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P14

  ..續本文上一頁望,從這點來說,與阿羅漢就高下立判了。

   “又如說雲:“雖作少福,亦能出生無量果故,爲勝福田,及爲一切世間所依止,猶如大地。”謂如一切衆生之父母也。”論中還說到:發起菩提心之後,哪怕只是培了一點微小福報,也能成就無量善果,因爲發心是無限的。同時,菩提心作爲世間一切衆生的依止,就像大地那樣,承載萬物又生長萬物。這個比喻說明,菩提心是叁乘聖賢成就的依止,因爲菩提心而出生諸佛,因爲諸佛說法教化而有叁乘聖賢出世。從這意義上說,菩提心就是一切衆生的法身父母。

   “次,攝持無害者,常爲兩倍轉輪聖王之守護神所護,雖在睡眠、迷悶、放逸之時,諸常住藥叉或諸非人不能擾害。”其次,能獲得沒有惱害的福報。一旦發起菩提心,身邊常有兩倍于轉輪聖王的守護神悉心守護。即使在睡眠或迷夢、放逸的時候,妖魔鬼怪也無法乘虛而入,構成傷害。

   “諸能息滅疾疫、傳染病之密咒明咒,雖在他有情無有效驗,至菩薩手猶能應驗,況諸驗者。”那些能息滅各種瘟疫和傳染惡疾的咒語,如果其他人念起來未必靈驗,但由發菩提心的菩薩念誦起來,就會立刻奏效。至于那些其他人念著也會靈驗的咒語,菩薩念誦起來就更是感應道交,不在話下了。

   “以是顯示雖消災等業,若發心堅固,則易效驗。于諸共同之成就,亦應有此願心則速成也。”這就顯示了發菩提心的力量,雖然是除障消災等法門,如果發心堅固,修習起來也更容易獲得感應。對于那些共同的成就,有願菩提心作爲動力,也會快速成就。

   “隨所住處,恐怖、饑馑、非人等災,諸未生者即不生等。舍命之後,損惱亦少,且無諸病,具足忍辱柔和,能忍他害而不害他等。”而我們居住的地方也會安甯祥和,無論是由鬼神帶來的恐怖,或是饑餓造成的痛苦,或是非人製造的災難,所有這些尚未發生的問題都不會發生。命終之後,也不會有惡業帶來的損惱。而生前能感得健康無病的果報,具足寬容忍辱之心,心地調柔,能夠忍受他人損害而不以怨報怨,損惱他人。

   “又複惡趣難生,雖生惡趣,亦速解脫,于彼亦僅受微苦。並依此緣,極厭生死,于諸有情而起悲憫。”發起菩提心之後,就很難再墮落惡趣。即使因往昔業力牽引而墮落,憑借菩提心的力量,也會迅速解脫,在惡道僅僅感受到微小痛苦。並且因爲這一因緣,于生死生起極大厭離,對一切衆生心懷悲憫。

   “由菩提心所獲之福,設有形色,盡虛空界亦難容受。以財供佛,未足少分。”因爲發起菩提心所感得的福報,假如有形相的話,整個虛空也無法容納。如果以財物供養諸佛,雖然也能招感殊勝果報,卻遠遠少于發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因爲財供養所感得的僅僅是福報,而發菩提心才是對生命的究竟改善。

   “《德施所問經》雲: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體,空界遍充滿,猶複有盈余。縱盡恒沙數,諸佛刹中人,滿盛諸珍寶,奉獻世間尊。若有以合掌,心禮于菩提,此供養殊勝,彼無有邊際。”《德施所問經》(《廣論》作《勇授問經》)說:菩提心招感的福報功德,假如有形相的話,即使充滿整個虛空都會有所盈余。縱然召集恒河沙數佛刹中的所有衆生,共同盛滿珠寶奉獻給世尊,但若有人以菩提心合掌恭敬于叁寶,這一供養也比之前的珍寶供養更爲殊勝,因爲後者所獲的功德是無限的。再多的有限,又怎能和無限相比擬?

   “阿底峽尊者繞金剛座而行,曾思如何作速得圓滿菩提。諸小形像悉皆起立,問諸大者雲:“欲速成佛,當于何學。”答曰:“當于菩提心而學也。”又于道場上虛空中,有一老母,幼者問之,亦如前答。尊者聞已,于菩提心大生決定雲爾。”這一段是介紹阿底峽尊者對菩提心教法生起信心的典故。尊者在印度繞金剛座經行時,思惟怎樣才能迅速圓滿無上菩提。金剛座上的小佛像們都站立起來,請問大佛像們說:“如果想要快速成就佛果,應該怎樣修學?”回答是:“應當修學菩提心教法。”在尊者駐錫過的道場,曾于虛空中顯現一位老母,有年輕人問了同樣的問題,回答也是和之前一樣。尊者親曆這樣兩次感應後,對菩提心教法生起了極大信心。

   “如是攝大乘諸教授之關要,一切成就之大藏,超出二乘之大乘別法,于諸佛子廣大行勸勉之最勝依者,當知是菩提心也。”這是對菩提心教法的殊勝進行歸納。所以說,不論是攝持大乘教法的關鍵,還是一切修學成就的寶藏,或是大乘超勝于二乘的不共之處,包括策勵大乘佛子廣行菩薩行的依止,都來自菩提心教法。

   “于修習彼當增勇悍,如患渴者忽聞水名。應于多劫中,以希有智,最極微細觀察諸道,知唯此爲成佛最勝之方便,佛及菩薩所見故也。”我們認識到菩提心的殊勝之後,對于菩提心的修習就要勇猛精進,就像饑渴難耐者聽到水的名稱那樣,歡喜踴躍。佛菩薩在多生累劫的修行中,以廣大甚深的智慧,深入細致地觀察所有修行法門,了知唯有菩提心才是成佛最殊勝的方便,這是諸佛菩薩的共同認識。

