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認識菩提心》講座前言

  《認識菩提心》講座前言

  

  學佛首先要發心。發心有二種:一者出離心,二者菩提心。聲聞行者依出離心而成就解脫,菩薩行者依菩提心而成就無上菩提。可知發心是學佛的根本,大小乘經論中無不強調發心的重要性,尤其是發菩提心。

  凡夫衆生之所以爲凡夫者,因爲有凡夫心。學佛的人之所以難以擺脫凡夫心者,因爲缺乏出離心、菩提心。如能發起猛烈的出離心、菩提心,修行就會容易多了。如果沒有猛烈的出離心、菩提心,學佛數十年只能停留在凡夫心行上轉,很難走入菩提道。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有叁大內容:菩提心、菩薩道、空性正見。其中菩提心爲因。所以《大日經》說到菩薩的修行是:菩提心爲因,大悲爲根本。方便爲究竟。這是以菩提心爲因,依菩提心生起大悲心,由大悲心成就無上菩提。

  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提出學佛修行的叁主要道:出離心、菩提心、性空見。這是以出離心爲基礎,進而發菩提心,再通過聞思經教獲得性空正見,依此正見成就圓滿的菩提心行。

  十方諸佛菩薩的修行,都是從發菩提心開始。所以諸佛菩薩在因地上都發過宏願。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藥師如來發十二大願,普賢菩薩發十大願王等。諸佛菩薩依此願力才能成就依報莊嚴。

  受菩薩戒先要發菩提心。受菩薩戒的時候,戒師問言:發菩提心否?沒有發菩提心就沒有資格受菩薩戒,即使受了也不能獲得菩薩的戒體。因爲缺乏菩提心的菩薩戒,就如沒有靈魂的軀體。而菩薩戒的止惡行、善行、利益衆生行,都必須建立在菩提心上才有力量。同時也因爲持菩薩戒才能成就菩提心行。

  大乘的正見也是爲成就菩提心。如《金剛經》中須菩提尊者提出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全經的內容便是圍繞著修習菩提心而展開的,菩薩發菩提心,進而行菩薩行,修六度四攝,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然而凡夫的心行難免執我、執法,擺脫不了凡夫心的作用,因此金剛經中處處告誡我們不論認識世界或修菩薩行的過程中,都要以般若性空正見,無我、無相、無所得的智慧,去除凡夫心,成就般若智慧。

  《華嚴經》雲:“初發心即成正覺”。又雲:“初發心與叁世諸佛功德同等”。顯示了菩提心的殊勝無以倫比。佛陀在菩提樹下發現了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就告訴我們了佛與衆生沒有本質上的不同,相反佛與衆生有著本質上的相同之處。代表著諸佛菩薩的品質主要有兩種:即慈悲與智慧。這兩種品質在我們的生命中本來具足,只是被凡夫心遮蔽而已。發菩提心是直接立足悲智兩種品質的成就。我們只要把菩提心發到位了,我們自然和諸佛菩薩就沒什麼區別了。

  菩提心總持一切。菩薩道的修行首先要發菩提心,最後成就還是菩提心,因爲無上的佛果便是菩提心的圓滿成就。而大乘佛教中的願力、戒、見,雖然依菩提心生起,但最終是爲成就菩提心的。

  如果說修習一種法就能成佛,那便是慈悲行。《普賢行願品》曰:“諸佛菩薩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佛菩薩心以悲智爲品質。悲智二種似乎是各自獨立的。其實圓滿的慈悲一定包含著智慧。因爲如果沒有空性慧爲基礎,一定不能成就諸佛菩薩所具足的圓滿大悲。

  中國自稱爲大乘佛教的故鄉,中國佛教界流傳的是大乘佛教經論。可是中國佛教自古以來被社會當成消極避世的宗教。做爲大乘佛教的學者中國人,似乎也缺乏濃厚的積極利世精神,而公然以菩薩行者身份出現的人少之又少。這是因爲缺乏菩提心。

  禅宗和淨土宗原爲大乘佛教的兩大行門,可是這兩個宗派的行者,不論是念佛還是參禅的,多數人都以個人了脫生死爲急務。以致佛教在世人心目中,佛教成了與現實社會人生沒什麼關系,佛教成了只關心來世了。這是因爲忽略了菩提心的關系。

  佛法在認識論上,談空說有;在行爲上,有消極、積極。比如針對衆生對我法的實有妄執,所以經教中多說無常、無我、無自性空。而修行有止惡行善的兩個層面,從止惡的意義上,佛陀就告誡我們,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因而佛教就給人以消極的感覺。事實上,佛法不僅講空,更講有,有就是要有菩提心;佛法不僅告誡我們要消極的對待惡行,更要積極的止惡,積極的行善,發菩提心是便是積極的止惡,積極的行善。

  片面的強調空,片面的強調止惡,這是佛教成爲消極避世的宗教的原因,也是修行難以取得突出成就根源。依菩提心的修行是積極的。在積極的利他行中,成就菩提心,成就慈悲的品質,成就諸佛具備的種種功德。以此功德的力量,自然戰勝不善的心行,導向解脫自在的圓滿人生。

  菩提心在學佛修行具有如此重要,我願意積極的推廣如此殊勝的教法。此次“認識菩提心”的講座,是我爲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學員開設的。此次講座從凡夫心說起,依唯識宗的教法,說明凡夫心行運作的規律,指出了凡夫的心行是無始以來的積累,而許多學佛的人也難以跳出凡夫心。進而提出對治凡夫心的方法,發起出離心、菩提心。立足《華嚴》的見地,依《華嚴》《般若》經教,指出菩提心的殊勝,及菩提心具備的特征。再依漢藏兩地高僧大德的著述,揭示菩提心發起的因緣。然後再建立菩提心實踐的方法及次第。

  此次講座內容一共分爲八個方面:

  一、我們有那些心

  1、虛妄的心(成就凡夫的品質)

  2、覺悟的心(成就諸佛菩薩的品質:慈悲、智慧)

  二、世俗一般人的發心

  1、一般人發心

  2、一般人發心與學佛人發心的不同

  叁、普通人在學佛發心中存在的誤區

  1、因貪執某人某事而發心

  2、在正確發心過程中誤入凡夫心

  四、正確的發心

  1、出離心

  2、菩提心

  五、菩提心的殊勝

  依《華嚴經·初發心功德品》說發菩提心功德

  六、菩提心的種類(願、行、勝義)

  1、願菩提心,依菩提心發起之願力,如諸佛菩薩之願力。

  2、行菩提心:依菩提願生起之行,如六度四攝。

  3、勝義菩提心:由契入空性而發起無限的、平等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之心。

  七、菩提心發起的因緣

  1、依《行願品》發心

  2、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因果言教修:即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菩提心、無上佛果。

  3、依寂天菩薩教授自他相換法而修:思惟無始以來由執我利已産生種種之過失,及思惟利他之種種功德。

  4、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中發起菩提心的十種因緣:一、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叁者、念師長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衆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靈故。八者、忏悔業障故。九者、求生淨土故。十者、爲念正法得久住故。

  八、菩提心的實踐

  1、見(定解)

  A、認識菩提心成就的功德,

  B、認識菩提心的特征:利他、平等、無我、無相、無所得

  C、落實到心行上

  2、定(穩定)

  通過不斷的訓練、不斷的調整,最後在心行上獲得穩定、持續……

  3、行(持續的作用)

  落實在生活中

  4、菩提心實踐的典範:各大諸佛、菩薩

  二00叁年十月八日寫于阿蘭若處 濟群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