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四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四章 眼外青山心底峰
複應根根相對,謂眼根入正受,耳根叁昧起等。
利用六根入定、出定。有些人以眼觀空或觀光而入定,禅宗裏有個故事,傳說過去禅堂有一堂人全部入定,七天七夜坐著不動。後來有一個老修行問:“爲什麼不叫他們出來?”怎麼出嘛!叫也叫不醒、又不能碰,碰也不動,結果在每個人耳邊一敲引磬就出定了。此聽以後來廟上非常注重引碧的緣故。這是必然的,由眼根入正受,耳根叁昧出定。至于從科學層面研究,爲什麼入定必須在耳邊敲引磐而出定?什麼道理?那麼鬧鍾、電話鈴聲的效果如何呢?二者與引碧絕對不同,當然,這要有入定經驗的人才會曉得。大家平時留意,每個環節都是大問題。
雲色性難思等者,即色等總持,是色陀羅尼自在佛等。
這都是華嚴境界,到此佛說的都是心物一元極高深的道理。“色性、色法”是佛學名詞,四大(土水火風)屬于色法,物質世界的物質在佛學中屬于色塵。在唯識學中再深一層分析有所謂有表色、無表色。有表色是可以表示出來的,例如青黃赤白黑……等七彩的顔色。無表色是抽象的境界,譬如意識上的思想是無法表達的;又如電子、原子、核子,只有專門學科學的在實驗室中才能理解,電子分解到最後還是空,超過可以表達的作用,幾乎到了無表色的境界,在物理學上稱爲“能”,它無法用現象表示出來,可是它有這個作用。
還有,意識中所生的色(物質世界),等于意識到了心物一元的狀態。譬如夢中的意識思想可以生起另外一個人物或世界。一般來說,佛法裏小乘、大乘等顯教,偏向于心的表達,亦即從心性方面入門,然而事實上,到了最高處,不一定靠心法入門,藉著物理一樣可以到達。當然今天自然物理科學的研究,相對于佛法來講,還只是在起步階段而已!說不定幾個世紀以後,人類也許會在物理方面能直接達到形而上,這不是不可能,而是很有可能的。固然現在還不能斷定人類的智慧真能到這麼高的境界。
所以,色性本身也難思議,這一點青年同學特別注意!一般佛書都說佛性不可思議,現在這裏告訴你,色性也不可思議,物質世界的東西與形而上道一樣神妙不可思議,你不要輕視它,當然,也不可偏重物質,二者是一體的兩面。
因此,“色等總持,是色陀羅尼自在佛”,色法,它本身就佛,特別注意!色法本身就是佛。很明顯地,如果不做科學講法,而以普遍性的講法面向生活層面、教育程度不相等的人說,色是陀羅尼自在佛,泥巴是地大,泥巴塑的佛像我們要拜,因爲色的活動,它就是佛嘛!沒有錯!那樣解釋也對,但是很粗淺。進一步解釋呢?“色等總持”,“總持”是佛經翻譯的名詞,比如“南無阿彌陀佛”一句佛號,現在極爲普遍,似乎是顯教法,實際上是密教。“阿彌陀”叁個字就是總持法門,通常不翻其意,若翻譯則是無量壽、無量光的意思。
爲什麼不翻譯?因爲無量壽、無量光只能勉強表達“阿彌陀”叁個聲音的一部分,無法表達全體。其實“阿彌陀”叁個音就是總持一切的法門。“色等總持”,“總持”就是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持,總綱的總綱,以現代觀念不叫總綱,叫中心的中心,它的本身就是佛。
亦應雲分別眼性難思有眼陀羅尼自在佛等。
因此我們身體本身每一個部分也有一個佛,譬如眼根的功能,眼神經、眼球等,其本身也是不可複思議。現在醫學、科學再發達,能醫治許多眼疾,但是卻治不好近視跟,眼睛本身有不可思議的業力。這一代人的眼睛業力重,近視眼特別多,慢慢地聾子也會多起來,因爲電視、收音機發達,噪音危害愈嚴重。現在近視眼戴眼鏡,將來耳朵毛病可能要普遍地戴耳機,未來人類也許全身都要借助各種儀器!
