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
一、七因果修法
七因果者,謂圓滿佛果從菩提心生,彼心從增上意樂生,意樂從大悲生,大悲從慈生,慈從報恩心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如斯次第,說爲七也。
七因果的修法,來自阿底峽尊者的傳承。這是關于發起菩提心的心理引導,共分七個步驟,也是藏傳佛教廣泛運用的發心引導。
“七因果者,謂圓滿佛果從菩提心生。”七因果的建立原理,即認識到圓滿佛果是從菩提心産生。如果沒有發起菩提心,必定不能成佛。接著,宗大師爲我們詳細闡述了七因果之間層層遞進的關系。
“彼心從增上意樂生。”菩提心是建立在增上意樂的基礎上。所謂增上意樂,就是將“我要解救衆生痛苦”作爲不可推卸的使命,作爲必須承擔的責任。因爲這種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才能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否則,我們可能只是隨緣利他,遇到一點困難就會心生退意。
“意樂從大悲生。”悲,是拔苦之心。這種增上意樂又是從大悲生起,是因爲對衆生的痛苦心生悲憫,從而發起解救他們的願望。這種願力不是針對某個或某一部分衆生,而是遍及一切的,這就不同于世人乃至聲聞的悲心。因爲世人的悲心是有限的,一方面,覆蓋的面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生起的量也是有限的。而聲聞雖然也修四無量心,但並不是以此作爲自身必須承擔的責任,是缺乏擔當精神的。唯有諸佛菩薩的悲心,才是廣大而無量的。
“大悲從慈生。”慈,是與樂之心。因爲看到衆生痛苦而于心不忍,發願給予他們快樂。在佛教中,慈和悲又是互爲因果、相輔相成的。
“慈從報恩心生。”慈又是從報恩心生起。慈悲從理論上說似乎很容易,但實踐起來並不容易。很多人會覺得:我對衆生沒有興趣,憑什麼要給他快樂?憑什麼要給他幫助?尤其是出現利益沖突時,我們想到的總是自己而不是衆生。怎樣才能克服這些心理?就要從知母、念恩、報恩這些步驟進行。如果知道對方有恩于己,出于報恩的心態,就更容易對他們生起慈心。
“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這種報恩之心,是從憶念衆生的恩情而生;憶念衆生的恩情,又從認識到衆生與我們有著不可分割的母子關系而生。爲什麼說衆生于我們有恩?在無始輪回中,一切衆生都可能當過我們的母親,對我們恩重如山。這種思考主要是幫助我們培養對衆生的好感。我們之所以會對衆生冷漠,無非是對他們缺乏好感。這就需要通過思惟進行對治,在思惟過程中調整觀念。當內心開始接納而不是排斥衆生時,就能對他們生起慈悲。這種好感越強烈,由此引發的慈悲也就越強烈。反過來說,當我們不曾對衆生生起好感時,即使勉強要求自己幫助他人,內心也是不相應的。
“如斯次第,說爲七也。”像這樣發起菩提心的次第,共有七個步驟。其中,知母、念恩、報恩是生起慈悲的前提,而慈悲又是生起菩提心的基礎。我們說一個人是否具有大乘種性,其實就是看他是否具有悲心。因爲每個人的生命積累不同,有些人生來就悲天憫人,而有些人生來就自私自利。當然,從緣起角度來說,這些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是可以通過修行加以改變的。
七因果的修行,主要是幫助我們培養兩種生命素質,一是大悲心,二是平等心。大悲心,即菩提心生起的根本。正如《普賢行願品》所說:“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爲體故,因于衆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菩提心的修行是建立在悲心基礎上,是依悲心來引發菩提心,反過來,又是依菩提心來圓滿悲心。如果沒有悲心,就不可能發起菩提心;如果沒有菩提心,悲心就無法得到提升。平等心,則是菩提心成就的保障。如果沒有平等心,就會對衆生懷有強烈的好惡情緒,只願意幫助自己喜歡的人。問題是,這種幫助也是從貪執心出發的,是帶有染著的,是包含痛苦的,是屬于凡夫心的範疇。而菩提心是平等一味的,就像大地承載萬物而不揀擇,就像虛空容納山河而不分別。具備這兩種心行,菩提心才能發得到位,發得圓滿。否則,很可能夾雜著個人情感,是狹隘而短暫的。
1.大悲爲大乘根本
① 大悲在大乘修行初期的重要
若爲大悲撓動其意者,爲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而起決定誓願。若悲心弱,則不如是,要能荷負無余衆生之解脫重任而得自在故。若不荷負此擔,則不能入大乘,故大悲者于初即爲重要也。
《無盡慧經》雲:“大德舍利弗,複次,諸菩薩之大悲無盡也。何以故?爲前導故。大德舍利弗,所謂譬諸氣息內外動者,是人命根之前導也。如是菩薩之大悲者,是正修大乘之前導也。”