   “《入行論》雲:于多劫中極觀察,諸佛見此有勝利。”《入菩薩行論》說:諸佛菩薩于多生累劫仔細觀察,發現了菩提心教法的殊勝利益。這種認識是我們防護菩提心、修習菩提心、增長菩提心的首要前提。

   世人爲什麼會對賺錢趨之若鹜?無非是覺得賺錢非常重要,能夠帶來種種利益。所以,哪怕有一線希望,都會付出百千倍的努力。同樣的道理,一旦認識到菩提心的殊勝利益,利他就會成爲我們主動的選擇,即使爲此曆經艱辛,也無怨無悔,在所不辭。倘能如此,修行就不會那麼艱難了。可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非常重要。因爲觀念會指導行爲,指導我們做出抉擇。如果願菩提心在我們的觀念中並未占據主導地位,那麼在面對境界時,就可能帶來如何取舍的矛盾,帶來自他利益的沖突,非常辛苦。

  【不舍願心而令增長】

   如是既請佛菩薩善知識爲作證明,于彼等前,爲未得度有情發令度脫等誓後,若見有情數量衆多,且複造惡,須于多劫勵力,曆時久遠。況二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以此爲緣,生起怯弱而置發心之擔,則較別解脫戒之他勝,其罪尤重。此《攝抉擇分》中所言也。

   倘舍誓受之心,須于惡趣長夜流轉,此《入行論》中說也。又雲:“如盲于糞聚,如何而得寶,如是何幸遇,我發菩提心。”當念我得此者,甚爲希有,于一切中不應舍離。緣念于彼一刹那頃亦不放棄之誓願,應多修習。

   修學增長者,如是僅不棄舍猶爲不足,須于晝叁次夜叁次,以大勤勇令其增長。此複如上所說之儀軌,若能廣修,當如彼作。若其未能,則于福田觀想明了,獻供養已,修慈悲等,當六次受持也。此之儀軌者,即“諸佛正法菩薩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每次叁返也。

  其次,是不舍菩提心並使之增長,這就需要有相應固定的功課。只有每日提醒,不斷鞏固,菩提心才能茁壯成長。一時發心並不難,難的是發廣大心、長遠心。尤其是面對現實中形形色色的衆生時,慈悲心往往被嗔恨、厭惡之心所幹擾,甚至取而代之。在福德智慧尚未具足時,修利他行的確困難,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備,難行能行,難忍能忍。

   “如是既請佛菩薩善知識爲作證明,于彼等前,爲未得度有情發令度脫等誓後,若見有情數量衆多,且複造惡,須于多劫勵力,曆時久遠。況二資糧無邊難行,皆須修學。以此爲緣,生起怯弱而置發心之擔,則較別解脫戒之他勝,其罪尤重。此《攝抉擇分》中所言也。”他勝,爲比丘戒及菩薩戒的重罪名稱,因持戒行爲被煩惱所戰勝而得名。這一段是引《瑜伽師地論

  攝抉擇分》所說。我們已經請諸佛菩薩和善知識作爲自己發心的證明,在他們面前宣誓說:一定要令那些尚未度脫苦海的衆生解脫輪回,出離生死。但之後看到有情無量無邊,而且不斷造作惡業,必須經過多生累劫的努力來幫助他們,其過程無比漫長。更何況,自身的福智兩大資糧很難積集圓滿,這些都需要通過不斷修學來成就。因爲看到這些,初發心者難免會生起怯弱之心,想要放下發菩提心的重擔。這種退心,比起聲聞戒中的重罪,過失更爲嚴重。

   “倘舍誓受之心,須于惡趣長夜流轉,此《入行論》中說也。”如果舍棄受持願菩提心的誓言,將長時間在惡道流轉,沒有出頭之日。這是《入菩薩行論》所說的。因爲我們曾發願利益一切衆生,如果現在退失信心,舍棄這樣的責任,就是欺诳衆生。雖然發菩提心責任重大,但我們沒有退路,否則將永遠在輪回中流轉。

   “又雲:如盲于糞聚,如何而得寶,如是何幸遇,我發菩提心。”論中又說:遇到菩提心教法,就像盲人在糞坑中得到珍寶一樣,是何等幸運。所以,我們應該發起菩提心。

   “當念我得此者,甚爲希有,于一切中不應舍離。緣念于彼一刹那頃亦不放棄之誓願,應多修習。”所以我們要認識到,有幸聽聞菩提心教法是非常稀有難得的,在任何時間都不應該舍棄。對于一刹那都不舍棄菩提心的誓願,要反複修習,不斷鞏固。否則就像得到珍寶而不自知,那麼,這個珍寶對我們就如同瓦礫,如同毫無用處的廢物。

   “修學增長者,如是僅不棄舍猶爲不足,須于晝叁次夜叁次,以大勤勇令其增長。”如果要使菩提心得到增長,那麼僅僅不棄舍還不夠,必須每天晝夜叁次加以修習,通過精進勇猛的修學,令菩提種子不斷增長。

   “此複如上所說之儀軌,若能廣修,當如彼作。若其未能,則于福田觀想明了,獻供養已,修慈悲等,當六次受持也。”對于上文所說的儀軌,如果能夠完整修習的話,應該按照儀軌次第而行。如果條件不允許,可以按略法修習。首先是觀想十方諸佛菩薩在虛空中海會圍繞,然後觀想香、花、燈、燭、果作爲供養,進一步則是修習慈悲。這一修習過程,每天應該重複六次。

   “此之儀軌者,即“諸佛正法菩薩僧,直…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