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学佛三要

  学佛三要

  ——2005年讲于江西佛学院

  我出家后,基本在佛学院度过,前后已有二十多年。对目前这种沿用社会院校模式的佛教教育,有诸多感慨。事实上,佛教自身就有良好的教育传统,有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方法。佛陀本人就是伟大的教育家,历代祖师则是优秀的授业师长。所以,未来的佛教教育,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现代教育的长处结合起来,这才教界要走的思路。

   佛法博大精深,真正抓住核心,并使修行走上轨道,绝非易事。学僧们通过几年教理学习,各宗多有涉猎,但往往局限于知识,寻不着心行入处,得不到真实力用。原因何在?我以为,主要是忽视了基础建设。在修学过程中,有些根本是绕不开的,那就是对三宝的信心、出离心、菩提心、正见和戒律。不论修习任何法门,皆须具足这些要素。就象使用电脑,首先必须安装一套完善的操作系统,以此为平台,才能使用各种软件开展工作。同样的道理,基础建设稳固了,才有能力选择一个法门深入,否则的话,不是纸上谈兵,就是盲修瞎练。问题是,这些基础恰是目前佛学院教育中比较薄弱的环节。

   作为出家人,一方面要通过对戒律的学习和行持培养僧格,在形象上具足威仪;一方面要从世俗习气中脱离出来,通过对皈依和发心的修习,将内心调整到修行频道。此外,更要确立正见。“知见”是佛法最为丰富的部分,不说三大语系,仅汉传各宗,亦有深邃义理作为构架。作为普通学子,若不具备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严格的哲学训练,穷其一生,也难以一一消化。以往的修行者,多专擅一宗。学唯识,便深入唯识;学中观,便精研中观。待知见确立后,再以唯识见或中观见指导修行。对于多数人来说,能将一宗理论学透便已不易。而目前的现状是,课程开得相当庞杂,几年内,便涉及了华严、天台等大经大论。结果只能略知一二,不仅无法将理论付诸修行,甚至连继承都存在困难。

   由此我深深体会到,修学佛法须从基础抓起,这正是修行之本。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戒律是僧团的根本。忽略其一,修行必定出现偏差。

  一、皈依是佛法的根本

  皈依三宝,听来可能太过平常。因为平常,甚至会感到诧异:既已坐在此地,必定皈依多年,如此初级问题,还须老生常谈吗?

   那么,大家对皈依的深意全部了解吗?对皈依在修学中的地位真正认识吗?我们知道,皈依是学佛的开始,是判断佛子与非佛子的基本标准。却很少有人明了,皈依还贯穿于成佛的修行。因为学佛最终所要成就的,是使自身成为真正的三宝。大家或许觉得,我们现在不已经是“僧宝”了吗?须知,我们虽有这个形象,但还需要开光,需要以三宝的内在品质来装藏。如此,才堪称表里如一的真正僧宝。否则的话,多半只是光头俗汉而已。就象佛菩萨造像,未开光前,与艺术品并无本质区别。

   皈依三宝,究竟皈依处为三宝的内在品质。佛的品质,是无限的慈悲和智慧;法的品质,是空性;僧的品质,是贤圣僧具备的智慧和解脱。当然,慈悲、智慧、空性、解脱,本质上是不二的。之所以有如许差别,只因这些品质需在修学中分别培养。

   从皈依三宝到最终成为三宝,乃至整个佛法的建立,皆以忆念佛、法、僧为基础。念佛,大小乘中都有相关内容。如《阿含经》中的三随念、六念、十念,都包含忆念三宝的内容。在大乘佛教中,净土宗的持名念佛、观想念佛、实相念佛,禅宗的即心是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及《普贤行愿品》的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等,皆属念佛范畴,亦为忆念三宝的延伸。就表面看,念佛是求佛护佑;就深层而言,念佛是强化佛陀在我们心目中的地位,最终于自身成就佛陀品质,所谓即心是佛。

   念法,涉及面更为广泛,念苦、念因果、念无常、念缘起性空、念诸法唯识等等,所有这些皆属于念法范畴。

   念僧,主要是念贤圣僧,及佛陀以外的所有菩萨,如念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等等。念僧,不仅是忆念其形象,更是忆念其功德。念观音菩萨,是念大悲;念地藏菩萨,是念大愿;念文殊菩萨,是念大智;念普贤菩萨,是念大行。这也说明,事相三宝和理体三宝是一体的,内在三宝和外在三宝是不二的。

   整个佛法修行,皆以皈依三宝为基础。这就要充分认识三宝的重要性,这一过程可通过“观察修”完成。通过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彻底摆脱对现世的贪著。否则,会在不知不觉中将出家当作日子来过,忙于盖庙、应酬等种种琐事。虽然生活方式和在家人不同,但做事过程中形成的贪著之心并无本质区别。所以,应不断以念死无常来提起正念。

