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心、僧格、正見
——2004年秋講于寒山書院
濟群
作爲出家不久的年輕僧人,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必須逐步培養起相應的素養。如是,才能成長爲合格的僧人。否則的話,即使在寺院生活幾十年,往往也只是光頭俗漢而已。雖然我們外在的形象與在家人有所不同,但仔細考量一下,我們的觀念、行爲和在家人究竟有多大差別呢?僧衆乃人天導師,我們不僅要在行爲上具足威儀,更要從內心培養起堪當這一重任的品質。這就需要通過學佛、修行全面改造自己。
時常聽到人們感慨當代出家人的種種不如法,我告訴他們:出家人也是人,也是從芸芸衆生而來,不可能立刻成爲聖賢。在座的每一位,包括我自己在內,都是從社會走進僧團。我們往往帶著社會上形成的錯誤觀念和習氣來到佛門,若不能以佛法改造自己,雖然剃發染衣,有了不同的包裝,內容卻是依舊。可以說,仍是十足的在家人,甚而比某些高素質的在家人更世俗。
既然我們已經選擇出家這條道路,就必須認識到這一身份的內涵和意義,以此造就自身品格。那麼,出家人究竟應當具備哪些素養呢?我談幾點,和大家共同勉勵。
一、發心
關于發心,大家可能覺得很普通。在佛教界,“發心”二字多流于空洞的口頭禅,很少引起我們的重視。事實上,它正是學佛的核心所在。無論是修行還是成就,最終將落實于心行。
在這個世間,我們會有很多追求,也會經曆很多事情。一般人關注的只是外在的名利、事業、情感,一生爲此奔忙追求。作爲出家人來說,初衷雖是出離世俗生活,但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很多寺院也在走向商業化,使不少出家人忙于事務。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究竟以怎樣的心在做事,是關鍵所在。
每個人的心行,來自無盡生命的延續,包括我們成長中的積累,也包括無窮過去的積累。生命中,和我們關系最密切的就是我們的心,一切痛苦和快樂皆根源于此。我們之所以痛苦,是因爲有一顆封閉、痛苦的心;之所以快樂,是因爲有一顆開放、安詳的心;之所以貪婪,是貪心在指使;之所以嗔恨,是嗔心在發作;之所以處處爲自己著想,是我執在作怪。如果我們對社會充滿關愛,那是來自愛心和悲心的力量。
不同的心,會帶來不同的人生結果。心靈的負面力量,如貪心、嗔心,是一切痛苦的根源。當我們起嗔心時,首先傷害的就是自己,只有在付諸行動後,才會進而傷害到他人。當我們起貪心時,則會陷入無休止的追逐中,即使擁有再多,和無限的欲望相比,仍然是微不足道的,仍然會因爲不滿足而沮喪。我們有怎樣的心,就會有怎樣的追求,帶來怎樣的生活狀態。我們之所以活得那麼疲憊、那麼痛苦,正是根源于內心重重無盡的煩惱,而不是外在的環境。我們可以逃避環境,卻無法逃避自己的心。帶著一顆煩惱的心,無論走到哪裏都無法開懷。反之,如果內心快樂安詳,即使身居陋室、生活清貧,一樣能怡然自得。所以說,真正的快樂不在于財富和地位。有錢有勢的人也有他們的煩惱,甚至比常人更多。在我接觸的信徒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學佛,關鍵在于改造我們的內心。如果僅僅改造環境,那是不究竟的。就像臉上沾染了汙垢,即使拼命擦洗鏡子,鏡中呈現的影像依然是不清潔的。同樣,我們對外在世界的執著,也都是內心投射的影像。因爲我們有貪心和嗔心,所以見到喜歡的立刻就起了貪念,見到討厭的立刻就起了嗔心。所謂的喜歡和討厭,只是我們內心賦予它的個人判斷,並非真實的客觀結果。若是我們的內心不清淨,看到的世界就不可能圓滿。而佛菩薩的心是清淨的,所以他們的世界就是圓滿的,這正是佛經所說的“心淨則國土淨”。世人因爲不了解內心對于世界的作用,一味改造外在環境,不僅沒有造就淨土,反而帶來了環保等諸多問題。
事實上,心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本。唯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知道如何從內心著手修行。首先,我們要認識到心靈中有哪些力量是正面的,具有積極意義;哪些因素是負面的,具有破壞作用。在《百法明門論》及《俱舍論》中,對各種心理活動都有詳細闡述,幫助我們認識自身的種種心所,從而進行抉擇和取舍,消除負面情緒,開發正面力量。這也就是《菩提道次第論》中特別強調的“舍凡夫心,發菩提心”。
凡夫心,是我們在修學過程中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所謂凡夫心,即貪心、私心、嗔心、慢心、嫉妒心等給生命帶來無盡痛苦的不良心行。在過去生,正是它們使我們輾轉于長劫輪回之中。今生今世,又是它們在繼續製造痛苦。意識到這些心行的過患,我們就必須像防範洪水猛獸那樣防範它們,時刻不能松懈。當然,僅僅防範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逐步鏟除這些隱患。不然的話,我們永遠無法解決生命的問題。
