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

  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

  2005年冬于新加坡“漢傳佛教修學次第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主題爲“漢傳佛教的修行次第”,這是當今教界亟待厘清的現實問題。在多年弘法過程中,我深切感到,許多人雖學佛日久,但對修學基本理路仍混沌無知。原因何在?正是不得要領、不明次第所致。

   佛教宗派衆多,卷帙浩繁。在萬余卷叁藏典籍中,什麼才是核心,哪些才是綱領?人們或是不明就裏,或是執此廢彼,真正對之了然于胸者百無一人。如是,盲修瞎練也就在所難免。還有些人,雖在念佛、禅修等法門中獲得相應體證,但對佛法缺乏系統認識,多半滯留于某個程度無法深入。須知,僅僅得到一定禅修體驗,或念佛念得稍有輕安,離成佛尚有天地之遙。怎樣斷除煩惱?怎樣契入空性?怎樣圓滿佛菩薩具備的品質?都是修學路上必須逐一攻克的堡壘。那麼,又該從何處著手進行呢?

   首先應當認識,一個完整的修學體系須包含哪些核心要素。換言之,把握這些要素,也就把握了佛法要領和修學方向。否則,動辄八萬四千法門,委實讓初入門者無所適從,望而生畏。

   其次需要了解,修學佛法到底要遵循怎樣的次第。不然,即使學到一些理論,卻不知其在整個修學過程所處的位置,不知各修學環節的遞進關系,也難以有效運用。

   此外還應明確,每個步驟該如何運用于實踐。若不掌握具體的操作方法,即使具備前兩個條件,還是難免落于空談,流于教條。

   我感覺,對于佛法核心要素、修學次第、實踐方法的模糊和缺失,恰是目前多數學人修行不得力的關鍵所在。當然,對這些問題的探討決非易事。佛法浩瀚,不僅有南傳、漢傳、藏傳叁大體系,每一體系還有衆多宗派和分支。各宗各派,多有自身相對獨立的修學建構。若另立一個法門,另建一種次第,充其量是在八萬四千法門外再增加一個,成爲八萬四千零一個法門、零一種次第,未必有多少實際意義。

   基于此,我們需要探討的核心要素和修行次第,應與任何一宗不存在沖突,並適用于一切法門的修學。就像電腦的操作系統,必須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才能運行種種軟件,開展種種工作。若將不同宗派和修行法門比作軟件的話,那麼,佛法的核心要素、修行次第和實踐方法就像計算機的操作系統。若是系統自身存在漏洞,不僅會影響軟件運行,更將導致系統的整體崩潰。因而,建立一套完善、實用的系統,是佛教能否健康發展的命脈所在,也是我們這代佛子責無旁貸的使命。

  一、佛法的核心要素

  佛教各大語系及宗派皆有自身相對獨立的修學建構,但萬變不離其宗,其中仍有著共同的核心要素。唯有把握這些核心,才能更好地理解各宗修行。那麼,佛法的核心要素又是哪些?我覺得,正是皈依、發心、戒律、正見和止觀。

   我們不妨考察一下:哪個法門的修學可以繞開這五點?或許有人會問,爲何不是其他?也不是四點或六點?原因有二:其一,作爲核心要素,須統攝一切佛法。其二,作爲核心要素,既應適用于一切宗派,又毋須太多,否則便不成其爲核心了。

   爲什麼說,這五大要素能統攝一切佛法呢?佛法有解脫道和菩薩道之分,一切宗派、法門非此即彼。解脫道的修行目標,是開發無漏智慧,契入空性,證得涅槃,成就解脫。菩薩道的修行目標,是圓滿佛陀智慧、慈悲的品質,從而解除惑業,得大自在。由此修行目標,就鎖定了抵達目標的必要條件。

  1、解脫道的修行

  于解脫道修行而言,首先應對解脫道的目標及方法具足信心,相信解脫對人生的重大意義,相信依法修行必能解脫。若缺乏這種信心,修行從何談起?皈依,正是對解脫的目標(佛)、解脫道的方法(法)及引導我們走向解脫的老師(僧)生起信心,並通過如法儀式與之建立信賴、依存的密切關系,全身心歸投依靠。當我們在諸佛菩薩前發願“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時,就意味著這種關系的確立。

   但僅僅相信還不夠,進而,還須生起希求意願,也就是發出離心。凡夫的生命,或是隨妄流漂浮,或是被環境左右,盲目而不能自主。出離心的發起,代表著生命自覺的選擇。它不僅是解脫道修行的開始,也貫穿于整個修行過程,直至解脫,才是對出離心的徹底完成。

   那麼,又是什麼在束縛我們,使我們不得自在,不得解脫?那就是惑業,是無盡生命中積累的惑業妄流。受持戒律,正是止息這一妄流的關鍵。戒,有防非止惡之義,即止息不善行爲,如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等,通過對自身行爲的規範,降伏煩惱,止息妄流相續。

   但止息不等于斷除,事實上,妄流的力量仍在,貪嗔癡煩惱仍在,只是得不到活動機會而暫時進入潛伏期。正見,才是斷除惑業的真正利器。正見,有世間正見及出世間正見之分。通過聞思經教,能獲得世間正見,獲得辨別真妄、邪正的能力。唯有了知何爲真妄、何爲邪正,才能在修行過程中如理取舍,斷惑證真。