   关于念死,《菩提道次第论》中总结为三点:死亡一定,死期不定,死时除佛法外余皆无益。以往,许多修行人将“死”字挂于屋内,时刻保持修道的紧迫感。果能如此,对世俗的贪著心自然随之减少,皈依之心则随之增加。念死之外,还要由念恶道苦而认识到轮回本质是苦,并基于对恶道的恐惧而寻找皈依,就象落水者寻求拯救一样。同时,更要认识到“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成佛并利益一切众生。人身难得而易失,若不去开发这些价值,这一身份很快会失去。唯有皈依三宝、依法修行,我们才有机会实现这个身份的全部价值。

   时时作这些思考,自然生起皈依之心。但仅仅生起还不够,南传佛教的修行,每天都要念诵皈依;藏传佛教的修行,则以念诵数十万乃至百万的皈依作为前行。这一强化非常重要,通过不断重复,方能确立三宝在我们生命中的份量。汉传佛教或许是受禅宗影响,不太重视对外在三宝的恭敬。事实上,若不重视外在三宝,势必影响三宝在心中的地位。如是,佛法也就难以在生命中产生作用。若不是对自己所敬重的师长,又如何会言听计从、身心皈投?

   佛法能否对我们产生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对佛法的态度。我们的生命,无始以来都以自我为中心,由此形成巨大的力量。能否将三宝作为生命重心,是学佛非常关键的一步,否则就不可能摆脱我执的束缚。所以,我们必须每天修皈依,这种修习甚至比“五年学戒,不离依止”更重要。若对三宝信心不足,所有法门对我们都难以产生作用。

   所以,皈依是佛法的基础,除此便没有佛法。不少人虽出家多年,仍未生起依赖感和归宿感。须知,凡夫心是混乱的综合体,包括一大堆想法和情绪。没有足够的观照力,便会被这些力量控制并左右。唯有对三宝生起真切的皈依心,才得获得安住的力量。

   理体三宝和自性三宝是一体的,只是我们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使两者对立起来。普通信徒往往偏重外在三宝,另一些则排斥外在三宝。若过分执著住持三宝的相,是无法认识内在三宝的。反之,不懂得依赖外在三宝,同样没有能力认识内在三宝,这就需要通过反复忆念,不断深化对三宝内涵的认识。

   就我自己来说,过去很多年中,也未对皈依三宝有特别认识。随着修学的深入,才回头发现,一切修学内容皆含摄于皈依这一根本之中,也由此理解阿底峡尊者赴藏时四处传讲皈依的深意。事实上,皈依三宝不仅是基础,也是根本。或许我们已学到缘起性空、真空妙有,但皈依这一课,仍有必要时时重温。关于皈依的重要性,尊者当年的总结是:“我不知除皈依三宝外,还有什么更高的佛法。”确实发人深省。

   反观教界今日现状,也正是因为对皈依的忽略,导致了许多问题。对于出家人来说,虽修学多年,内心仍飘浮无依。对于在家众来说,皈依之后,茫茫然不知该做些什么。最近,我制订了“周日皈依共修仪规”,在南普陀、西园寺等地带领大家集体共修,参与者普遍感觉很受用。这也是我今后几年的弘法重点,因为皈依实在太重要了。离开皈依,也就离开了佛法的根本。

  二、发心是修行的根本

  正确的发心,为出离心和菩提心。以往,许多人将两者对立起来,这显然是错误的。我们为什么学佛?正是因为认识到三恶道的恐怖,认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若不具备这一前提,决无可能从凡夫心中真正出离。修行核心有二: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菩萨的品质。相对而言,舍凡夫心甚至比成就佛菩萨的品质更为艰难。因为凡夫心是无始以来形成的,有着巨大的串习力。无论我们做什么,乃至学佛、修行、弘法,大多未脱离凡夫心的影响。

   心是非常微妙的,因而,多数人对自己的心行并不了解。尤其在做事时,往往落入外在结果,只在乎寺院盖得多么壮观、弘法做得多么成功、说法场面多么隆重,等等。事实上,这种追求和世人追求钱赚了多少、事业发展得多大相差无几。当然,两者成就的福德相距悬殊,因为前者所行事业能利益大众。但我们要知道,两种追求在用心上并无本质区别,这和达摩祖师当年讲的“没有功德”是同样道理。若以著相的、有所得的心行善,所做无非培植福德而已。

   我们每做一件事情,都会有两种结果。在成就客观结果的同时,也在成长某种心行。以什么心做事,最终就会成就什么。以贪心去做,最后成就的是贪心;以我执去做,最后成就的是我执。我们可以发现,许多人做了几十年,最后只增长了一大堆我执、我慢及对事业的贪着,并且陶醉其中。表面看来做了很多佛教事业,内在成就的心行,却与佛法了不相干。

   所以,修行首先要以出离心为基础。时时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否则,极易落入凡夫心中,使生命毫无意义地空过。出家,本身是对世俗生活的出离,但真正要出离的,则是我们的凡夫心。每一种心,都有对应的环境,也就是唯识所说的见分、相分。正因为环境会引发相应的心理活动,故修行需在特定环境进行,减少它的活动机会。但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最终摆脱凡夫心,这才是修行的实质内容。遗憾的是,很多人看不到这一点,往往是“出一家,入一家…

《学佛三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汉传佛教的反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