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反而因此害了自己。
每个人学佛的发心可能都不一样,这也很正常。但我们既然选择出家,就必须以良好的心态修行,否则别无出路。虽然我们住在寺院,每天也在接触佛法,从事弘法事业,但如果用心出现偏差,夹杂了贪心、嗔心、我执,那么无论多么精进,最终成就的只能是凡夫心。即使因为做事而修得一点福报,也无非是有漏之因,于解脱并不相干。所以说,树立正确的发心,是学佛的重中之重。
二、僧格
作为一个出家人,僧格的养成也非常重要。
所谓僧格,也就是出家人特有的品格和威仪。僧格不仅是衡量一个僧人的标志,也关系到佛法在世间的流传。世人对佛教的印象,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读了佛经,而是通过对出家人的观察得来。如果僧人威仪具足、自在安详,往往不需要通过说教,就能使人折服并对佛法生信。但如果出家人缺乏应有的修养,散漫粗俗,世人往往也会因此而生起轻慢之心,觉得佛法不过如此。
僧人的威仪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在的气质,一是外在的言行。内在气质源自定、慧的修习,从而保有内心的祥和自在。一个修行有素、内心安然淡定的人,所传递的气息也是安详而有摄受力的。反之,一个心浮气躁的人,则会散发出焦虑不安的气息。今天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大多数人来到寺院是为了寻找心灵的宁静。如果出家人也表现得心浮气躁,又何以教化世人?
关于威仪的教化作用,佛经中记载了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当年,舍利弗尊者未出家时,已是很有成就的外道修行者。某日,因目睹马胜比丘的威仪而大为折服,心生景仰,恭敬询问道:你的老师是谁?必是大成就者吧?他平日都为你们说什么法?马胜比丘回答说:我的老师就是释迦牟尼,在他的教法中有这样一个偈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舍利弗闻之起敬,并由此因缘追随佛陀出家,成为佛弟子中的智慧第一尊者。
可见,威仪的教化作用不可思议,而威仪的基础就是僧格。那么,僧格从何而来?必须通过戒律的规范和定、慧的熏修。我们进入寺院之前,也是和常人无别的在家人,也会充满世俗的想法,喜欢名利声色,或许还有很多不良的行为习惯,或举止散漫,或争强好胜。对于在家人来说,这些也许并不是很严重的问题。但出家之后就必须依戒律改造自己的言行,脱胎换骨,重新做人。一个内心真正调柔的人,行为必然是如法的。而在没有完全调伏内心之前,严格依照戒律的要求生活,则能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消融习气。在戒律中,对于行住坐卧皆有一定之规,从而使我们由身的调柔达至心的调柔。
关于僧格的培养,也有相应的程序,那就是“五年学戒,不离依止”。出家后,必须在五年内依止师长学习戒律,实践作为僧人的行为准则及生活方式,包括沙弥戒、比丘戒。有律仪生活为基础,才能进一步闻思经教。这里所说的依止,不仅是学习戒律的条文,更要在师长的指导下生活,将戒律落实在行动中。
比丘戒包括止持和作持两部分。止持,即比丘所应遵循的二百五十戒。作持,则包括诵戒、结夏、安居等。止持的特点,是告诉我们什么不能做,如在家五戒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属于止持的范围。止持乃以止为作,从而止息内心的贪、嗔、痴烦恼。无始以来,我们因无明而养成很多不良积习,如何克服它们?首先就应远离这些错误行为。就像吸毒者在戒毒期间,必须远离毒品,否则很难奏效。
出家人的生活,一方面是通过戒律来限制自身行为,通过止息的力量来对治恶行。一方面是保持少欲知足的生活状态。出家生活是简单的,生活环境简单,内心也容易获得平静。若是环境太复杂,幻想自然随之增多。欲望特别大的人,必然要为了满足欲望而不断操劳,不断消耗自己的时间、精力、心力。现代人虽然生活好了,但普遍活得很累,时刻都在挣钱和消费的循环中奔忙,几乎没有片刻闲暇。
相比之下,出家人确实太有福报了。我们不必为生存奔波,我们的生活,是为真理而求索,为悟道而修行。也正因为如此,生活方式要尽可能简单,既能减少内心贪著,也是珍惜现有福报。在早期僧团中,佛陀规定比丘们奉行极为简朴的生活准则,树下坐,常乞食,云游四方,一瓶一钵,身无长物。中国古代禅僧的生活也同样淡泊超然,“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正是这种了无牵挂的修道生活的真实写照。他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匮乏,但内心却充实自在。
生活在现代的出家人,物质生活虽然比以前丰富了,修道环境却非常严峻。现代人修行确实比古人要难,因为外在的诱惑太多了。修行需要有相对清净的环境,尤其在尚未具备相应定力之前,环境是否清净如法,更显得重要。过去,寺院的一堵围墙就将我们和红尘隔开了。但现在,报刊、电视、网络早已突破了围墙的阻隔。即使我们身处围墙之内,仍可能受到外界干扰。所以,我们除了持戒之外,还必须培养自身的定力,否则很难抵挡种种诱惑。
除例行的早晚功课之外,我们应该每天安排一定的禅修时间。打坐能帮助我们将心安住于正念,培养生命内在的自主力量。当这种力量强大之后,我们才有能力抵挡外在环境。否则的话,很难在五欲六尘中保持初心不退。即使能够坚持,也往往坚持得非常艰难。而有了定力之后,内心自然就能安住。此外,我们还要具足透视世间的智慧。学习教理,便是帮助我们获得正确看待世间和人生的智慧。若看不清世界的真相、看不清生命的奥秘、看不清自身心念的幻化无常,我们和世人的认识又有什么差别?可以说,我们就没有在佛法中真正得到受益。
