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反而因此害了自己。
每個人學佛的發心可能都不一樣,這也很正常。但我們既然選擇出家,就必須以良好的心態修行,否則別無出路。雖然我們住在寺院,每天也在接觸佛法,從事弘法事業,但如果用心出現偏差,夾雜了貪心、嗔心、我執,那麼無論多麼精進,最終成就的只能是凡夫心。即使因爲做事而修得一點福報,也無非是有漏之因,于解脫並不相幹。所以說,樹立正確的發心,是學佛的重中之重。
二、僧格
作爲一個出家人,僧格的養成也非常重要。
所謂僧格,也就是出家人特有的品格和威儀。僧格不僅是衡量一個僧人的標志,也關系到佛法在世間的流傳。世人對佛教的印象,很多時候並不是因爲讀了佛經,而是通過對出家人的觀察得來。如果僧人威儀具足、自在安詳,往往不需要通過說教,就能使人折服並對佛法生信。但如果出家人缺乏應有的修養,散漫粗俗,世人往往也會因此而生起輕慢之心,覺得佛法不過如此。
僧人的威儀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內在的氣質,一是外在的言行。內在氣質源自定、慧的修習,從而保有內心的祥和自在。一個修行有素、內心安然淡定的人,所傳遞的氣息也是安詳而有攝受力的。反之,一個心浮氣躁的人,則會散發出焦慮不安的氣息。今天是一個浮躁的時代,大多數人來到寺院是爲了尋找心靈的甯靜。如果出家人也表現得心浮氣躁,又何以教化世人?
關于威儀的教化作用,佛經中記載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當年,舍利弗尊者未出家時,已是很有成就的外道修行者。某日,因目睹馬勝比丘的威儀而大爲折服,心生景仰,恭敬詢問道:你的老師是誰?必是大成就者吧?他平日都爲你們說什麼法?馬勝比丘回答說:我的老師就是釋迦牟尼,在他的教法中有這樣一個偈頌:“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舍利弗聞之起敬,並由此因緣追隨佛陀出家,成爲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
可見,威儀的教化作用不可思議,而威儀的基礎就是僧格。那麼,僧格從何而來?必須通過戒律的規範和定、慧的熏修。我們進入寺院之前,也是和常人無別的在家人,也會充滿世俗的想法,喜歡名利聲色,或許還有很多不良的行爲習慣,或舉止散漫,或爭強好勝。對于在家人來說,這些也許並不是很嚴重的問題。但出家之後就必須依戒律改造自己的言行,脫胎換骨,重新做人。一個內心真正調柔的人,行爲必然是如法的。而在沒有完全調伏內心之前,嚴格依照戒律的要求生活,則能幫助我們培養良好的行爲習慣,逐步消融習氣。在戒律中,對于行住坐臥皆有一定之規,從而使我們由身的調柔達至心的調柔。
關于僧格的培養,也有相應的程序,那就是“五年學戒,不離依止”。出家後,必須在五年內依止師長學習戒律,實踐作爲僧人的行爲准則及生活方式,包括沙彌戒、比丘戒。有律儀生活爲基礎,才能進一步聞思經教。這裏所說的依止,不僅是學習戒律的條文,更要在師長的指導下生活,將戒律落實在行動中。
比丘戒包括止持和作持兩部分。止持,即比丘所應遵循的二百五十戒。作持,則包括誦戒、結夏、安居等。止持的特點,是告訴我們什麼不能做,如在家五戒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也屬于止持的範圍。止持乃以止爲作,從而止息內心的貪、嗔、癡煩惱。無始以來,我們因無明而養成很多不良積習,如何克服它們?首先就應遠離這些錯誤行爲。就像吸毒者在戒毒期間,必須遠離毒品,否則很難奏效。
