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我的判教觀▪P2

  ..續本文上一頁,倘無正確發心爲前提,也僅是凡福行而已,于修道並不相幹。所謂聖道行,則是從確立正見到通過止觀將正見落實于心行的實踐,這是導向聖道、成就解脫的修行,也是佛法的根本之道,是所有宗派修行的核心所在。

   認識解脫在叁乘佛法中的核心地位,就能彼此協調各語系及宗派佛教之間的關系。聲聞行者不必否定大乘,因爲菩薩也在追求解脫,只是獲得解脫的知見及禅修方法不同罷了。大乘行者也不必輕視聲聞,因爲聲聞所成就的解脫,正是菩薩所要具備的核心能力及利他資本。

  叁、佛法的圓滿之道

   佛法的圓滿之道,爲成佛。或者說,是成就佛陀那樣的慈悲和智慧品質,依菩薩道的修行而成就。之所以稱爲圓滿之道,因爲它是解脫道的延伸和圓滿。

   所謂延伸,包括發心和實踐兩個方面。從發心層面來說,出離心本無大小乘之別,因爲學佛都是從發心出離輪回開始。但發心所緣是不同的,若僅限于個人出離,就是小乘的發心。當所緣擴大爲一切衆生,發願帶領大衆共同出離,才是大乘的菩提心。從修學實踐來看,若是爲個人解脫而修行,無論所修什麼法門,都是聲聞的修行。若發心以成就無上菩提和幫助一切衆生走向解脫爲目標,即使修五戒十善,同樣是菩薩道的修行,同樣能成爲佛果資糧。

   作爲菩薩,能夠給予衆生的最大幫助,就是帶領他們走向解脫。除此而外,其他物質幫助都不是佛教特有的,其作用也是短暫的。當菩薩成就解脫,並將這份解脫經驗延伸到衆生時,他的慈悲也在隨之成長,隨之圓滿。從這個意義上說,菩薩道正是解脫道的延伸和圓滿,是將個人所獲得的解脫經驗從自身延伸到大衆。在延伸過程中,成就圓滿的生命品質,也就是成佛。

   所以,聲聞聖者和佛菩薩成就的品質有共和不共之別。從共的方面來說,正是解脫;從不共方面來說,佛菩薩不僅成就解脫,更圓滿無限慈悲。佛法的核心之道,強調以解脫爲本。作爲大乘佛法來說,則應特別強調大乘特有的不共之處,也就是菩提心。

   失去菩提心的統領,菩薩道和解脫道就沒有本質區別了,菩薩行和世間善行也會混淆。不是說做一些慈善就是菩薩行,所有的善行,唯有建立在菩提心的前提下,本著利他、無住、無限、無所得的心去做,才會升華爲菩提資糧。所以,大乘佛法的殊勝之處就在于菩提心,在于幫助衆生走向解脫。

   菩薩道的修行,是圍繞智慧和慈悲兩大項目開展。不修智慧,無以成就解脫,忽略這一根本,便會導致佛教的膚淺化和世俗化。不修菩提心,無以成就大慈大悲,忽略這一修行,大乘佛教就會失去自身不共之處。唯有在菩提心的統攝下,悲智兼修,自利利他,才能圓成無上佛果。

  四、佛法的方便之道

   佛法的方便之道,主要指淨土法門。此處所說的方便,是從加強保障的意義而言。因爲叁界險惡,處處陷阱,即使對于修行人來說,流轉其中也難有把握。是以仰仗佛力的慈悲接引,往生極樂,得不退轉。

   從修行來說,佛法主要是強調自力,由依法修行而得解脫,所謂“自依止,法依止,莫異依止”,這也是佛法有別于其他宗教的核心精神所在。但是,並非所有衆生都能依自力走向解脫。

   修學淨土法門者大體有兩類,一是沒有能力獨立走上解脫道或菩薩道,也就是龍樹菩薩在《十住毘婆沙論》所說的,根機不夠的怯懦衆生。他們覺得自己業障深重,靠自力解脫極其艱辛,不如仰仗佛菩薩願力來得安全保險,是以選擇淨土法門,期待他力拯救。一是在解脫道和菩薩道的前進途中走得信心不足了,感到解脫遙遙無期,希望渺茫,從而轉向淨土法門。這在傳統佛教,包括藏傳佛教,都有類似現象。修什麼宗派,修著修著就歸向淨土了。修天臺也歸于淨土,修華嚴也歸于淨土,修禅宗也歸于淨土。所以有句話叫做“教學天臺,行歸淨土”。

   爲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組合?教學天臺應當行歸止觀,爲什麼行歸淨土?原因往往就在于,學天臺之後修得沒有把握,對于自解脫缺乏信心,所以才行歸淨土。此外,禅淨雙修之類也屬于同樣現象。有些禅者對能否解脫沒有十分把握,固選擇禅淨雙修以增加保險系數,所謂“有禅有淨土,猶如帶角虎”。

   這就使得淨宗變成一個特別的法門。特別在哪裏?比如說,淨土法門有沒有知見?可以說它沒有知見,也可以說知見極多。因爲它是一個以信爲首的法門,特別強調信的重要性,並未提供多少從理上入手的途徑,只要深信彌陀,再輔以相應願行,就能蒙佛接引,速生西方。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淨宗在知見部分又極其豐富。天臺學人將天臺見地賦予其中,華嚴學人將華嚴見地賦予其中,禅宗學人將禅宗見地賦予其中。本來,淨土法門應該是簡明直接的,最後卻包羅萬象,深不可測。從基本的持名念佛,到觀像念佛、觀想念佛、實相念佛,再到“自性彌陀,唯心淨土”,“即心念佛,即心是佛”。這種現象是其他各宗鮮見的。

   但我們不要覺得,稱淨土法門爲方便之道是帶有貶義的,或者說,就會略遜一籌。事實上,淨土法門提供的保險對學人極爲重要。一方面,可以爲那些沒有信心走解脫道和菩薩道的學人提供方便;另一方面,可以爲那些已經走上解脫道和菩薩道卻信心不足者提供保障。這是彌陀由大願力成就的淨土,也正是佛陀爲衆生指示的安全通道。

   此外,也不能否定有些大德修淨土法門是屬于菩薩示現,未必就是修不上去,而是爲了慈悲後學所作的示範,讓那些艱難跋涉中的學人看到:我也是這麼修的,你們就追隨其後吧。

   以上分判,從內容本身來說並無新意。我所做的,只是對佛教基本理路的重新認識。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我想,各宗乃至大小乘之間就沒有不可調和的分歧了。缺失基礎,根本便無從而立。否定根本,圓滿又從何談起?叁者是層層遞進,不可或缺的。至于各個宗派,只是並列于其中某個層面的不同路線,看似各異,卻都是由不同途徑而抵達同一個終點,都將爲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

   由此,也使我對教界的發展方向有了新的思考:其一,重視共同的基礎建設;其二,強調解脫的核心地位;其叁,突出大乘的不共思想;其四,規範淨宗的方便之道。倘能抓住這幾個要領,我想,就能有效扭轉目前教界的無序狀態,令佛教健康發展,長久住世。

  2008秋于蘇州西園戒幢律寺

  

  

《我的判教觀》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