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菩提道次第》的实修理路▪P2

  ..续本文上一页三士道。为什么“略示修法”将重点放在止观呢?原因在于,止观是三士道修学的着力点。任何法门的修习,都要落实于止观才能产生作用,故止观是修法的核心内容。

   1.止观的修习意义

   止和观,乃修行落实处。未修止观者,往往视其为深奥玄妙之境。据传,旧时西康地区即有“宁背石头,不学止观”之说。事实上,止观无非是对心行的训练:止,是安住于正念、正行中;观,则为调整心行,照破妄执的影像。止观所要做的,就是帮助我们将心从颠倒妄想中脱离出来,安住并熟悉正念。

   我们的世界由心和境构成,环境有种种不同,心念亦有种种差别。在心灵舞台上,既有贪、嗔、痴等负面力量,亦有慈心、悲心等正面力量,凡夫念念皆随所缘境而转,变幻不定。贪有贪心的所缘境,嗔有嗔心的所缘境,慢则有慢心的所缘境……任何心行皆有各自的对象,即唯识学所说的见分和相分。对于这些境界,我们又会进行虚妄分别,赋予自我的情绪和观念。正是对境界的错误解读,导致了种种烦恼。由凡夫心呈现的世界,便是一堆纷扰交错的影像,及由此而来的颠倒妄想。

   如何才能规范这颗动荡不安的心?唯有通过止观的修行。

   2.何为止观

   止,即止心于一处。《略论》云:“所谓修道者,即于善所缘,如欲而能令心安住之谓也。”止观的修习,需要选择一个善的所缘,然后安住其心。止为安住修,训练心安住境界的持久性。《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讲到“九住心”,代表着心从散乱到安住、持续、稳定的过程。止与观不同,无分别一心为止,是说止为安住修,毋须对所缘对象进行分别、判断,安住即可。

   止的用心方式除有所缘(即有所止)的用心方法外,还有无所止的用心方法。无所止,即没有所缘对象,直接体悟心的本质,要求心不造作地安住。藏传佛教大手印、大圆满及汉地禅宗的修行,都属于这类用心。

   观也包含两个层面:一为比量,一为现量。

   比量即正思维,建立在听闻经教的基础上。格鲁的教法特别重视闻思,因为闻思不仅是修的基础,本身也是修的一部分。《道次第》所说的观察修,正是通过如理思维来转换观念、调整心行。

   《道次第》中,宗大师特别强调观察修的重要性,批驳了唯有无分别安住才是修行的观点,明确指出:如理分别的观察修也是修行。当然,观察修与单纯的理论思维有所不同。观察修是选择一善所缘境,在经教指导下,于此所缘境如理思维、观察,以此完成观念及心行的调整。《道次第》中,依止法、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思维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及菩提心的生起,皆以观察修为主。通过观察修,将心调整到正确的观念及心行上,并安住于此。

   止和观是相辅相承的。在修习止观的过程中,安住于善所缘境离不开止,否则便无法进行如理思维。但初修的凡夫很难长时间安住于正念中,往往妄念纷飞,一不留神就陷入凡夫的颠倒心行中。所以,必须通过观察修不断调整心行,逐渐摆脱乃至彻底降伏颠倒妄念,方能无造作地安住于正念并熟悉这一心行,最终任运自在。

   比量和现量,即分别与无分别,前者为后者的基础。不少人对此有误解,认为修行便是无分别。但若一开始就无分别,如何获得正见?而没有正见为指导,则易走入盲修瞎炼的误区。所以,有分别的观察修是现量(无分别)证得空性的基础。经典中,有时批判分别的过患,提倡无分别的殊胜,这是针对凡夫的虚妄分别所说。其实,如理分别在修学佛法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未现量证得无分别的空性前,必须依比量层面的观察修获得正见、正念,这是契入空性的关键。

   无分别智证得的空性,当然高于凡夫的比量分别。通常,凡夫的分别是建立在妄识的基础上,而无分别智则是圣者契入空性的智慧。很多人未能厘清分别和无分别、现量和比量之间的关系,或开始即提倡无分别,认为分别乃无分别之障;或始终在文字中打转,纠缠于虚妄分别之中。我们要知道,若不经过闻思经教、如理分别的阶段,无分别智便是空中楼阁。比量与现量,代表了修行两个不同层面的用心。因为根本智是超越分别的,故经论谈及究竟真理时,谓之“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忘虑绝,不可思议”。

