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叁章)
南懷瑾教授講述
第二十叁章 道人挑大擔
“無念知境”,無念以後不是不知,是全知,換句話說,幾乎達到全能。理的重要性也是如此。過去曾經上過顯密圓通修證法門的課,上次也提到禅宗法眼祖師、法眼宗的重要性。像我們手裏這部書《宗鏡錄》,是淨土宗也是禅宗大師的著作,他從禅宗出來,他的系統是法眼宗。法眼宗的傳承很快就斷絕,爲什麼?因爲太難!換言之,法眼宗在用功、證道上的要求非常嚴格。上次提到法眼禅師的詩偈:“理極謂,如何有喻齊。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果熟兼猿重,山長似路迷。舉頭殘照在,元是住居西。”有人研究中國禅宗,尤其禅宗祖師們的詩偈,認爲幾乎與彌勒菩薩的《瑜伽師地論》的大智慧一樣高超,有時一首偈子的涵意包含甚廣。
“理極忘情謂”,理到了極點、悟道了!“情”、妄想、“謂”,無話可說。
“如何有喻齊”,什麼比喻都不需要,沒有一個比喻可以與它相比。
“到頭霜夜月”,文學的境界也是悟道的境界。冬天清、冷、靜、寂的霜夜,月光遍照,整個天地都空了!
“任運落前溪”,清光一照,百尺竿頭還是落到平地。
“果熟兼猿重”,雖是寫景,理到了就是功夫,樹上的果子熟了,猴子偷摘果子。猴子、果子挂在樹幹上,樹枝因承重而彎曲。猴子代表心猿,果是道果。理論、功夫到了,自然果熟,心境自然到達莊嚴的境界。
“山長似路迷”,這是大家都能體悟到的,你們用功的情形就像扭秧歌,今天進叁步,明天退兩步;這兩天進步一點,一會兒功夫卻又跨掉了。修道這條路程非常遙遠,有時疑似無路可走,越修越糟糕,在進步中間是有這種感覺。
“舉頭殘照在,元是住居西”,描寫夜晚的景色,也是修證到的境界,原來還是自己本來的那個房子。“西”也可以解釋成原來又是歸到西方,這個西方並不一定完全代表極樂世界,也可以代表心地法門,本來清淨。這裏是真淨土。“舉頭殘照在”完全到了家;“元是住居西”原來就是自己的故鄉,我的本家就在這裏。
這是法眼禅師陳述悟道境界偈頌,法眼宗是禅宗的一大宗派,永明壽禅師是法眼禅師的徒孫。
這裏強調理與事的重要,我們要切記法眼禅師“果熟兼猿重,山長似路迷”這兩句偈。大家在用功階段,有時反而覺得自己在退步;走一段長途,往往會覺得疲勞而沒有勇氣再走下去,不曉得何時到家,好像走錯路!其實沒有走錯,只要一想到法眼禅師這句話:“山長似路迷”,便能不退道心,锲而不舍地修去。
客塵不住主人家
“或事觀對于事寂,謂觀于一境,心不動搖也。或理觀對于理寂,亡心照極也”。事觀,事寂;理觀,理寂,這裏舉出相對的道理。以華嚴宗的修法,或者以事觀對于事寂,修持的功夫到了,智慧也到了以後,—切達到寂滅涅槃的境界,自然空,不需要你求個空。那麼,走哪一條路線呢?是觀心法門的道理。“觀于一境,心不動搖”,妄念來也不拒、去也不送;來不迎、去不追,就是一心坦然而住,心不動搖,理與事一齊到。這是華嚴的圓教,也是禅宗入手功夫最痛快的地方,隨時隨地在觀心。《楞嚴經》比方我們此心是主人,一切妄念是客人,叫客塵煩惱,主人端端正正坐在屋內看著門,客人來了也不起立迎接;客人走了不相送,一切是不動不搖,何必跟妄念打交道!《楞嚴經》再叁提到客塵煩惱,你越理它,煩惱、妄念越多;只要主人做得了主,客塵煩惱自然有塵埃落地的時候。這個法門是事觀對于事寂,觀于一境,心不動搖,當然這個法門相當高,一路到底就可以到家,甚至到達即生成就。然而大家走這個路線容易起懷疑的原因何在呢?也就是法眼禅師所講的“山長似路迷”。學佛修道者常有一種做生意的心理,貪心,都想今天做,明天就會,最好今天做今天就會,一修就成功。修了兩、叁天不幹了!劃不來!浪費時間!不曉得他准備把多余的時間拿去做什麼用!實際上只要一心一路下去,抛棄了時間、空間的觀念,就可一路走到底;中間偶然起疑,就要能自覺。這個疑不是對佛法、道理的疑,而是對自己懷疑起來,這是要命的!人最大的敵人是對自己懷疑,尤其修持的人,在理上不透徹的,容易犯這個錯誤!
