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學佛叁要

  學佛叁要

  ——2005年講于江西佛學院

  我出家後,基本在佛學院度過,前後已有二十多年。對目前這種沿用社會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諸多感慨。事實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傳統,有一套從理論到實踐的教學方法。佛陀本人就是偉大的教育家,曆代祖師則是優秀的授業師長。所以,未來的佛教教育,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將現代教育的長處結合起來,這才教界要走的思路。

   佛法博大精深,真正抓住核心,並使修行走上軌道,絕非易事。學僧們通過幾年教理學習,各宗多有涉獵,但往往局限于知識,尋不著心行入處,得不到真實力用。原因何在?我以爲,主要是忽視了基礎建設。在修學過程中,有些根本是繞不開的,那就是對叁寶的信心、出離心、菩提心、正見和戒律。不論修習任何法門,皆須具足這些要素。就象使用電腦,首先必須安裝一套完善的操作系統,以此爲平臺,才能使用各種軟件開展工作。同樣的道理,基礎建設穩固了,才有能力選擇一個法門深入,否則的話,不是紙上談兵,就是盲修瞎練。問題是,這些基礎恰是目前佛學院教育中比較薄弱的環節。

   作爲出家人,一方面要通過對戒律的學習和行持培養僧格,在形象上具足威儀;一方面要從世俗習氣中脫離出來,通過對皈依和發心的修習,將內心調整到修行頻道。此外,更要確立正見。“知見”是佛法最爲豐富的部分,不說叁大語系,僅漢傳各宗,亦有深邃義理作爲構架。作爲普通學子,若不具備良好的文化基礎和嚴格的哲學訓練,窮其一生,也難以一一消化。以往的修行者,多專擅一宗。學唯識,便深入唯識;學中觀,便精研中觀。待知見確立後,再以唯識見或中觀見指導修行。對于多數人來說,能將一宗理論學透便已不易。而目前的現狀是,課程開得相當龐雜,幾年內,便涉及了華嚴、天臺等大經大論。結果只能略知一二,不僅無法將理論付諸修行,甚至連繼承都存在困難。

   由此我深深體會到,修學佛法須從基礎抓起,這正是修行之本。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發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見是解脫的根本;戒律是僧團的根本。忽略其一,修行必定出現偏差。

  一、皈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叁寶,聽來可能太過平常。因爲平常,甚至會感到詫異:既已坐在此地,必定皈依多年,如此初級問題,還須老生常談嗎?

   那麼,大家對皈依的深意全部了解嗎?對皈依在修學中的地位真正認識嗎?我們知道,皈依是學佛的開始,是判斷佛子與非佛子的基本標准。卻很少有人明了,皈依還貫穿于成佛的修行。因爲學佛最終所要成就的,是使自身成爲真正的叁寶。大家或許覺得,我們現在不已經是“僧寶”了嗎?須知,我們雖有這個形象,但還需要開光,需要以叁寶的內在品質來裝藏。如此,才堪稱表裏如一的真正僧寶。否則的話,多半只是光頭俗漢而已。就象佛菩薩造像,未開光前,與藝術品並無本質區別。

   皈依叁寶,究竟皈依處爲叁寶的內在品質。佛的品質,是無限的慈悲和智慧;法的品質,是空性;僧的品質,是賢聖僧具備的智慧和解脫。當然,慈悲、智慧、空性、解脫,本質上是不二的。之所以有如許差別,只因這些品質需在修學中分別培養。

   從皈依叁寶到最終成爲叁寶,乃至整個佛法的建立,皆以憶念佛、法、僧爲基礎。念佛,大小乘中都有相關內容。如《阿含經》中的叁隨念、六念、十念,都包含憶念叁寶的內容。在大乘佛教中,淨土宗的持名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禅宗的即心是佛,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及《普賢行願品》的禮敬諸佛、稱贊如來、廣修供養等,皆屬念佛範疇,亦爲憶念叁寶的延伸。就表面看,念佛是求佛護佑;就深層而言,念佛是強化佛陀在我們心目中的地位,最終于自身成就佛陀品質,所謂即心是佛。

   念法,涉及面更爲廣泛,念苦、念因果、念無常、念緣起性空、念諸法唯識等等,所有這些皆屬于念法範疇。

   念僧,主要是念賢聖僧,及佛陀以外的所有菩薩,如念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等。念僧,不僅是憶念其形象,更是憶念其功德。念觀音菩薩,是念大悲;念地藏菩薩,是念大願;念文殊菩薩,是念大智;念普賢菩薩,是念大行。這也說明,事相叁寶和理體叁寶是一體的,內在叁寶和外在叁寶是不二的。

   整個佛法修行,皆以皈依叁寶爲基礎。這就要充分認識叁寶的重要性,這一過程可通過“觀察修”完成。通過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徹底擺脫對現世的貪著。否則,會在不知不覺中將出家當作日子來過,忙于蓋廟、應酬等種種瑣事。雖然生活方式和在家人不同,但做事過程中形成的貪著之心並無本質區別。所以,應不斷以念死無常來提起正念。