   作为正行部分的主要内容,止观修习贯穿了整个《道次第》。我在《汉传佛教的反思》中,提出修学佛法的五大要点,其中就谈到如何将闻思正见落实于止观。这不仅关系到我们能否契入空性,也关系到所学教理能否于心行产生作用。唯有依靠止和观的力量,教理才能真正成为调整、净化心行的方法。

   3.注意事项

   对于正行部分的内容,《道次第》还提出一些注意事项:首先是确定修习内容,其次是明确修习过程中的应修之量。《道次第》认为,初学打坐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关键是保证质量,但应每天多修几座,如胃病患者宜少食多餐那样。通常都以为,打坐数小时不动就很有修行,夜不倒单更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我们却很少关心,这几个钟头坐在那里是为了什么?很多人虽然用功,但修到最后非但未得法喜,反而养成很多不良习惯。

   所以,刚开始修行的人,必须通过作意才能进入特定的所缘境。除非将此法门修习纯熟,无须用功亦可任运自如。作意,即通常所说的注意力,初时很难长时间高度集中。所以,每座时间不必长,但次数要多。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保持观修的长期性。最重要的是,不应为打坐而打坐,否则,养成昏沉、掉举等不良习惯,徒耗时光。关键要考虑如何用心,如何安住于所缘境。

   在修行中,应时时正念分明。我们有种种不良心行,及对种种所缘境界进行的错误判断。修习止观,就是从内心训练正念,使心不至失足于情绪和妄想的陷阱中。同时,对特定的善所缘境作智慧观照,而不是想入非非。心能否安住于善所缘,正是止观修习的关键所在。

  三、结行与未修中间

   正行之后,还必须注意结行与未修中间。

   1.结行

   结行,即修完每一座法之后的回向。通常,我们念的是“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此外,《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最后的“普皆回向”也非常好:“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是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总之,回向应建立于广大发心的基础上。当我们从菩提心出发进行回向,修行便能成就无限功德。心处于无限时,一切都是无限;心落于有限中,一切则是有限。

   2.未修中间

   在座下时,我们又应当如何用心、如何保任?凡夫心念如流水一般,连绵不绝。我们的每个念头和妄想,都不是无缘无故而来,而是源于日常的积累。若希望禅修进展顺利,座下功夫也很重要。拥有健康、如法的生活,座上才有较为安定的心,修行也才能相应。若平日拼命攀缘、执著,想上座就平静下来,只怕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最执著的,一定是座上出现最频繁的妄想。如果拥有平常心,于一切淡然面对,座上自然容易入静。心念是延续往返、洄流不止的。所以,我们既要重视座上的观修,更要注意座下的如法生活。

   生活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四点:

   首先是守护根门。根、尘相对时,往往会喜顺厌逆。凡夫面对顺境即生贪著之心,面对逆境即生嗔恨之心。此时应以正念和智慧观照,不使心粘著于顺、逆之境。虽知境界顺逆,但了知一切如幻,不随其动。应该特别注意的是,修行不是对外境没有感觉,否则即与木石无异,并非修行正道。我们应保持心的灵敏性,保持对境界的正知。同时,了知一切皆如梦幻泡影,不起丝毫贪、嗔之心。

   其次是正知而行,包括两个不同层面的修行。从基础层面的修行来说,即此应作,此不应作,如受持戒律。但从更高层面的观修来说,能对各种境界保持觉知即可,无需再对境界进行判断,既不执取,亦不生厌,这是回归生命本原的直接手段,一旦拥有这种力量,就不会被境界伤害。归根结底,禅修是要培养不受境界和念头左右的能力。

   第三是饮食知量。用餐时应避免吃得过多或过少,避免贪著之心,并心存五观。同时还要有利他心,为更好利益众生而吃,也为身上八万四千虫而吃,若不进食,它们也会感到饥饿。

   最后是勤修悎寤瑜伽。《佛遗教经》云:“初夜后夜,亦勿有废。”即初夜、后夜要专心修行,中夜可以稍微睡一下,但不能睡得太深,并以吉祥卧的姿势入睡,否则容易放逸。养成良好的习惯,于睡眠时也能用心。白天如何用心,也应带着这种用心方式进入睡眠。若能做到这一点,即使在睡眠中,也不会空过的。

   如果做到这几点,无论是在座上座下,都能贯穿着如法的修行生活。

   《道次第》中“略示修法”的部分,主要针对依止法而言。事实上,念死、念恶道苦、菩提心等很多观修内容,皆可按加行、正行、结行、未修中间的步骤进行修习。除更换正行部分外,加行、结行和未修中间大致相同。乃至我们学习唯识、中观等法门,也可根据这一流程落实于止观实践中。

  2007年10月修订版

  

  

《《菩提道次第》的实修理路》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