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道次第》修學釋疑▪P2

  ..續本文上一頁呢?

   我覺得,過去那種將解脫片面定位爲小乘修學項目的觀點是不對的。事實上,解脫是叁乘佛法的共同核心。不論大乘還是小乘,都需要通過正見修習止觀,成就解脫,這是所有宗派的核心所在。聲聞行者固然需要解脫,菩薩行者同樣需要解脫。關于這個問題,宗大師在《道次第》中明確指出:“夫以惑業所製,流轉世間,爲衆苦所逼者,自利猶且未能,況雲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損之門,菩薩較諸小乘尤應厭離而滅除之。而于悲願自在,受生世間,則應歡喜焉。”

   可見,菩薩比聲聞更應希求出離,希求解脫,因爲他們還有責任將這份解脫的經驗和能力帶給衆生。所以,大乘佛法的不共之處是在菩提心,也就是利他之心。如果你已成就解脫或具備解脫經驗,就有責任進行傳播,廣爲弘揚,成爲解脫的推銷員,成爲解脫的播種機,使衆生從中得益。

   怎樣才是最好的利益衆生?不是說給他吃的喝的,這些幫助很多人都有能力來做。給予衆生長久的幫助,就是傳播並教授解脫的經驗。正如《金剛經》所說:“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衆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可見,發菩提心就是要令所有衆生進入無余涅槃,徹底平息生命內在的迷惑煩惱,獲得解脫能力。

   如何幫助衆生平息生命內在的迷惑和煩惱?不僅要擁有理論知識,還要具備相關的能力和經驗。否則,衆生接受這種知識後可能還是不會用,還是等于零。具備這種能力後,還應進一步發起菩提心,將經驗傳授給衆生,而不是獨享解脫之樂。

   從這個意義上說,菩提心就是出離心的一種延伸,菩薩道就是解脫道的一種延伸。如果忽略解脫基礎,自己尚流轉六道,無力出離,拿什麼利益衆生?那樣的菩薩,不過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問:什麼是正見?什麼是佛性?

   答:正見是幫助我們簡別是非的尺度,也是指導我們認識真理的方法。從世間層面來說,正見就是與事實相符的認識和觀念。從出世層面來說,正見就是空性見,是斷除煩惱、證得解脫的能力。

   佛陀施設教法的目的,無非是要指引衆生破迷開悟,證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實。但衆生根機有種種不同,于是,就會根據不同對象,提供契合各自根機的認識角度及解決方法。不同的見,正是代表不同的認識角度。在《阿含》經典中,是以苦空、無常、無我爲正見。而我最近在“第叁屆菩提靜修營”所講的“《心經》的般若正觀”,則是以般若正觀作爲觀察方法,在認識每一事物的當下,了知它是無自性的,是空的。

   佛性出自如來藏的見地,這一系統的經典認爲,衆生內在的佛性是本自具足,圓滿無缺的。這個觀點會給學人帶來極大信心,而弊端在于容易形成我執,形成常見。如果認爲衆生內在的佛性是真實且常恒不變的,就會落入常見,這和外道的我執並無本質不同。只有在無所得的狀態中認知生命內在的覺性,才不容易出現弊端。在有所得的情況下,你執著一個什麼,其實都是我見,是妄想。《道次第》屬于中觀應成見,和如來藏的見地並不一致。

   問:正念和菩提心在修行中有什麼作用?

