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根本,三大要领
——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
济 群
内容提要:如何使佛教健康发展,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在思考过程中,笔者发现,教界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二,其一,由其依托基础所致,即目前盛行的修学体系存在缺陷;其二,则由实施制度所致,即现行佛教教育、僧团管理、弘法布教缺乏相关制度作为保障。本文立足于教界自身建设,提出“一个根本,三大要领”的解决方案。一个根本,即建设契合当代的大众化修学体系。三大要领,分别是佛教教育制度建设、僧团管理制度建设、弘法布教制度建设。本文在揭示修学体系及教育等各方面存在问题的同时,从教界实际出发,论述了未来佛教发展的建设思路和纲领。同时指出,唯有建设契合时代的修学体系,健全各项具体实施制度,才能以此提高四众弟子的素质,群策群力,促进佛教的健康发展。若仅依个体力量,无论造就多大的辉煌,都只是短暂的。
关键词:修学体系、佛教教育、僧团管理、弘法布教
在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的今天,如何使之发扬光大,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对教义的解读发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佛教自身的健康发展。就教界目前现状来看,的确取得了许多喜人成绩,但问题也不容忽视,主要表现为三方面:一是大众修学无序,二是僧团管理混乱,三是弘法布教薄弱。
值得关注的是,这并非一寺一时的个别现象,而是教界普遍存在的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教育、管理、弘法依托的基础进行考察,对现行的佛法修学体系进行考察。我觉得,这才是一切问题的根本所在。如果没有一套契理、契机且操作性极强的修学体系为纲领,影响大众学修自不待言,佛教教育、僧团管理和弘法布教同样会存在缺陷。原因在于,教育、管理、弘法都离不开修学体系这一根本,同时,它们又是为修学服务的。若对修学体系模糊不清,势必影响佛教的健康发展。
但仅有修学体系还不够,因为佛教发展涉及的是整体而非个体,这就需要以相关制度进行保障。其中,仍以教育、管理、弘法最为重要。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才能培养出荷担如来家业的合格僧才;有健全的弘法制度,才能对广大信众进行如法引导;有规范的管理制度,才能使僧团成为和合共住的清净道场,为大众修行提供保障,为弘法事业建构平台。
在此,将我近来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作简要汇报。
一个根本——建设大众化的修学体系
为什么说,大众化修学体系是佛教发展的根本?因为佛陀的一切教法皆为大众修学服务。而教界的所有问题,究其根源,亦是佛弟子在修学上未能相应所致。目前,大众在修学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呢?
有一些是随皈依师或某位老师修学,但目前对佛法有系统认识并堪能引导他人修学的具格善知识极少。因而,多数师长只是根据个人修学经验作些开示,或推荐读诵某部经典,或推荐念佛、禅坐。看似指点了入门之径,但因缺乏系统引导,往往不能使学人得到多少受用。部分人因此失去继续深入的动力和兴趣,另一部分虽因信心坚定而精进不辍,但由于对佛法认识的局限,难免产生片面、偏执的现象,学到一定程度便无法提高。
另一些因无缘得遇善知识或自视甚高而选择自学、自修,凭个人感觉阅读经论、摸索实践,这种方式在知识分子中较为普遍。但佛法浩瀚,自学而能入其堂奥者极其罕见。学人或因缺乏方向知难而退,或是大海捞针般盲目摸索。更有甚者,得着一知半解便狂妄自大,自误误人,反成修学极大障碍。
我觉得,多数人的修学都处于这两个极端,要么不得要领,要么偏执一端。此外,学教者易落入玄谈,实修者又易流于盲修。好不容易得遇人身,得闻佛法,却因得不到正确引导而蹉跎此生,甚至走火入魔,断己善根,岂不可惜!因此,建设一套可供大众依循的修学体系,是当今教界最为迫切的任务。
或许有人说,我们不是有传统的宗派可继承吗?继承固然重要,但有必要考量,这些法门在今天是否还有普遍意义?今天的人是否有能力操作起来?一个修学体系能否引导学人断惑证真,主要取决于三方面:一、方法是否正确;二、教授内容是否完整;三、是否适合目前的当机者。其中,尤以第三点变数最大。因此,佛陀才以种种法门观机逗教,接引众生。宗派佛教的形成,也是基于这一原理。以某类经典、某种修学方式引导根机与之相契的学人。如天台宗依《法华经》建立修学体系,三论宗依《般若经》及三论建立修学体系。虽在特定时期为弘传佛法起到积极作用,但它们更接近精英教育而非大众教育。其庞大体系和深奥理论,对于多数信众,无疑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此外,某些宗派先天存在不足,如见或行上的薄弱,而某些宗派在流传过程中未能完整继承下来,等等。所以说,没有一套完全现成的、适合大众需求的模式可以照搬。
那么,大众化的佛法修学体系又该是怎样的呢?
