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一个根本,三大要领——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P2

  ..续本文上一页陀说法四十九年,自谓实无有法与人,说明法的实相是超越语言、文化、宗派的,其表现也无特定形式,所谓法无定法。若固执于特定形式的教法,无异刻舟求剑,难得佛法真实受用。但佛教教育又是缘起法,无论是引导众生舍弃凡夫心,还是确立正见、契入空性、成就解脱,皆须依循相应方式进行,尤应契合时代需求。因此,今天的佛教教育必须针对现代众生的根机,在契理的前提下,根据教育目标确立教学内容,按照修学次第建立相关体系。

  要领之二——僧团管理制度

  僧团,不仅是十方僧众的修道场所,也是弘扬佛法的互动平台,社会民众的精神家园。僧团管理得如何,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僧众修行和佛法弘扬。那么,当今僧团在管理方面的普遍问题有那些呢?

   其一,长幼无序。依佛制,僧团应按戒腊而长幼有序,尊重有才有德的比丘,以此保障僧团健康发展,僧伽和合共住。但在当今僧团,这一伦理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更多的,只是依世俗能力进行定位,无形中将僧团导向世俗化。

   其二,僧众的资历、地位、责任、待遇不明确。僧团执事者须具备哪些资格,接受什么教育,担负多少责任,享受什么待遇,并无具体标准可依。缺乏考核及选拔人才的依据,不仅使年轻僧众没有努力目标,德才之士不能发挥所长,更严重的,易使某些无德无行却善于投机者进入僧团管理核心,长此以往,佛教怎能不面临危机?

   原始僧团依戒律共住,依戒律作为处事及行为标准,偏重法治。但组织结构非常松散,基本属于无政府状态,这种形式对僧众整体素质要求极高。但在今天,僧团鱼龙混杂,素质相对偏低,这种建立于自觉基础的行政结构,显然与现实存在很大距离。现行僧团依清规建立行政组织,偏重人治。管理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执事者的权威性,不如法治更为稳定。同时,其组织结构已沿用千年,各职能部门的具体责任已逐渐模糊,或因不适合当代需求而被虚置。此外,对新生问题缺乏相应的职能机构,无法满足实际需求。

   那么,如何建立新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和教育制度一样,僧团管理制度的完善,也应符合佛教发展的实际需求,这就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精神:

   首先,继承以律摄僧的根本,恢复原始佛教中律师在僧团的权威性,依律确立僧人共住规则及处事标准,并依六和精神建立民主、如法的僧团。

   其次,继承丛林清规的传统,依此构建僧团行政体系。但应根据当今僧团的实际需求,对其结构和各部门具体职能进行调整、改善、细化,建立契合时代的僧团管理制度。

   第三,吸收现代管理的长处,对僧团行政体系进行完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发挥各自优势和特长,提高僧团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大众营造修学氛围,为弘法发挥积极作用。

   第四,根据佛教修学体系,依所受教育和德行、才能,确定僧人在僧团的地位、责任、待遇,使职责和能力相对应。一方面,对法师、律师、禅师等称谓建立相应审核标准;一方面,对执事者应具备哪一级佛教教育基础及相关专业知识制定相应条例,为各道场选拔人才提供参照标准,并依此进行考核。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任人唯贤,有章可依。

   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现有的佛教行政组织,有如行驶在高速公路的老式汽车,性能及速度已远远不能适应。良好的僧团管理制度,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若缺乏这一重要助缘,即使有大德出世,也只能给佛教带来一时、一地而非整体的兴盛。因此,在继承佛教优良传统的前提下,建设契合时代的僧团行政体系,已是刻不容缓的问题。

  要领之三——弘法布教制度

  如果说,佛法的学修、传承依赖于健全的教育制度。那么,其弘扬、普及同样依赖于相应的弘法布教制度。那么,目前佛教界在弘法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过分指望高僧,忽略大众的整体作用。常人心目中,弘法惟高僧方能胜任,与自己毫无关系,故多数出家人没有弘法意识。又因缺乏这方面的引导,信众多热衷于造庙塑像,护持弘法的热情不高。但高僧毕竟是极个别,这就使得教界越来越没“法”了。

   其二,缺乏引导体系,造成修学的无序和混乱。师长如何引导弟子?信众如何系统修学?似乎没有一定之规。信众皈依之后,或是不知如何开始修学;或是学到一定程度不知怎样提高;或是修学出现问题,又不知错在哪里。即使有幸找到可问的人,通常也只能得到笼统的答案,而非最适合此人、此时的指导。