   關于念死,《菩提道次第論》中總結爲叁點:死亡一定,死期不定,死時除佛法外余皆無益。以往,許多修行人將“死”字挂于屋內,時刻保持修道的緊迫感。果能如此,對世俗的貪著心自然隨之減少,皈依之心則隨之增加。念死之外,還要由念惡道苦而認識到輪回本質是苦,並基于對惡道的恐懼而尋找皈依,就象落水者尋求拯救一樣。同時,更要認識到“暇滿人身”的重大意義,因爲它可以使我們成佛並利益一切衆生。人身難得而易失,若不去開發這些價值,這一身份很快會失去。唯有皈依叁寶、依法修行,我們才有機會實現這個身份的全部價值。

   時時作這些思考,自然生起皈依之心。但僅僅生起還不夠,南傳佛教的修行,每天都要念誦皈依;藏傳佛教的修行,則以念誦數十萬乃至百萬的皈依作爲前行。這一強化非常重要,通過不斷重複,方能確立叁寶在我們生命中的份量。漢傳佛教或許是受禅宗影響,不太重視對外在叁寶的恭敬。事實上,若不重視外在叁寶,勢必影響叁寶在心中的地位。如是,佛法也就難以在生命中産生作用。若不是對自己所敬重的師長,又如何會言聽計從、身心皈投?

   佛法能否對我們産生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對佛法的態度。我們的生命,無始以來都以自我爲中心,由此形成巨大的力量。能否將叁寶作爲生命重心,是學佛非常關鍵的一步,否則就不可能擺脫我執的束縛。所以,我們必須每天修皈依,這種修習甚至比“五年學戒,不離依止”更重要。若對叁寶信心不足,所有法門對我們都難以産生作用。

   所以,皈依是佛法的基礎,除此便沒有佛法。不少人雖出家多年,仍未生起依賴感和歸宿感。須知,凡夫心是混亂的綜合體,包括一大堆想法和情緒。沒有足夠的觀照力,便會被這些力量控製並左右。唯有對叁寶生起真切的皈依心,才得獲得安住的力量。

   理體叁寶和自性叁寶是一體的,只是我們人爲地設置了障礙,使兩者對立起來。普通信徒往往偏重外在叁寶,另一些則排斥外在叁寶。若過分執著住持叁寶的相,是無法認識內在叁寶的。反之,不懂得依賴外在叁寶,同樣沒有能力認識內在叁寶,這就需要通過反複憶念,不斷深化對叁寶內涵的認識。

   就我自己來說,過去很多年中,也未對皈依叁寶有特別認識。隨著修學的深入,才回頭發現,一切修學內容皆含攝于皈依這一根本之中,也由此理解阿底峽尊者赴藏時四處傳講皈依的深意。事實上,皈依叁寶不僅是基礎,也是根本。或許我們已學到緣起性空、真空妙有,但皈依這一課,仍有必要時時重溫。關于皈依的重要性,尊者當年的總結是:“我不知除皈依叁寶外,還有什麼更高的佛法。”確實發人深省。

   反觀教界今日現狀,也正是因爲對皈依的忽略,導致了許多問題。對于出家人來說,雖修學多年,內心仍飄浮無依。對于在家衆來說,皈依之後,茫茫然不知該做些什麼。最近,我製訂了“周日皈依共修儀規”,在南普陀、西園寺等地帶領大家集體共修,參與者普遍感覺很受用。這也是我今後幾年的弘法重點,因爲皈依實在太重要了。離開皈依,也就離開了佛法的根本。

  二、發心是修行的根本

  正確的發心,爲出離心和菩提心。以往,許多人將兩者對立起來,這顯然是錯誤的。我們爲什麼學佛?正是因爲認識到叁惡道的恐怖,認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若不具備這一前提,決無可能從凡夫心中真正出離。修行核心有二: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菩薩的品質。相對而言,舍凡夫心甚至比成就佛菩薩的品質更爲艱難。因爲凡夫心是無始以來形成的,有著巨大的串習力。無論我們做什麼,乃至學佛、修行、弘法,大多未脫離凡夫心的影響。

   心是非常微妙的,因而,多數人對自己的心行並不了解。尤其在做事時,往往落入外在結果,只在乎寺院蓋得多麼壯觀、弘法做得多麼成功、說法場面多麼隆重,等等。事實上,這種追求和世人追求錢賺了多少、事業發展得多大相差無幾。當然,兩者成就的福德相距懸殊,因爲前者所行事業能利益大衆。但我們要知道,兩種追求在用心上並無本質區別,這和達摩祖師當年講的“沒有功德”是同樣道理。若以著相的、有所得的心行善,所做無非培植福德而已。

   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會有兩種結果。在成就客觀結果的同時,也在成長某種心行。以什麼心做事,最終就會成就什麼。以貪心去做,最後成就的是貪心;以我執去做,最後成就的是我執。我們可以發現,許多人做了幾十年,最後只增長了一大堆我執、我慢及對事業的貪著,並且陶醉其中。表面看來做了很多佛教事業,內在成就的心行,卻與佛法了不相幹。

   所以,修行首先要以出離心爲基礎。時時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否則,極易落入凡夫心中,使生命毫無意義地空過。出家,本身是對世俗生活的出離,但真正要出離的,則是我們的凡夫心。每一種心,都有對應的環境,也就是唯識所說的見分、相分。正因爲環境會引發相應的心理活動,故修行需在特定環境進行,減少它的活動機會。但這麼做的目的,是爲了最終擺脫凡夫心,這才是修行的實質內容。遺憾的是,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往往是“出一家,入一家…

《學佛叁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漢傳佛教的反思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