对于出家人来说,外在威仪和内在心行的培养都是不可或缺的,这是造就僧格的两大要素。其中,通过修定而开发智慧更为重要。若能以佛法智慧俯视世间,我们才能真正保有超然物外的自在,才能救济群迷而不为尘劳所染。
三、正见
正见,即佛法的无漏智慧。佛陀及历代祖师大德给我们留下了三藏十二部典籍,对于这些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责任去继承它。不仅是为了我们自己,同时也是为了一切众生。
在无尽的生命中,我们始终处于茫然之中,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看不清世界的真相,看不清生命的真相。尽管世人都在追求幸福,却不知究竟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原因何在?正是因为我们不了解痛苦的根源,只是随无明驱使不断向外追逐。我们早就在追逐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人生的方向。所以,我们需要在智慧指引下重新认识人生,这也是普天下所有人都需要的。
如果缺乏这种智慧,即使我们学佛、修行乃至出家,也只能于佛法种些善根而已。因为没有智慧引导的盲修瞎炼,根本无法获得成就。缺乏正见的话,我们不但没有能力弘扬佛法,甚至做人也未必合格。因为佛法正见也是人生的正见,这些智慧都含藏在佛陀的经教中,含藏在三藏十二部典籍中,需要我们去学习、思维、实践。
寺院创造这样的条件成就大家学习,因缘难得。但我们还要知道,学习经教并不只是为了读懂几本典籍。闻思经教的根本目的,是帮助我们获得认识人生的智慧。八正道为修学佛法的常道,其中即以正见为首。有了正见,我们才懂得应该怎样去修行,怎样走上成佛之道。
佛教的经典虽然浩如烟海,但基本正见并不多,这也是我们必须切实把握的。如因果观,相信世间是有善有恶,有业有报,凡是我们造作的业力,迟早都会遭受果报。我们还要相信有前生、后世,生命不是断灭的,既有无穷的过去,也有无尽的未来。此外,我们还要相信世间有圣贤、有凡夫,相信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修行成为圣贤,否则生命将不断堕落。人的这种身份充满着不确定性,所谓不确定,正是取决于每个人的行为。从佛法角度来看,一切都取决于我们的业力,并没有主宰一切的神或造物主。
业力有三种,一是思想的行为,一是语言的行为,一是身体的行为。思想上的行为为意业,包括我们的起心动念。或许我们觉得,起心动念是无形的,念头过去就了无痕迹了,并不会对自己和他人构成伤害。事实上,念头生起后,就会在生命中播下一颗种子。如果经常启动这个念头,种子就会逐渐成长,力量就会越来越大。我们的每一种心理力量,都是长期起心动念的结果。经常贪的人,会养成贪婪的人格;经常嗔的人,会形成易怒的性格。在我们的人格中,哪种心行的力量占领上风,正是源于一次次的起心动念,源于一点点的积累壮大。
学佛修行,就要以智慧观照内心,观察自己每天都在想些什么。如果安住于正念,就是在培养生命中正面的心理力量。如果每天都在胡思乱想,就会培养生命中负面的心理力量。而这些正面或负面的心念,又将对我们的未来构成很大影响,这就是因果的规律。因果不仅是外在的结果和报应,更体现于内在的影响。每一个起心动念,必然对未来生命构成影响。和这种影响相比,外在的报应其实并不重要,因为内在心行力量的影响会更长久、更深入。
相信因果之外,我们还要时时观察无常。观无常可以使我们远离对世间的贪著,如果时时忆念无常,就比较容易放下对自身和现世的贪执,修行自然容易相应。若没有无常的观念,必然会以各种方式贪恋世间,从而引发无尽的烦恼。
另外,无我的正见对于修学佛法也很重要。学佛的人,对无我这个概念都很熟悉,但关键在于能否落实于心行,否则知道再多也是徒劳无益的。唯有通过心行的体证,才能真正意识到,我们感觉中的“我”,只是一种附加的错觉而已。就像这个麦克风,它只是缘起的事物,其中既没有我,也没有他。如果我们认为它是“我的”,那是我们在麦克风上附着的感觉,其本身并不会因为我们的感觉而发生变化。我们对身体的认识也是同样。色身来自父母的遗传基因,早在阿赖耶识去投胎时,我们就将这个遗传基因执以为“我”。随着这个遗传基因的成长,我们契而不舍地将此当成是“我”。事实上,这个色身也只代表了因缘的生灭,其中既没有“我”,也没有“我所”。但因为我们将它执以为“我”,当这个身体正常时,我们会认为是“我”很健康;当这个身体出现故障时,我们会觉得是“我”病了;当这个身体濒临死亡时,我们又觉得是“我”快要死了。其实,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自我,无非是我们的错觉所致。认识到这些,可以减少很多无谓的执著和烦恼。
世间的一切烦恼,皆源于这种错误的我执。对我们所执著的起贪心,为我贪;对我们不喜欢的生嗔心,为我嗔;认为自己高于他人,为我慢……诸如此类。可见,所有烦恼都是以我执为本。如果能认识到无我的道理,许多烦恼将迎刃而解。所以说,学佛的关键是获得正见。以正见帮助我们认识生命的真相,认识世间的真相。深信因果,并了知一切皆无常、无我,皆是因缘之假象,缘生缘灭,缘聚缘散。正如《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智慧观照世间,那么世间的各种现象都不再能伤害我们。
以上,和大家探讨了作为出家人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一是发心,包括出离心和菩提心;二是僧格,即出家人必须具备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威仪;三是正见,具备正见之后,我们才有能力认识人生和世界的真相,也才有能力如法修行,最终断除烦恼,开发智慧,证得真理。
2007年10月修订版
《发心、僧格、正见》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