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學佛法的基本認知

  修學佛法的基本認知

  ——2004年夏講于哈爾濱極樂寺

  濟 群

   今天,我和大家談一談修學佛法必須具備的基本認知。

   佛法博大精深,尤其在今天這個資訊和媒體極爲發達的時代,我們得以廣泛接觸各種法門。除漢傳各宗派外,還有因緣了解南傳佛教和藏傳佛教。目前,甚至有不少年輕人是通過網絡學佛。網上不僅有很多佛學資料和講經音像,還可以接觸並認識不少出家師父,足不出戶便可聽聞妙法,請益受教。可以說,現代人學習佛法的機會遠比古人更多、更便利。

   在這個看似“容易”的過程中,相關問題也就産生了:我們如何分辨法義的真僞、邪正?我們雖然見多識廣了,但真正産生作用的有多少?落實于心行的又有多少?我們不妨認真反省一下:修學佛法之後,煩惱減輕了沒有?對人生的認識改變了沒有?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問題又出在何處?

   學佛的關鍵,不僅在于接觸了多少法門或讀誦了多少典籍,而在于所學能否落實于心行,轉化爲改造生命的力量。佛法雖然浩如煙海,談理論有叁藏十二部典籍,論實修有八萬四千法門。但基本要領是共通的,核心部分也並不太多,這正是古德所說的“佛法無多子”。

   那麼,哪些是佛法的根本呢?

  一、人身的價值

   首先,必須認識到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

   很多人不曾意識到,人的身份究竟有多重要。因爲我們此生是以這一身份來到世間,似乎做人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殊不知,在無盡的生死輪回中,我們曆經多少劫的沈淪漂浮才有機會生而爲人。雖然世界上有幾十億人口,但從六道輪回的角度來看,和無窮無盡的空間中難以計數的生命總量相比,又是多麼微不足道。大千世界,芸芸衆生,得以生而爲人者幾何?正如佛陀告誡我們的那樣: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茫茫宇宙間,我們有幸得到人身,是今生所能擁有的最大福報。除此而外,即使貴爲帝王,其價值也無法與之比擬。當我們談到價值時,往往只想到家中的房子、汽車值多少,想到自己的孩子、事業有多重要。我們關注的,無非就是這些,每天的用心也無非糾纏于這些,似乎人生的所有價值就蘊涵其中。或以日進鬥金爲人生價值,或以身居高位爲人生價值,或以生活奢華爲人生價值。當然,也不能說這一切就毫無價值,只是對人生而言,其意義是短暫而非永久的。可悲的是,這些眼前利益反而成了很多人終生不悔的追求。

   我們學佛,應明確何爲真正的價值。和財富、地位相比,擁有人的身份顯然更有價值。當然,社會上也有很多要錢不要命的莽夫,爲賺錢一切都在所不惜。但深究起來,這些人往往是存有僥幸心理,若必須一對一地交換,一邊是錢,一邊是命,又有誰願意達成這筆交易呢?當生命和金錢不可兼得時,再貪婪的人也會意識到生命之可貴:若是一命嗚呼,再多的錢又有什麼意義呢?無論財富、地位,還是事業、感情,在死亡前都顯得蒼白無力。對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的人而言,曾經孜孜以求的這一切,不再有任何意義。即使我們再執著、再留戀、再不舍,也只能兩手空空地離開這個世界。在那個時刻,財富不過是空洞的數字,事業不過是逝去的舊夢,家庭不過是難以割舍的牽挂。往往是,生前擁有得越多,離開時的遺憾也就越多。

   不僅是生命,乃至我們身體的每一部分,都比財富、地位更爲重要。一般人不會意識到,健康的眼睛或四肢有多大作用。因爲我們習慣于使用它們,習慣得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唯有失去時,才會發現它們的價值:沒有眼睛,就會失去五彩的世界;沒有耳朵,則會失去音聲的世界。

   人類之所以貴爲萬物之靈,正在于我們擁有的色身和身份。佛教提倡“衆生平等”,但又強調“人身難得”。因爲我們的所有追求必得依賴這個身份才能實現,尤其是人類有別于其他動物的精神追求,如藝術生活、宗教生活。遺憾的是,多數人並未有效利用這一身份,反而成爲色身的奴隸,一生只爲飲食男女忙碌,爲接踵而至的欲望操勞。不僅爲此付出了今生,更爲這份執著造作種種必須償還的惡業,殃及未來生命。尤其在世風日下的今天,稍有不慎就會沾染種種不良習氣。常常是事業做成了,心態和品行卻做壞了,實在是得不償失。因爲事業是暫時的,而做事過程中積累的心行卻不會過期作廢。

   事實上,人生最大的價值,不在于物質追求,也不在于普通的精神追求,而是成就佛陀那樣圓滿的慈悲和智慧,如諸佛菩薩那樣盡未來際自覺覺他,自利利他。否則,即使因行善而感得人天果報,終是流轉生死的有漏之因。

   佛陀在菩提樹下悟道時發現: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從這個意義來說,我們和佛菩薩是無二無別的,所謂“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但擺在眼前的現實是,我們和佛菩薩有著天淵之別。原因何在?因爲我們是活在凡夫心的層面,所作所爲都不曾超越凡夫心。無論怎樣努力,所成就的利益也是有限的。若想實現生命最大的價值,唯一的道路,就是開發我們本具的佛菩薩般的品質,這才是生命的無價之寶,盡虛空、遍法界的財富皆不能與之比擬。

