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呢?
我觉得,过去那种将解脱片面定位为小乘修学项目的观点是不对的。事实上,解脱是三乘佛法的共同核心。不论大乘还是小乘,都需要通过正见修习止观,成就解脱,这是所有宗派的核心所在。声闻行者固然需要解脱,菩萨行者同样需要解脱。关于这个问题,宗大师在《道次第》中明确指出:“夫以惑业所制,流转世间,为众苦所逼者,自利犹且未能,况云利他者哉。此乃一切衰损之门,菩萨较诸小乘尤应厌离而灭除之。而于悲愿自在,受生世间,则应欢喜焉。”
可见,菩萨比声闻更应希求出离,希求解脱,因为他们还有责任将这份解脱的经验和能力带给众生。所以,大乘佛法的不共之处是在菩提心,也就是利他之心。如果你已成就解脱或具备解脱经验,就有责任进行传播,广为弘扬,成为解脱的推销员,成为解脱的播种机,使众生从中得益。
怎样才是最好的利益众生?不是说给他吃的喝的,这些帮助很多人都有能力来做。给予众生长久的帮助,就是传播并教授解脱的经验。正如《金刚经》所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可见,发菩提心就是要令所有众生进入无余涅槃,彻底平息生命内在的迷惑烦恼,获得解脱能力。
如何帮助众生平息生命内在的迷惑和烦恼?不仅要拥有理论知识,还要具备相关的能力和经验。否则,众生接受这种知识后可能还是不会用,还是等于零。具备这种能力后,还应进一步发起菩提心,将经验传授给众生,而不是独享解脱之乐。
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就是出离心的一种延伸,菩萨道就是解脱道的一种延伸。如果忽略解脱基础,自己尚流转六道,无力出离,拿什么利益众生?那样的菩萨,不过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问:什么是正见?什么是佛性?
答:正见是帮助我们简别是非的尺度,也是指导我们认识真理的方法。从世间层面来说,正见就是与事实相符的认识和观念。从出世层面来说,正见就是空性见,是断除烦恼、证得解脱的能力。
佛陀施设教法的目的,无非是要指引众生破迷开悟,证得宇宙人生的最高真实。但众生根机有种种不同,于是,就会根据不同对象,提供契合各自根机的认识角度及解决方法。不同的见,正是代表不同的认识角度。在《阿含》经典中,是以苦空、无常、无我为正见。而我最近在“第三届菩提静修营”所讲的“《心经》的般若正观”,则是以般若正观作为观察方法,在认识每一事物的当下,了知它是无自性的,是空的。
佛性出自如来藏的见地,这一系统的经典认为,众生内在的佛性是本自具足,圆满无缺的。这个观点会给学人带来极大信心,而弊端在于容易形成我执,形成常见。如果认为众生内在的佛性是真实且常恒不变的,就会落入常见,这和外道的我执并无本质不同。只有在无所得的状态中认知生命内在的觉性,才不容易出现弊端。在有所得的情况下,你执著一个什么,其实都是我见,是妄想。《道次第》属于中观应成见,和如来藏的见地并不一致。
问:正念和菩提心在修行中有什么作用?
答:我们希望解脱、成佛,就必须发展和解脱、成佛相应的心理,然后不断巩固。这种正念的成就,也是对治妄念的力量。否则,当妄念生起时,你靠什么去对治?逃避是不起作用的,根本的解决之道,是依正念来对治。
正念的选择,又和我们的价值观有关。因为心念的建立需要有背景。你要什么?如果你要的是五欲六尘,那就是妄念之根,就会源源不断地从中萌发妄念。反之,如果你觉得五欲六尘虚幻不实,它就不会在你内心形成相应的念头。
修行是要善用其心。轮回的根源在哪里?就是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如果我们不想轮回,首先要解除内心制造轮回的根源。这就要对人生方向有明确选择,并落实到脚下。其实,路就在我们当下的每个起心动念。正是它们,决定了未来生命的发展方向。因为每个心念的不同属性,都左右着我们的人生道路,影响着未来的生命方向。
所以,修行就是修正我们的心行,不是修正别人。认识到这个道理后,修行就不再是一件很难的事了。难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不清楚,因为用力方法有误。
菩提心虽是上士道的内容,却贯穿着整个《道次第》。无论学修什么法门,也无论做什么,都要在菩提心的统摄下进行。
我们的内心有两种心态,一是凡夫心,发展这种负面心态,会将我们导向轮回。一是善心所,发展这些正面心态,会将我们导向解脱。发心,就是我们做每件事时选择哪种心,发展那种心。同样一个行为,若以贪心去做,就是在发展贪心,最终成就的也是贪心。若以菩提心去做,就是在发展菩提心,最终成就的也是菩提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心正是修行的根本所在。
问: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答:佛法所说的精进,是在智慧指导下,所解决的是我们的不良串习。所以它是有特定内涵的,不是世间所有努力都能称为精进。
简言之,精进就是断恶行善的努力,正如四正勤所说: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断灭,未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令增长。我们所要止息的,是轮回以及和轮回相应的串习;所要成就的,是解脱以及和解脱相应的正念。怎样解决和轮回相应的串习,培养和解脱相应的正念?这就必须通过对《道次第》每一法的思维和实践来完成。
我们需要知道,这一法义是要帮助我们形成什么观念,形成后又如何应用,这个过程离不开思维。一旦将法义落实于心行,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这一观念的重要性,无须太多努力,它都会持续不断地产生作用。我们应该都有这样的经验,凡是我们不觉得重要的事,即使有人提醒,也多半是心不在焉,过耳即忘。而那些我们觉得重要的事,不用特别想着,也会时时浮现心头,徘徊不去。比如明天要参加一个重要活动,晚上往往会辗转难眠,你告诉自己:睡吧,不要想了。能不能马上睡着?为什么做不到?因为你觉得这件事确实重要,确实还是放它不下。
其实,修行就是要把这样的心理调动起来。真正调动起来后,就不用着急了。而在调动之前,必须如救头燃般精进努力。若能深刻意识到生命在轮回中的险境,意识到暇满人身蕴含的价值,自然就会全身心地认真对待。
精进不是著相,著相的精进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精进也要中道,不急不缓,就像弹琴一样,弦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问:如果对别人的事,觉得对方处理不善而为之惋惜,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答:你觉得惋惜,可能是出于你的同情心。你可以给他一个建议,一个忠告。关键是确定自己本着慈悲心在做,至于怎么表现,并不是最重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但如果你觉得他一定要这么做,不这么做你就感到难过,感到痛苦,那就落入执著了。
菩萨以悲悯心帮助众生,但这种悲悯是建立在无所得的智慧之上。无所得不是说没有结果,而是结果再好也不执著。你的心不粘到结果上,不粘到你所做的事情上,因为一切法的当下都是空性。菩萨安住在空性中去度众,去行种种利他事业,只是在慈悲心推动下的自然反应,并不会粘着于事情本身。在做的过程中,当下就是无所得的。不是说没结果就无所得,有结果就有所得,那就不是菩萨了。
《《道次第》修学释疑》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