   其三,方式方法单一、老化。传统的法会及弘法方式固然有其摄受的信众,却很难吸引知识分子或年轻人,以至佛教逐渐成为老年人的佛教。普通民众又因缺乏正面认识佛教的渠道,而对佛教产生诸多误解,不能正确认识佛教对于人生的现实意义。

   弘法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座寺院的事,单纯依赖某人或某寺,即使能在特定时期将弘法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也难以长久维系。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用于大众的弘法布教学,使有心弘法的寺院和个人都知道,弘法究竟需要做什么,又该怎样做。

   对于在家信众的教育,首先应建立相关教育制度。关于此,可参照大众化的修行体系及佛教教育制度进行规划。同时,结合在家众的时间、精力作适当调整。但核心要素和修学次第须严格把握。此外,为接引更多的人走入佛门,还有必要建立一套将佛法全面推向社会,且深入生活、契合民心的操作方式,这就要以更为丰富的内容进行引导。

   我觉得,弘法布教学大致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构建:

   一、方便引导:以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对佛教尚无认识者引入佛门,如以佛教影视、佛教书画等为契机,与之欢喜结缘,“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在这些方面,港台教界已摸索出许多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二、信仰建设:皈依佛门后,须有相应修学方法,使其对三宝的信心逐渐稳定、提升。尤其是对皈依的修习,相对于南传和藏传佛教,汉传佛教显然重视不够。事实上,皈依乃佛法根本,忽略这一根本,就不能为修学奠定扎实基础。去年,我特别推出《皈依修学手册》和“皈依共修仪轨”,并在一些道场长期开展共修活动。同时也希望,每个道场都能举办周日共修,为广大信众提供常规的宗教生活,使他们真正感受到皈依的意义和作用。

   三、修行次第:对三宝具备信心之后,还应继续深入修学,完成解脱道或菩萨道的修行。修学要依相应次第进行,在家居士的修学,同样可依五大要素分初级、中级、高级的教育,明确每一阶段的教育目标、教学内容、修习重点。唯有这样,才能引导信众循序渐进地完成佛道修行。

   四、佛化生活:完整的佛法修行,应该是生活的、全面的。如果佛弟子每天花一小时念佛或禅坐,其他时间都在培养凡夫心,修行可能成就吗?因此,教界必须整理出一套佛化生活制度,包括从生到死的各项相关内容,使佛法全面渗透到信众生活中,成为大众乐意接受的生活模式,乃至成为人人皆知的民风民俗。只有这样,佛教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五、社会关怀:佛法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因此,佛法弘扬也离不开社会这片土壤。本着这一宗旨,教界应多方面发挥利他作用,在传播佛法智慧、净化社会人心的同时,积极参与慈善事业,成立慈善基金会,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众送去温暖。在这方面,台湾慈济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六、信众管理:佛教信众是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需要得到僧团关怀,需要有归属感。同时,信众又拥有巨大潜力,是促进佛教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信众管理制度。包括僧团对信众的责任、信众组织、骨干培训等内容。使信众提高个人修学的同时,为佛法弘扬发挥积极作用。

   宋元以来,大众修学非禅即净,而禅与净的学人多偏向自利、出世,寺院基本没有对外弘法这项内容,所谓“山门以无事为清净”。脱离社会这片土壤,佛教发展势必走向孤立,走向片面。有鉴于此,当迅速建立弘法布教制度,使每位佛子认识到弘法的责任及重要性,齐心协力,使佛教流布广大。

  结 说

  以上,就我近年对教界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框架性的思路,希望能对教界有所启发。汉传佛教的继承和建设是一大系统工程,需要整个教界的参与。在认识问题根源,找到解决方式之后,最重要的,是大众齐心协力,共同承担。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为契合本土众生的根机,使之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历代高僧大德亲历躬为,在各个时代做了大量本土化、当代化的诠释和发展,方使慧灯永续,法水长流。今天,这一使命已传到我们这代佛子手中。我们有责任完成佛教在当今的现代化工作,以契理为宗旨,大胆突破所有不适应时代的表现方式,不要让这些曾经辉煌过的方便,成为今天这个时代的阻碍。在此,由衷期望教内外同仁群策群力,建立契合当代的修学体系及相关制度,倘能如此,则是教界之幸,众生之福。

  2006年3月2日于五老峰阿兰若处

  

《一个根本,三大要领——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