眼睛有不可思議的功能,你懂了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父母所生的這對肉眼,經過修持可以發神通而具備五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又眼中雲性空寂滅,即眼之度門。
有些人悟道就是靠眼睛一看東西而悟道,譬如密宗的修法,專門利用眼睛觀看佛像或觀一朵花,現在則可以利用現代化或科學化的設備。我理想曾有此構想,在一個房間裝設物理的配備,配合光線等等,但是一算錢不得了!不過人一進到那種環境,自然可以到達念頭、雜念不起的的境界,不是不可能,原理就是“眼中雲性空寂滅”,眼觀色,當下可以進到性空寂滅的度門,靠眼睛就可以得度成佛。
眼等本淨,亦應雲色等度門。色等本淨,不唯取相爲染,無心爲淨而已也。
拿眼睛來講,眼與色二者本身就是淨土,色是眼睛前面相對的光,它們沒有什麼髒或不對。那麼走在街上眼睛多看人家一跟,人家會拿刀捅你,爲什麼?因爲看你討厭。其實眼睛本身無善惡,眼睛觀色法是本淨,這是個度門。所謂“度”就是利用這個方法修持可以成佛。“度門”是佛學名詞。因爲眼睛本身是淨土,它無所謂善惡、是非,也無所謂美醜。一個好看的東西,看慣了也平常;一個不好看的東西,看慣了也很美、很可愛。所以眼與色本身都是淨土,不淨的是你意識分別所生,眼識起了作用,與意識一搭配而起善惡、是非。
因此說眼、色本淨,也可以反過來說,色等本淨,取相爲染汙,執著相就是染汙,只要此心不起分別,無心當下就是淨土。真達到無心、無色相,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就是極樂世界,琉璃爲地,一道清光、一片平靜。
所以說“無心爲淨”。什麼是淨土?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是無心,無心是爲淨。
活在有沒有之間的人生
又以《智論》叁觀束之,分別色相等是假名觀也;性空寂滅,是空觀也;此二不二,色性難思,中道觀也。
再說,以《大智度論》般若宗的觀點來說,以叁智叁觀的道理來約束這個理論。在天臺宗的理論,眼睛能夠分別色相就是假觀。而我們知道色塵本淨,意識不起分別,眼睛觀外面的境界——色塵,不起作用,性空寂滅,這就是空觀。空觀並不是究竟,你落在空的意境上還住在空。“此二”,空與假,“不二”,並非二分。所謂假是代表有,世界上一切的有都是假有,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這個肉體都是你的假有,因爲你占據了它,活八十歲就租用八十年,並不是屬于你,只是暫時歸屬于你使用。所謂身外之物,這個肉體上面的衣服更不是我的,是我們假體上面的假東西,等于假中作假,這個世界一切東西都是假,沒有一樣是真的,因爲我們生命所有一切都是假借來的,沒有一樣屬于我之所有,所以說假觀就是有觀。
這個世界的有是假有,空是真空。不過嚴格來說,也非真空,對于假來說,勉強叫真空,其實這個空也是假空,因此你在修證空的境界中,拼命想把空抓住,你抓不住的,因爲空也是假,那也是意境修持偶然暫有的一個境界而已!你要抓它是智慧不夠。不過,對一般人來說,教育是個誘導法。有時你告訴我達到空了,我說:“好啊!你了不起!證到空了,好好保住,保持住。”實際上,我嘴巴給了個方便。明知道他一定保不住,保不住更可貴,慢慢修持再找回來,慢慢跟他兜圈子,大家逗著玩,假觀,都是假的。
“此二不二,色性難思,中道觀也”,空有二者不二,是一體的兩面,懂了以後,住空而不被空騙,就是不執著于空;住有也不被有騙,有即是空,空即是有,這叫中道觀。天臺宗說“中道”;龍樹菩薩著的論是《中論》;西藏密宗黃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也有《中觀》方面的論述。其實說一個中,早已不中了,有這一個中觀存在都是方便說法。
叁無前後,皆是一心。上來無礙,深妙唯思。始學之流,如何趣入?
他說有、空、中叁止叁觀修定的法門,是沒有前後之分的,如果你認爲非先修定,然後修慧;或者先修慧,然後修定,再修中觀,那都是空話。“叁無前後,皆是一心”,明白了一心,當下就到。“上來無礙”,前面所講的這些根本就沒有障礙、沒有次第,但是嚴格分析、思議它,卻是“深妙難思”,不可思議。“始學之流,如何趣入”,剛剛開始學習佛法的人,怎麼樣能夠趣入?幾乎是進不來,不要說功夫進不來,理論也進不來。
眼外青山心底峰
今當總結,但能知事理無礙,根境一如,念慮不生,自當趣入。
永明壽禅師對我們作一個結論。他說你們初學者其實也很容易進來,怎麼進來?總歸一個結論,“但能知事理無礙”,你只要知道事與理沒有障礙,是合一的;“根境一如”,六根與外境是一個;“念慮不生”,這些亂七八糟的道理,一股邋遢全丟到太平洋、印度洋,也不管有沒有根器,有沒有智慧。總而言之,我就是佛,萬事不管,不滯于萬事,你做到就行了!“我就是佛”這句話,連狂一點的也不敢承認,爲什麼?“萬事不管”,對不起,做不到。你樣樣都要管,那麼你就不是佛。你真能夠做到“念慮不生”,那麼“自當趣入”,自然入佛知見,《法華經》說的入佛知見。
是以事中即理,何曾有礙?心外無境,念自不生。
永明壽禅師真是天縱其才,他的文章才華于此又表露無遺。“事中即理”,我經常說,人世、宇宙間的事,有其事必有其理,而我們不知其道理,是學問不夠、智慧不夠。有沒有鬼?有,的確有人看到,道理在哪裏?不懂。反過來說,有其理必有其事,在理論上,只要人能夠想得出來的幻想,在宇宙間就可以構成事實。你說沒有看見,那是經驗不夠;你說積人類過去五千年經驗沒有看到,那六千年就會有了,你慢慢活一千年等吧!所以說“事中即理,何曾有礙”。
“心外無境,念自不生。”絕對純粹的唯心論,這個心包括心物一元的心,此心以外沒有佛法;此心以外,也沒有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都是這一心所造的,“心外無境”。所以永明壽禅師的師父天臺德韶國師就有這麼的詩偈:
通玄峰頂,不是人間;心外無法,滿目青山。
“心外無法””,這是他有名的偈子,也是他的…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四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