   然而,聞思正見是知識性、觀念性的,和無始以來的生命妄流相比,其力量仍難以匹敵。這就必須借助止觀,將聞思正見落實于心行,契入空性,引發無漏正見。如是,方能截斷衆流,徹底鏟除惑業之根,證得涅槃,成就解脫。

  2、菩薩道的修行

  菩薩道的修行,同樣要對佛果及菩薩道的修行方法生起信心,相信成就佛陀品質對于生命的無上價值,同時也相信,通過菩薩道的修行必能幫助我們成就這一品質。這是菩薩道行者必須具備的信念。皈依,就是對菩薩道的目標(佛)、修習菩薩道的方法(法)及能引導我們走向無上菩提的老師(僧)生起信心,並通過如法儀式,身心歸投,至誠依靠。

   由仰慕佛陀的崇高品質,相信菩薩精神的偉大,而心向往之,發起殷切的菩提心。依《瑜伽師地論》定義,此心是希望自己“決定當證無上正等菩提”,並“能作有情一切義利”。菩提心包含自覺、利他的內涵,這正是佛陀成就悲智兩大品質的心行基礎,自覺來自智慧,利他乃因慈悲。

   要言之,菩薩道修行不外兩大任務: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陀品質。初發心菩薩,當如何著手進行?這就需要受菩薩戒,修菩薩行。菩薩行的內容不外六度,又分方便與慧兩部分。前五度爲方便,依此成就佛陀的慈悲品質;第六度爲慧,依聞思大乘經教,樹立正見而引發。《菩提道次第論》雲:“方便與慧,成佛缺一不可”。說明唯有借助方便與慧的修行,才能圓成佛陀所具足的悲智二種品質。若忽略慈悲的修習,將落入二乘;而不成就正見,則無法舍去凡夫心。

   慈悲與慧的修習,都離不開止觀。依寂天菩薩“自他相換”或阿底峽尊者“七因果”的觀修,可以培養慈悲品質;依唯識或中觀正見的觀修,則能成就無漏智慧。菩薩道的修行,正是通過止觀不斷長養慈悲、智慧,最終圓滿佛陀的品質。

  由此可見,無論從解脫道還是菩薩道的修行來說,五大要素都是必不可少的,缺失任何一點,必將成爲修學障礙,乃至影響佛教的健康發展。明確這些核心,我們就能了解一個完整修學體系所應具備的基本內容,從而檢討自身修行是否完備,又該如何補充完善。同時,也能幫助我們化繁爲簡,直達重點,而不至在修學路上目迷五色,主次不分。此外,還可解決修行中時常出現的偏執現象,或以戒律爲一切,或以止觀爲一切,執著其一而不見佛法。

  二、佛法的修學次第

  漢傳各大宗派多形成于隋唐時期,其時,行人根基較利,教理基礎也較紮實。因此,祖師大德在立宗時未將重點放在基礎建設上,而著重闡揚圓頓思想,以使上根利智者當下直契本心,立地成佛。如今時值末法,衆生根機淺薄,圓頓法門對多數人而言,猶如天邊雲彩,可望而不可及。所以,認識修學共同基礎、建構大衆化的修學次第,是教界的當務之急。

   前面談到佛法的核心要素,事實上,探討修學次第同樣離不開這些內容。內容相同,重點和意義卻不同。探討修學次第,關鍵是要認識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之間層層遞進的關系。

   學佛首先要皈依。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不皈依或不重視皈依,修學便如無本之木;皈依,又是信仰的根本,對叁寶是否産生依賴,對叁藏教法能否信受奉行,都取決于皈依的深淺程度。因爲皈依叁寶,所以才能發心、持戒、聞思經教、樹立正見、修習止觀。否則的話,這一切就無從談起。

   然後還要發心。發心,是對叁寶具備的品質生起希求。如果沒有這份見賢思齊的希求之心,就算不上真正的佛教徒。因爲這份希求,生命才會有目標,修行才會有動力。所以,皈依後必須發心,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修習戒律、正見、止觀。發心是修行的根本,如果心發錯了,不論做什麼,都與修行了不相幹。

   戒律爲叁學之首,也是定慧之基,所謂由戒生定,依定發慧。因此,皈依、發心之後還要受戒、持戒,這是佛法修行的常規。依佛製,比丘應“五年學戒,不離依止”,並在律中規定,未學戒之前不可學習毗昙。這都充分說明,受持戒律是樹立正見、修習止觀的必備前提。

   正見與止觀,則是實踐佛法的關鍵。正見是止觀的眼目,而止觀則是將正見落實于心行的技術,兩者相輔相成。若無正見指導,修習止觀往往不得其門而入;而沒有止觀印證的知見,又易落入玄談的誤區。從修學次第看,應先學正見,再修止觀。如四法行的修習,依次爲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作意、法隨法行,也說明了這一點。依正見修行,還能幫助我們糾正心行中的所有偏差。否則,皈依可能會落入迷信,發心可能會夾帶雜質,持戒可能會流于形式,而止觀則可能勞而無功。

   雖然這五個環節是依次深入的,但並不是說,皈依完成後才開始發心,也不意味著發心後就無須修習皈依。事實上,五個環節皆須解脫或成佛乃能究竟圓滿。因而,這一次第所代表的,只是每個修學階段的重點…

《佛法修學次第的思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學佛叁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