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菩提道次第》的修學要領

  《菩提道次第》的修學要領

  ——2004年春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濟 群

   我們應當發心爲利益六道一切衆生成就佛道而學習佛法。

   做每一件事情,都是從發心開始的。學佛的要領,也在于如何用心。所謂修行,固然是對行爲的修正,但關鍵還必須善用其心。所有的修行方法,歸根結底是用來幫助我們調整心行。如果不善于用心,即使遍學叁藏、廣修道場、接引無量衆生學佛,也無法使我們抵達解脫之道,甚至可以說,和成就佛道了不相幹。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無始以來形成的用心習慣。仔細分析一下,我們做哪件事不曾用心過?若是沒有用心,便不可能將事情做成。但我們一向關注的,只是做事的結果,卻從未在意自己是以怎樣的心做事。這種忽略,正是所有問題的症結所在,也是一切衆生至今流轉生死的症結所在。

   很多學佛的人也不例外。他們所關注的,是修了什麼法門、做了什麼功德,如此等等。卻從不曾反省,自己是以怎樣的心在做。正因爲如此,雖然修了幾十年,仍未擺脫原有的用心習慣,擺脫凡夫心的系縛。

   那麼,出家是否就不存在這些問題呢?不少人出家以後,雖然生活改變了,所做的事情不同了,但用來做事的心卻未曾改變。事實上,這種情況非常普遍。看起來,幾十年都在學佛、修行、弘法,實際上,凡夫心卻有增無減,只不過表現形式有所不同罷了。爲什麼出現這樣的結果?因爲他們在做這一切時,沒有正確的發心。于是乎,表面看是在學佛、修行、弘法,實際還是在培養貪嗔癡,增長凡夫心。這正是許多人修行卻沒有成就的原因所在。

   所以說,修行的關鍵就在于用心。我們必須徹底改變過去的用心方式,以出離心和菩提心做事,這才是成就佛道必須具備的心行。當然,菩提心可能無法一步到位。但我們應當時常作這樣的觀修和訓練,做任何一件事,都要發心爲利益所有衆生而做,爲解脫六道一切有情的痛苦而做。

   心行的成就是一種積累,也就是良好習慣的養成。只要我們不斷如是觀修,菩提心的力量就會日漸增長。當菩提心具有足夠的力量之後,便能戰勝凡夫心,消除凡夫心帶來的一切負面作用。

   “舍凡夫心,發菩提心”,是我們必須明確的修學核心。離開這個核心,即使事業做得再大,經論研究得再深,往往只是在以另一種方式助長我們的凡夫心。雖然做的是佛教事業,但只是積累了一些福德資糧;雖然學的是佛教典籍,但只是增加了一些佛學知識,對于修行證果卻是徒勞無益的。

  一、目標: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質

   《道次第》涵蓋了從學佛到成佛的整個修行過程,爲我們修學佛法建構了非常清晰的脈絡。論中所展開的層層引導,不僅次第井然,且紮實穩健。我們學習這部論典,應圍繞道次第的要領進行,這就有必要對它作一個宏觀的把握。如果我們真正把握了這些核心,學習起來就會事半功倍。在此,我將扼要爲大家作些介紹。

   首先,《道次第》所要成就的目標是什麼呢?那就是“舍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質”。事實上,這不僅是《道次第》的目標,也是整個佛法修學所要抵達的目標。

   1.舍凡夫心

   在無盡的輪回中,推動我們流轉生死的動力,正是凡夫心。它的基石便是無明,並由此導致世間所有的煩惱。然後因煩惱而造業,在造業過程中,凡夫心又得到滋養和增長,如此循環往複。

   我們擁有什麼?我們現在能感覺到的,唯有凡夫心。在凡夫的世界中,一切都是凡夫心的作用:煩惱、我執、貪嗔癡,皆爲凡夫心的顯現。

   凡夫心,屬于佛經中所說的妄識的層面。關于這一內容的闡述,在佛教典籍中占有相當分量。如《阿含經》,就比較偏重對妄識的分析,很少講到真心。而在大乘經論中,唯識宗更是重視妄識分析的典型,並將其歸納爲八識、五十一心所,闡述得極爲精確到位,故名虛妄唯識系。但分析妄識的最終目的,是爲了舍棄妄識。

   那麼,如何才能舍棄妄識?在佛教中,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一是認爲妄識必須舍棄,如唯識宗所說的“轉識成智”。唯識宗有轉依之說,即轉舍、轉得。依唯識宗的觀點來看,生命中有染和淨兩個層面。“染”是我們要舍棄的,“淨”則是我們要成就的。從這個角度分析,“染”和“淨”似乎有著截然不同的自體。舍棄染汙的妄識,方能成就清淨的識體。

   一是“即妄即真”,認爲染汙的妄識沒有獨立的自體。換句話說,在妄想生起之處,既沒有根,也沒有去處。事實上,它並未離開真心的作用。所以妄識並不需要舍棄,因爲它本來就只是呈現在真心上的影像。當我們以智慧覺照之時,它自然就消歸空性中,了無蹤迹。

   認識到妄心的差別,舍棄妄心,這是修行過程中的重要內容。

   2.成就佛陀的品質

   舍棄妄心,並非修行的最終目的。我們還要進一步成就佛菩薩的品質。

   成佛,便是成就佛陀的功德和品質,成就佛陀那樣究竟圓滿的慈悲和智慧。如何才能成就這些品質?是通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逐步成就,還是我們心性中本自具足的?關于這些問題,佛教中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

