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根本,叁大要領
——關于漢傳佛教建設的思考
濟 群
內容提要:如何使佛教健康發展,成爲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資源。在思考過程中,筆者發現,教界所以存在諸多問題,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由其依托基礎所致,即目前盛行的修學體系存在缺陷;其二,則由實施製度所致,即現行佛教教育、僧團管理、弘法布教缺乏相關製度作爲保障。本文立足于教界自身建設,提出“一個根本,叁大要領”的解決方案。一個根本,即建設契合當代的大衆化修學體系。叁大要領,分別是佛教教育製度建設、僧團管理製度建設、弘法布教製度建設。本文在揭示修學體系及教育等各方面存在問題的同時,從教界實際出發,論述了未來佛教發展的建設思路和綱領。同時指出,唯有建設契合時代的修學體系,健全各項具體實施製度,才能以此提高四衆弟子的素質,群策群力,促進佛教的健康發展。若僅依個體力量,無論造就多大的輝煌,都只是短暫的。
關鍵詞:修學體系、佛教教育、僧團管理、弘法布教
在佛教傳入中國兩千多年的今天,如何使之發揚光大,成爲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資源,對教義的解讀發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佛教自身的健康發展。就教界目前現狀來看,的確取得了許多喜人成績,但問題也不容忽視,主要表現爲叁方面:一是大衆修學無序,二是僧團管理混亂,叁是弘法布教薄弱。
值得關注的是,這並非一寺一時的個別現象,而是教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因而,有必要對教育、管理、弘法依托的基礎進行考察,對現行的佛法修學體系進行考察。我覺得,這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本所在。如果沒有一套契理、契機且操作性極強的修學體系爲綱領,影響大衆學修自不待言,佛教教育、僧團管理和弘法布教同樣會存在缺陷。原因在于,教育、管理、弘法都離不開修學體系這一根本,同時,它們又是爲修學服務的。若對修學體系模糊不清,勢必影響佛教的健康發展。
但僅有修學體系還不夠,因爲佛教發展涉及的是整體而非個體,這就需要以相關製度進行保障。其中,仍以教育、管理、弘法最爲重要。有完善的教育製度,才能培養出荷擔如來家業的合格僧才;有健全的弘法製度,才能對廣大信衆進行如法引導;有規範的管理製度,才能使僧團成爲和合共住的清淨道場,爲大衆修行提供保障,爲弘法事業建構平臺。
在此,將我近來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作簡要彙報。
一個根本——建設大衆化的修學體系
爲什麼說,大衆化修學體系是佛教發展的根本?因爲佛陀的一切教法皆爲大衆修學服務。而教界的所有問題,究其根源,亦是佛弟子在修學上未能相應所致。目前,大衆在修學上普遍存在的問題有哪些呢?
有一些是隨皈依師或某位老師修學,但目前對佛法有系統認識並堪能引導他人修學的具格善知識極少。因而,多數師長只是根據個人修學經驗作些開示,或推薦讀誦某部經典,或推薦念佛、禅坐。看似指點了入門之徑,但因缺乏系統引導,往往不能使學人得到多少受用。部分人因此失去繼續深入的動力和興趣,另一部分雖因信心堅定而精進不辍,但由于對佛法認識的局限,難免産生片面、偏執的現象,學到一定程度便無法提高。
另一些因無緣得遇善知識或自視甚高而選擇自學、自修,憑個人感覺閱讀經論、摸索實踐,這種方式在知識分子中較爲普遍。但佛法浩瀚,自學而能入其堂奧者極其罕見。學人或因缺乏方向知難而退,或是大海撈針般盲目摸索。更有甚者,得著一知半解便狂妄自大,自誤誤人,反成修學極大障礙。
我覺得,多數人的修學都處于這兩個極端,要麼不得要領,要麼偏執一端。此外,學教者易落入玄談,實修者又易流于盲修。好不容易得遇人身,得聞佛法,卻因得不到正確引導而蹉跎此生,甚至走火入魔,斷己善根,豈不可惜!因此,建設一套可供大衆依循的修學體系,是當今教界最爲迫切的任務。
或許有人說,我們不是有傳統的宗派可繼承嗎?繼承固然重要,但有必要考量,這些法門在今天是否還有普遍意義?今天的人是否有能力操作起來?一個修學體系能否引導學人斷惑證真,主要取決于叁方面:一、方法是否正確;二、教授內容是否完整;叁、是否適合目前的當機者。其中,尤以第叁點變數最大。因此,佛陀才以種種法門觀機逗教,接引衆生。宗派佛教的形成,也是基于這一原理。以某類經典、某種修學方式引導根機與之相契的學人。如天臺宗依《法華經》建立修學體系,叁論宗依《般若經》及叁論建立修學體系。雖在特定時期爲弘傳佛法起到積極作用,但它們更接近精英教育而非大衆教育。其龐大體系和深奧理論,對于多數信衆,無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此外,某些宗派先天存在不足,如見或行上的薄弱,而某些宗派在流傳過程中未能完整繼承下來,等等。所以說,沒有一套完全現成的、適合大衆需求的模式可以照搬。
那麼,大衆化的佛法修學體系又該是怎樣的呢?
