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二章)▪P2

  ..續本文上一頁卷摘述華嚴境界的文字仍是序論。

  “及乎出觀”,如果真了解止觀的方法,跳出觀慧地境界,“境中即雲分別色相,斯事觀也”,在那個現有的境界中,譬如我們現在的境界是電燈光下滿堂人頭,這是一個境界;後坐的人眼睛一掃,滿堂後腦,這個就是觀境。當我們眼睛看到後腦也好,頭發也好,就起分別的意識,前面坐的是男同學?女同學?或年紀大的、頭發白的、花的……等等,自然意識有分別色相的作用。這個分別色相是事觀。真實的世界,眼根一看,第六意識的分別意識一配上,就看出是個什麼環境,這是普通人的心理作用。

  那麼,進一步利用普通的心理作用進入佛法呢?佛法所說的定並不一定叫你盤腿,就是利用目前的境界,大家眼睛一張,分別前面的色相,觀察到這個境界,回光反照馬上入定,任何姿態都可以。入定並不是看不見前面的境界,心就好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這個境界,與心境了不相幹。不這個味道就可以體會進去了。所以在境界中言,分別色相是事觀的道理。這個“事”前面要加個“斯”字,斯就是即,即事觀也,白話解釋就是:拿現在眼睛前面的環境,就可以進入定觀的境界。不一定要入山林。坐在後坐的人往前看,就如同觀看一片森林,入定了。

  但是相反的,“根中即雲性空寂者,理觀也”,剛才提到對觀境的描寫,假定在場衆人看到前面這個境界,意識馬上起分別,即事而觀的時候,這就是事觀。但是當你回轉來對你生理上的眼根來說,理論又不同了,自性空寂,無能觀之性。意識分別心理是第六意識的作用,一般修行使第六意識不起分別並不是見性,那個能觀的作用,自性本空,這個就是理上之性,所以叫做理觀。反照自己,觀自在能觀之性本空,此即是理觀。

  “亦合將根事對于境理,以辯無礙”,進一步呢?也可以將根與事綜合而爲智慧的修法。眼根與外面的現象,亦即根識與外在境界的理性結合,當下即悟,這也是禅宗的辦法,“歸來手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一切不必空,就可以達到分辨而無障礙的境界。

  大家要注意!佛法最容易談空,真正佛法有所謂五方佛,代表東方的藥師如來;西方的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如來,這包含了宇宙的大奧秘;這樣分配五方佛所代表的方位,是有大道理的。學佛不要空啊空!還有不空如來在那裏等著,這都是釋迦牟尼佛介紹出來的,他創立這一套系統的理論是個什麼東西?我們要搞清楚。如果這個時候我們會通了,可以綜合根境理事而無礙。這是第二對華嚴宗修持的方法原理。

  佛國隨俗世還真

  第叁對事理二觀無礙,謂欲分別事相,應從事觀起,而反從理觀起,以所觀之境既真俗雙融法界不二故。分別事智即是無生之智,二觀唯是一心故。亦應將境事理對根事理,以辯無礙。

  事是功夫,理是理論,觀是智慧觀察,由思考、思維入手無障礙。

  現在我們用普通語句表達,覺得非常吃力;如果不用普通語句表達,那很輕松,大可依文解義,用東西方哲學一大堆名詞解釋,堆砌文字,就是一大篇章,不過堆了半天還是一個人工造景的假花園,假人、假山、假亭、假流水,寫文章本來就是造假庭園,愛怎麼想就怎麼想。現在我們不走這個路線。

  “謂欲分別事相,應從事觀起,而反從理觀起”,你要認識自己第六意識能夠起分別,起思想作用的這個境界、功能,應該從現實事件上反照觀察自己的心理狀態。換句話說,一般學打坐,尤其學參禅、修止觀、念佛;都是走這個路子,爲什麼呢?要你在那種環境的影響下,先觀察出自己第六意識分別心的作用。這就是“欲分別事相,應從事觀起”。

  但是有些人,乃至有些經典,走相反的路子,“反從理觀起”,不從內心反省、不從第六意識下手用功,反而從做學問、研究理論著手。學問是學問、理論是理論,同我不相幹。知識份子容易走入這個路線,理論得很多,事情過不去。“反從理觀起”,他說事實上真到家的人,從理觀起也可以。

  “以所觀之境既真俗雙融法界不二故”,先觀察外面,由事物境界之理可以達到“真俗雙融”。“真俗雙融”難了!真俗是兩個佛學名詞。什麼是真?得了道成佛證得自性真如,成道是達到超越世間的真理。物理世界、人事,叁界以內都是世俗的。小乘佛法是離開世俗,專門修道,才能證得真如,所以出世法與入世法分開。大乘佛法不然,“真俗雙融”,即真即俗,至高無上的道在哪裏?就在人世間的世俗中。那麼,你說佛法在哪裏?佛的西方極樂世界有沒有世俗呢?一樣有,有蓮花、七寶行樹、鳥唱歌……,一天到晚念佛念法念僧,同我們一樣在念,真中有俗,俗中即有真。換言之,這天地,善中有惡、惡中有善;是中有非,非中有是;清中有濁、濁中有清……,一大堆,最快的利嘴說一萬年也說不完。真俗不二,這是理上。