出家人的生活,一方面是通過戒律來限製自身行爲,通過止息的力量來對治惡行。一方面是保持少欲知足的生活狀態。出家生活是簡單的,生活環境簡單,內心也容易獲得平靜。若是環境太複雜,幻想自然隨之增多。欲望特別大的人,必然要爲了滿足欲望而不斷操勞,不斷消耗自己的時間、精力、心力。現代人雖然生活好了,但普遍活得很累,時刻都在掙錢和消費的循環中奔忙,幾乎沒有片刻閑暇。
相比之下,出家人確實太有福報了。我們不必爲生存奔波,我們的生活,是爲真理而求索,爲悟道而修行。也正因爲如此,生活方式要盡可能簡單,既能減少內心貪著,也是珍惜現有福報。在早期僧團中,佛陀規定比丘們奉行極爲簡樸的生活准則,樹下坐,常乞食,雲遊四方,一瓶一缽,身無長物。中國古代禅僧的生活也同樣淡泊超然,“一缽千家飯,孤僧萬裏遊”,正是這種了無牽挂的修道生活的真實寫照。他們的物質生活雖然匮乏,但內心卻充實自在。
生活在現代的出家人,物質生活雖然比以前豐富了,修道環境卻非常嚴峻。現代人修行確實比古人要難,因爲外在的誘惑太多了。修行需要有相對清淨的環境,尤其在尚未具備相應定力之前,環境是否清淨如法,更顯得重要。過去,寺院的一堵圍牆就將我們和紅塵隔開了。但現在,報刊、電視、網絡早已突破了圍牆的阻隔。即使我們身處圍牆之內,仍可能受到外界幹擾。所以,我們除了持戒之外,還必須培養自身的定力,否則很難抵擋種種誘惑。
除例行的早晚功課之外,我們應該每天安排一定的禅修時間。打坐能幫助我們將心安住于正念,培養生命內在的自主力量。當這種力量強大之後,我們才有能力抵擋外在環境。否則的話,很難在五欲六塵中保持初心不退。即使能夠堅持,也往往堅持得非常艱難。而有了定力之後,內心自然就能安住。此外,我們還要具足透視世間的智慧。學習教理,便是幫助我們獲得正確看待世間和人生的智慧。若看不清世界的真相、看不清生命的奧秘、看不清自身心念的幻化無常,我們和世人的認識又有什麼差別?可以說,我們就沒有在佛法中真正得到受益。
對于出家人來說,外在威儀和內在心行的培養都是不可或缺的,這是造就僧格的兩大要素。其中,通過修定而開發智慧更爲重要。若能以佛法智慧俯視世間,我們才能真正保有超然物外的自在,才能救濟群迷而不爲塵勞所染。
叁、正見
正見,即佛法的無漏智慧。佛陀及曆代祖師大德給我們留下了叁藏十二部典籍,對于這些人類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有責任去繼承它。不僅是爲了我們自己,同時也是爲了一切衆生。
在無盡的生命中,我們始終處于茫然之中,不知生從何來,死往何去。我們看不清世界的真相,看不清生命的真相。盡管世人都在追求幸福,卻不知究竟怎樣才能獲得幸福和快樂。原因何在?正是因爲我們不了解痛苦的根源,只是隨無明驅使不斷向外追逐。我們早就在追逐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所以,我們需要在智慧指引下重新認識人生,這也是普天下所有人都需要的。
如果缺乏這種智慧,即使我們學佛、修行乃至出家,也只能于佛法種些善根而已。因爲沒有智慧引導的盲修瞎煉,根本無法獲得成就。缺乏正見的話,我們不但沒有能力弘揚佛法,甚至做人也未必合格。因爲佛法正見也是人生的正見,這些智慧都含藏在佛陀的經教中,含藏在叁藏十二部典籍中,需要我們去學習、思維、實踐。
寺院創造這樣的條件成就大家學習,因緣難得。但我們還要知道,學習經教並不只是爲了讀懂幾本典籍。聞思經教的根本目的,是幫助我們獲得認識人生的智慧。八正道爲修學佛法的常道,其中即以正見爲首。有了正見,我們才懂得應該怎樣去修行,怎樣走上成佛之道。
佛教的經典雖然浩如煙海,但基本正見並不多,這也是我們必須切實把握的。如因果觀,相信世間是有善有惡,有業有報,凡是我們造作的業力,遲早都會遭受果報。我們還要相信有前生、後世,生命不是斷滅的,既有無窮的過去,也有無盡的未來。此外,我們還要相信世間有聖賢、有凡夫,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修行成爲聖賢,否則生命將不斷墮落。人的這種身份充滿著不確定性,所謂不確定,正是取決于每個人的行爲。從佛法角度來看,一切都取決于我們的業力,並沒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造物主。