大衆化的修學體系,應包含核心要素、修學次第、實踐方法叁項內容。所以標舉“大衆化”,其意有二:一、適合所有學人,不論出家在家,不論程度如何,皆須依此修學;二、適用于所有法門,換言之,可與一切法門的修學相融合。
首先,要領明確,且完整、扼要。佛法博大,但核心要素無多,最根本的,乃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五項,僅此便可統攝一切法門的修行。解脫道如此,菩薩道亦如此。不皈依,即無佛子資格;不發心,便無修行方向;不持戒,則無定慧之基。至于正見和止觀,一爲正法眼目,一爲實踐方法,更是缺一不可。把握這些核心,也就把握了佛法修學的基本內容,同時,還能以此對照自身修學是否完備。
其次,次第清晰。次第,即各修學環節的遞進關系,同樣離不開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這些核心。皈依,是佛法及信仰之根本,因信賴叁寶功德而身心歸投、依教奉行。又因對叁寶品質生起希求,而能發心、持戒、修學。如是,由戒定慧滅貪嗔癡,由聞思修入叁摩地,環環相扣,直抵佛道。
第叁,操作性強。所謂操作,即依核心要素、修學次第完成佛道修行的具體方法,每一階段當分哪些步驟進行。一方面,可依此修學實踐;一方面,可依此作爲檢驗修行程度的標准。就像社會上有各級質量參數一樣,學佛同樣要有可供檢驗的具體指標,如是,我們才知道自己達到什麼程度,離目標還有多少距離。
關于這些問題,我曾在《佛法修行次第的思考》一文中作了較爲詳細的說明,茲不贅述。
在今天這個盛行快餐文化的末法時代,衆生根鈍慧淺,心浮氣躁,須將佛法以最簡明清晰的方式呈現出來,才能適應更多人的實際需求,大衆化的意義正在于此。當然,建設大衆化的修學體系,並不是對傳統宗派的否定。事實上,在樹立正見和止觀實踐兩大重點,仍應沿用各宗之見、之行。只是對之前的皈依、發心、戒律作了特別強調,因爲這是一切修學繞不開的共同基礎。
要領之一——教育製度
確立大衆化的修學體系後,應以相關教育製度進行落實。以往的佛教教育,多依托于宗派,而現代的佛學院,則是參照社會大學的教學模式建立。那麼,現有教育方式存在哪些問題呢?
其一,教育目標模糊。佛教的健康發展,需要講經說法、領衆修行的師資力量,也需要行政管理、弘法布教的專門人才。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大同小異,並未根據教界實際需求進行規劃。一方面,各地都在大力辦學;一方面,真正的有用之材仍是奇缺。
其二,教學次第不明。尤其是基礎教育的薄弱和缺失,使學僧在接受教育的幾年內,未能養成僧伽應有的素質。如是,信仰淡化、道心退失也就在所難免了。雖能說得頭頭是道,卻無基本僧伽威儀,如何堪爲人天導師?
其叁,知見教育混亂。現代佛學院是綜合性的教育,所開課程面面俱到,包括教史、教製、教理等,幾乎涵蓋整個佛教。僅教理這部分,就涉及天臺、華嚴、叁論、唯識等各宗經論,即使具有相當佛學水准,尚難全面掌握。更何況,一般學僧只有普通的世間文化基礎,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幾年下來,所學難成體系,亦無能力真正把握並運用任何一宗的正見。
其四,實用教育缺乏。所謂實用,分實修和做事兩類。目前的佛教教育雖與宗教生活結合,但普遍缺乏實修指導,只是從書本到書本地學習教理,與修行嚴重脫節。此外,對于教界急需的管理、弘法人才,未設專業課程進行培訓。
未來的佛教教育,應針對以上問題進行調整。一是目標明確,根據佛教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有的放矢地開展教育。二要次第分明,尤應重視基礎教育,以此堅定信心,培養僧格。叁是知見純正,對多數人而言,一生修學具足一宗正見足矣,不求面面俱到。四是學修結合,同時,重視實用技能的培養。
這就有必要根據佛教修學特點及教界自身需求,對現行佛教教育製度進行完善。佛教教育宗旨是服務于修學,同樣應以大衆化的修學體系爲根本,依核心要素和修學次第建構各級教育。大體可分爲以下幾類:
首先,根據皈依、發心、戒律叁大要素建立佛教的初級教育製度,這是每個佛子必須奠定的學修基礎,也是所有僧衆必須具備的素養。否則的話,學佛往往流于玄談和迷信兩個極端,與修行嚴重脫節。這一基礎教育,也是佛教健康發展的根本保障。
其次,圍繞菩提心和菩薩行的實踐,以獲得聞思正見爲核心,建立佛教的中級教育製度。這一階段可參照傳統的宗派教育,以確立一宗知見爲目標,一門深入,但求精而不求多。
第叁,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見的理論爲基礎,以止觀爲重點,建立佛教的高級教育製度。
第四,依各類專門人才的不同需求,參照社會先進教育經驗,建立有佛教特色的實用教育製度,培養具備專業技能的管理、弘法人才。
佛…
《一個根本,叁大要領——關于漢傳佛教建設的思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