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菩提心的殊勝▪P2

  ..續本文上一頁都包含在內。也正因爲菩薩的行爲都是以利他和慈悲爲基礎,所以,凡是接觸過他的衆生,都會從中得益。

   “有于此具大善巧之大乘而趣入者,當念此甚爲希有,我幸得之,應盡所有士夫之功力,于此勝乘而趣入之。”從具有無量善巧的大乘法門而邁入修行道路者,應該想到:我們值遇這麼殊勝的教法,實在非常稀有。現在既然有幸得到,就應該盡自己的所有力量,以自己的整個生命去實踐它,在菩薩道上不斷前行,不斷深入,這樣才能實現生命的最大價值。

  二、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

   如是若念須入大乘,何爲入大乘之門耶?此中佛說有波羅密多乘及密乘二種,除彼更無余大乘矣。然此二由何門而入耶?唯菩提心是。此于身心何時生起,雖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

   若何時與菩提心舍離,則縱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亦是墮入聲聞等地,退失大乘。此衆多大乘教之所說,理亦成也,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無而作進退。如《入行論》中說:“此心生起,無間即成佛子也。”

   慈氏《解脫經》亦雲:“善男子,所謂金剛寶者,雖已破碎,勝出金等莊嚴,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剛寶之名,一切貧乏亦能遮止。善男子,如是若發一切種智心之金剛寶,縱離修行,亦映蔽一切聲聞、獨覺功德之金莊嚴,亦不失菩薩之名,一切世間貧乏亦能遮止也。”謂于菩薩行雖未學習,但有菩提心便可稱爲菩薩也。

   以是若僅以法是大乘,則猶不足,必彼補特伽羅住入大乘爲重要,故成大乘以菩提心而作自在。若于此心僅彼知解而已,則其大乘亦唯是虛名耳。倘彼有一性相完全之菩提心,則亦成一清淨之大乘,當于此而勵力焉。

   《莊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于此須得定解。

   此應喻釋,如以水、糞、暧及地等,若與谷種合者,則爲谷苗之因,若與麥豆等種合者,則亦爲彼苗之因。故水、糞、暧、地等是共同之因。青稞種者,隨與何種緣合,亦不能爲谷等苗之因,是青稞苗之不共因。以彼所攝持之水等,亦當爲青稞苗之因也。如是,無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種子之不共因。通達空性之慧者,如水糞等,是叁種菩提之共因也。

   故《寶性論》亦雲:“勝解勝乘爲種子,慧者爲生佛法母。”此言于大乘起勝解者,如父之種子,通達無我慧者則如母。譬之父爲藏人,則不生漢胡等子,父爲子姓,此因決定。于藏母身,則能生種種子,是乃共同因也。

   龍猛《贊慧度》亦雲:“佛陀諸獨覺,並諸聲聞人,解脫唯依慧,決定無有余。”諸獨覺、聲聞亦依于慧,以是亦說般若波羅密多爲母,是大小二乘子之母。故不以通達空性而分大小乘,是以菩提心及諸廣大行而判也。

   《寶鬘論》雲:“彼聲聞乘中,不說菩薩願,及行悉回向,菩薩如何成。”謂不以見別,而以行分。如是若通達空性之慧,猶不成大乘不共之道,而況除彼勝慧之諸余道品,則何待言哉。是故須將菩提心之教授,執爲中心而修焉。

  了解到大乘佛法的殊勝,接著說明如何進入大乘,及大乘佛法的殊勝又在哪裏。

   “如是若念須入大乘,何爲入大乘之門耶?”通過以上這一部分的學習,我們已經認識到大乘教法的殊勝,希望成爲大乘行者。那麼,什麼才是大乘修行的入手處呢?

   “此中佛說有波羅密多乘及密乘二種,除彼更無余大乘矣。”關于這個問題,佛陀告訴我們,有波羅密多乘及密乘兩種。除此以外,沒有什麼是屬于大乘教法的了。藏傳佛教把大乘分爲波羅密乘和密乘,前者屬于顯教部分,他們認爲是因乘;後者屬于密教部分,他們認爲是果乘。

   “然此二由何門而入耶?唯菩提心是。”那麼,怎樣才能進入波羅密多乘及密乘的修行?唯一的途徑,就是發起菩提心。

   “此于身心何時生起,雖其他之任何功德未生,是亦住入大乘。”只要菩提心在我們的心相續中生起,即使不具備其他任何功德,都已進入菩薩道的修行,屬于大乘佛子。就像皈依是成爲佛教徒的標志,發菩提心則是成爲大乘行者的標志。如果沒有發起此心,不論見地多高,法門修了多少,都不能成爲大乘行者。這裏所說的發心,主要是指世俗菩提心,也就是“我要利益一切衆生,我要成就無上菩提”的願望。當我們以此作爲生命目標時,就是初發心菩薩了。