  事實上呢?你看佛教諸尊的標志,只有出家的聖人羅漢們剃個光頭,穿得簡簡單單,一切舍掉,表出世法。諸大菩薩可不然哦!又抹胭脂,又擦口紅,又挂纓絡,每位菩薩打扮得比我們還漂亮,大菩薩沒有出世哦!他真俗不二。所以離俗即違真,認爲有個真如、有個道可以出世也不對。如果有一個世界可以跳出,你跳到哪裏去啊?我經常問同學一個問題,大家口頭學佛都會講:“跳出叁界外,不在五行中”,我說慢點。跳到哪裏先要找好地方,佛有說過有個第四界可跳嗎?“不在五行中”,第六行可沒有哦!所以大家不要口頭亂講,自己要認識清楚,必須真俗不異、真俗無礙。真俗無礙還是片面的,要達到“真俗雙融”,即真即俗,入世間即是出世間,真出世間的人,也就是真入世間,所以釋迦“文佛”,這個道理我們由此可以了解。

  爲什麼是“真俗雙融”呢?因爲法界不二,用現代話說,真理只有一個,沒有兩個。如果非要這樣跳出來修才能成道,留了頭發都不能成道,那法界有二了!跳與不跳、出與入都是雙融雙泯,不出也不入,出也即入。

  分別心是般若智

  “故分別事智即是無生之智”,注意!一般人學佛以後都害怕妄念,換言之,害怕分別心。這種學佛犯了一種毛病:不從智慧上、事觀上著手。他告訴你“分別事智即是無生之智”,分別智就是道智,沒有它,你還成不了道呢!就是這麼一件事,吃飽了飯,嫌飯討厭,沒有飯你飽不了肚皮。年輕入學佛說沒有分別心就是道,我反問,那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講那麼多啊?釋迦佛講的是菠菜(般若),我問菠菜與青菜差錢?他把分別智一轉就是無生智,轉其名而不轉其實,看你能不能轉這一轉?這一轉就是最難轉,理上轉還不是事上轉,你想在事上轉這個境界,叁大阿僧祇劫也轉不了。這不是功夫,這是智慧。

  所以,禅宗永嘉大師有“一宿覺”之譽(此公案請參考《六祖法寶壇經》),他見六祖時,沒有說話,故意傲慢,繞著六祖走了叁匝,持杖而立,沒有恭敬頂禮。六祖說何方大德!呵斥這個年輕人如此傲慢,說了幾句話,彼此契合,永嘉便跪下了。最後六祖又問他:莫非你起分別心?永嘉大師答:分別本來就是在無意的狀態,也不錯啊!六祖說:是的、是的。永嘉大師本來談完了話准備走,從浙江跑到廣東,路途遙遠,六祖以這個印證的因緣,留他在曹溪住了一晚,所以叫一宿覺。

  分別也不錯,非理透不可。所以大家想去妄心,求真理,想去妄想而走入定境界,萬生萬劫也修不到,修到了也是大外道。非般若度、大智度不可。大家在這個地方請特別注意!

  “二觀唯是一心”,因此你要曉得,不管理觀、事觀,都是一心的作用。

  “故亦應將境事理對根事理,以辨無礙”,所以外境的事理,還有分別心意識的事理,要辨別清楚。學佛是非常重因明邏輯的,頭腦要清楚分辨。

  第四出入無礙,以起定即是入定故,起定而亂。

  剛才提到什麼叫出定,什麼叫入定,“以起定即是入定故,起定而心不亂”,這是大原則,是佛法的大定。你真以爲有個出定、有個入定?以爲有個影子放光?可別入迷了!有沒有這個作用呢?有,但理通了又不同。有人說死了以後要從頭頂上走,何必一定從頭頂走呢?我說哪裏不可以走?渾身八萬四千個毛孔哪裏不可以出入?如果修成功了還有這樣的限製,那我不修了!

