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P2

  ..續本文上一頁。因皈依而有發心,但發心又是對皈依的深化,故在發心過程中還應繼續修習皈依,其他也是同樣。所以,它們又是相互融攝的。但基本次第不能違越,否則,修行同樣會出現問題。

   有些人直接從止觀禅修入手,認爲學教是入海數沙,徒勞無益。但沒有正見指引,究竟修什麼?究竟證什麼?究竟解決什麼?就像進入車站,尚不知自己要前往何方,就冒然登上同樣不知去向何方的車。結果坐了幾年,甚至幾十年,仍是混混沌沌,不知所終。

   有些人直接從學教入手,但大經大論讀多了,往往對律儀行持等規範不再重視。而沒有戒律的防範和守護,僅依意識層面建立的聞思知見,是沒有力量降服煩惱習氣的。

   有些人直接從持戒入手,這固然重要,但若沒有正確發心,不清楚持戒的意義,持戒會變得異常艱難。如果沒有出離心,只是被動抵製五欲六塵,難度系數會很大。因爲凡夫心是有粘性的,碰到哪裏就粘到哪裏,須內外結合,才能增加對治力度。而沒有菩提心的話,持菩薩戒也會困難重重,因爲凡夫關心的是“我”和“我的一切”,沒有推己及人的悲心,怎能義無反顧地利益衆生?

   同樣,若對叁寶沒有矢志不移的皈依之心,發心也難以長久保持。出離心和菩提心的力量從哪裏來?正是從對叁寶的向往和信心而來。因爲我們向往解脫,也相信自己能象佛陀那樣成就解脫,所以發出離心,斷我法執;因爲我們向往成佛,也相信自己能象佛陀那樣圓成佛果,所以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了解修學次第,可以幫助我們安立一條循序漸進的學佛之路,明確各個環節的重點,認識彼此相互增上的原因。當修行進入某一階段時,自己能清楚地知道,這一階段需要完成的任務是什麼,對之前的修學能有什麼提高,對之後的修學又該奠定什麼基礎。同時,還能幫助我們檢驗並糾正不按次第修學帶來的種種問題。

   而次第中的前叁個環節,即皈依、發心、戒律,又是修學任何法門繞不開的共同基礎。因爲見和止觀多有宗派特點,如見有唯識、天臺、中觀之別,禅修的用心方法亦不盡相同。若將見和止觀比作不同的專業門類,那麼皈依、發心、戒律就是選擇專業前必須接受的基礎教育。基礎紮實了,才有能力深入專業領域。

   這些話聽來似乎是老生常談,不必特別強調,但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卻不容樂觀。從佛學院教學來看,學僧們學了各宗教理,但就是用不起來,甚至信仰淡化,道念退失。在家信徒也存在類似情況,盡管讀了很多經論,卻不重視修學基礎,以爲皈依太粗淺,發心沒深度,戒律已過時。結果呢?說起來頭頭是道,做起來一無是處。如果說學教理的多流于玄談,那麼重實修的又如何呢?無論念佛還是坐禅,真正修得相應者同樣罕見。多數只是在稀裏糊塗地念著,昏昏沈沈地坐著。玄談和盲修,表面看來似乎是不相幹的兩個極端。但問題症結卻在一處,那就是繞開了不該繞開的核心,缺失了不該缺失的基礎。

  叁、五大要素的實踐

   那麼,如何遵循這些核心要素來完成佛道修行?換言之,如何將每個要素落到實處?下面,分別就各項修學重點和存在問題作簡要說明。

  1、皈依

  佛法無邊,入門處卻是唯一,即皈依叁寶。作爲修學開端,我們怎樣由此入手,不斷深化,最終由自身完成叁寶品質?

   首先,是考察動機。皈依動機是否正確?是否爲解脫輪回、爲成佛做祖而皈依叁寶?若只爲求人天福報、平安順遂而皈依,雖也能得到諸佛護佑,但只能結下一些善緣,與修行、改造生命了不相幹。事實上,這種信仰往往帶有迷信、盲信的成分,不能算作正信佛子。

   其二,是獲得皈依體。皈依時是否真誠?是否對皈依對象具足信心?是否對皈依抵達的目標充滿向往?是否發自內心地宣誓:以叁寶爲身心依怙、以佛法解決生命問題並以此幫助大衆?如果皈依時發心不正確,或皈依儀式不如法,皆不能得到皈依體。

   其叁,是守護皈依體。得到皈依體,並非一勞永逸,還須日後悉心守護。尤其不能違背皈依時的誓言,那就是“皈依佛,終不皈依天魔外道;皈依法,終不皈依外道典籍;皈依僧,終不皈依外道邪衆”。若有違越,便會破失皈依體。

