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的實修理路
——2004年5月講于戒幢佛學研究所
濟群
《道次第》是一部實修性很強的論著,不僅爲我們建構了完整的理論體系,更以簡明的修學套路,將理論一一落實于實修。
本論在“略示修法”部分,以依止法爲例,爲我們示範了修習任何法門必須具備的四個步驟,即加行、正行、結行與未修中間。《道次第》的實修理路,便是圍繞著這一綱領展開。
一、加行——修法的共同基礎
加行,也稱爲前行,即正式修法前應作的准備。在佛法修證體系中,不論大小乘皆有資糧位、加行位的進程。具備紮實的加行基礎,正修時就較易上路。
藏傳佛教各宗派的修行,有著大致相通的前行。在《道次第》中,關于加行的內容主要是六點,稱爲六加行。
1.灑掃住處
修行應在如法的壇場進行,灑掃整潔並營造莊嚴的氛圍,如是才易于安住身口意所依。因爲凡夫的特點是放逸,如法的環境可令人油然而生恭敬之心,並使內心清淨安詳。而在嘈雜的環境中,各種妄想紛至沓來,沒有相應的定力,很容易放逸散亂。
同時,灑掃也是用心方式之一。修依止法,可以掃除對師長的不恭敬;修念死無常,可以掃除我們對生的貪著。這種用心方法,《華嚴經·淨行品》中有許多開示,如“洗滌形穢,當願衆生,清淨調柔,畢竟無垢”等。所以,灑掃不僅是掃除外在塵垢,更應蕩滌內心的汙濁,保有清淨無染之心,從而契入法性。
修行,無非是善用其心,而用心又是從發心開始。我們做任何一件事,不必過分關注結果,關鍵是要善用其心,在發心過程中調整心行。
2.陳設供養
供養也是很好的修行方式。在漢傳佛教地區,因受禅宗影響,不太注重陳設供養之類的外在形式。事實上,禮佛、供佛不僅僅是形式,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修行意義。
學佛,首先是皈依叁寶,以十方叁世一切諸佛作爲我們依賴的對象。如果我們時刻想著衣食,心就會和衣食相應;時刻憶念佛菩薩的慈悲智慧,心就會和佛菩薩相應。所以,皈依、憶念叁寶功德的過程,就是見賢思齊的過程,使自身和叁寶相應,成就叁寶的功德。
作爲學佛者,必須保持對叁寶的神聖感。恭敬供養,能使我們的心更謙恭、更柔和,從而與佛法相應。有一分恭敬,才能得一分佛法的受益。對叁寶的恭敬,須通過一些外在形式來體現,如拜佛、供佛、陳設供品,包括工作取得的成就,都可奉獻于叁寶。如此,就能在恭敬中獲得無量福德。
必須注意的是,應以清淨無谄诳之心行供養。一是供品的來源清淨,非不法手段得來;一是直心供養,不作顛倒、谄诳之想。直心和清淨心,本身就接近于心的自然狀態,而顛倒、谄诳則是心的扭曲狀態,是典型的凡夫心。修行,正是要恢複心的本來狀態。供養時,對佛菩薩應真誠坦蕩,而不是帶著貪婪之心祈求。當然,我們可以爲利益衆生而希求叁寶加被。
修行人應養成拜佛、供佛的習慣,看到佛像即禮拜供養。這種習慣能幫助我們進一步加深皈依,使佛菩薩在我們心中産生更大的力量。不斷加強這種力量,最終就能喚醒生命內在本具的叁寶品質。
3.身具威儀,從殊勝的發心修皈依
修法之前,必須具備兩點認識。
其一,應憶念叁寶功德。我們所以要皈依叁寶,正是基于其殊勝的功德。佛菩薩不僅調伏了自身煩惱,更以無量慈悲和善巧方便度化衆生。對叁寶功德的景仰,還可使我們自身得到淨化。《阿含經》中有六念法,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死、念天。念,不只是簡單地念誦,而應以虔誠心真切地、如母憶子般時時憶念。恒常保持這種憶念,既是將佛陀作爲學習楷模,還能幫助我們將自身融入叁寶功德之中,實爲修行捷徑。
其二,對佛陀和佛像保有恭敬之心。凡見到佛像及有關的法寶,皆視爲聖物而發自內心地恭敬。有些人因接受了“空”、“無相”等觀念,以爲不重視外在形式就是不著相,這其實是誤解。要知道,對法寶、聖物生起不共的信心,本身就是修行的一部分。我們不妨反省一下:對經書法寶,對聽聞之法,是否保有足夠的恭敬?是否僅僅將其作爲學術著作進行研究?甚至當做普通書籍隨意翻閱?
