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中的菩提心▪P2

  ..續本文上一頁涅槃而滅度之。”菩薩道的修行,處處以一切衆生爲所緣境,沒有絲毫自他分別,這才是大乘行者究竟的發心。

   同樣是念苦,但發心不同,采取的方式不同,最後抵達的目標也不同。唯有發起菩提心,念輪回苦、求出離解脫,才能成就最大的價值。好比將只容一人乘坐的小舟,改造爲可容納所有衆生的解脫巨輪,共同抵達生死彼岸。

  七、菩提心在大乘佛教中的重要性

   《道次第》中,將菩提心、菩薩行、空性見作爲大乘佛法的叁大要領。其中,又以菩提心爲根本。關于菩提心的重要性,《道次第》歸納爲以下幾點:

   1.爲大乘人。《道次第》雲:“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無而作進退。”可見,菩提心乃判斷聲聞行者和菩薩行者的標准。發起菩提心便是大乘人,反之則是小乘人。不少人以爲,漢傳佛教爲大乘,參禅、念佛是大乘修法,便俨然以大乘行者自居。卻不曾自省:自己所發是什麼心?又是爲了什麼而參禅、念佛?事實上,法並不是抉擇大小乘的標准,論曰:“以是若僅以法是大乘,則猶不足,必彼補特伽羅住入大乘爲重要。”即使念佛、參禅有所受用,若不是發菩提心而修,亦不屬大乘之列。關于這一點,宗大師也明確指出:“若何時與菩提心舍離,則縱有能達空性等功德,亦是墮入聲聞等地,退失大乘。”

   2.爲真佛子。發起菩提心,才稱得上真正的佛子。聲聞人雖也算佛子,但與菩薩的內涵卻有所不同。正如太子和王子,雖同是王室血脈,但王位卻非太子莫屬。真正能繼承如來家業的,也非發菩提心的菩薩莫屬。《道次第》中引《入行論》曰:“此心生起,無間即成佛子也。”在發心的當下,就是如來真正的兒子,有能力荷擔如來家業。

   3.發心之後,功德超過二乘。在一切心行中,菩提心是至高無上的。《道次第》中將其喻爲金剛寶:“善男子,所謂金剛寶者,雖已破碎,勝出金等莊嚴,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剛寶之名,一切貧乏亦能遮止。”即使破碎,仍比任何寶物更具價值。關于菩提心的功德,彌勒菩薩在《華嚴經》中有著極爲詳盡的闡述。每次讀誦這篇贊文,我都感覺力量鋪天蓋地而來,充滿身心,充滿宇宙。所以說,菩提心一旦發動起來,絕對勝過一切心行,勝過聲聞的無漏智慧。

   4.成佛的不共因。《大莊嚴經》(《道次第》轉引)雲:“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所謂不共,即獨特、決定性的因素。成佛究竟成就什麼?正是慈悲和智慧兩種品質。這一成就所依靠的,則是菩提心和空性見。其中,空性見乃叁乘聖者共同證得:“諸獨覺、聲聞亦依于慧,以是亦說般若波羅密多爲母,是大小二乘子之母。故不以通達空性而分大小乘,是以菩提心及諸廣大行而判也。”在絕對真理上,在諸法實相上,佛陀和聲聞所證是沒有區別的。若有所不同的話,便是究竟與不究竟的差異。《法華經》有叁獸過河之喻,兔、馬、象一同過河,但兔子浮于水面,馬能沒入河流,象則直接踏至河底、截斷衆流。爲什麼“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原因也在于菩提心。因爲空性見是叁乘修行的共因,而菩提心則是不共因。

  八、菩提心的發起因緣

   省庵大師雲:“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

   佛法的基本理論是緣起法。唯識學告訴我們,每種識的生起皆由因緣所致。如眼識九緣生、耳識八緣生、鼻舌身識七緣生,意識五緣生。同樣的道理,心行也是仗緣而生。

   那麼,菩提心這樣一種殊勝的心行,又是如何生起的呢?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中,闡述了十種因緣,即念佛重恩、念父母恩、念師長恩、念施主恩、念衆生恩、念生死苦、尊重己靈、忏悔業障、求生淨土故、爲念正法得久住故。

   《道次第》中,宗大師則爲我們提供了兩種方法。一是阿底峽尊者的七因果,從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增上意樂、發菩提心。其理論依據爲:“謂圓滿佛果從菩提心生,彼心從增上意樂生,意樂從大悲生,大悲從慈生,慈從報恩心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所以,首先是知母,觀一切衆生爲生身之母,由此生起慈悲憐憫之心。

   這種觀修並非虛構。修行所要達到的目的,和世間追求不同。世人追求外在成就,而修行之要在于心行的轉化,這是兩者的根本差別。轉化心行可通過兩種方式完成,一是觀修,一是日常的行住坐臥。我們以什麼心來做事,最後便會成就什麼。學佛,關鍵在于善于用心,《華嚴經·淨行品》中爲我們開示了很多具體的用心方法。做每件事,都應如法觀想“當願衆生……”,以此成就外在事業,並轉化自身心行。