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应包含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实践方法三项内容。所以标举“大众化”,其意有二:一、适合所有学人,不论出家在家,不论程度如何,皆须依此修学;二、适用于所有法门,换言之,可与一切法门的修学相融合。
首先,要领明确,且完整、扼要。佛法博大,但核心要素无多,最根本的,乃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项,仅此便可统摄一切法门的修行。解脱道如此,菩萨道亦如此。不皈依,即无佛子资格;不发心,便无修行方向;不持戒,则无定慧之基。至于正见和止观,一为正法眼目,一为实践方法,更是缺一不可。把握这些核心,也就把握了佛法修学的基本内容,同时,还能以此对照自身修学是否完备。
其次,次第清晰。次第,即各修学环节的递进关系,同样离不开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些核心。皈依,是佛法及信仰之根本,因信赖三宝功德而身心归投、依教奉行。又因对三宝品质生起希求,而能发心、持戒、修学。如是,由戒定慧灭贪嗔痴,由闻思修入三摩地,环环相扣,直抵佛道。
第三,操作性强。所谓操作,即依核心要素、修学次第完成佛道修行的具体方法,每一阶段当分哪些步骤进行。一方面,可依此修学实践;一方面,可依此作为检验修行程度的标准。就像社会上有各级质量参数一样,学佛同样要有可供检验的具体指标,如是,我们才知道自己达到什么程度,离目标还有多少距离。
关于这些问题,我曾在《佛法修行次第的思考》一文中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兹不赘述。
在今天这个盛行快餐文化的末法时代,众生根钝慧浅,心浮气躁,须将佛法以最简明清晰的方式呈现出来,才能适应更多人的实际需求,大众化的意义正在于此。当然,建设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并不是对传统宗派的否定。事实上,在树立正见和止观实践两大重点,仍应沿用各宗之见、之行。只是对之前的皈依、发心、戒律作了特别强调,因为这是一切修学绕不开的共同基础。
要领之一——教育制度
确立大众化的修学体系后,应以相关教育制度进行落实。以往的佛教教育,多依托于宗派,而现代的佛学院,则是参照社会大学的教学模式建立。那么,现有教育方式存在哪些问题呢?
其一,教育目标模糊。佛教的健康发展,需要讲经说法、领众修行的师资力量,也需要行政管理、弘法布教的专门人才。但目前的教育模式大同小异,并未根据教界实际需求进行规划。一方面,各地都在大力办学;一方面,真正的有用之材仍是奇缺。
其二,教学次第不明。尤其是基础教育的薄弱和缺失,使学僧在接受教育的几年内,未能养成僧伽应有的素质。如是,信仰淡化、道心退失也就在所难免了。虽能说得头头是道,却无基本僧伽威仪,如何堪为人天导师?
其三,知见教育混乱。现代佛学院是综合性的教育,所开课程面面俱到,包括教史、教制、教理等,几乎涵盖整个佛教。仅教理这部分,就涉及天台、华严、三论、唯识等各宗经论,即使具有相当佛学水准,尚难全面掌握。更何况,一般学僧只有普通的世间文化基础,学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几年下来,所学难成体系,亦无能力真正把握并运用任何一宗的正见。
其四,实用教育缺乏。所谓实用,分实修和做事两类。目前的佛教教育虽与宗教生活结合,但普遍缺乏实修指导,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地学习教理,与修行严重脱节。此外,对于教界急需的管理、弘法人才,未设专业课程进行培训。
未来的佛教教育,应针对以上问题进行调整。一是目标明确,根据佛教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二要次第分明,尤应重视基础教育,以此坚定信心,培养僧格。三是知见纯正,对多数人而言,一生修学具足一宗正见足矣,不求面面俱到。四是学修结合,同时,重视实用技能的培养。
这就有必要根据佛教修学特点及教界自身需求,对现行佛教教育制度进行完善。佛教教育宗旨是服务于修学,同样应以大众化的修学体系为根本,依核心要素和修学次第建构各级教育。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根据皈依、发心、戒律三大要素建立佛教的初级教育制度,这是每个佛子必须奠定的学修基础,也是所有僧众必须具备的素养。否则的话,学佛往往流于玄谈和迷信两个极端,与修行严重脱节。这一基础教育,也是佛教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其次,围绕菩提心和菩萨行的实践,以获得闻思正见为核心,建立佛教的中级教育制度。这一阶段可参照传统的宗派教育,以确立一宗知见为目标,一门深入,但求精而不求多。
第三,以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理论为基础,以止观为重点,建立佛教的高级教育制度。
第四,依各类专门人才的不同需求,参照社会先进教育经验,建立有佛教特色的实用教育制度,培养具备专业技能的管理、弘法人才。
佛…
《一个根本,三大要领——关于汉传佛教建设的思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