業力有叁種,一是思想的行爲,一是語言的行爲,一是身體的行爲。思想上的行爲爲意業,包括我們的起心動念。或許我們覺得,起心動念是無形的,念頭過去就了無痕迹了,並不會對自己和他人構成傷害。事實上,念頭生起後,就會在生命中播下一顆種子。如果經常啓動這個念頭,種子就會逐漸成長,力量就會越來越大。我們的每一種心理力量,都是長期起心動念的結果。經常貪的人,會養成貪婪的人格;經常嗔的人,會形成易怒的性格。在我們的人格中,哪種心行的力量占領上風,正是源于一次次的起心動念,源于一點點的積累壯大。
學佛修行,就要以智慧觀照內心,觀察自己每天都在想些什麼。如果安住于正念,就是在培養生命中正面的心理力量。如果每天都在胡思亂想,就會培養生命中負面的心理力量。而這些正面或負面的心念,又將對我們的未來構成很大影響,這就是因果的規律。因果不僅是外在的結果和報應,更體現于內在的影響。每一個起心動念,必然對未來生命構成影響。和這種影響相比,外在的報應其實並不重要,因爲內在心行力量的影響會更長久、更深入。
相信因果之外,我們還要時時觀察無常。觀無常可以使我們遠離對世間的貪著,如果時時憶念無常,就比較容易放下對自身和現世的貪執,修行自然容易相應。若沒有無常的觀念,必然會以各種方式貪戀世間,從而引發無盡的煩惱。
另外,無我的正見對于修學佛法也很重要。學佛的人,對無我這個概念都很熟悉,但關鍵在于能否落實于心行,否則知道再多也是徒勞無益的。唯有通過心行的體證,才能真正意識到,我們感覺中的“我”,只是一種附加的錯覺而已。就像這個麥克風,它只是緣起的事物,其中既沒有我,也沒有他。如果我們認爲它是“我的”,那是我們在麥克風上附著的感覺,其本身並不會因爲我們的感覺而發生變化。我們對身體的認識也是同樣。色身來自父母的遺傳基因,早在阿賴耶識去投胎時,我們就將這個遺傳基因執以爲“我”。隨著這個遺傳基因的成長,我們契而不舍地將此當成是“我”。事實上,這個色身也只代表了因緣的生滅,其中既沒有“我”,也沒有“我所”。但因爲我們將它執以爲“我”,當這個身體正常時,我們會認爲是“我”很健康;當這個身體出現故障時,我們會覺得是“我”病了;當這個身體瀕臨死亡時,我們又覺得是“我”快要死了。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我,無非是我們的錯覺所致。認識到這些,可以減少很多無謂的執著和煩惱。
世間的一切煩惱,皆源于這種錯誤的我執。對我們所執著的起貪心,爲我貪;對我們不喜歡的生嗔心,爲我嗔;認爲自己高于他人,爲我慢……諸如此類。可見,所有煩惱都是以我執爲本。如果能認識到無我的道理,許多煩惱將迎刃而解。所以說,學佛的關鍵是獲得正見。以正見幫助我們認識生命的真相,認識世間的真相。深信因果,並了知一切皆無常、無我,皆是因緣之假象,緣生緣滅,緣聚緣散。正如《金剛經》所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如果我們能以這樣的智慧觀照世間,那麼世間的各種現象都不再能傷害我們。
以上,和大家探討了作爲出家人必須具備的叁大要素:一是發心,包括出離心和菩提心;二是僧格,即出家人必須具備的內在氣質和外在威儀;叁是正見,具備正見之後,我們才有能力認識人生和世界的真相,也才有能力如法修行,最終斷除煩惱,開發智慧,證得真理。
2007年10月修訂版
《發心、僧格、正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