又《象頭山經》亦雲:“文殊師利,雲何爲諸菩薩進趣行?雲何爲處?文殊師利答曰:天子,諸菩薩進趣行者,大悲也。處者,有情也。”
大悲貫穿于菩薩道修行的始終。從入大乘門到佛果的圓滿成就,都沒有離開悲心。所謂大乘修行的初期,是指尚未發菩提心而令之發起。
“若爲大悲撓動其意者,爲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而起決定誓願。”因爲大悲激發內心的高尚情感,生起決定誓願:我要利益一切衆生,幫助他們解除生死輪回。也就是說,悲心是引發菩提心的最初動力。
“若悲心弱,則不如是,要能荷負無余衆生之解脫重任而得自在故。”如果悲心沒有足夠的力量,就不會承擔這一使命,必須以幫助無量衆生解脫爲己任,才能由此引發菩提心。否則就會像很多人那樣,不過是把菩提心當做一個說法,或者僅僅是隨緣而行。
“若不荷負此擔,則不能入大乘,故大悲者于初即爲重要也。”如果對衆生不曾生起這樣的擔當,就不能真正進入菩薩道的修行,因爲這是大乘學人必須具備的願力和氣魄。所以說,大悲在菩薩道修行初期就非常重要。沒有悲心,也就沒有菩提心,我們尚且不能入大乘門,更談不上進一步的修行了。
“《無盡慧經》雲:大德舍利弗,複次,諸菩薩之大悲無盡也。何以故?爲前導故。大德舍利弗,所謂譬諸氣息內外動者,是人命根之前導也。如是菩薩之大悲者,是正修大乘之前導也。”《無盡慧經》中,佛陀對大德舍利弗說:菩薩的悲心是無盡的。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菩薩的生命品質是以悲心作爲引導,是在無盡悲願的推動下不斷利益衆生。舍利弗,就像呼吸是命根的引導,大悲也是正修菩薩道的引導。因爲有了呼吸,我們才得以生存;因爲有了悲心,菩薩才能成爲菩薩。所以對菩薩行者來說,大悲就如同呼吸一般,須臾不可缺少。
“又《象頭山經》亦雲:文殊師利,雲何爲諸菩薩進趣行?雲何爲處?文殊師利答曰:天子,諸菩薩進趣行者,大悲也。處者,有情也。”《象頭山經》中也這樣說道:文殊師利菩薩,什麼是菩薩的修行內涵?什麼是菩薩的修行對象?文殊師利回答說:天子,菩薩的修行內涵就是大悲,修行對象就是一切衆生。
這些經論告訴我們,菩薩的整個修行都是建立在大悲之上。所以,在修行初期就要以大悲爲核心,圍繞悲心的成就展開修行。
② 大悲在大乘修行中期的重要
中重要者,如是雖曾一次發心而住者,若見有情數多,所作惡劣,菩薩學處極爲難行,無有邊際,曆時長遠,遂生怯弱,則墮于小乘。故大悲心者非僅發一次,宜加修習,漸令增長。不顧自之苦樂,不厭利他,則速能圓滿一切資糧。
所謂中重要,就是大悲在菩薩道修行過程中的重要性。當菩提心發起之後,怎樣保持這份初心不退?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就需要通過不斷修習來鞏固。
“如是雖曾一次發心而住者,若見有情數多,所作惡劣,菩薩學處極爲難行,無有邊際,曆時長遠,遂生怯弱,則墮于小乘。”雖然我們已經發起“利益一切衆生”的願望,但看到有情無量無邊,而且其中多數還在造作惡業,很難對他們修習菩薩行。更何況,還要盡未來際地利益無量衆生,由此生起怯弱之心。而當我們對利他心生退意時,就會落入小乘。我們關在佛堂修大悲還比較容易,但實踐起來就不是那麼簡單了。如果悲心不夠強大的話,我們往往會被情緒帶著跑。雖然剛剛還信誓旦旦地要以利他爲使命,一旦違緣現前,所有誓言就丟在腦後了:“還是自己先解脫吧,衆生願意輪回就隨他們去吧。”
“故大悲心者非僅發一次,宜加修習,漸令增長。”所以,大悲心不是發一次就可以到位的,而是要不斷鞏固,時時修習,在反複強化中令悲心得到滋養,不斷增長。菩提心的修行,就是幫助我們盡快壯大內心的慈悲力量,使之超過現有的凡夫心,超過現有的貪嗔癡。
“不顧自之苦樂,不厭利他,則速能圓滿一切資糧。”如果我們能不顧及自己的苦樂,不厭倦利他的修行,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就能迅速圓滿一切成佛的資糧。
《華嚴經》告訴我們:菩薩行也是屬于造業,只不過是善業而非惡業。在聲聞乘的修行中,主要通過遠離不善環境來止息惡行,使惡的種子不起現行。但對在家居士來說,很多環境是難以遠離的。這就需要以菩薩行加以對治,積極造作善業,培養正念力量,以此抵擋誘惑,對治不良心行。在我們的心靈舞臺,正念和不善心行的力量是此消彼長的。如果正念不能占據主導,就會被不善心行所占領。反之,如果正念足夠強大,不善心行的力量自然就會變弱。所以,我們要積極造作善業,以此培養生命內在的慈悲力量。從這個角度來說,在家居士更適合修習菩薩道。
③ 大悲在大乘修行後期的重要
後重要者,諸佛得果非如小乘住于寂滅,能盡虛空界利益有情,亦乃大悲之力。此若無者,則當同于聲聞故也。譬如稼穑,初種、中水、後能成熟而爲重要,故于佛果亦初中後叁,大悲爲要。此具德月稱論師之言也。
漾那穹敦巴于阿底峽尊者請求教授,尊者誨曰:“舍世間心,修菩提心,此外無余。”格西敦巴笑曰:“此乃尊者出教授之心要。”當知是法之…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