   “若何時與菩提心舍離,則縱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亦是墮入聲聞等地,退失大乘。此衆多大乘教之所說,理亦成也,是故大乘者以菩提心之有無而作進退。”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什麼時候覺得度衆生太麻煩了,想要舍棄菩提心,那麼,即使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也會退爲聲聞乘乃至人天乘,失去菩薩行者的資格。這是很多大乘經教都說到的,從理上就是這樣成立的。所以,是否爲大乘行者,就以是否發起菩提心作爲抉擇標准。《道次第》所提供的這個標准非常明確,即使你每天都在持誦大乘經典,或修習大乘法門,但只要沒有菩提心,就不算是大乘行者。接著,宗大師繼續引經據典,論證這一命題。

   “如《入行論》中說:此心生起,無間即成佛子也。”正如《入菩薩行論》所說的那樣:當菩提心在我們的心中生起時,當下就是大乘佛子。這裏所說的佛子,特指菩薩行者。因爲只有大乘菩薩才能紹隆佛種,繼承如來家業,是真正的佛子。

   “慈氏《解脫經》亦雲:善男子,所謂金剛寶者,雖已破碎,勝出金等莊嚴,映蔽一切,亦不失金剛寶之名,一切貧乏亦能遮止。”此處引慈氏《解脫經》,以金剛寶爲喻,說明菩提心的珍貴:善男子,那些以金剛寶製成的器皿,雖然已經破碎,但因爲金剛寶本身所具有的高貴質地,其價值依然遠遠超出黃金等世間珍寶,光芒璀璨,映照一切。而且,它依然具有金剛寶的名稱,依然價值不菲,能夠改善所有的貧困狀況。

   “善男子,如是若發一切種智心之金剛寶,縱離修行,亦映蔽一切聲聞、獨覺功德之金莊嚴,亦不失菩薩之名,一切世間貧乏亦能遮止也。”一切種智,謂能以一種智,知一切道,知一切種,是名一切種智,即佛之智。《解脫經》告訴我們:善男子,只要發起金剛寶那麼珍貴的菩提心,即使沒有其他修行,也遠遠勝于一切聲聞、獨覺的功德,就像金剛寶的價值遠勝于黃金那樣。只要發起菩提心,就不會失去菩薩的名稱,也能改善世間的一切貧乏現象。因爲發心能使生命品質得到提升,使生命內涵得以改變,其價值超過其他任何心行。

   “謂于菩薩行雖未學習,但有菩提心便可稱爲菩薩也。”也就是說,雖然還沒有修習六度四攝等菩薩行,但只要發起菩提心,發起“我要利益一切衆生”的強烈意願,就可以稱之爲菩薩。

   “以是若僅以法是大乘,則猶不足,必彼補特伽羅住入大乘爲重要,故成大乘以菩提心而作自在。”所以說,僅僅修學大乘法門還不夠,必須將大乘教法落實到自己心中,才是最重要的。換言之,能否成爲大乘行者,完全取決于菩提心是否發起。

   “若于此心僅彼知解而已,則其大乘亦唯是虛名耳。倘彼有一性相完全之菩提心,則亦成一清淨之大乘,當于此而勵力焉。”如果對菩提心只是在理上稍有了解,並未真正發起,那也只是徒有其名的大乘行者。必須具備性相完整的菩提心,在內心切實發起利他的願望,才有可能成爲真正的大乘行者。所以,我們應該在這一點上努力實踐,而不僅僅是停留于口頭,停留于理解。這也是很多人修學中存在的問題,學了很多教法,會說很多道理,卻沒有真正落實到心行,沒有在心相續中産生作用。

   “《莊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如一切佛法之種子。”于此須得定解。”《莊嚴經》說:善男子,菩提心是産生佛法一切功德利益的種子。對于這一點,我們必須獲得堅定不移的認識。

   “此應喻釋,如以水、糞、暧及地等,若與谷種合者,則爲谷苗之因,若與麥豆等種合者,則亦爲彼苗之因。故水、糞、暧、地等是共同之因。”接著,宗大師又以比喻說明菩提心在修行中的作用。就像耕種,需要有水分、糞肥、陽光、土地等條件。如果將這些條件和谷種結合起來,那麼它們就是谷苗的生長之因;如果將這些條件和麥或豆等種子結合起來,那麼它們就是麥苗或豆苗的生長之因。由此可見,水分、糞肥、陽光、土地等是一切種子生長的共同條件。

   “青稞種者,隨與何種緣合,亦不能爲谷等苗之因,是青稞苗之不共因。以彼所攝持之水等,亦當爲青稞苗之因也。”而從另一方面來說,青稞種子無論與什麼樣的生長條件相結合,都無法成爲谷苗等因,而是青稞苗的不共因。也就是說,青稞苗的關鍵是取決于青稞種子。而它生長所需要的水分等條件,則是青稞苗的共因。

