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一個根本,叁大要領——關于漢傳佛教建設的思考▪P2

  ..續本文上一頁陀說法四十九年,自謂實無有法與人,說明法的實相是超越語言、文化、宗派的,其表現也無特定形式,所謂法無定法。若固執于特定形式的教法,無異刻舟求劍,難得佛法真實受用。但佛教教育又是緣起法,無論是引導衆生舍棄凡夫心,還是確立正見、契入空性、成就解脫,皆須依循相應方式進行,尤應契合時代需求。因此,今天的佛教教育必須針對現代衆生的根機,在契理的前提下,根據教育目標確立教學內容,按照修學次第建立相關體系。

  要領之二——僧團管理製度

  僧團,不僅是十方僧衆的修道場所,也是弘揚佛法的互動平臺,社會民衆的精神家園。僧團管理得如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僧衆修行和佛法弘揚。那麼,當今僧團在管理方面的普遍問題有那些呢?

   其一,長幼無序。依佛製,僧團應按戒臘而長幼有序,尊重有才有德的比丘,以此保障僧團健康發展,僧伽和合共住。但在當今僧團,這一倫理並未得到充分重視,更多的,只是依世俗能力進行定位,無形中將僧團導向世俗化。

   其二,僧衆的資曆、地位、責任、待遇不明確。僧團執事者須具備哪些資格,接受什麼教育,擔負多少責任,享受什麼待遇,並無具體標准可依。缺乏考核及選拔人才的依據,不僅使年輕僧衆沒有努力目標,德才之士不能發揮所長,更嚴重的,易使某些無德無行卻善于投機者進入僧團管理核心,長此以往,佛教怎能不面臨危機?

   原始僧團依戒律共住,依戒律作爲處事及行爲標准,偏重法治。但組織結構非常松散,基本屬于無政府狀態,這種形式對僧衆整體素質要求極高。但在今天,僧團魚龍混雜,素質相對偏低,這種建立于自覺基礎的行政結構,顯然與現實存在很大距離。現行僧團依清規建立行政組織,偏重人治。管理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執事者的權威性,不如法治更爲穩定。同時,其組織結構已沿用千年,各職能部門的具體責任已逐漸模糊,或因不適合當代需求而被虛置。此外,對新生問題缺乏相應的職能機構,無法滿足實際需求。

   那麼,如何建立新時代的僧團管理製度?和教育製度一樣,僧團管理製度的完善,也應符合佛教發展的實際需求,這就必須把握以下幾點精神:

   首先,繼承以律攝僧的根本,恢複原始佛教中律師在僧團的權威性,依律確立僧人共住規則及處事標准,並依六和精神建立民主、如法的僧團。

   其次,繼承叢林清規的傳統,依此構建僧團行政體系。但應根據當今僧團的實際需求,對其結構和各部門具體職能進行調整、改善、細化,建立契合時代的僧團管理製度。

   第叁,吸收現代管理的長處,對僧團行政體系進行完善,分工明確、責任到人,發揮各自優勢和特長,提高僧團的工作效率,更好地爲大衆營造修學氛圍,爲弘法發揮積極作用。

   第四,根據佛教修學體系,依所受教育和德行、才能,確定僧人在僧團的地位、責任、待遇,使職責和能力相對應。一方面,對法師、律師、禅師等稱謂建立相應審核標准;一方面,對執事者應具備哪一級佛教教育基礎及相關專業知識製定相應條例,爲各道場選拔人才提供參照標准,並依此進行考核。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賢,有章可依。

   在當今這個飛速發展的社會,現有的佛教行政組織,有如行駛在高速公路的老式汽車,性能及速度已遠遠不能適應。良好的僧團管理製度,是佛教健康發展的有力保障。若缺乏這一重要助緣,即使有大德出世,也只能給佛教帶來一時、一地而非整體的興盛。因此,在繼承佛教優良傳統的前提下,建設契合時代的僧團行政體系,已是刻不容緩的問題。

  要領之叁——弘法布教製度

  如果說,佛法的學修、傳承依賴于健全的教育製度。那麼,其弘揚、普及同樣依賴于相應的弘法布教製度。那麼,目前佛教界在弘法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呢?

