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生就是一個大賭場,有氣派就去下賭注,管你怎麼個賭法,狂賭、豪賭、亂賭、顛倒賭,都好。有許多同學要結婚問我對不對?我說這個有什麼對不對,昏了頭就去結婚。算不定贏了,算不定輸了,有氣派就勇敢地上場賭,我紅包包好等著你。若是賭輸了不要怨恨;賭贏了也不需高興。最怕的是,你們學佛的同學想賭又不敢下去賭,深怕好不容易掙來的錢賠本了,叫你不賭嘛,手又發癢,真是沒出息。沒有出息的人不能學佛喲!學佛是大丈夫的事,像我們這輩子就這樣賭下去了,將來會成個什麼東西不知道,但遲早會成個骷髅是知道的。
相反的一面是得意,但是得意的煩惱、痛苦比失意更大。“以順境故,牽愛情華箭入體”,因爲順境就愛,人一得意,比如五子登科啦!車子、房子、金子、妻子、兒子,通通都有了,樣樣要如意。這個時候墮落得最快,因爲舍不得放掉。有愛就有情,愛與情合起來就是一顆很漂亮的子彈,這裏叫“華箭”很漂亮的一支箭。“入體”,射進了心窩,心胸都已經給它射穿了,一看還說,啊!好漂亮。“華箭入體”,永明壽禅師的文學天才真是高極了,因此順境界是那麼可伯。“能令心動,故稱不安。”,逆境界不大動心哦!人碰到倒楣了就阿彌陀佛了,安靜得多。但是,碰到得意的事就更動心了。因此,順逆二境都使人不能安心,真能安心就得道了,所以學佛很簡單,成不成道,就看安不安心嘛!就是這個問題。
《中庸》的大乘菩薩法門
今若無心,坦然無事,則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幹其慮。
這裏要注意,尤其是年輕有志入世的同學更要注意。他說要悟了道,真到了無心之地的人,才可以入世做大事業、行菩薩道。那個時候“坦然無事”,心境中沒有事。“則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萬機喲!一天從早到晚是忙得不得了,所有的煩惱都到你的身上來,叫做“萬機頓赴”,要擔當天下的大事,真悟了道的人“不撓其神”,這時他還在定中哩!雖然,日理萬機,對于該罵的人就罵兩句,做好的人就獎勵兩句,他沒有動過念頭。雖然,看到他在發脾氣或是獎勵你,但是喜、怒、哀、樂無動于衷。“千難殊對”,上千種的困難一起來到你前面,“而不幹其慮”,心境永遠是清明的,這樣才叫做無心無念,這才叫做大乘的菩薩道。這兩句話不但文學句子美到極點,也把佛學大乘菩薩的精華發揮得淋漓盡致。不是說到鄉下或山林種菜、住茅蓬,聽到冷雨打在竹子、芭蕉上淅瀝嘩啦地,席地參禅才叫做清淨。要在“萬機頓赴而不撓其神,千難殊對而不幹其慮”,在這中間當下即空。也就是《中庸》講的,“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渭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就是這個境界,那才是道。首先,這個見地要弄清楚,不要學了佛以後,一個人躲在小茅蓬閉起眼睛在那裏瞎摸稱打坐,那就錯了。
阿難與神光的對錯
所以阿難執有而無據,七處茫然;二祖體無而自安,言下成道。若不直了無心之旨,雖然對治折伏,其不安之相,常現在前。
在《楞嚴經》的七處征心,佛問阿難心在哪裏?阿難回答在內、在外等等,結果佛都說不對,有人說,是阿難答得不好,不合乎邏輯。其實我們可以說,《楞嚴經》是一部劇本,編劇及導演都是釋迦牟尼佛,演員的安排也是他,阿難只不過是當個演員,來演主角的角色。阿難代表抓心、抓道、抓有的這一方面,因此佛說阿難說的都不對。二祖神光見到達摩祖師求安心,後來達摩祖師印證他已經安心了,“二祖體無”,因此二祖親證到空而自安,所以言下成道。“若不直了無心之旨”,因此說假如一個人學佛不能直了無心之旨,“雖然對治折伏”,用各種方法來修持,“其不安之相,常現在前”,但是總覺得心裏不安啊!有些同學說,老師啊!我這兩天心裏發跳呀!我說,睡覺去就不跳了。但我睡覺也睡不著,這要怎麼辦?吃點鎮定劑就好了嘛!簡單得很。你若是要用各種方法去求得心安,結果就會越弄越糟;換句話說,你越求方法來安心,心就越不安。因爲那個方法的本身就是不安的動力,所以不安之相會常現在前。
若了無心,觸途無滯。絕一塵而作對,何勞遣蕩之功;無一念而生情,不假忘緣之力。
