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P16

  ..續本文上一頁恚輕蔑,互生瘡疱而壞盡也。”以是若能將此及于菩薩前所生之瘡疱斷之,則《集學論》中所說之依于補特伽羅而起之損失將俱不生。以不知菩薩于何有故,應如《迦葉問經》,于諸有情生大師想,是修淨相,以作增上雲耳。又護功德,是謂聽者至時,非不往四方稱贊而成過失也。此爲第叁黑法之對治。

   第四白法之境者,自所成熟之有情也。所作者,令不樂小乘,執持圓滿菩提也。此亦就自己說,須將所化之機安立于圓滿菩提。若所化之機不生圓滿菩提之意樂,則不成罪,以不能成辦之故耳,以此斷第二黑法。若有至心將他安立一切安樂之究竟欲樂,則雖僅令他發生少不樂之追悔,及令不樂之加行,必不爲也。能如是,則必不失菩提心。

   《師子問經》雲:“累生于菩提,心于夢不舍,況于未睡時,不須說何成。佛告曰:或村或城邑,隨其所住處,正入于菩提,以是心不舍。”

   複次,《文殊莊嚴刹土經》雲:“斷除我慢、嫉妒、悭吝,及見他富饒意生歡喜,若具此四,不舍所願。”

   又《寶積經》雲:“若于一切威儀中修菩提心,及隨作何善之先修菩提心,則于他生亦不離此寶貴之心。”如是一切中而爲觀察等,顯然而說也。

  四黑法後,宗大師又爲我們介紹了應當受持的四種白法。每一法都是從所修對境和所修內容進行說明。

   “修學受持不壞之四白法者,即反四黑法也。”我們需要修學並受持的四種不壞菩提心的白法,就是與四黑法相反的行爲。

   “其中,一、白法之境者,即一切有情也。所作者,于彼設遇喪命因緣,下至戲笑,斷故知妄說。”境,指所緣對象,即每一法修行都有相應的所緣。其中,第一種善法的對境是一切有情,所需要做的,就是不論在什麼情況下,哪怕是失去生命的困境,或僅是開個玩笑,永遠都不要隨便說那些虛妄不實之語。

   “若如是作,即自能于和尚、阇黎等增上境不生欺妄也。”如果能這樣做的話,那麼,自然能對和尚、阿阇黎、尊長等我們敬重的人不打妄語。對于一個從小就誠實坦蕩的人來說,不說妄語是自然而然的事,並不需要刻意爲之。而對那些有著欺騙習氣的人來說,說假話反而成了常態。這樣的話,即使面對自己尊敬的人,即使並不是要有意欺騙,但不經意間,假話還是會脫口而出,這就是串習所致。所以,我們要培養良好的習慣,修行才會順利進行。

   “第二白法之境者,謂一切有情。所作者,于彼無谄诳,以正直心而住。此是第四黑法之對治也。”第二種白法的所緣對象,也是一切衆生。所做的,就是對一切衆生沒有欺诳之心,依正直心而住。這是對治第四種黑法的修行。

   “第叁白法之對境者,謂一切菩薩。所作者,起同大師之想,隨于四方贊其實德。”第叁種善法的所緣對象,是一切菩薩。所做的,是將一切發心菩薩視爲佛陀,並隨時對其他人稱揚他的功德。因爲我們對佛陀不會生起輕慢毀謗之心,如果能將一切菩薩行者視爲佛陀,自然不會任意造作口業。但菩薩是難以辨識的,所以,最簡單的辦法是像常不輕菩薩那樣,將一切有情視爲佛陀那樣恭敬。

   “夏惹瓦雲:我等雖作微少之善,然無增長之相,而壞盡之相則甚多。于菩薩及法侶,以嗔恚輕蔑,互生瘡疱而壞盡也。”大德夏惹瓦說:我們這些人雖然做了一些微小善行,但這些善行卻對修行沒什麼增長迹象,反而是壞失的相很多,原因是什麼?就是對菩薩及其眷屬以嗔心表示輕蔑,說叁道四,造作極大口業,就像長了瘡疱那樣,逐漸潰爛至全身。

   “以是若能將此及于菩薩前所生之瘡疱斷之,則《集學論》中所說之依于補特伽羅而起之損失將俱不生。”所以,如果能做到不毀謗菩薩,並且把我們嫉妒、輕視同參道友的行爲徹底克服,那麼像《集學論》所說的,對有情乃至菩薩所造的誹謗罪業就不會産生了。

   “以不知菩薩于何有故,應如《迦葉問經》,于諸有情生大師想,是修淨相,以作增上雲耳。”因爲我們很多時候並不知道菩薩哪裏才有,哪個才是菩薩,很可能在不知不覺中造作惡業。所以應該像《迦葉問經》所說的那樣:將一切有情都視爲佛陀,這樣修習淨觀,就能令善業不斷增長。事實上,一切衆生本具如來智慧德相,將來都是要成佛的。所以說,把一切衆生視爲佛陀是有修行依據的。