   其一,過分指望高僧,忽略大衆的整體作用。常人心目中,弘法惟高僧方能勝任,與自己毫無關系,故多數出家人沒有弘法意識。又因缺乏這方面的引導,信衆多熱衷于造廟塑像,護持弘法的熱情不高。但高僧畢竟是極個別,這就使得教界越來越沒“法”了。

   其二,缺乏引導體系,造成修學的無序和混亂。師長如何引導弟子?信衆如何系統修學?似乎沒有一定之規。信衆皈依之後,或是不知如何開始修學;或是學到一定程度不知怎樣提高;或是修學出現問題,又不知錯在哪裏。即使有幸找到可問的人,通常也只能得到籠統的答案,而非最適合此人、此時的指導。

   其叁,方式方法單一、老化。傳統的法會及弘法方式固然有其攝受的信衆,卻很難吸引知識分子或年輕人,以至佛教逐漸成爲老年人的佛教。普通民衆又因缺乏正面認識佛教的渠道,而對佛教産生諸多誤解,不能正確認識佛教對于人生的現實意義。

   弘法不是一個人的事,也不是一座寺院的事,單純依賴某人或某寺,即使能在特定時期將弘法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也難以長久維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適用于大衆的弘法布教學,使有心弘法的寺院和個人都知道,弘法究竟需要做什麼,又該怎樣做。

   對于在家信衆的教育,首先應建立相關教育製度。關于此,可參照大衆化的修行體系及佛教教育製度進行規劃。同時,結合在家衆的時間、精力作適當調整。但核心要素和修學次第須嚴格把握。此外,爲接引更多的人走入佛門,還有必要建立一套將佛法全面推向社會,且深入生活、契合民心的操作方式,這就要以更爲豐富的內容進行引導。

   我覺得,弘法布教學大致可從以下六方面進行構建:

   一、方便引導:以社會大衆喜聞樂見的形式,將對佛教尚無認識者引入佛門,如以佛教影視、佛教書畫等爲契機,與之歡喜結緣,“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在這些方面,港臺教界已摸索出許多成功經驗可供借鑒。

   二、信仰建設:皈依佛門後,須有相應修學方法,使其對叁寶的信心逐漸穩定、提升。尤其是對皈依的修習,相對于南傳和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顯然重視不夠。事實上,皈依乃佛法根本,忽略這一根本,就不能爲修學奠定紮實基礎。去年,我特別推出《皈依修學手冊》和“皈依共修儀軌”,並在一些道場長期開展共修活動。同時也希望,每個道場都能舉辦周日共修,爲廣大信衆提供常規的宗教生活,使他們真正感受到皈依的意義和作用。

   叁、修行次第:對叁寶具備信心之後,還應繼續深入修學,完成解脫道或菩薩道的修行。修學要依相應次第進行,在家居士的修學,同樣可依五大要素分初級、中級、高級的教育,明確每一階段的教育目標、教學內容、修習重點。唯有這樣,才能引導信衆循序漸進地完成佛道修行。

   四、佛化生活:完整的佛法修行,應該是生活的、全面的。如果佛弟子每天花一小時念佛或禅坐,其他時間都在培養凡夫心,修行可能成就嗎?因此,教界必須整理出一套佛化生活製度,包括從生到死的各項相關內容,使佛法全面滲透到信衆生活中,成爲大衆樂意接受的生活模式,乃至成爲人人皆知的民風民俗。只有這樣,佛教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五、社會關懷:佛法是爲一切衆生服務的,因此,佛法弘揚也離不開社會這片土壤。本著這一宗旨,教界應多方面發揮利他作用,在傳播佛法智慧、淨化社會人心的同時,積極參與慈善事業,成立慈善基金會,爲國家分憂解難,爲民衆送去溫暖。在這方面,臺灣慈濟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六、信衆管理:佛教信衆是個龐大的群體,他們需要得到僧團關懷,需要有歸屬感。同時,信衆又擁有巨大潛力,是促進佛教全面發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衆管理製度。包括僧團對信衆的責任、信衆組織、骨幹培訓等內容。使信衆提高個人修學的同時,爲佛法弘揚發揮積極作用。

   宋元以來,大衆修學非禅即淨,而禅與淨的學人多偏向自利、出世,寺院基本沒有對外弘法這項內容,所謂“山門以無事爲清淨”。脫離社會這片土壤,佛教發展勢必走向孤立,走向片面。有鑒于此,當迅速建立弘法布教製度,使每位佛子認識到弘法的責任及重要性,齊心協力,使佛教流布廣大。

  結 說

  以上,就我近年對教界問題的思考,提供了框架性的思路,希望能對教界有所啓發。漢傳佛教的繼承和建設是一大系統工程,需要整個教界的參與。在認識問題根源,找到解決方式之後,最重要的,是大衆齊心協力,共同承擔。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爲契合本土衆生的根機,使之深深紮根于中華大地,曆代高僧大德親曆躬爲,在各個時代做了大量本土化、當代化的诠釋和發展,方使慧燈永續,法水長流。今天,這一使命已傳到我們這代佛子手中。我們有責任完成佛教在當今的現代化工作,以契理爲宗旨,大膽突破所有不適應時代的表現方式,不要讓這些曾經輝煌過的方便,成爲今天這個時代的阻礙。在此,由衷期望教內外同仁群策群力,建立契合當代的修學體系及相關製度,倘能如此,則是教界之幸,衆生之福。

  2006年3月2日于五老峰阿蘭若處

  

《一個根本,叁大要領——關于漢傳佛教建設的思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