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佛法的基本認知▪P2

  ..續本文上一頁薩相應。這正是《華嚴經》所說的“初發心即成正覺”。

   我們通常認爲:發心是起點,成佛是終點。而起點和終點之間叁大阿僧祇劫的距離,足以使心力羸弱者退卻。但我們要知道,發心的心和成佛的心是一而非二,並無本質區別。所不同者,只是發心的純度尚未圓滿。若發心發得准確、到位、究竟,當下這顆心和成佛所成就的心,就是無二無別的。由此可見,成佛並非遙不可及,更不是天方夜譚。因爲成佛所應具備的品質,衆生心中本已具足,只需將它圓滿開發出來。

   如何開發呢?首先要發出離心,意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這就必須以放棄現世享樂爲前提。若我們仍貪著現世安逸,是無法擺脫凡夫心的,這也正是古德特別強調的“舍棄今生”。其次是要發菩提心,不僅自己希望出離,更發願幫助一切衆生解脫。

   發心,是修行能否成就的關鍵。如果發心正確,修行就成功了一半;如果發心圓滿,也就是修行的圓滿成就。以《華嚴》的見地來說,發心圓滿即等同于修行圓滿。同時,猛利的發心還可對治貪著等諸多煩惱。若我們發起猛利的出離心,不再貪著世間五欲六塵,再去念佛、修行,便能與道相應。一般人之所以修行不得力,多是因爲對現世的貪著太深,故一句佛號很難念得相應。

  叁、皈依

   許多人只是將皈依當做獲得佛教徒資格的形式,很少意識到它對修行有多麼重要。其實,整個佛法修行都未離開皈依的內涵。我們所皈依的佛、法、僧叁寶,代表著佛法的全體,缺少任何一寶,都是不完整的。學佛,從皈依外在的叁寶開始,最終在自己生命中實踐內在的叁寶,涵蓋了從修行到成就的全過程。

   皈依叁寶,關鍵在于對叁寶生起強烈的依賴之心。通常,各人都有自己依賴的對象,包括感情、事業、金錢、地位等,並以此作爲人生追求。但我們必須認識到,這些依托都是不可靠的。我們依賴感情,但親人可能會變心;我們依賴孩子,但孩子長大後未必聽話。于是有人說,世間唯有金錢最可靠,因爲它永不變心,但世間每天都有破産的人,即使將錢財鎖在保險櫃中,通貨膨脹也會使它們大幅度縮水。

   以佛法的智慧來看,人命無常,國土危脆,世間一切依賴都是不可靠的。而輪回之路是崎岖的,稍有不慎就會造下無窮惡業。在茫茫的生死苦海,在無盡的險惡輪回,我們隨時可能落入叁惡道中。人們只是被一些暫時的快樂所蒙蔽,看不到自身所處的險境。

   死亡何時來臨?我們沒有絲毫把握。一口氣不來,轉息便是來生。來世投身何處?我們更是茫然無知,唯有隨著業風飄蕩。不斷地念死無常,不斷地思維惡道之苦,才能珍惜現有的分分秒秒。同時,對叁寶産生強烈的依托感。在生死大海中,叁寶猶如幫助我們逃離苦海的唯一舟航。離開這條救度之船,只能獨自在海中掙紮。不少佛弟子雖皈依叁寶,卻未將叁寶視爲生命的依怙,甚至不曾在內心占據重要地位。在我們的心目中,還是金錢好,還是兒女好,還是事業好。即使遇到挫折時,也不肯深信因果,深信佛菩薩所揭示的生命真相,甯願相信那些似是而非的道聽途說,相信街頭擺攤者的信口開河。這樣的皈依叁寶,只是徒具形式而已,並未在我們的心行産生作用。

   皈依叁寶,應不斷憶念叁寶功德。就像那些追星族,每天都在聽著偶像的歌聲,模仿偶像的裝扮,搜集偶像的消息。在這種強化過程中,偶像就在其心中樹立起崇高的地位。我們選擇叁寶作爲皈依對象,也應不斷思維佛陀無量的慈悲、智慧和功德,確信唯有佛陀才能將我們從生死中救拔出來,唯有佛法才是真正的解脫之道,唯有僧寶才是修行不可或缺的助伴。強化叁寶在心目中的地位,才能將佛法深入于內心,念念與叁寶功德相應,最終成就叁寶的功德。

   在佛法修行中,有兩種方式:一是依據經教,通過聞、思、修的熏習,依循持戒、得定、發慧的步驟進行。一是直接以佛陀爲榜樣,以佛陀所行作爲自身觀修和臨摹的對象。我近期所講的《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正是對這一修行方法的詳細闡述。《普賢行願品》出自被譽爲“經中之王”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見地高超、至圓至頓的修法。雖有很多人以誦念《行願品》爲日常功課,卻極少有人認識到其中蘊涵的觀修方法,更無法運用于修行實踐。我在研習《普賢行願品》的過程中,感到這一法門極其殊勝,乃“菩提心的無上觀修,成佛的臨摹方法”。《普賢行願品》的修法,是根據佛菩薩的心行而設定,每一願皆以盡虛空、遍法界的衆生爲利益對象。所以,修學《行願品》不應僅僅停留于念誦,更要認識並實踐諸佛菩薩的功德,以《行願品》揭示的心行特征調整我們的心,從而使生命內在品質發生變化。

   同樣,憶念叁寶的過程,也正是念念成就叁寶功德的過程。皈依叁寶,就應以叁寶爲今生依托,通過誦經、拜佛、觀想,樹立叁寶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皈依不僅是單純的儀式,也不僅是學佛的開始,而是自始至終貫穿著整個修行過程。

  四、深信業果

   學佛的人,大約都以爲自己是相信因果的。但扪心自問:我們對因果究竟信到什麼程度?是“深信不疑”的“信”,還是“甯信其有,不信其無”式的信呢?