   “如是,無上菩提心者是佛苗因中如種子之不共因。通達空性之慧者,如水糞等,是叁種菩提之共因也。”同樣,無上菩提心的作用也如種子,是生長佛果之苗的不共因。而通達空性慧則像水分、糞肥等條件一樣,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和無上菩提生起的共同條件。也就是說,菩提心才是決定行者之所以爲大乘的不共條件。如果僅僅證得空性,也可能成爲阿羅漢,不是必然會成爲佛菩薩的。

   “故《寶性論》亦雲:勝解勝乘爲種子,慧者爲生佛法母。”勝解,對大乘的信心和發心。勝乘,大乘。所以《寶性論》也說:對大乘佛法的信心和發心,是成就佛果的種子,而空性慧則是出生叁世諸佛的母親。

   “此言于大乘起勝解者,如父之種子,通達無我慧者則如母。”這句話也就是說,對成佛的修行來說,于大乘生起信心,發菩提心,其作用就像父親那樣。而通達無我的空性慧,其作用就像母親一樣。每個人的出生都離不開父母的共同作用,兩者結合,才能孕育新的生命。同樣,叁世諸佛的出生也離不開菩提心和空性慧的作用。

   “譬之父爲藏人,則不生漢胡等子,父爲子姓,此因決定。于藏母身,則能生種種子,是乃共同因也。”根據傳統觀念,子女的血統是由父親決定,故本論沿用這一習俗爲喻。如果父親是藏人,就不會生出漢人、胡人的兒子。因爲子女跟隨父親的姓氏,這是決定性的因素。而母親雖然起著孕育種子的作用,但可能生出藏人,也可能生出漢人或胡人,是一切種子出生的共同因素。也就是說,由父親決定子女的身份屬性。

   “龍猛《贊慧度》亦雲:佛陀諸獨覺,並諸聲聞人,解脫唯依慧,決定無有余。”獨覺,又名緣覺或辟支佛,于無佛之世靠自己覺悟而解脫生死。龍樹菩薩的《贊慧度》也說:佛陀、獨覺、聲聞叁乘聖者的解脫都是依靠空性慧,並不是其他什麼因素。這也說明,空性慧是叁乘共有的。

   “諸獨覺、聲聞亦依于慧,以是亦說般若波羅密多爲母,是大小二乘子之母。”不僅叁世諸佛是依空性慧成就,獨覺聲聞也是依空性慧成就。所以說,般若波羅密多就像母親一樣,是大小二乘共有的母親。如果僅有利他願望而沒有空性慧,就會停留于世俗菩提心,無法升華爲佛菩薩所成就的勝義菩提心。唯有證得無我的空性慧,才能體悟叁世諸佛與六道衆生不二的層面,對衆生平等無別地生起悲心。

   “故不以通達空性而分大小乘,是以菩提心及諸廣大行而判也。”諸廣大行,六度等菩薩行。正因爲空性慧是叁乘所共,所以,不是以通達空性來區分大小乘,而是以菩提心和菩薩行作爲判斷標准。因爲叁乘聖者在空性見上是沒有根本區別的,區別的關鍵在于行願。聲聞主要依戒定慧成就個人解脫,而菩薩主要依六度自利利他。

   “《寶鬘論》雲:彼聲聞乘中,不說菩薩願,及行悉回向,菩薩如何成。”《寶鬘論》說:在聲聞乘經典中,並沒有說明如何發起菩提心,以及如何將修行功德回向給一切衆生,乃至怎樣成就無上佛果。

   “謂不以見別,而以行分。如是若通達空性之慧,猶不成大乘不共之道,而況除彼勝慧之諸余道品,則何待言哉。”也就是說,菩薩乘和聲聞乘不是以見地作爲區分標准,而是以行持作爲區分標准。如果通達空性慧都不能成就大乘不共之道,那麼,除了空性慧以外的其他修行,就更不足以成爲區分大小乘的標准。

   “是故須將菩提心之教授,執爲中心而修焉。”所以,我們必須將菩提心的教授,作爲菩薩道修行的根本,努力實踐。事實上,只要我們能依菩提心修任何法門,即使是五戒十善這樣的人天善法,也屬于菩薩道修行的組成部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即使通達空性、證得實相,也不能納入大乘之列。

   整部《道次第》中,宗大師都是根據這一定位來施設教法,我歸納爲“一個中心、兩種利益,叁類設教。”一個中心,就是菩提心;兩種利益,就是現前利益和究竟利益;叁類設教,就是下士道、中士道和上士道。以下士道成就現前利益,以中士道和上士道成就究竟利益。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節 菩提心的殊勝》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