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修學釋疑

  《道次第》修學釋疑

  ——2008年秋講于蘇州道次第專修班

  2008年秋,濟群法師與蘇州西園寺“《道次第》學習小組”成員座談,並就學員在學習《道次第》及個人修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了開示。本文根據現場錄音整理。

   問:爲什麼法師這幾年在提倡《道次第》的學習?

   答:之所以將《道次第》作爲學習重點,是特別針對大衆目前的修學現狀而設置。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所接觸的信息量極爲龐雜。事實上,不必說佛教各宗各派,僅一宗典籍都難以完整掌握。這種廣泛而無序的涉獵,使學人普遍存在不得要領的問題。

   而《道次第》的特點正是在于,爲我們提供了一個常規的修學套路。

   在人生道路上,似乎有無數可能的選擇。但歸根到底,無非是兩個選項,一是輪回的道路,一是解脫的道路,這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道次第》所指明的,正是幫助我們走向解脫、走向菩提的道路。既有理論的引領,也有實踐的指導。當然,這也是佛法所有經論的共性。而《道次第》的特色在于,它所提供的套路特別簡明,且應用面極廣。不僅適合業余學佛的在家居士,即使對專業學習的佛學院學生也很有幫助。

   不少佛學院的學生,輾轉讀了好幾個佛學院,經典看了很多,但對佛法的了解依然是局部而片面的,缺乏系統認識。這也是學佛過程中容易存在的誤區,只是停留于書本性、知識性的學習,不具備融會貫通的能力。所以,在我們研究所的初級教育中,始終把《道次第》作爲一門重要課程。

   如何通過《道次第》的學習,使我們從輪回軌道中走出?

   我們現有的每個心念,都是和輪回相應的,都是在建立輪回的因果。而學佛所要建立的,是解脫的因果,是和解脫相應的心念。在此過程中,不僅要有相關知識,更需要心行調整的技術,需要在不斷重複中加以鞏固。

   當正念、正觀尚未生起時,說得再多,也只是一種說法。因爲你的狀態仍在輪回軌道,然後說一些解脫的話。當然,如果本著交流探討的目的來說,也是學習方式之一。但不少人對佛法有了一知半解之後,就熱衷于誇誇其談。這樣的說,無異是井蛙語海,夏蟲語冰,不僅沒有任何力量,還將成爲凡夫心的增上緣。因爲你是以我執的心在說,以炫耀的心在說,以是非的心在說。最後甚至就會以爲,佛法是用來說,而不是用來做的。

   對修學而言,《道次第》所規劃的框架是地圖式的,不僅標明了起點和終點所在,還對其間經曆的每個階段有詳細說明。我們所要做的,無非是熟悉這張地圖,然後按圖索骥地走下去。

   我們所走的這條路叫做解脫道,其終點就是解脫。成佛,則是解脫的延伸,是把證得的解脫智慧和能力延伸到一切衆生身上。

   明確這個目標之後,進而需要了解它的方法和手段。在開始階段,我們需要熟悉《道次第》所提供的書面知識,具體到每一步應該怎麼走,論中都有清晰引導。進而,還須通過思維修和觀察修來落實于心行。這種落實的結果,就是擺脫凡夫心,建立和解脫相應的心態。凡夫心,就是我們固有的貪嗔癡;和解脫相應的,則是依正見而有的正念。

   心念雖有種種不同,但從本質而言,無非是兩類。一是輪回以及和輪回相應的心理,一是解脫以及和解脫相應的心理。非此即彼,別無選擇!

   我們現有的,正是輪回以及和輪回相應的心理。學佛所要建立的,則是解脫以及和解脫相應的心理。這是兩個無法兼容的系統,不擺脫輪回的心靈系統,就難以進入解脫的心靈系統。不少人對解脫有畏難情緒,對成佛更覺難以企及。事實上,每個人內心都具備解脫的潛力,成佛的潛力。關鍵是進入這個系統,然後將這一潛在力量激發出來,使之逐漸壯大。

   問:本論的修學重點是什麼?

   答:《道次第》的學習,首先是要把握本論的主要內容。從道前基礎到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每一階段的學習內容都是由諸多問題組成。如道前基礎的重點是如何正確聞法,暇滿人身的意義,然後是依止法。下士道的重點是念死無常、念叁道苦、皈依叁寶、深信因果。然後還要認識到,每個問題是幫助我們建立什麼觀念,在應用過程中又該完成怎樣的心行轉化。

   此外,還要把握每個階段的核心修學內容,如下士道的核心是皈依,中士道的核心是出離心,上士道的核心是菩提心。其中,又以皈依爲一切修行的基礎。皈依是代表生命軌道的調整,是從自我中心的凡夫軌道中走出,進入以叁寶爲中心的道路。這就需要對叁寶生起信心,然後修習依止法。通過身心的依止進入修學狀態,我們對叁寶的信心有多少,就能獲得多少佛法的受益。

   這種信心和依止,同樣適合對《道次第》的學習。因爲凡夫心是跳躍不定的,很容易被誘惑,今天聽到這兒有活動,明天聽說那裏來了上師,整天東跑西顛,最後一無所獲。這就需要通過修習依止來排除幹擾,擺脫誘惑。我們選擇《道次第》作爲這一階段的學修重點,對本論及依止師必須生起信心,然後安心學修。否則,學習是難以奏效的。

   問:《道次第》的學習適合什麼受衆?怎樣將學修落到實處?