  所以,如來大定無出入,起定即是入定,散亂即是定;定即是散亂。“故起定而心不亂”,此乃是真定。如果打起坐、閉起眼睛是入定,下了坐就沒有定,那不叫修佛,叫修腿。把腿一盤就有佛法,沒盤腿就沒有佛法,難道佛法只是兩腿法?所以要起定而此心不亂。無出入之境,無散亂之境,隨時在定。

  事理配根境,四通並八達

  若以事理相望,應成四句,謂事入事起,事入理起,理入理起,理入事起。

  “若以事理相望”,那麼,這個道理要深入研究,必須“以事理相望”。“相望”是中國古文,拿現代白話講說是這個事實和理論,兩相對照比較起來,或者說兩頭對等比較,古文就是四個字:事理相望,構成四個綱要。

  “應成四句,謂事入事起,事入理起,理入理起,理入事起”,他說有時候你的定,是從現實進入,從現實出來,這是一種。另一種從現實、事實上進入定境,從理性、智慧上跳出來;或者理性進入定境界,理性跳出;或者理性進入定境界、現實、事實上跳出來。這些分析起來多複雜,諸位不要怕沒有書寫,愛寫文章有的是題材,隨便抓一個題目發揮,尤其寫博士論文,小題大做、冷題熱做、東南西北、上下古今五千年的理論都套進去,這個博士論文不成問題。

  若以根境相望,又成四句。

  此所以華嚴內容之豐富!換句話說,何以那麼豐富?因爲思想、智慧太高了!每個邏輯都産生許多的分門別類,假定認生理與外境相對來講,又有四個綱要。

  謂根事入,境事起等,一一思之,皆有所由。

  永明壽禅師寫到這裏也怕啰嗦,因此一語帶過,上面的原理懂了,下面也就懂了。根是六根;事是做功夫的事實、現境。從六根入,從外境界、事實上起定。總而言之,你要靠智慧去思考。“一一思之,皆有所由”,都有它的原理,都有它的理論基礎和邏輯的條件。

  又或以理觀對于事止,謂契理妄息也;或事觀對于理寂,謂無念知境也;或事觀對于事寂,謂觀于一境心不動搖也;或理觀對于理寂,亡心照極也。

  我們平常看完一部經,很難從中抓出幾個要點,永明壽禅師就像做化學實驗的提煉,引經據典,抽出佛學經論中的要義。

  他說這其中有些是“理觀對于事止”,從原理上反照觀察,在功夫事相上進入定境界,這在華嚴佛學的名詞叫“契理妄息”,理到了,妄念自然停息,等于禅宗的法眼禅師有一首偈子:

  理極忘情謂,如何有喻齊。

  到頭霜夜月,任運落前溪。

  果熟兼猿重,山長似路迷。

  舉頭殘照在,元是住居西。

  心行處滅。到達了形而上真理的境界,沒有話講,什麼比喻都沒有用,因此佛在《金剛經》上說他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過一個字,最後一概推翻在人世間的口供,這是釋迦牟尼佛做的事,明明說了那麼多佛法,他推得清潔溜溜,這個就是“理極忘情謂,如何有喻齊”的道理。

  真神通與真神經的分界

  四十五卷講到華嚴宗修證的方法,表面上看起來都屬于理論上介紹,實際上理、事是合一的,事就是功夫,不過,通常我們都把理與事分開了。事實上,這是人的智慧不透徹,自己在心理上把理、事分隔了。其實理真正到了,事上也會有轉變,理徹比打坐或做別種功夫還要重要。理到了,事一定到,好比平常處事做人,忽然在道理上懂事了,在心理上的喜悅與工作上的快速便利,會有非常大的差別。因此在聽理的時候,感覺上雖然沒有像講實際的一套功夫那麼有趣,其實它有比實際修持功夫還有重要之處,請大家特別注意!

  上次講到華嚴宗“以理觀對于事止”,由理上智慧的觀察、理解,而能“事止”,就是功夫到了定的境界。“謂契理妄息也”,契就是合,真正透入理,理變成一個事實,那麼一切煩惱妄念自然止息了!

  “或事觀對于理寂,謂無念知境也。”有些人走事觀的路子,就是從功夫、修定入手。這裏不說“事到”,而說“事觀”,就是說,我們在做功夫、修定的時候,如果僅僅只是呆坐或呆板的念佛、修止觀,那是沒有用的!爲什麼念佛?誰在念佛?爲什麼修定?誰在修定?這中間有許多理要透徹,所以說事境要觀。事觀透徹,拿禅宗來講,就是最後的徹悟或大徹大悟。所謂語,是理到了極點,謂之“理寂”。事觀到了極點,達到形而上境界,形上、形下合一了,即一般所說的明心見性,自然寂然不動,那麼,這個時候才是真正的無念。有一點千萬注意!無念並不是無知,真達到妄念止息無念以後,無所不知,更空靈!譬如神通、智慧,基本上必須從無念而來,這是真神通,不是假神通。假神通多得很,這個也曉得前生,那個也曉得來世;這個也看到光,那個也看到光,紅的、綠的……,那都不相幹!那些的確不是神通,多半是神經,也不是多半,幾乎是全體。所以真神通要達到無念境界。

  

  

《宗鏡錄略講下冊 (第二十二章)》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