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這種悲心是被我執處理過的,是建立在個人好惡的基礎上,狹隘而又渺小。怎樣才能發起廣大的悲心?首先要學會理解他人,接納他人。
我們審核一下,自己有沒有理解別人的能力?能夠理解到什麼程度?在什麼層面可以理解,超過什麼層面就不能理解?通常,我們最能理解的就是自己。不論自己做些什麼,哪怕幹了壞事,都能找到無數借口,但要理解別人就比較難。一方面,在程度上比較淺,只能初步理解;一方面,在對象上比較窄,對不感興趣或有利害沖突的人就不願理解,不願同情。
再如我們對衆生的接納,有的心中只能裝一個人,有的心中可以裝兩個人,有的心中可以裝更多人,但無論裝多少,終歸是有限的,因爲這種慈悲是建立于我執之上。而菩薩道的修行是要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也就是將自己和衆生視爲一體,沒有任何好惡之分,親疏之別。這就必須通過菩提心的修習來打破自我。
沒有這個處處設置障礙的“我”,才能解脫自在,獲得真正的自由。社會也在提倡自由,如言論自由,信仰自由等等,但這只能給大衆提供一個寬松的環境,究竟的自由是在我們內心而非別處。如果內心還有執著和煩惱,即使生存環境再自由,我們一樣會被煩惱所縛,成爲我執的囚徒。自由,是相對不自由而言;自在,是相對不自在而言。我們想要自由自在,就必須鏟除內心不自由、不自在的生長因素。
以上,簡單介紹了佛法修學的兩大目標。兩者的共同點都是解脫,不同是在于,僅限于個人解脫還是發願和衆生共同解脫。
叁、叁士道修學提示
學習《道次第》,需要了解各個環節的修學重點,更要了解其中的內在聯系。這樣才能將不同的修學內容貫穿起來,環環相扣。
1、下士道重點
下士道的憶念內容,主要是念死無常、念叁惡道苦、皈依叁寶等。很多人不願想死,覺得這似乎很不吉利。但不想並不能阻止死亡到來,事實上,死亡是每個人必須面對的現實。如果毫無准備,臨終時就會措手不及,不想死,可又不得不死,實在是死不瞑目。
有人說,研究哲學就是爲死亡做准備的。其實,生死也是一切宗教的永恒主題,是修行需要解決的重要內容。念死的修行,可以幫助我們審視現有行爲的價值,使我們變得更清醒。通常,我們總是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忙于種種享樂。但所有這些,一旦死亡到來,又有哪一樣可以帶走?可以爲我們安排未來去向?
或許有人會說,活著要有成就感。可成就感又是什麼?今天面對不如你的人,似乎很有成就感;明天碰到遠勝于你的人,又會帶來失落感。只要追求成就感,必然伴隨著失落感,伴隨著挫折感。反之,如果擁有平常心,就不會有這些起伏不定的情緒了。
想到死亡,想到叁惡道苦,想到生命在輪回中的處境,就會發現,尋找生命的依賴和歸宿才是當務之急。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始終都在尋找依賴。少年時依賴父母,依賴老師;成人後依賴家庭,依賴事業。但我們所依賴的這一切是不是真正可靠呢?稍加分析就會發現,世間一切都是無常變化,不可保信的。乃至今世須臾不離的色身,最終也是靠不住,帶不走的。惟有叁寶,才是我們真正的依賴處。
叁寶,除了佛像、經典、僧伽這些住持叁寶外,還有內在的自性叁寶。佛者,自性之覺;法者,自性之正;僧者,自性之淨。我們依賴叁寶,從究竟的意義而言,正是依賴生命內在的自覺力量。
2、中士道重點