學佛出家,首先要發出離心,使我們的心從凡夫心中擺脫出來。當我們說到出離時,包含著兩個方面:一是對環境的出離,一是對內心種種執著的出離。任何心行都不是獨立的,皆以相應的環境爲基礎。如貪心的生起,一定有其所貪的對象,或者貪吃,或者貪睡,或者貪玩,或者貪色。我執也是同樣,或執自己的身體爲我,或執自己的想法爲我,或執自己的財産爲我。正因爲如此,我們要擺脫某種心行,就必須遠離與其相應的環境。
出離世俗之家,也就是放棄對世俗生活的占有欲,包括對財富、事業、家庭的占有。藉由對環境的出離,進而擺脫對環境的執著。所以說,出家不僅是出離環境,根本還在于出離我們的凡夫心。當我們去除內心的一切雜染,就能擁有清淨無染的心。而它所呈現的,是安詳、從容、光明,是無牽無挂的自在。
出家的意義,在于幫助我們出離外在環境和內在心靈的束縛。那麼,又該如何生起並堅固自己的出離心呢?在《菩提道次第論》中,下士道和中士道的部分都是在幫助我們培養出離心。
首先是念死無常,這是生起出離心的重要方法。若是我們深切感受到死亡的無常迅速,世間種種浮華也就黯然失色了。雖然我們都知道人必有一死,但總覺得眼前還有長長的一生可過,所以要有財産、房子,要有種種生活的必需品乃至奢侈品。我們的需要是如此之多,好像要得越多,死亡就會離我們越遠。事實上,死亡發出的邀請往往是突然的。在這個世間,每時每刻都有人在經曆死亡,從嬰兒到老人,一口氣不來,轉息便是來生。人身難得今已得,如何才能充分發揮這一身份的價值?就是利用它好好修行。不然,即使成就再輝煌的事業,終究是過眼雲煙,于解脫、于生命素質的提升毫無價值。而一旦失去這個身份,或許就是長劫的苦難和沈淪,是暗無天日的漫漫長夜。真正意識到生死無常,能策勵我們利用好現有的每一天,利用好今生擁有的寶貴人身。
其次是思維惡道之苦,包括地獄之苦、餓鬼之苦和畜生之苦。在今天這個世間,人類的物質生活有了極大提高。但這只是一期業力所決定,目前所擁有的生活環境,我們還能享用多久?誰也沒有絕對把握。在座的同學雖然都很年輕,但若是不懂得珍惜時光,精進修學,青春轉瞬即逝,很快就會步入中年、老年。到那時,即使有心修行,只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思維叁惡道之苦,也是爲了幫助我們迅速生起出離心。如果我們知道不遠的前方就是萬丈火坑,我們還有心思爲眼前的一點享樂而陶醉嗎?還能不想方設法地尋求逃避火坑的方法並付諸實踐嗎?
發起出離心之後,我們還要進而發起菩提心。學佛不僅是拜佛、誦經,更不是爲了生活。很多人剛出家時還發心求解脫,但時間長了,卻逐漸退失道心,將出家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每天忙于事務,甚至追求名聞利養,實在令人歎息。所以,我們必須對出家的目的有清晰而堅定的認識。唯有這樣,我們才不至于在學佛路上迷失方向。
學佛的最終目的,乃成就佛菩薩所具有的慈悲和智慧。如此,我們才能真正超越輪回之苦,才有能力幫助一切衆生。雖然我們生活在較爲優越的環境中,但普天之下還有很多人在痛苦中沈淪,或是物質貧乏,或是精神受挫,或是飽受病苦。而叁惡道中的衆生,更在經受著我們難以想象的折磨。僅僅是我們可以眼見的畜生道,每天都有多少生命被殘忍地虐待、屠殺?對于這一切苦難的衆生,我們忍心棄之不顧而自求解脫嗎?
所以說,學佛不僅是爲了自己得解脫,也是爲了使六道一切衆生共同解脫。當我們具備這樣一種發心時,就能和佛菩薩的心相應。諸佛菩薩正是爲救度一切衆生而應化于世,他們所具有的慈悲是平等而無限的。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之心。它並不是空洞的,而是要在起心動念之間,在做每件事的時候,都想著利益一切衆生。只有這樣,我們的心行才能向佛菩薩靠攏,最終成就佛果。
成佛並非遙不可及,因爲它所成就的,是佛菩薩所具有的慈悲和智慧的品質。慈能與樂,悲能拔苦,從而幫助一切衆生離苦得樂。在無盡的生死輪回中,一切衆生都曾是我們的父母至親。正如《梵網經》所說:“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從輪回的觀念來說,衆生在六道隨業風漂流,時聚時散。雖然今日對面不相識,但我們要知道,他們都是我們往昔的親人。體悟到這一點,我們就不會對衆生的痛苦無動于衷了。
如果我們的心中時刻想著衆生,我執就會逐漸減少,由我執而來的煩惱也會隨之減少。在生活中,特別自我的人往往也是特別痛苦的人,因爲他們的心狹隘得裝不下自己以外的任何人。反之,具有開放胸懷的人,往往是特別快樂的人,因爲他們心能夠容納一切。《菩提道次第論》中有兩句話說得非常好:“我愛執者,是一切衰損之門,愛執他者,爲一切圓滿之處。”佛菩薩之所以能夠成就,正是因爲處處想著利益衆生。而衆生之所以流轉生死,無非是因爲只想著自己,不料…
《發心、僧格、正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