“或理觀對于理寂,亡心照極也”,這是最後,最好是智慧成就,以理來觀,透過智慧成就,自然到理的大定。“理觀對于理寂”,此時無心無念,自然到達無心地。不論小乘、大乘,無心地是修極果的基本道理。“亡心”,心沒有了;“照極”,照見五蘊皆空,空到極點,就達到觀自在的境界。
按著他引用經論來說明:
心空能見十方刹
如《百門義海》雲:“明出入定者,謂見塵性空;十方一切真實之理,名爲入定也。”
他特別抽出《百門義海》這部經論的精華,書中說:真正明白出定、入定的道理,“謂見塵性空”。此話怎講?怎麼叫真正入定?怎麼叫真正出定?你不要認爲兩腿一盤、眼睛一閉、昏頭昏腦、搖頭擺腦,坐在那裏黑洞洞地一鑽就是入定,那是落昏沈,絕不是入定。雖然兩腿可以盤上一天、十天,都沒有用,都在昏沈中。什麼叫入定出定?“謂見塵性空”,六根六塵,包括物理世界,也包括肉體,真正入定,沒有肉體的感覺了。你說對啊!睡著了也沒有肉體的感覺,但那是大昏沈。肉體是四大的塵,所謂沒有肉體的感覺,是與太空一樣相合一,完全空靈了,這個稱之見道,不是眼睛的見,而是心地法眼見到塵性本空。那麼見塵性空的人,真入定了,我們看不到這個人,因爲他一念塵性空,整個四大肉體就與虛空相合,我們的肉眼無法看見。
“十方一切真實之理,名爲入定也”,這個時候沒有時間、空間的觀念,不但功夫到了,十方世界中一切真實的理也到了極點,這個是真正的入定,接近所謂如來大定;也接近所謂楞嚴大定。
最近我聽了很多奇怪的事,有學生說他學得一個楞嚴大定法,我說奇怪!楞嚴大定還有法可傳?所以對于妄覺妄爲的人,覺得連一笑也多余,只好聽了就聽了。這裏順便提醒各位,不要被求一個法、求一個名相所騙!那是自欺!真正定的原則、原理都說明過了。接著他又申訴理由:
然此見塵無性空理空時,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
這兩句話是永明壽禅師加注的評論。永明壽禅師距今約一千年,言語、觀念都有所差異,我們用現代話再敘述一遍。就是說,上面所講的真正的入定,見到物理世界的空,乃至物理世界之塵無性的空,如此到達理空的智慧時,乃是十方之空也。這句話如何解釋?我們曉得太空的空仍屬于物理世界的空,不是明心見性般若性空的真空,這個觀念千萬搞清楚,佛法所講的空,不是科學界所說物理世界太空的空,因爲太空的空也是物質,是屬于五大中的地水火風空中的“空”,這都屬于物理世界。至于本性、至性空的性空,不是物理世界,那是形而上的,非物理世界所能包含,但它包容了物理世界。一悟了物塵本空,等于是通達“十方一切世界皆空。
“何以故”,這是鸠摩羅什法師翻譯時創作的文字,中文文法倒裝句,拿現代話講:什麼理由?
由十方之心見于一塵,是故全以十方爲塵,定亦不礙,事相宛然,是故起與定俱,等虛空界。
他說什麼理由呢?“由”字在古文寫作中很重要,現代白話寫作就不用“由”。因爲此心達空,心已不是我身中之心,而是十方之心,盡虛空遍法界。此十方之心,能見一方之一塵,亦同時可見十方的種種塵。十方之種種塵也就是此方之一塵,“一多融通,同異無礙”。
“定亦不礙”,這些塵塵刹刹的存在,不妨礙這個心不動。當你真理解,理透了,物理世界雖有障礙,照樣入定。
“事相宛然”,一切事實、現狀很明顯地擺在這裏。
“是故起與定俱,等虛空界”,這時入定、出定是同是時的,換句話說,入定與出定一佯,真正到達,這人隨時隨地都在定中,但也等于已經出了定,並不需要盤起腿來入定。有時候盤腿閉眼好像入定,其實都落在昏沈,不是真得定。真定的人閉眼、開眼都在定,是故起與定同時俱在,心相等于整個虛空,真正地空了
多少異同會心通
但以一多融通,同異無礙。
這是華嚴境界的名言。拿數理哲學來講,若以數學來推測這個宇宙有多大,是無法推測的,然而真正地無法推測嗎?非也。宇宙是個零,數學乃至最高的數理哲學,其基本就是一。千數萬數起于一,第一個數沒有動以前,有個數——零,這個零就是空;代表沒有數,也代表無窮數、無量數、無邊數,代表有也代表無,這個零有這樣重要。所以,你懂了這個理,甚至念一句阿彌陀佛,就到達了西方極樂世界,因爲一即多,一多無礙,不在乎你是否“若一日、若二日、若叁日或若七日”一心不亂,只要一念專精即可往生。它的原理就是“一多融通”,一與多是一樣的。“同異無礙”,相同的意見、不同(或反對)的意見;相同的方法、不同的方法,本體上都是零,都是個空,所以說同異是無礙。
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別入一際起,一際入差別起,皆悉同時。一際成立,無有別異。
這些不需要多講,文字一看就懂。換句話說,真由理上悟透的人,在任何時間、任何境界上都可以達到定慧等持的境界。
“一際成立,無有別異”。只有一點,成功了、到達了,中間沒有差別、分異。
當知定即起、起即定,一與一切同時成立,出入無礙也。
這是華嚴境界所謂圓頓之教,頓悟、圓滿了!
第五對,二利體用無礙。
第五個原則,相對地講,“二利體用無礙”。二利就是指自利或者利他。先自利還是先利他?是佛學界幾千年來的爭論。學佛的人,基本原則先自利,然後才能利他,自己還不能過河而想背人家過河是做不到的,所以先要自修,成功了再渡(度)人,這是一條路。另一條路,相對的理論,大乘道是先利他,甯可一切衆生先成佛,我最後沒…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叁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