從下士道的修行來說,念死無常、念惡道苦可以幫助我們對叁寶生起信心。從中士道的修行而言,則能幫助我們生起出離心。出離不是出世,不是逃避這個世界,而是要出離生死,出離輪回。當然,如果我們發願和衆生不棄不離,像地藏菩薩那樣“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是屬于菩提心的實踐,另當別論。但我們要知道,菩薩在輪回中是自在的,而不是像我們這樣身不由己,無法自主。有些人可能不相信輪回,那麼,我們是否相信煩惱?是否感到衆生在煩惱中互相折磨?相信我們都會有這樣的感覺。事實上,輪回不只是外在的,因爲煩惱就是輪回的實質,就是輪回的源頭。
漢傳佛教是大乘,不少人因此忽略了出離解脫的修行,甚至將出離心和菩提心對立起來。其實,兩者並不矛盾。出離心是我要出離輪回、出離生死的願望,而菩提心則是把這種願望普及到一切衆生。兩者在目標上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出離的所緣不同而已。一是限于個人,一是由此及彼。就像我們的房子著火時,如果只顧自己趕緊脫身,就是聲聞的出離心。如果不忍大衆葬身火海,發願帶領他們共同出離,就是大乘的菩提心。
但不論發出離心還是菩提心,都要具備解脫的能力。否則的話,利他固然是一句空話,自己也是流轉輪回,難以自保。
3、上士道重點
菩提心和出離心的差別,就在于出離對象是個人還是衆生。兩者不僅沒有任何矛盾,而且,菩提心必須以出離心爲基礎。如果不願出離,菩提心是不可能真切的。因爲你還看不到輪回險惡,即使想著利益衆生,但因爲對世間充滿貪著,這種利他心很快會因染汙而變質。就像過去有很多起義軍,開始也是想救百姓于水火,但得到一定利益後,就開始貪著享樂,腐敗變質。這也是因爲沒有出離心的基礎,一旦誘惑出現,就被欲望、煩惱和我執緊緊抓住,再也想不到衆生了。
當你什麼都沒有的時候,想著利益他人似乎不難,因爲只要關起門來想想,不需要有任何實際付出,也不需要面對形形色色的衆生。但利他不是一套說法,必須面對衆生去檢驗。菩提心的成就標准,就是對每個衆生都能心生慈悲,而不是把衆生度盡。如果那樣,沒有一個菩薩能圓滿慈悲。因爲衆生是無量無邊的,而且菩薩度衆需要時節因緣,並非一廂情願的事。你想利益對方,也許有的衆生未必不樂意:你說佛法好,他還覺得吃喝玩樂好!你說修行好,他還覺得醉生夢死好!
如果不了解緣起的道理,即使有心利他,也可能處處碰壁。我以前講佛法時,常常想:佛法這麼好,怎麼他聽了沒有感覺?後來才發現,所謂好與不好,關鍵是在他是否有這個需要,是否有這個認識。而不是說我們覺得好,對方也會覺得好。其中還涉及每個衆生不同的根機,不同的福德因緣。
簡單地說,菩提心就是出離心的擴大,是我要利益一切衆生的願望。當我們這麼說的時候,是不是發自內心?是不是迫切想去實現?很多時候,我們會說這樣那樣的道理,但很可能只是說給別人聽的,只是說說而已,並未想到進一步落實。所以,第一步要做的,是把這種說法變成發自內心的願望。這就需要受菩提心戒,通過宣誓,在十方叁寶前將這種願望確定下來。然後還需要反複修習,使這一願望落實于心行,並不斷強化,不斷提純。對凡夫來說,即使生起一些高尚的願望,開始也未必很純,往往還夾雜著自我及貪嗔癡,這就需要提純,把其中的雜質一一剔除。
所以,發菩提心有四個基本步驟:一是使願望變成自己真正的想法,二是使想法成爲心理力量,叁是從普通心理成爲強大的心理,四是從強大的心理成爲單純的心理,唯一的心理。這個過程,離不開空性正見的指引。
正見是幫助我們透徹生命真相,並對世間保持觀照的認知。生命的延續是一個重複的過程,如果看不清其中真相,無非就是重複貪嗔癡,重複凡夫品質,在生命的低級重複中流轉。學佛所要做的,是認識自身潛在的佛菩薩品質,然後不斷熟悉,不斷重複。所以說,修行就是一個擺脫錯誤、重複正確的過程。你重複什麼,你就是什麼。
結 說
對于人生來說,每天想什麼、做什麼極其重要。因爲我們想過、做過的一切,都會在內心留下痕迹,形成心靈因果。說到因果,人們更多是從外在去理解,覺得現在做了什麼,將來有什麼報應。其實,和生命的內在因果相比,外在因果是微不足道的。