   “又護功德,是謂聽者至時,非不往四方稱贊而成過失也。此爲第叁黑法之對治。”所謂護功德,是說在有聽衆的場合要稱揚菩薩功德,並不是說,如果我們不往四面八方去贊歎菩薩功德就會形成過失。也就是說,在有因緣時應該贊歎,而在沒有因緣時,並不一定要刻意爲之。這是對治第叁種不善法的修行。

   “第四白法之境者,自所成熟之有情也。所作者,令不樂小乘,執持圓滿菩提也。”第四種善法的所緣境,是那些修習聲聞解脫道已經成就的有情。所要做的,就是令他們不僅安住于小乘法,而是進一步修習無上菩提。

   “此亦就自己說,須將所化之機安立于圓滿菩提。若所化之機不生圓滿菩提之意樂,則不成罪,以不能成辦之故耳,以此斷第二黑法。”這主要是從自己這方面來說,就是我們對有情要有這樣一種勸誡,令他們安住于圓滿的菩薩道。如果對方生不起上求佛道的願望,我們並不會因此造作罪業,因爲這是對方根機沒有成熟造成的,原因不在于我們。這是斷除第二種不善法的方便。

   “若有至心將他安立一切安樂之究竟欲樂,則雖僅令他發生少不樂之追悔,及令不樂之加行,必不爲也。能如是,則必不失菩提心。”如果我們真正生起令一切有情得到究竟安樂的願望,那麼,哪怕令有情生起一絲追悔或不樂的行爲,也絕不可能去做。如果我們能夠這樣的話,必然不會失去菩提心。

   “《師子問經》雲:累生于菩提,心于夢不舍,況于未睡時,不須說何成。”《師子問經》說:怎樣才能生生世世生起菩提心,就是做夢也不會舍棄?如果能夠做到的話,更何況還沒有入眠的時候,那就更不用提了。也就是說,讓菩提心在心相續中形成巨大的力量,使其時時刻刻産生作用。

   “佛告曰:或村或城邑,隨其所住處,正入于菩提,以是心不舍。”佛陀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不論在鄉村還是城市,都要隨時隨地安住于菩提,這樣才能令菩提心不相舍離。因爲菩提的特征就是覺,一方面是自覺,一方面是覺他,所以做每件事都要保持覺照,都想著利益衆生。

   “複次,《文殊莊嚴刹土經》雲:斷除我慢、嫉妒、悭吝,及見他富饒意生歡喜,若具此四,不舍所願。”《文殊莊嚴刹土經》也告訴我們:應該斷除我慢、嫉妒、吝啬的不良習氣,同時,看到他人取得成就而心生歡喜。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四點,就不會舍離願菩提心。

   “又《寶積經》雲:若于一切威儀中修菩提心,及隨作何善之先修菩提心,則于他生亦不離此寶貴之心。”又引《寶積經》說:如果我們能在行住坐臥一切威儀中修習菩提心,或者做任何一種善行前先修習菩提心,想著爲利益一切衆生而做。那麼,即使在未來也能不舍離珍寶一樣的菩提心。

   “如是一切中而爲觀察等,顯然而說也。”對于以上所說反複觀察和思惟,就能清楚地認識到,如何在未來生命中生生世世不舍菩提心。

  5.犯已還淨法

   犯已還淨法者,除不舍願心及心不舍有情二者之外,若違諸所學,乃至未具菩提戒之間,雖無菩薩之墮罪,然以有違誓受之學處,故成惡行,當以四力而忏之。

  受持菩提心之後,我們還要多方守護。一旦有所違犯,應立刻忏悔還淨。

   “犯已還淨法者,除不舍願心及心不舍有情二者之外,若違諸所學,乃至未具菩提戒之間,雖無菩薩之墮罪,然以有違誓受之學處,故成惡行,當以四力而忏之。”所謂犯已還淨,除了不舍願菩提心及不舍有情這兩大根本之外,如果違背前面所說的這些學處,在沒有受菩薩戒之前,雖然不能構成菩薩戒的墮罪,但因爲這樣做已經違背對十方叁寶所發的誓言,所以就成了不善行,應當依四力進行忏悔。所謂四力,就是本論業果部分所說的能破力、對治現行力、遮止力和依止力。

   以上,宗大師從五個方面,爲我們詳細闡述了“菩提心如何發起”。第一,是阿底峽尊者傳授的“七因果修法”,重點強調了大悲、平等和于一切有情修悅意之相的重要性。第二,是寂天菩薩傳授的“自他相換法”,重點強調了“將自作他、將他作自”的修行原理和意義。第叁,是受持菩提心的儀軌,當我們修學七因果或自他相換生起願菩提心之後,還要通過宣誓,使這一願心成爲我們對十方叁寶和一切有情的誓言。第四,介紹菩提心的守護之道,發起願心固然不易,但更難的是發長遠心,這就需要悉心守護,令之增長。第五,介紹犯已還淨之法,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關鍵是及時忏悔並加以改正,令發心保持純度。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