   答:《道次第》是爲大衆施設的常規修學道路,就像建樓,先要把地基打好,然後進入第一層,再是第二層、第叁層。若不遵循這一次第,修行就會因基礎不牢而出現問題,或是修不上去,或是像地基不穩的樓房那樣,隨時都可能轟然倒塌。

   當然,世間沒有絕對的事。每個人的生命起點不同,說不定誰就是大菩薩再來。你看六祖慧能,聽到《金剛經》就直接契入空性,並不需要經曆多少基礎建設的階段。但保險起見,即使你上根利智的人,遵循這一次第也不會白費功夫。因爲佛法修行不是說明心見性就什麼都搞定了,其實,見性只是修行的開始而非終結。見道之後,還要清理無始以來的思惑、煩惱和生命串習。

   靠什麼解除串習?在證得空性之前,主要是通過受持戒律,通過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的觀修,使串習逐漸轉弱,進而不起現行。《道次第》的業果部分就是告訴我們,從心念生起到形成生命現象的的因果關系。若將其中的輪回因果搞清楚,了知每種煩惱形成的基礎,就能找到合適的對治角度,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因爲所有問題都在于我們的設定,以及對設定的執著,所以關鍵要使我們的認識與法相應。比如對暇滿人生的認識,是幫助我們重新確立價值觀。我們學習暇滿、義大、難得之後,能否將這一思考落實到心行?僅僅知道暇滿、義大、難得的字面意思是不夠的,是用不起來的。那樣的話,我們處理問題時仍會回到固有觀念的軌道,而這個軌道就是串習,就是輪回。

   學習《道次第》,是幫助我們建立和解脫相應的心念。關鍵在于,將其中法義轉化爲自身觀念,進而在生活中不斷實踐。否則,學得再多也沒用,把叁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也沒用。

   問:學習《道次第》的同時還在修四梵住,怎樣使兩種學修結合起來?

   答:從修行來說,四梵住也是很好的法門,但在一定修學階段,所學和所修必須是相應的。所以我們學習《道次第》時,應該針對《道次第》所說每一法進行觀察修和思維修。否則就會像論中所說的那樣,“有如馳馬,先擇馬場,場所既定,辔勒乃施。倘于一處先習聞思,別于他方另求修證,異道以馳,如何而可?”一個人選了馬場,卻在別處跑馬,前期所做的准備工作就派不上用場了。

   《道次第》不僅有理論建構,本身就是次第分明、由淺至深的修心引導。如道前基礎階段的思維暇滿、義大、難得,就是幫助我們確立價值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我們覺得重要或不重要,有時間或沒時間,做什麼或不做什麼,都是這種價值觀的具體應用。正是這種價值觀決定了我們的取舍,決定了我們的行爲。

   我們是選擇輪回還是選擇解脫?這是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若能真切認識到人身價值,認識到輪回過患,自然會對修道生起迫切之心。在原則問題上確定下來,今後的修行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否則,心還是會被輪回的盛事牽著跑。

   因爲執著就是所有煩惱的源頭。如果我們透徹輪回本質,知道這無非是一個泡沫,其本質是痛苦的,還會患得患失嗎?還會心存期盼嗎?世間所有的束縛,都是因爲我們在乎。因爲在乎,就割舍不下,就難分難解。倘能解決這個問題,修行的最大障礙就迎刃而解了。

   修行,不僅是坐在那裏觀照或念佛。如果觀念沒有調整到位,仍會不斷製造煩惱,製造束縛。這也是很多人修行有年卻習氣依舊的原因所在。因爲觀念會製造心態,世間種種會對我們産生什麼影響,關鍵就在于我們怎麼看。如果這種設定來自無明妄想並被我們所執著,煩惱必會隨之而來。反之,如果在面對一切現象的當下就具備正見,它就不會對你構成任何影響。當下就是解脫!當下就是清淨!

   我們現在既然學習《道次第》,就要嚴格按照論中的步驟逐一落實,才能保障這一階段的學修效果。

   問:解脫道與菩薩道是什麼關系? 

   答:佛教雖有很多宗派,但無論什麼宗派,都要彙歸到解脫道和菩提道的根本。此外,還有作爲基礎的人天乘。這就是《道次第》建構的叁士道的框架,一是做人的道路,爲下士道;一是解脫的道路,爲中士道;一是成佛的道路,爲上士道。

   叁者又是怎樣的關系?關于這個問題,不同宗派會有不同觀點。在大乘佛教地區,不少人對聲聞乘不以爲然,覺得那是自了,是小乘。而在南傳佛教地區,又有大乘非佛說的排斥。這和佛教在不同地區的傳播情況有關,也和過去資訊閉塞、缺乏溝通有關。聲聞學者所接觸的,就是聲聞聖典,自然以此爲至尊。而在大乘佛教地區,從經中看到的則是以大乘爲究竟了義,而聲聞雖能成就解脫,卻不像佛陀那樣悲智圓滿,自利利他,是爲焦芽敗種。

   那麼,解脫道跟菩薩道究竟應該是什麼關系…

《《道次第》修學釋疑》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