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叁士道。爲什麼“略示修法”將重點放在止觀呢?原因在于,止觀是叁士道修學的著力點。任何法門的修習,都要落實于止觀才能産生作用,故止觀是修法的核心內容。
1.止觀的修習意義
止和觀,乃修行落實處。未修止觀者,往往視其爲深奧玄妙之境。據傳,舊時西康地區即有“甯背石頭,不學止觀”之說。事實上,止觀無非是對心行的訓練:止,是安住于正念、正行中;觀,則爲調整心行,照破妄執的影像。止觀所要做的,就是幫助我們將心從顛倒妄想中脫離出來,安住並熟悉正念。
我們的世界由心和境構成,環境有種種不同,心念亦有種種差別。在心靈舞臺上,既有貪、嗔、癡等負面力量,亦有慈心、悲心等正面力量,凡夫念念皆隨所緣境而轉,變幻不定。貪有貪心的所緣境,嗔有嗔心的所緣境,慢則有慢心的所緣境……任何心行皆有各自的對象,即唯識學所說的見分和相分。對于這些境界,我們又會進行虛妄分別,賦予自我的情緒和觀念。正是對境界的錯誤解讀,導致了種種煩惱。由凡夫心呈現的世界,便是一堆紛擾交錯的影像,及由此而來的顛倒妄想。
如何才能規範這顆動蕩不安的心?唯有通過止觀的修行。
2.何爲止觀
止,即止心于一處。《略論》雲:“所謂修道者,即于善所緣,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謂也。”止觀的修習,需要選擇一個善的所緣,然後安住其心。止爲安住修,訓練心安住境界的持久性。《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講到“九住心”,代表著心從散亂到安住、持續、穩定的過程。止與觀不同,無分別一心爲止,是說止爲安住修,毋須對所緣對象進行分別、判斷,安住即可。
止的用心方式除有所緣(即有所止)的用心方法外,還有無所止的用心方法。無所止,即沒有所緣對象,直接體悟心的本質,要求心不造作地安住。藏傳佛教大手印、大圓滿及漢地禅宗的修行,都屬于這類用心。
觀也包含兩個層面:一爲比量,一爲現量。
比量即正思維,建立在聽聞經教的基礎上。格魯的教法特別重視聞思,因爲聞思不僅是修的基礎,本身也是修的一部分。《道次第》所說的觀察修,正是通過如理思維來轉換觀念、調整心行。
《道次第》中,宗大師特別強調觀察修的重要性,批駁了唯有無分別安住才是修行的觀點,明確指出:如理分別的觀察修也是修行。當然,觀察修與單純的理論思維有所不同。觀察修是選擇一善所緣境,在經教指導下,于此所緣境如理思維、觀察,以此完成觀念及心行的調整。《道次第》中,依止法、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思維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及菩提心的生起,皆以觀察修爲主。通過觀察修,將心調整到正確的觀念及心行上,並安住于此。
止和觀是相輔相承的。在修習止觀的過程中,安住于善所緣境離不開止,否則便無法進行如理思維。但初修的凡夫很難長時間安住于正念中,往往妄念紛飛,一不留神就陷入凡夫的顛倒心行中。所以,必須通過觀察修不斷調整心行,逐漸擺脫乃至徹底降伏顛倒妄念,方能無造作地安住于正念並熟悉這一心行,最終任運自在。
比量和現量,即分別與無分別,前者爲後者的基礎。不少人對此有誤解,認爲修行便是無分別。但若一開始就無分別,如何獲得正見?而沒有正見爲指導,則易走入盲修瞎煉的誤區。所以,有分別的觀察修是現量(無分別)證得空性的基礎。經典中,有時批判分別的過患,提倡無分別的殊勝,這是針對凡夫的虛妄分別所說。其實,如理分別在修學佛法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爲未現量證得無分別的空性前,必須依比量層面的觀察修獲得正見、正念,這是契入空性的關鍵。
無分別智證得的空性,當然高于凡夫的比量分別。通常,凡夫的分別是建立在妄識的基礎上,而無分別智則是聖者契入空性的智慧。很多人未能厘清分別和無分別、現量和比量之間的關系,或開始即提倡無分別,認爲分別乃無分別之障;或始終在文字中打轉,糾纏于虛妄分別之中。我們要知道,若不經過聞思經教、如理分別的階段,無分別智便是空中樓閣。比量與現量,代表了修行兩個不同層面的用心。因爲根本智是超越分別的,故經論談及究竟真理時,謂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言忘慮絕,不可思議”。
作爲正行部分的主要內容,止觀修習貫穿了整個《道次第》。我在《漢傳佛教的反思》中,提出修學佛法的五大要點,其中就談到如何將聞思正見落實于止觀。這不僅關系到我們能否契入空性,也關系到所學教理能否于心行産生作用。唯有依靠止和觀的力量,教理才能真正成爲調整、淨化心行的方法。
3.注意事項