   如來藏體系的思想,提出佛性、如來藏和真心。認爲我們一念的心性,本身就具足無量功德。我們只需將這念心開發出來,就能成就佛菩薩的品質。

   在佛教中,建立于真心思想體系上的修行,如禅宗、大圓滿、大手印,都是立足于這樣一種見地。也就是說,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與佛是無二無別的。但對于凡夫衆生來說,我們所具有的佛性未産生作用時,有和沒有是一樣的。在《涅槃經》中,將此比喻爲貧女寶藏、力士額珠等,雖有若無。而修行的作用,就在于開發它。

   或許有的人會感到奇怪,我們現前的一念心性與佛無二無別,爲什麼現實中的我們又和佛菩薩有著天壤之別呢?那正是因爲,我們都生活在凡夫心中。我們只有不斷剔除心行中的種種雜質,發起勇猛的菩提心,並輔以止觀的力量,才能圓滿開發心性中具足的一切功德。否則,像聲聞人那樣,雖然已消除凡夫心,依然不能成就無量功德。

   按照《道次第》的觀點,雖不以如來藏的思想爲究竟。但只要通過正確的觀修,同樣可以在短時間內積累佛果的無量功德。菩提心具有無限的特征,這種無限正是迅速圓滿佛果功德的秘訣所在。任何一件微小的善行,只要我們本著利益一切衆生的無限之心去做,所得的功德便是無限的。正如任何一個數字被乘以無窮大之後,結果必然是無窮大。所以,如果我們發起真正的菩提心,對一切有情都能生起無限慈悲,並使心時時處于這種廣闊的無限之中,很快就能圓滿無量功德。

  二、要領:叁主要道

   《道次第》的修學目標,即舍棄凡夫心,成就佛陀的品質。關于舍凡夫心,本論主要是通過下士道和中士道的觀修來進行。

   1.發出離心、舍凡夫心

   在《道次第》中,下士道的內容爲念死、念惡趣苦、皈依叁寶、深信業果,中士道的內容主要是念人天善趣之苦。同樣是念“苦”,在不同的修學階段,所念內容卻大相徑庭。下士道的修學,是以成就人天善果爲目標,故念惡趣之苦,希求人天之樂。而中士道的修學,是以發起出離心爲目標,故進一步念人天之苦,因爲人天亦非究竟之樂,仍在有漏的叁界之內。此外,還應該了解苦生起之因——集谛,即有情生命延續的原理及狀況。

   我們要不斷思維死亡之苦、惡道之苦,乃至人天之苦,思維煩惱和業給我們帶來的痛苦。這種觀修,有助于我們生起真正的出離心。

   說到出離,首先是出離環境。我們出家,就是對塵世生活的出離。但出離環境並非目的,因爲任何境界都沒有實質。我們之所以要出離環境,是因爲心對境界的貪著。所以,出離環境是爲了擺脫心對此産生的貪著,歸根結底,還是爲了出離凡夫心。

   凡夫心也屬于集的範疇。我們希望出離苦,首先應出離集。知苦,方能斷集。所謂集,就是煩惱、業力,就是生死相續。

   業力,包括身口意叁業。一般來說,似乎偏重于身業和語業,但意業卻是根源。貪嗔癡叁毒,就屬于意業的範疇。我們在貪的時候,就造下貪的意業;嗔的時候,就造下嗔的意業;執我的時候,就造下我執的意業。正如《地藏經》所說:“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貪的念頭每啓動一次,就造作一次貪業。再啓動一次,貪業就得到增長,如是不斷遞增。當然,意業並不都是負面的,同情、關愛、慈悲也屬于意業。

   生命就是無盡的積累。在這種積累中,意業才是根本,身業和語業只是意業的外在表現。任何善惡行爲的生起,皆因意業的參與才有了力量,才會在我們的阿賴耶識中形成種子。如果沒有意業的參與,它所形成的力量是非常微弱的。

   在戒律中,每犯一條戒,都要考察是有心造作或無心造作。殺生,是有心殺還是無心殺;偷盜,是有心偷還是無心偷,並以此作爲判斷是否犯戒的重要因素。這也類似于法律所考量的動機。

   由此可見,心的參與非常重要。貪一次並不可怕,嗔一次也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生命中形成了強大的貪心和嗔心。這些心行一旦成熟,將形成巨大的慣性,在未來生命中不斷主宰我們,促使我們造作種種惡業。修行的根本,在于將心從貪嗔癡中擺脫出來,使它不受五欲塵勞的系縛。

   在我們的習慣中,貪心生起時,貪就代表了我們全部的想法,使整個身心毫無保留地投入這種貪婪之中。而嗔心生起之時,嗔就主導了我們全部的情緒,使每個細胞都燃燒著不可遏製的嗔火。

   那麼,貪和嗔能代表我們生命的全部嗎?事實並非如此。當我們的心介入情緒並爲之左右時,我們已經感覺不出,情緒只是生命海洋中的一片浪花,並不是大海本身。在自然界中,一片葉子是微不足道的,可當它遮蔽了我們用來觀察世界的眼睛時,它甚至就成了我們的整個世界。我…

《《菩提道次第》的修學要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