   答:我們希望解脫、成佛,就必須發展和解脫、成佛相應的心理,然後不斷鞏固。這種正念的成就,也是對治妄念的力量。否則,當妄念生起時,你靠什麼去對治?逃避是不起作用的,根本的解決之道,是依正念來對治。

   正念的選擇,又和我們的價值觀有關。因爲心念的建立需要有背景。你要什麼?如果你要的是五欲六塵,那就是妄念之根,就會源源不斷地從中萌發妄念。反之,如果你覺得五欲六塵虛幻不實,它就不會在你內心形成相應的念頭。

   修行是要善用其心。輪回的根源在哪裏?就是我們內心的迷惑和煩惱。如果我們不想輪回,首先要解除內心製造輪回的根源。這就要對人生方向有明確選擇,並落實到腳下。其實,路就在我們當下的每個起心動念。正是它們,決定了未來生命的發展方向。因爲每個心念的不同屬性,都左右著我們的人生道路,影響著未來的生命方向。

   所以,修行就是修正我們的心行,不是修正別人。認識到這個道理後,修行就不再是一件很難的事了。難的原因是什麼?就是因爲我們不清楚,因爲用力方法有誤。

   菩提心雖是上士道的內容,卻貫穿著整個《道次第》。無論學修什麼法門,也無論做什麼,都要在菩提心的統攝下進行。

   我們的內心有兩種心態,一是凡夫心,發展這種負面心態,會將我們導向輪回。一是善心所,發展這些正面心態,會將我們導向解脫。發心,就是我們做每件事時選擇哪種心,發展那種心。同樣一個行爲,若以貪心去做,就是在發展貪心,最終成就的也是貪心。若以菩提心去做,就是在發展菩提心,最終成就的也是菩提心。

   從這個意義上說,發心正是修行的根本所在。

   問:怎樣理解佛法所說的精進?

   答:佛法所說的精進,是在智慧指導下,所解決的是我們的不良串習。所以它是有特定內涵的,不是世間所有努力都能稱爲精進。

   簡言之,精進就是斷惡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說:未生惡令不生,已生惡令斷滅,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長。我們所要止息的,是輪回以及和輪回相應的串習;所要成就的,是解脫以及和解脫相應的正念。怎樣解決和輪回相應的串習,培養和解脫相應的正念?這就必須通過對《道次第》每一法的思維和實踐來完成。

   我們需要知道,這一法義是要幫助我們形成什麼觀念,形成後又如何應用,這個過程離不開思維。一旦將法義落實于心行,發自內心地認識到這一觀念的重要性,無須太多努力,它都會持續不斷地産生作用。我們應該都有這樣的經驗,凡是我們不覺得重要的事,即使有人提醒,也多半是心不在焉,過耳即忘。而那些我們覺得重要的事,不用特別想著,也會時時浮現心頭,徘徊不去。比如明天要參加一個重要活動,晚上往往會輾轉難眠,你告訴自己:睡吧,不要想了。能不能馬上睡著?爲什麼做不到?因爲你覺得這件事確實重要,確實還是放它不下。

   其實,修行就是要把這樣的心理調動起來。真正調動起來後,就不用著急了。而在調動之前,必須如救頭燃般精進努力。若能深刻意識到生命在輪回中的險境,意識到暇滿人身蘊含的價值,自然就會全身心地認真對待。

   精進不是著相,著相的精進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精進也要中道,不急不緩,就像彈琴一樣,弦不能太緊也不能太松。

   問:如果對別人的事,覺得對方處理不善而爲之惋惜,是否也是一種執著? 

   答:你覺得惋惜,可能是出于你的同情心。你可以給他一個建議,一個忠告。關鍵是確定自己本著慈悲心在做,至于怎麼表現,並不是最重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但如果你覺得他一定要這麼做,不這麼做你就感到難過,感到痛苦,那就落入執著了。

   菩薩以悲憫心幫助衆生,但這種悲憫是建立在無所得的智慧之上。無所得不是說沒有結果,而是結果再好也不執著。你的心不粘到結果上,不粘到你所做的事情上,因爲一切法的當下都是空性。菩薩安住在空性中去度衆,去行種種利他事業,只是在慈悲心推動下的自然反應,並不會粘著于事情本身。在做的過程中,當下就是無所得的。不是說沒結果就無所得,有結果就有所得,那就不是菩薩了。

  

《《道次第》修學釋疑》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