   其四,是修習並強化皈依。任何心念或技能,皆須長期重複、熏習才能得到強化,皈依也不例外,決非一次儀式即可大功告成。所以,皈依後還須日日修習,時時憶念,以此強化叁寶在心目中的地位。否則,其分量自然會慢慢減弱,乃至被其他取而代之。今年以來,我在各地大力推廣皈依修習,並編寫了以修習皈依爲中心的,包括發心、忏悔、供養、觀察修、安住修、發願、回向等內容的共修儀規,既可作爲個人的日常功課,也可作爲寺院帶領信衆共修的常規宗教生活。

   我們對叁寶的信任有多少,皈依之心就會有多強,相應的,佛法對我們産生的作用就會有多大。所以說,修行能否成就,能否完成預期目標,首先取決于皈依的質量。

  2、發心

   無論是否學佛,也無論做些什麼,都離不開發心,區別只在于發什麼樣的心。無始以來,我們所發的是凡夫心,是貪嗔癡,由此造就現今的凡夫品質。當我們認識到凡夫心給生命帶來的過患,不願再沈淪于這樣的人生,就要以正確發心進行對治。

   正確發心有二,一是出離心,一是菩提心。發什麼心修行,最後便會成就什麼。此外,若發心過程中産生偏差或夾帶雜質,也會失之毫厘而差之千裏,這是需要特別注意的。發心代表著生命中的強烈意願,但剛發時只是一念,須以觀察修不斷強化,方能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

   聲聞行者希求解脫,視世間如牢獄,叁界如火宅,片刻不想停留,是爲出離心。事實上,出離心若能發得真切、猛利,解脫便已成功一半。爲什麼現代人修行如此艱難?關鍵就在于出離心不切。出離心,是對五欲六塵的出離,是對無明煩惱的出離,更是對生死惑業的出離。若出離意願至強至堅,對世間便不再有所貪戀。如是,建立于執著之上的煩惱亦將隨之松動、土崩瓦解。

   所以,我們要時常觀察並思維輪回之苦,看清自己身處叁界不得自在的困境。那樣,就會象獄中急切盼望獲得自由的人,一旦有機會離開,決不願在牢籠中多停留一分鍾。事實上,我們在輪回中的處境就是如此。一旦認識到這點,對財色名食睡也就無可貪戀了。因爲貪戀的結果,只能是繼續坐牢。

   作爲菩薩道行者,同樣要發起出離心。不僅如此,菩薩本著對衆生的悲心,見其輾轉輪回苦海,不忍獨自出離,而願幫助一切有情共同解脫。這種推己及人的悲憫之心,爲菩提心,是成就佛陀品質的根本。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言:“諸佛如來以大悲爲體,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菩提心的生起和強化,也要輔以相應的觀察修和安住修,如阿底峽尊者的七因果、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省庵大師的《勸發菩提心文》,都是深化菩提心的殊勝教授。除這些心理引導外,還須受持、修習菩提心儀軌,每天晝夜叁次念誦思維,不斷提醒自己:我要成就的是什麼,我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但這不能只是空洞地喊幾聲口號,那是沒什麼用的,關鍵要發自內心地希求,真切無僞地發願。

  3、戒律

   戒,爲正順解脫之本,亦爲無上菩提之本,通過“此應作、此不應作”的行爲規範,爲修行提供良好的心靈環境,幫助我們順利抵達解脫和成佛的目標。

   與解脫道和菩薩道修行相對應,戒律也有別解脫戒和菩薩戒之分。別解脫戒,包括在家的五戒、八戒,出家的沙彌戒律、比丘戒等,爲解脫道學人的行持標准。其重點在于止,通過遠離五欲塵勞、約束行爲來止息妄流相續,從而降伏煩惱,趣向解脫。

   菩薩戒,則在止持基礎上增加了作持,止惡與行善並進。而菩薩戒提倡的六度萬行,既是成就無上菩提的資糧,也是瓦解凡夫心的利器:布施可以克服悭貪,持戒可以對治放逸,忍辱可以戰勝嗔心。同時,這些善行還是考察菩提心是否成就的標准。當我們修習布施時,是否對自身所有可以毫無保留地施舍?是否對施舍對象沒有親疏遠近的分別?是否已不再執著有能布施的我,受布施的他?