   對于學佛者而言,深信業果是非常重要的。無明煩惱爲什麼會使我們流轉生死?造作惡業爲什麼會使生命感得苦果?正是因果規律在支配。勤修戒定慧爲什麼能成就佛果?同樣取決于“如是因感如是果”的原理。唯有深信業果真實不虛,我們才能自覺地止惡行善,真正對自己的生命負責。

   每個人都關心自己的未來,爲什麼還會做出種種不負責任的行爲?原因就在于不曾深信業果,從而懷有僥幸心理,以爲自己會是那個逃脫惡業懲罰的幸運兒。久而久之,對因果的敬畏日漸淡薄,甚而流于習慣性的麻木。如果我們注意觀察,會發現生活中充滿因果的實例,只是以往未加注意罷了。我們常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口口聲聲相信因果,卻毫無顧忌地造作惡業。這種所謂的“相信”,只是虛假的裝飾而已。同時也說明,他們對業果的認識是極爲浮淺的。

   佛教所講的因果是叁世論,不僅貫穿著我們的今生,也貫穿著無盡的過去和未來。我們所能看到的,只是其中極其微小的一部分。對于不具備宿命通的凡夫來說,既看不到過去,看不到來世,也看不清現在,所以才會心存僥幸。如何才能加深對因果的認識?必須時常親近善知識,認真聞思經教,以此強化業果在內心的警策力。

   事實上,因果的另一層面是我們當下可以感覺到的,那就是心行的變化。當我們與貪嗔癡相應時,內心的負面力量隨之增長,人性也隨之墮落。一個貪婪無比的人,永遠體會不到心滿意足的快樂;一個嗔心熾盛的人,永遠感受不到心平氣和的從容。那麼,貪嗔癡從何而來?正是我們逐漸培養出來的。我們對金錢、色欲的執著,便是滋長貪嗔癡的養料。即使外在一切並未因我們的貪嗔癡有所改變,但這些不善的心行力量仍會對自身生命構成過患。每件善行乃至一念之善,將使人性中善的力量得到張揚;反之,人性中惡的力量也會隨之增長。世間有形形色色的人,有的很自我,有的很開放;有的很尖刻,有的很寬厚;有的很吝啬,有的很大度……每一種性格,都是生命的無盡積累。其中的負面因素,正是痛苦的源泉。

   如果我們深知:每一件善惡行爲必將對生命構成影響並留下痕迹,還會任意造作惡行嗎?事實上,不僅一切行爲如此,甚至起心動念也是功不唐捐的。我們的阿賴耶識就像電腦硬盤一樣,忠實記錄著輸入的每一份資料。即使我們可以騙盡天下人,但永遠騙不了自己,也絕無可能逃脫因果的自然法則。

   “業決定”的道理告訴我們:有所爲必將招感業果。這又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任何起心動念及外在行爲,必將在內心形成力量。二是今生的樂果皆來自過去世的善業,而今生的苦果則來自過去世的惡業,所謂“業不作不得,業已作不失”。

   當然,我們也不必爲已造作的惡業背負沈重的心理負擔,因爲焦慮和自責皆于事無補。當我們認識到曾經犯下的惡業後,應至誠地發露忏悔:“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癡,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以如法的忏悔清洗人格,蕩滌種種罪業。更爲重要的是,必須從此深信業果,慎護身口意叁業,如理作意,法隨法行,決不造作新的惡業。如此,才能生生增上,在菩提大道上勇往直前。

   以上給大家提供了修學佛法必須具備的四個基本認知。佛法雖然浩瀚,但所有修行都離不開這些基礎。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論》中,將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皈依叁寶、深信業果作爲學佛修行的道前基礎及共下士道的內容,又以“發心”貫穿叁士道的修行。可見,這四點不僅是學佛之路的必要基礎,也是修行成就的根本保障。

  2007年10月修訂版

  

  修學佛法的基本認知·問答

  問:如何發起菩提心?

  答:發菩提心主要涉及兩方面:一是如何發起;二是發起後如何鞏固。

  菩提心的發起,我們可以參照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闡述的十種因緣進行觀修,也可依據《菩提道次第廣論》中闡述的“七支因果”和“自他相換”來修習。其中,“七支因果”由阿底峽尊者所傳,“自他相換”由寂天菩薩所傳。

  那麼,發起後又如何鞏固呢?最重要的是,應時刻念茲在茲。面對任何一件善行,都應發心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做。若能每天不斷地這樣想、這樣做,菩提心必定會在內心形成強大的力量。

  問:學佛如何與生活、工作相適應?

  答:首先是在發心上,在生活或工作中,能以菩提心去做每件事,自然與學佛相應。其次是明確做事原則,知道何爲應作,何爲不應作。關于謀生之道,佛教中有正命和邪命之分。正命,即符合戒律的工作;邪命,即不符合法律或戒律的行爲。作爲佛弟子,應以正命立業、造福社會。若以邪命自活,…

《修學佛法的基本認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