   成佛的修行,唯有人的身份才能成辦。若擁有人身而不加珍惜,精勤道業,未來又將流浪六道,不知何時方爲了期。希望大家莫要蹉跎歲月,否則將是今生最大的浪費。

  二、發心

   發心代表著人生的目標和指向。不僅學佛要發心,成辦世間利益同樣需要發心。人們希望成家立業、升官發財,也屬于發心的一種。世、出世間任何事情,都要心的參與方能成就。在做事過程中,人們通常只關注外在結果,卻忽略了心的參與及在參與過程中發生的變化。

   我們要知道,同樣的行爲,以不同的發心來做,結果會大相徑庭。對于凡夫來說,一切行爲都是建立在凡夫心的基礎上。那麼,凡夫心又有哪些特征呢?

   凡夫之所以爲凡夫,根本原因是在于無明。無明,又名不覺。當我們每産生一種想法、情緒或念頭時,無法在當下以智慧去觀照並照破,也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我們常常在不知不覺的當下,一頭就栽進這些想法、情緒或念頭中,被它們左右數天、數月甚至持續一生。就像武俠小說描寫的那樣,一輩子沈浸于愛恨情仇中,似乎生命的全部意義皆維系于此。

   作爲旁觀者,我們或許會爲這種畸形的人生感到不值。事實上,我們自己也常常扮演類似的角色。每一種想法、情緒或念頭出現時,因爲缺乏智慧的觀照,我們那顆四處攀緣的心就會粘附其上,進而産生執著。當心落入這些陷阱後,念頭又會繼續攀緣念頭,最終越陷越深。對我們所討厭的人,時時想到他的諸般不義,如此,負面情緒越想越大。一旦成爲主宰我們的力量,痛苦自然在所難免。如果在這些想法萌芽之時,我們能以智慧進行觀照,便能將煩惱消融于覺照中,使之不能繼續産生作用。

   無明而外,我執也是凡夫心的重要力量。凡夫的特點是處處想著自己,一切皆以自我爲單位,如我的想法、我的事業、我的家庭、我的健康等,癡迷于自我感覺中。而這種關于“自我”的錯覺,正是一切貪嗔癡煩惱的根本。我們所以會起貪心,是因爲“我”喜歡,于是想占爲己有;所以會起嗔心,是因爲“我”討厭,欲除之而後快。

   佛法的緣起觀告訴我們:一切現象本無“我”及“我所”。當我們粘上自我的感覺後,它就成爲煩惱之源。比如這個茶杯,本是因緣和合的産物,無“我”及“我所”,更不會對我們構成任何影響。但我們買下茶杯後,立刻在上邊粘附了自我的感覺,認爲茶杯是“我的”。于是乎,當這個茶杯丟失或損壞時,我們難免會受到影響。

   其實,世間時刻都在發生各種天災人禍,但並不是所有變故都會對我們構成傷害。能使我們爲之動心的,只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並與我們有關的人和事。世間每天都有無數孩子患病甚至死亡,一般人只會對此感到同情,甚至漠不關心的也大有人在。但對于母親來說,孩子的病痛就是頭等大事,若不幸夭折,更難以從喪子之痛中擺脫出來。原因就是母親在孩子身上粘附了“我”的感覺。可見,真正構成傷害的,並非某個孩子的健康狀況,而是這種“我”的感覺。

   凡夫心的力量,還包括貪心、嗔恨心、我慢心、嫉妒心。這些力量左右著我們的一切心行,滲透于我們所做的每件事情。即使學佛之後,我們還會帶著這些心行習慣進入佛門。比如,我們會貪著寺院的環境,貪著崇拜的師父,貪著所修的法門。表面來看,我們似乎也在學佛,也在修行,但心行仍滯留于凡夫心。

   若不能及時認識到這一點,最後成就的也只能是凡夫心。

   了解凡夫的心行之後,便能明確以怎樣的心學佛。凡夫往往帶著世俗的功利心親近叁寶,無非是保平安、求福報。若以這樣的目的學佛,是對生命的極大浪費。佛陀的教法,是讓我們了解生命真相,進而幫助我們實現人生最高價值,這才是佛法的不共之處。

   所以,我們要發大心,立大願。十方叁世一切諸佛,都是在因地發起宏願才成就的。如阿彌陀佛在因地發四十八大願,成就西方淨土;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上發十二大願,成就東方淨琉璃世界。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也都是從發菩提心開始,爲利益一切有情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我們不必妄自菲薄,以爲成佛是無法兌現的夢想。在因地上,那些業已成就的諸佛菩薩,也曾和我們一樣是可憐的衆生。我們之所以修不起來,是因爲菩提心尚未發起。而我們現有的凡夫心是非常狹隘的,很難平等饒益一切衆生。所以,我們必須不斷強化自己的發心,同時以正見剔除世俗菩提心中的雜質,由世俗菩提心升華爲勝義菩提心。如此,距離佛道就不再遙遠。因爲菩提心具有覺悟、平等、無限、無所得的特征,當我們以一切衆生爲利益對象並將心量擴張到無限時,就能和佛菩…

《修學佛法的基本認知》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