認識到恭敬的意義,便不會隨意將“空”、“無相”作爲借口。若我們連佛菩薩的功德都認識不到,是沒有資格談“無相”的。佛陀是福智二足尊,既具福德資糧,又具智慧資糧。如果否定佛菩薩的功德,甚至認爲這些都不存在,便會落入斷見。即使在空性的層面,修行也並非空無所有。佛菩薩在因地行種種難行苦行,方能成就果位上的無量福德。在學修過程中,人們往往會把握不當,或落入斷見,或落入常見,這都是應當特別警惕的。所以說,我們既要以佛菩薩功德作爲觀想的皈依境,也不能因此著相。
認識叁寶功德,是爲了幫助我們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很多人以爲,皈依僅僅是學佛的開始。事實上,叁寶便代表了佛法的整體。阿底峽尊者在藏地期間,無論走到哪裏都爲人說皈依,言不知皈依之外還有什麼其他佛法,因而被稱爲“皈依喇嘛”。由此可見,皈依叁寶貫穿了學佛到成佛的整個過程。從皈依外在的叁寶開始,到最終成就內在的叁寶。
這一過程可通過兩種方式完成:一是從出離心、菩提心、六度四攝等方式漸次修行。修學任何一個法門,都要發心爲六道一切衆生成就佛道而修,這是我們必須具備的心行。作如是發心,任何一種修行皆能成就無量功德。我們的能力有限,所做的事情也有限,但我們的心卻可以無限。菩提心正是以無限的心行爲基礎,因而,佛菩薩的慈悲是無限的,所證得的空性是無限的。如果我們始終停留在有限的心行上,永遠無法通達無限。
一是直接以佛菩薩的功德作爲臨摹對象。我最近所講的《普賢行願品的觀修原理》,核心便是如何臨摹佛菩薩功德,以此迅速成就菩提。這是我在修學過程中發現的最高、最直接的修法,且具有極強的可行性。通過這一步驟著手修行,成就佛道不再遙不可及。
4.觀想資糧田
資糧田的具體觀修,可觀想十方諸佛菩薩,深觀、廣行二派祖師及造論的宗喀巴大師。禅宗叢林有“不立佛殿,唯立法堂”之風,簡約之極。而在藏地寺院中,不僅供奉著諸多佛菩薩造像,還供有曆代祖師造像。從觀修意義而言,這是很有必要的。借助具體的佛像,可使觀修達到更直觀的效果。如上師傳承圖,就爲觀想資糧田提供了入手處。當觀想更爲清晰之後,進而將這一觀想擴展至盡虛空、遍法界。最後,不僅觀想十方虛空充滿諸佛菩薩,更能將所有一切觀想爲佛菩薩功德的化現。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言:“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叁世一切佛刹極微塵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極微塵數佛。一一佛所,種種菩薩海會圍繞。我以普賢行願力故,起深信解,現前知見。”這一觀修的意義,是極爲殊勝的。
5.積資淨障
正修之前,必須忏除罪業,積集福報。
佛陀乃福智兩足尊,成佛,即成就佛菩薩所具有的福德和智慧。但這些福德無量無邊,我們怎樣才能在短時間內成就?若以有限之心去做,終其一生乃至生生世世,只怕也無法成滿。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的罪業又如此深重。正如《地藏經》所言:“南閻浮提衆生,舉止動念,無不是罪,無不是業。”亦如《普賢行願品》所雲:“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我們無始以來所造罪業已如此之多,更令人驚心的是,我們還在不斷造作,所謂舊債未了又添新債。如何才能盡快將無量罪業一並消除,不複再造?最好的方法,便是根據《普賢行願品》的七支行願進行觀修,以此祈福、忏罪。藏傳佛教也非常重視“普賢七支供”的修習。據說藏文的《普賢行願品》沒有長行部分,從觀修意義而言,長行本身就是極爲殊勝的觀修儀軌,比偈頌更容易操作。不過,這一教法需要深厚的教理基礎才能運用于實修中。
如何觀想盡虛空、遍法界有微塵數的諸佛?如何將山河大地皆觀想成無量無邊的供具?如有中觀和唯識學的理論基礎,觀想起來便會容易得多。中觀認爲,一切皆是無自性空,皆無特質可言。既無特質,就可隨觀想變化爲無量。而唯識認爲,一切皆唯心所造,皆是內心影像。觀想者賦予它什麼內涵,它就具有什麼內涵。具備中觀和唯識的教理基礎,對于理解《普賢行願品》的觀修並付諸實踐會很有幫助。但對于大部分信衆來說,接受《普賢行願品》這一建構于極高見地的觀修方法,的確有相當難度。
藏傳佛教的加行中有供曼紮,也是非常殊勝的觀修法門。將曼紮觀想爲以須彌山爲中心的四大部洲,並于其上安放相應的供養物,然後觀想它們充滿整個宇宙。同樣的道理,我們也可在世界地圖上供奉香、花、燈、燭等,觀想世界各地遍布供品。然後進一步擴大,觀想叁千大世界乃至無量虛空皆充滿供品……作如是觀想時,我們的心就打開了。實物供養,再多也是有限,故應賦予如法觀修使之增長。有限之物乘以無量之心,即可成就無限功德。基于這一原理,當我們拜佛時,亦應觀想同時在拜十方叁世一切諸佛。若能以無限之心禮拜、供養,即可成就無量福德。更重要的是,“我”和“我所”也因此失去了落腳點。
6.叁事求加
積資淨障已,于皈依境前請求加持:一願滅除不敬善知識等一切顛倒心,二願對善知識速疾生起清淨心,叁願摧滅一切內外障難。
每個法門的修行,皆有所緣境界。如念死,死亡便是所緣境;念惡道苦,惡道苦便是所緣境;念死無常,死無常便是所緣境;修依止法,念上師功德便是所緣境。因爲正行中的所緣不同,在“叁事求加”中祈求加持時內容也要相應的調整。
以上明加行。
二、正行——止觀實踐
“略示修法”中關于正行的內容,主要是講述止觀。從《道次第》的整體內容來看,正行應當是…
《《菩提道次第》的實修理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