從佛法觀點來看,我們的所思所行都是功不唐捐的。因爲它是在內心播下一顆種子,是代表某種心理力量得到重複,也是決定生命未來的直接力量。我們未來會成爲什麼?關鍵就在于現在想什麼,做什麼。
生命是緣起的,想法會産生行爲,行爲會形成習慣,進而演變爲性格,演變爲人格,並決定未來命運。我們希望未來是什麼,現在就應該從因地努力。過去的已然過去,未來的尚未到來。我們真正能夠把握的就是現在,就是當下這一念。
《道次第》講到叁士道,我還加了一道,就是動物道。如果一個人以生存、過好日子作爲生命目標,這種狀態和動物是沒有區別的。因爲它們也會覓食,也會爲生存忙碌,這是一切動物的本能。如果我們沒有更高的生命目標,和動物實在沒有本質差別。
我們已經得到暇滿人身,僅僅用來生存,實在是極大的浪費。不要以爲我們有多少錢,有多高地位,就代表了今生的價值。其實那都是身外之物,是夢幻泡影。真正的價值,是生命蘊含的成佛潛質。如果忽略這種內在寶藏而向外馳求,實在是得不償失。當然,我們要在社會生存,沒有相應財富是不行的,但不要將之作爲唯一目的,那樣就本末倒置了。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希望大家好好珍惜,踏實修學。依循《道次第》的指引,在建立人道德行的基礎上,進一步修習解脫道、菩薩道,完成生命品質的提升。
問答:
問:如何處理出離心和工作、生活的關系?
濟:出離心並不是對世俗生活的厭惡,而是一種超越。如果定位不准,確實容易和工作、生活産生抵觸。對于在家居士來說,出離心最好和菩提心挂鈎。這樣,我們在保持超然心態的同時,還有積極利益衆生的動力。
問:大乘學人如何協調求往生淨土、永不退轉與大慈大悲、救度衆生的矛盾?
濟:往生淨土、永不退轉是一種修行境界,代表你已拿到極樂世界的綠卡,取得長期居留權。之後,就要發心到十方國土救度衆生。尤其是不忘娑婆,想到家鄉衆生還在苦難中,需要幫助,需要救度。兩者是不矛盾的。
問:什麼是傳承?需要經過某種儀式才能學習《道次第》嗎?
濟:真正的傳承,在于你對法義的領會,而不僅僅是一種形式。《道次第》的內容和顯教是相通的,我們完全有能力直接從法義本身去把握,那是最直接的傳承。事實上,《道次第》所說的皈依、業果、出離心、菩提心、空性見,都是佛法的基本內容。宗大師的貢獻,是將這些內容各就各位,使之次第井然,層層遞進。所以本論的殊勝是在于建構,而不是法義本身。有些對藏傳佛教盲目崇拜又缺乏教理基礎的人,往往把《道次第》神秘化,這是不利于本論弘揚和大衆學修的。
問:我很討厭蚊子,怎麼對它們生起理解和同情?
答:你討厭蚊子,可它並沒有愛憎的分別。在蚊子眼中,我們的身體不過一種營養美味的飲料。就像我們餓的時候回去找食物充饑,在蚊子的感覺中,我們只是可以吃的東西。就像很多人心中,覺得雞是一道菜,從未想到雞也是生命,也有喜怒哀樂,兒女情長。有沒有人這麼去理解雞?以後你們注意觀察,會發現它們和人沒什麼兩樣。有了這樣的平等心,就能對蚊子乃至一切衆生生起理解和同情,而不是從自我出發,本能地討厭,本能地對立。
問:什麼是“慈悲生禍害,方便出下流”?
濟:沒有原則的慈悲,很可能會縱容對方,對他有害無益。佛教雖然提倡大慈大慈,但對衆生並不是有求必應。抉擇標准就在于,能給對方帶去快樂,帶去利益。衆生有很多要求都是無明的産物,一味滿足是沒有任何好處的。比如吸毒者需要毒品,我們能爲他提供幫助嗎?
方便就是多種手段。比如我們弘揚佛法,需要以各種方式加以引導,但也要有一定原則。如果不擇手段,最後可能會出現很多不法行爲,使佛教的神聖性受到玷汙。
《《道次第》修學的目標和重點》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