   觀想,就是用心的方便善巧。同樣做一件事,采用的方式不同,完成的效率也截然不同。在農業時代,一個農民能種多少田?一個村莊能種多少田?可在機械化時代,一個人就可耕種千百畝田地,這正是有無方便的區別。修行也是同樣,若具有善巧方便,結果截然不同。

   很多修行都必須通過觀想完成。如《普賢行願品》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等。若不借助觀想,即使盡未來際地努力,也很難圓滿成佛資糧。我們拜佛時,只拜眼前這尊佛;供養時,只是供養手中這件東西。如此,何時才能成就佛菩薩的無量功德呢?而普賢七支供的殊勝,正是在于以觀想輔助修行:每一次禮拜,皆同時禮拜盡虛空、遍法界、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虛空有無量佛陀,每尊佛前皆有我在禮拜,每個我又在拜著無量佛陀。不再是一個我,也不再是一尊佛。

   自他相換,也是幫助我們發起菩提心的重要觀修,出自寂天菩薩的《入菩薩行論》:“雖有于自他,欲速爲救護,于自他當換,是即密妙行。”自他相換的前提,是意識到利己的過患和利他的功德。衆生所有的痛苦,皆因利己而起,“謂我愛執者,是一切衰損之門”。而佛菩薩所以解脫自在,則因“愛執他者,爲一切圓滿之處”。這是自他相換法的基本認知。

   若沒有這種認知,便不可能修利他行。我執有著巨大而難以擺脫的慣性,只有深刻意識到利己的過患,才會努力改變這種現狀。自他相換,便是將利己的這份心用于利益衆生,將舍棄衆生的這份心用來舍棄我執。如是修行,可迅速成就佛果,正如《道次第》所言:“若將自利之心換而爲他,則早已成佛,自他義利,一切圓滿無疑矣。以不如是故,勞而無益,空過時也。”

  九、菩提心的受持儀軌

   不少人雖然也知道發菩提心,但往往停留于口號,並未真正當做一回事。即使當做一回事,也不知如何著手進行。

   在學佛過程中,叁皈五戒、沙彌戒、比丘戒乃至菩薩戒,都要通過相應的儀軌才能獲得,受持菩提心也是同樣。因而,《道次第》特別闡述了菩提心的修法,使我們可以像皈依受戒那樣,祈請受過菩薩戒的戒師,通過如法而隆重的儀式受持菩提心:“我某甲,亦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于無上正等廣大菩提而爲發心。諸未度有情爲令得度,諸未解脫爲令解脫,諸未出苦爲令出苦,諸未遍入涅槃爲令遍入涅槃。”當然,通過儀軌所獲得的,只是世俗菩提心之體,而非勝義菩提心。除非戒子根基極利,戒師修證甚深,也可能在受持的當下契入勝義菩提心。

   受持菩提心後,應時常憶念,以此指導心行。《道次第》雲:“故大悲心者,非僅發一次,宜加修習,漸令增長。不顧自之苦樂,不厭利他,則速能圓滿一切資糧。”于多數人而言,初發菩提心極難一步到位,還應不斷加強。我們受持五戒,便會不斷提醒自己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發起菩提心後,則應時時以衆生利益爲上。菩提心能在心行中産生多大的力量,取決于我們對菩提心的信念。若對菩提心的信心越大,受持後形成的力量就會越大,反之亦然。

   獲得菩提心的體,以發心爲基礎,然後通過儀軌將其固定下來。更重要的是,受持後還應守護,如受戒後應以持戒守護戒體,菩提心之體亦應不斷鞏固,時常憶念菩提心的殊勝及舍棄菩提心的過患。《道次第》建構每個法的修行時,皆有如是特點。衆生無時不在得失之中,所以,宗大師就根據衆生的特點造論。如念死,首先告訴我們念死的勝利和不念死的過患,闡述六度時也是如此,如修布施有何利益,不修有何過患等,因材施教。

   受持菩提心後,還應時常憶念菩提心的功德。若感覺不到其利益,發心很難持久。反之,若對這一利益的認識不斷加深,力量便會隨之增長。久而久之,不需著意努力便可安住菩提心中。任何一種心行的培養亦複如是,首先通過不斷作意來加強,最終任運自如。所以,《道次第》中要求修學者:“修學增長者,如是僅不棄舍猶爲不足,須于晝叁次夜叁次,以大勤勇令其增長。”應每日六次憶念發心偈頌:“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

   這不僅是我們的人生目標,也是做每件事應有的心行基礎。即使一時沒有能力做到,至少要具足這份心,不斷觀修,使菩提心成爲生命的根本力量。

  十、菩提心的實踐

   發起菩提心之後,不僅要以觀修來強化,更應付諸實踐。菩提心的實踐,正是菩薩行。《道次第》引《大日經》雲:“秘密主,彼一切種智者,是從大悲之根本生,是從菩提心之因生,是以方便而到究竟。”所謂方便,“修施等六度行也”。