他文學漂亮的句子又來了。“若了無心,觸途無滯”,他說真到了無心的境界,任何跟你接觸到的萬事萬物都沒有障礙。我經常看到很多學佛的功夫用得很好,走起路來笑眯眯。但是碰到對面來了個人,那個眉頭不安的死相又來了,這就叫做觸途成滯,碰到外境一測驗就完了。因此,自己要當心啊!有時候有許多朋友功夫用得蠻好,我經常耍個花樣,叫人去罵他幾句,結果他那個功夫就垮掉了。這樣子,你還想坐蓮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啊!恐怕半路上你那個蓮花瓣被那天風吹得七零八落的,上不上,下不下,那才討厭哩!因此一定要做到觸途無滯,任何接觸境界來都沒有動心過。但是不動心不算本事,因爲本來就是無心的,如此則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就完成了,碰到好的對他好,不好的對待他也差不多。
“絕一塵而作對”,塵就是外境,因爲本來無心,所以不會和外境成對待。“何勞遣蕩之功”,哪裏還需要去把妄念拿掉了或是念個咒子?假如無心何必念呢?因爲無心就是在佛境界嘛!“無一念而生情”,假如任何起心動念不被愛與情所困的話,“不假忘緣之力”,何須假藉一個方法來達到空的境界。
漸頓達無心
又無心約教有二,一者澄湛令無,二者當體是無。澄湛令無者,則是攝念安禅,蠲消覺觀,虛襟靜慮,漸至微細。當體是無者,則直了無生,以一念起處,不可得故。
就教理而言,無心又可分爲兩種。一種是“澄湛令無”,這是漸修法門,就像從河裏拿來的一杯水慢慢讓它沈澱,沈澱到極點,心清淨到極點,連清淨、空都要把它丟掉而到達無心。“攝念安禅”,比如念佛或念咒子、聽呼吸或參撣,可用各種法門,其目的無非是要把所有的念頭捆在一個念頭上。這種方法可用不太好聽的“肉包子打狗”來比喻它,佛號、咒子、觀想就像包子,妄想就是狗。狗一來就用包子打它,它吃了那個肉包子就不再亂叫了,尾巴夾攏來了就偷偷地走了。同理,妄念來時,只要念佛或念咒的心專一了,妄念就沒有了。因此,這些方法不過是攝念而已。攝念以後,漸漸地身安、心也安了。然後“蠲消覺觀”,“蠲消”,什麼都丟掉,無覺無觀。“虛襟靜慮,漸至微細”,虛襟靜慮,就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境界,慢慢就到達無心。
第二種是“當體是無”,這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了,當下就是空,就是無心,因此是“直了無生。”“以一念起處,不可得故。”本來一切衆生個個都在無心的境界中,生而不生。比如,我們這堂課講了那麼多,你們也聽了這麼多,但是一個念頭都沒有,我也沒說過話。如果認爲,我在上課、說話,那就是你們在冤枉我。要不然拿出證據來,但是不可拿錄音帶來,錄音帶是錄音帶,與我不相幹。這就是當體即空,說而不說,你們聽的人也一樣。所以說,一念起處不可得,本來就沒動過。今天有法師到外面弘法,我歡迎他們,問他們,你們有沒有感覺到出門以前和回來以後都沒有動過啊!懂得了這個,直了無生,動而無動。一百年就像一瞬間動而末動。我也常跟你們提到,走路也可以悟道,走路時向前走總覺得好遠、好累,走過了路回頭一看好短哦!就是那麼一點嘛!就是這個道理,尤其是在鄉下曠野中間的路途,這種感覺就更親切。在街上走路不算數,因爲兩邊都是店,由于有看不完的東西而迷糊了,因此不會覺得遠,也不會覺得近。
經雲:“一念初起,無有初相,是真護念。”
“護念”,這兩個字要注意。人家說,《金剛經》只有一句話,你懂了就悟道。“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一切修行法門只有兩個字“護念”而已,起心動念要處處看清楚,能清楚自己的起心動念,八萬四千法門就是這句話“善護念。”護念到“過去心不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護念到“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才是善護念。所以,經上說:“一念初起,無有初相”,念頭一起就像水上的泡沫一樣,隨起隨空。“是真護念”,這樣就解了真護念,也是真無心。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八章)》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