就会日渐增长。当菩提心具有足够的力量之后,便能战胜凡夫心,消除凡夫心带来的一切负面作用。
“舍凡夫心,发菩提心”,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修学核心。离开这个核心,即使事业做得再大,经论研究得再深,往往只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助长我们的凡夫心。虽然做的是佛教事业,但只是积累了一些福德资粮;虽然学的是佛教典籍,但只是增加了一些佛学知识,对于修行证果却是徒劳无益的。
一、目标: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
《道次第》涵盖了从学佛到成佛的整个修行过程,为我们修学佛法建构了非常清晰的脉络。论中所展开的层层引导,不仅次第井然,且扎实稳健。我们学习这部论典,应围绕道次第的要领进行,这就有必要对它作一个宏观的把握。如果我们真正把握了这些核心,学习起来就会事半功倍。在此,我将扼要为大家作些介绍。
首先,《道次第》所要成就的目标是什么呢?那就是“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事实上,这不仅是《道次第》的目标,也是整个佛法修学所要抵达的目标。
1.舍凡夫心
在无尽的轮回中,推动我们流转生死的动力,正是凡夫心。它的基石便是无明,并由此导致世间所有的烦恼。然后因烦恼而造业,在造业过程中,凡夫心又得到滋养和增长,如此循环往复。
我们拥有什么?我们现在能感觉到的,唯有凡夫心。在凡夫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凡夫心的作用:烦恼、我执、贪嗔痴,皆为凡夫心的显现。
凡夫心,属于佛经中所说的妄识的层面。关于这一内容的阐述,在佛教典籍中占有相当分量。如《阿含经》,就比较偏重对妄识的分析,很少讲到真心。而在大乘经论中,唯识宗更是重视妄识分析的典型,并将其归纳为八识、五十一心所,阐述得极为精确到位,故名虚妄唯识系。但分析妄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舍弃妄识。
那么,如何才能舍弃妄识?在佛教中,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是认为妄识必须舍弃,如唯识宗所说的“转识成智”。唯识宗有转依之说,即转舍、转得。依唯识宗的观点来看,生命中有染和净两个层面。“染”是我们要舍弃的,“净”则是我们要成就的。从这个角度分析,“染”和“净”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自体。舍弃染污的妄识,方能成就清净的识体。
一是“即妄即真”,认为染污的妄识没有独立的自体。换句话说,在妄想生起之处,既没有根,也没有去处。事实上,它并未离开真心的作用。所以妄识并不需要舍弃,因为它本来就只是呈现在真心上的影像。当我们以智慧觉照之时,它自然就消归空性中,了无踪迹。
认识到妄心的差别,舍弃妄心,这是修行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2.成就佛陀的品质
舍弃妄心,并非修行的最终目的。我们还要进一步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成佛,便是成就佛陀的功德和品质,成就佛陀那样究竟圆满的慈悲和智慧。如何才能成就这些品质?是通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逐步成就,还是我们心性中本自具足的?关于这些问题,佛教中也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
如来藏体系的思想,提出佛性、如来藏和真心。认为我们一念的心性,本身就具足无量功德。我们只需将这念心开发出来,就能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在佛教中,建立于真心思想体系上的修行,如禅宗、大圆满、大手印,都是立足于这样一种见地。也就是说,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与佛是无二无别的。但对于凡夫众生来说,我们所具有的佛性未产生作用时,有和没有是一样的。在《涅槃经》中,将此比喻为贫女宝藏、力士额珠等,虽有若无。而修行的作用,就在于开发它。
或许有的人会感到奇怪,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为什么现实中的我们又和佛菩萨有着天壤之别呢?那正是因为,我们都生活在凡夫心中。我们只有不断剔除心行中的种种杂质,发起勇猛的菩提心,并辅以止观的力量,才能圆满开发心性中具足的一切功德。否则,像声闻人那样,虽然已消除凡夫心,依然不能成就无量功德。
按照《道次第》的观点,虽不以如来藏的思想为究竟。但只要通过正确的观修,同样可以在短时间内积累佛果的无量功德。菩提心具有无限的特征,这种无限正是迅速圆满佛果功德的秘诀所在。任何一件微小的善行,只要我们本着利益一切众生的无限之心去做,所得的功德便是无限的。正如任何一个数字被乘以无穷大之后,结果必然是无穷大。所以,如果我们发起真正的菩提心,对一切有情都能生起无限慈悲,并使心时时处于这种广阔的无限之中,很快就能圆满无量功德。
二、要领:三主要道
《道次第》的修学目标,即舍弃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质。关于舍凡夫心,本论主要是通过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观修来进行。
1.发出离心、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内容为念死、念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中士道的内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样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学阶段,所念内容却大相径庭。下士道的修学,是以成就人天善果为目标,故念恶趣之苦,希求人天之乐。而中士道的修学,是以发起出离心为目标,故进一步念人天之苦,因为人天亦非究竟之乐,仍在有漏的三界之内。此外,还应该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谛,即有情生命延续的原理及状况。
我们要不断思维死亡之苦、恶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维烦恼和业给我们带来的痛苦。这种观修,有助于我们生起真正的出离心。
说到出离,首先是出离环境。我们出家,就是对尘世生活的出离。但出离环境并非目的,因为任何境界都没有实质。我们之所以要出离环境,是因为心对境界的贪著。所以,出离环境是为了摆脱心对此产生的贪著,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出离凡夫心。
凡夫心也属于集的范畴。我们希望出离苦,首先应出离集。知苦,方能断集。所谓集,就是烦恼、业力,就是生死相续。
业力,包括身口意三业。一般来说,似乎偏重于身业和语业,但意业却是根源。贪嗔痴三毒,就属于意业的范畴。我们在贪的时候,就造下贪的意业;嗔的时候,就造下嗔的意业;执我的时候,就造下我执的意业。正如《地藏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贪的念头每启动一次,就造作一次贪业。再启动一次,贪业就得到增长,如是不断递增。当然,意业并不都是负面的,同情、关爱、慈悲也属于意业。
生命就是无尽的积累。在这种积累中,意业才是根本,身业和语业只是意业的外在表现。任何善恶行为的生起,皆因意业的参与才有了力量,才会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形成种子。如果没有意业的参与,它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
在戒律中,每犯一条戒,都要考察是有心造作或无心造作。杀生,是有心杀还是无心杀;偷盗,是有心偷还是无心偷,并以此作为判断是否犯戒的重要因素。这也类似于法律所考量的动机。
由此可见,心的参与非常重要。贪一次并不可怕,嗔一次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中形成了强大的贪心和嗔心。这些心行一旦成熟,将形成巨大的惯性,在未来生命中不断主宰我们,促使我们造作种种恶业。修行的根本,在于将心从贪嗔痴中摆脱出来,使它不受五欲尘劳的系缚。
在我们的习惯中,贪心生起时,贪就代表了我们全部的想法,使整个身心毫无保留地投入这种贪婪之中。而嗔心生起之时,嗔就主导了我们全部的情绪,使每个细胞都燃烧着不可遏制的嗔火。
那么,贪和嗔能代表我们生命的全部吗?事实并非如此。当我们的心介入情绪并为之左右时,我们已经感觉不出,情绪只是生命海洋中的一片浪花,并不是大海本身。在自然界中,一片叶子是微不足道的,可当它遮蔽了我们用来观察世界的眼睛时,它甚至就成了我们的整个世界。我…
《《菩提道次第》的修学要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