   菩薩戒主要有梵網、瑜伽兩大系統。相比之下,《瑜伽菩薩戒》的開遮更爲善巧,故近代太虛大師也曾大力提倡。而《梵網菩薩戒》是大菩薩境界,凡夫行持起來難度較大。在漢傳佛教界,菩薩戒被列入叁壇大戒之一,故絕大多數出家人都曾受過,即使在家衆,受過菩薩戒的也相當可觀。這本是可喜現象,但令人擔憂的是,盡管那麼多人受了菩薩戒,卻往往不知菩提心爲何物,亦不曾有修習慈悲的習慣,只是形式上的、有名無實的“菩薩”。

   有鑒于此,我特別跟據中觀、瑜伽二大體系關于菩提心修習的傳承,及《菩提道次第論》的菩提心教授編寫了受持、修習菩提心的儀軌,並從戒幢佛學研究所的學員們開始傳授。菩提心是菩薩戒的靈魂,所以,受持菩薩戒前,應從發菩提心、力行慈悲開始訓練,具備相應基礎後,再進一步受持菩薩戒。如此,方能切實貫徹菩薩道精神,成爲荷擔如來家業的真佛子。

  4、正見

   正見,爲八正道之首,是一切法門的指南,也是漫長修行之路的燈塔。因爲發心不可能一步到位,持戒不可能馬上圓滿,包括對皈依的深化,同樣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過程中,正見就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指導我們糾正心行偏差,剔除其中雜質。

   對解脫道修行來說,緣起、業果的正見極其重要。生命是習慣的積累,我們做什麼、想什麼,未來生命就是什麼。所以說,在緣起的世界中,業就是一切。此外,無常見、無我見、空性見,都是修學必須具備的基本認知。菩薩道的修行同樣離不開正見指引,如此,才能將世俗菩提心升華爲勝義菩提心。凡夫有我、人、衆生、壽者之相,就如有限的容器,將心局限其中。唯有空性見才能粉碎這一束縛,使有限回歸無限,從而以平等、無我之心利益一切衆生,圓滿佛果資糧。

   那麼,如何才能獲得並鞏固正見?離不開親近善知識、聞思經教。根據多年教學經驗,我認爲這個學習過程應該一門深入。現代人往往學得很雜,天臺、華嚴、中觀、唯識均有涉獵。若非精力過人,上根利智,這種學習多半淺嘗辄止,似乎什麼都知道一些,但只是“知道分子”,連系統知識尚未形成,何況正見?我覺得,多數人在一生修學中,只需具足一宗正見即可,或是無常見、無我見,或是唯識見、空性見。將一種武器練習純熟,得心應手,照樣可以殺敵製勝、勇往直前。

   但建立于意識層面的聞思正見往往很粗糙,因爲人的思維會有很多誤區,如何使之趨于精確?一是通過師友間的相互辯論、彼此切磋,使認識中的盲點和問題暴露出來,從而去蕪存精,提高純度。一是通過禅修獲得實證,因爲佛法精髓無法以語言完全傳遞,那些不可言說的部分,唯親證乃得究竟,所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5、止觀

   止,爲禅定異名,梵語奢摩他,又名叁摩地,包括有所止和無所止。小乘禅觀偏向有所止,即有止的對象。而禅宗及藏傳佛教大圓滿、大手印的修行,則屬于無所止,通過特定方法直接契入空性並將心安住于此。梵語毗婆舍那,漢譯爲觀。包含觀照、觀想、觀察修幾個層面。

   許多人誤讀禅宗,將止觀的修習片面理解爲無分別。我覺得,這是造成禅教對立的主要原因。如是,因爲不重經教而缺乏聞思正見,又無善知識把手提攜,造成多少禅和子的盲修瞎練。

   無分別的禅修,是無修之修,乃無分別智契入空性時的禅修,並非普通禅修者所能把握。因爲我們現有的心行基礎極不穩定,且建立于顛倒認識之上。若直接從無分別入手,如何調整錯誤觀念及顛倒心行?所以,必須以有分別的觀修爲前提,使心從顛倒狀態中擺脫出來,乃能進入無分別的禅修。

   同時,止的修習也必不可少。止,雖是佛教與外道的共法,卻是修觀的重要基礎。漢傳佛教中,觀的理論非常豐富,爲什麼現在很少有人能實際操作?正是由于長期以來對止的忽略。若能具備止的基礎,再以正觀照破我法二執,契入空性就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遙不可及了。

   除禅宗所說的無分別、無造作的用心之外,有分別的觀修也不可或缺,如觀察修、觀想修,都是很好的修行方式。好就好在,即使沒有禅定基礎的普通人也能修得起來。可以說,能夠正常思維的人就能觀察修;具備想像力的人就能觀想修。當然,觀察修和觀想修雖對學人要求不高,但也必須具備相應的聞思正見。如是,才能通過如理思維或觀想,安住于正念正知中。對于學習教理者,多運用觀察修,通過思維所學法義來調整心行,是非常好的學修結合的方式。

  四、結說

  綜上所述,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不僅是佛法修學的核心要素,也是貫穿始終的修學次第。把握這五大要素,也就把握了由學佛至成佛的關鍵階段。同時,它們又象長養萬物的大地,是一切修學法門得以確立的共同基礎。若能對之引起重視,並真正落實于心行,那麼,不論我們學佛的起點是高是低,根基是利是鈍,進步是快是慢,都是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向終點邁進。這不但對于個人修學意義重大,更是漢傳佛教在當今社會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

  

  

《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學佛叁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