對于正行部分的內容,《道次第》還提出一些注意事項:首先是確定修習內容,其次是明確修習過程中的應修之量。《道次第》認爲,初學打坐每次時間不宜過長,關鍵是保證質量,但應每天多修幾座,如胃病患者宜少食多餐那樣。通常都以爲,打坐數小時不動就很有修行,夜不倒單更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我們卻很少關心,這幾個鍾頭坐在那裏是爲了什麼?很多人雖然用功,但修到最後非但未得法喜,反而養成很多不良習慣。
所以,剛開始修行的人,必須通過作意才能進入特定的所緣境。除非將此法門修習純熟,無須用功亦可任運自如。作意,即通常所說的注意力,初時很難長時間高度集中。所以,每座時間不必長,但次數要多。在保證質量的同時,保持觀修的長期性。最重要的是,不應爲打坐而打坐,否則,養成昏沈、掉舉等不良習慣,徒耗時光。關鍵要考慮如何用心,如何安住于所緣境。
在修行中,應時時正念分明。我們有種種不良心行,及對種種所緣境界進行的錯誤判斷。修習止觀,就是從內心訓練正念,使心不至失足于情緒和妄想的陷阱中。同時,對特定的善所緣境作智慧觀照,而不是想入非非。心能否安住于善所緣,正是止觀修習的關鍵所在。
叁、結行與未修中間
正行之後,還必須注意結行與未修中間。
1.結行
結行,即修完每一座法之後的回向。通常,我們念的是“願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與衆生,皆共成佛道”。此外,《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最後的“普皆回向”也非常好:“從初禮拜乃至隨順所有功德,皆悉回向盡法界虛空界一切衆生。願令衆生,常得安樂,無諸病苦。欲行惡法,皆悉不成。所修善業,皆速成就。關閉一切諸惡趣門,開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諸衆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衆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菩薩如是所修回向,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回向,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總之,回向應建立于廣大發心的基礎上。當我們從菩提心出發進行回向,修行便能成就無限功德。心處于無限時,一切都是無限;心落于有限中,一切則是有限。
2.未修中間
在座下時,我們又應當如何用心、如何保任?凡夫心念如流水一般,連綿不絕。我們的每個念頭和妄想,都不是無緣無故而來,而是源于日常的積累。若希望禅修進展順利,座下功夫也很重要。擁有健康、如法的生活,座上才有較爲安定的心,修行也才能相應。若平日拼命攀緣、執著,想上座就平靜下來,只怕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我們最執著的,一定是座上出現最頻繁的妄想。如果擁有平常心,于一切淡然面對,座上自然容易入靜。心念是延續往返、洄流不止的。所以,我們既要重視座上的觀修,更要注意座下的如法生活。
生活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四點:
首先是守護根門。根、塵相對時,往往會喜順厭逆。凡夫面對順境即生貪著之心,面對逆境即生嗔恨之心。此時應以正念和智慧觀照,不使心粘著于順、逆之境。雖知境界順逆,但了知一切如幻,不隨其動。應該特別注意的是,修行不是對外境沒有感覺,否則即與木石無異,並非修行正道。我們應保持心的靈敏性,保持對境界的正知。同時,了知一切皆如夢幻泡影,不起絲毫貪、嗔之心。
其次是正知而行,包括兩個不同層面的修行。從基礎層面的修行來說,即此應作,此不應作,如受持戒律。但從更高層面的觀修來說,能對各種境界保持覺知即可,無需再對境界進行判斷,既不執取,亦不生厭,這是回歸生命本原的直接手段,一旦擁有這種力量,就不會被境界傷害。歸根結底,禅修是要培養不受境界和念頭左右的能力。
第叁是飲食知量。用餐時應避免吃得過多或過少,避免貪著之心,並心存五觀。同時還要有利他心,爲更好利益衆生而吃,也爲身上八萬四千蟲而吃,若不進食,它們也會感到饑餓。
最後是勤修悎寤瑜伽。《佛遺教經》雲:“初夜後夜,亦勿有廢。”即初夜、後夜要專心修行,中夜可以稍微睡一下,但不能睡得太深,並以吉祥臥的姿勢入睡,否則容易放逸。養成良好的習慣,于睡眠時也能用心。白天如何用心,也應帶著這種用心方式進入睡眠。若能做到這一點,即使在睡眠中,也不會空過的。
如果做到這幾點,無論是在座上座下,都能貫穿著如法的修行生活。
《道次第》中“略示修法”的部分,主要針對依止法而言。事實上,念死、念惡道苦、菩提心等很多觀修內容,皆可按加行、正行、結行、未修中間的步驟進行修習。除更換正行部分外,加行、結行和未修中間大致相同。乃至我們學習唯識、中觀等法門,也可根據這一流程落實于止觀實踐中。
2007年10月修訂版
《《菩提道次第》的實修理路》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