   每個層面的修行,皆有相應的發心及行爲。如人天乘發增上心,以人天善行成就人天果報;解脫道發出離心,以戒定慧成就出世解脫;菩薩道是發菩提心,以菩薩行成就佛果資糧。

   關于菩薩行的思想,大乘經論中極爲豐富,尤其是瑜伽唯識系統的經論。如《瑜伽師地論》叁十五卷至五十一卷及《大乘莊嚴經論》,都是爲我們闡述菩薩行的內容。在《解深密經》及《攝大乘論》中,菩薩行也是重要內容。格魯派繼承深觀和廣行兩大思想體系,廣行部分,便是瑜伽唯識的思想。

   《道次第》中,菩薩行主要圍繞六度四攝展開,並從叁個方面對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進行闡述。如布施,包括其自體是什麼,其心行差別及特征是什麼,這種行爲應如何生起。

   六度的修行,都是在圓滿菩提心。如布施是要去除悭貪,若內心不存在絲毫悭貪,布施的心行便圓滿了。持戒是要遠離對一切有情的損害,這種損害主要是從攝律儀戒而言。菩薩戒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和饒益有情戒。攝律儀戒的特點是不損惱衆生,若對衆生沒有絲毫惱害之心,持戒的心行便圓滿了。而忍辱則是遠離嗔恨,若在任何境界中都不會起絲毫嗔心,忍辱的心行便圓滿了。每種心行的圓滿,都是戰勝凡夫心的過程,是戰勝悭貪、損惱、嗔恨的過程。徹底舍離凡夫心,方能圓滿菩提心。

   受菩薩戒,是菩薩道修行中的重要儀軌。菩提心的實踐,必須通過六度四攝來完成。而菩提心又是菩薩戒的靈魂,發起菩提心,才能受菩薩戒並取得菩薩資格。進而,還須進一步嚴持菩薩戒,實踐菩薩行,如此才能成爲合格的菩薩。

   菩薩戒有“梵網菩薩戒”和“瑜伽菩薩戒”之分。其中,“瑜伽菩薩戒”的開遮十分善巧。菩薩戒根據六度四攝而建構,是協助我們行菩薩行、圓成菩提心的有力保障。若沒有菩薩戒作爲依怙,在修學過程中,可能會向凡夫心妥協。所以,必須有戒律進行約束。

  十一、菩提心與空性見

   菩提心和空性見是大乘佛法的兩大內涵,同時也是成佛之因,以空性見爲共因,以菩提心爲不共因。對于作物生長來說,水和肥料爲共因,種子則爲不共因。因爲水和肥料可作用于任何種子,而種子則是決定作物屬性的根本。有怎樣的種子,就會結出怎樣的果實。

   有空性見而無菩提心,將落入二乘,無法成就無上佛果。但只有種子而無陽光、水分等助緣,種子也無法開花結果。同樣的道理,沒有空性見的抉擇,菩提心永遠無法圓滿成就。佛果的大慈大悲必須通過菩提心完成,而發心過程中,從世俗菩提心到勝義菩提心的升華,則離不開空性見的推動。

   世俗菩提心的心行基礎是妄心,是有漏、有限、有我的。如果滯留于世俗菩提心,即使想要利益一切衆生,也無法願行一致。因爲妄心是有我執的,無法平等一如。當我們想到利益衆生時,我執便會百般阻撓,將我們發起的一念菩提心打上折扣。妄心是有限的,建立在妄心基礎上的世俗菩提心也是有限的。而佛陀證得的空性是無限的,所成就的大慈大悲也是無限的。

   如何從有限進入無限?唯有通過空性見。我相是空的,人相是空的,衆生相是空的,壽者相也是空的。一切皆如夢如幻,了不可得。若我們不斷地作如是觀修,凡夫心便會隨之削弱,勝義菩提心方能生起。

   同時,菩提心的圓滿成就也離不開空性見。發起勝義菩提心之後,我執和煩惱障的力量還未完全消除。所以,地上菩薩還要不斷修真如觀、空性觀,將煩惱習氣消融于空性中。所以,菩提心的圓滿成就也離不開空性見。

   整部《道次第》,以菩提心貫穿始終,使叁乘佛法次第井然,層層遞進。

   其中又包括兩大內容。首先是人天乘、解脫道與菩提心的關系。經由菩提心的統攝,使下士道、中士道成爲菩薩道的前行。這一思想,正契合佛陀在《法華經》中所說的:“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叁,除佛方便說。”《法華》會叁歸一的思想,是佛陀應世布教的深意所在,所謂“雲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諸佛世尊,欲令衆生開佛知見”。宗大師在《道次第》中,以菩提心融會叁乘修法,與《法華》思想一脈相承。既對其深意作了诠釋和解說,更建構了切實可行的修行理路,堪稱解行並重的修學綱要。

   在上士道中,宗大師進一步對菩提心的發起因緣、受持儀軌、修行實踐及菩提心與空性見的相互關系作了正面闡述。爲我們全面了解菩提心在佛法修學中的重要性,提供了完整的認識和實踐方法,引領我們走向究竟的覺悟之路。

  2007年10月修訂版

  

  

《《道次第》中的菩提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