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某甲亦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请善知识您忆念我,弟子某某(自称法名)从今天开始乃至余生,修习的布施、持戒及一切善行,不论自己亲自做的,还是引导他人所做,或是随喜他人善行。所有这些行为培植的善根福报,我都发愿回向到一个目标,就像往昔诸佛如来及诸大菩萨在因地发心那样,弟子某某也从现在直至成就菩提之前,在这整个过程中,愿为成就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心。尚未得度的众生,希望他们得到救度;尚未解脱的众生,希望他们获得解脱,生死自在;沉溺在痛苦中的众生,希望他们脱离苦海;尚未证得涅槃的众生,希望他们证得涅槃。我也要像诸佛菩萨那样,以利益一切众生作为自己尽未来际的使命。
“如是三反念之。”以上誓言要反复宣称三遍,以示郑重。因为这是代表着我们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和最崇高的愿望。
“皈依仪轨与此二者,虽无明说须随阿阇黎耶念,然随念为是。”关于皈依及受持菩提心的誓言,虽然没有明确一定要跟着阿阇黎念,但若有条件,跟着教授师发愿的效果会更好。
“此等是有阿阇黎耶之轨则。若不得师,应如何作者。”以上是有教授师为我们传授愿菩提心仪轨的方式,如果没有合适的师长为我们传授,又该怎么做呢?
“如阿底峡尊者所造之发心仪轨云:如是虽无阿阇黎耶,自于菩提发心之仪轨者,当于释迦牟尼如来及十方一切如来忆念思惟,作礼拜及供养等仪轨已,不须诵阿阇黎耶之辞,但皈依等之次第应如前也。”根据阿底峡尊者所造的发心仪轨中说:如果没有师长传授,也可根据菩提心仪轨自誓受。其程序为:自己观想在释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佛菩萨前,忆念思惟他们的功德,按仪轨完成礼拜、供养之后,即可宣誓。除无须诵“阿阇黎耶”的文句之外,都应按照仪轨包含的皈依等内容及先后次第进行。
⑦ 结 行
完结仪轨者,阿阇黎耶为弟子宣说愿心之诸学处。
最后一部分是结行。
“完结仪轨者,阿阇黎耶为弟子宣说愿心之诸学处。”结行的仪轨,就是由师长为弟子们开示愿菩提心的学处。此处所说的愿心学处不是指菩萨戒,而是如何守护并强化愿菩提心。就像皈依体需要防护一样,受了菩提心戒之后,同样需要悉心守护,才能使之得到强化,恒久不退。这是我们受持愿菩提心之后需要特别注意的,相关内容在下面将详细讲述。
关于菩提心的修行,我特别根据《道次第》的教授,并参考藏经相关内容,编写了受持和修习菩提心的仪轨。这几年也在各地传授多次,希望以此带动学人修习菩提心教法的热诚,真正认识到,菩提心不仅是用来说、用来学的道理,也是用来实践,用来身体力行的。
仪式的第一步是请师:“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弟子某甲今亦如是,请阿阇黎耶,我今亦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这段文字即来自《, 道次第》。
第二步是唱“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以此营造庄严的氛围。
第三步是戒师开示。
第四步是请圣。发心者至诚迎请十方三宝慈光摄受,通过三宝的见证和加持,使我们的誓言具有力量。
第五步是大乘皈依,即“诸佛正法贤圣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在修习皈依前,需要忆念轮回痛苦,忆念三宝功德,生起至诚皈依之心。
第六步是七支供,帮助我们通过观修来集资净障、打开心量,为菩提心提供良好的心灵环境。
第七步是正授菩提心。发心者思惟如母有情在六道轮回中受苦受难,生起极大悲心,然后观想自己在十方诸佛菩萨前宣誓,即“唯愿诸佛菩萨存念……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这段誓言是发起菩提心的关键,而宣誓的关键在于发自内心,否则是没有什么力量的。
第八步是发愿,菩萨道的愿望,总的就是四弘誓愿。所以,发心者为令一切众生成就佛道而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最后是回向,将受持菩提心的功德回向一切有情,令共成佛道。
4.如何守护菩提心
和任何心念一样,愿菩提心也是缘起的,如果不加以呵护和培养,这一心行是不会自己成长壮大的。在惑业为土壤的凡夫心中,可能很快就会夭折。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守护这份初心,使之不断巩固并念念增上呢?本论中,宗大师主要从“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和“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两个方面作了说明。
① 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
第一部分,又包括忆念发心胜利、不舍愿心而令增长、时刻不舍有情、积集福智资粮四点。
【忆念发心胜利】
或阅经藏,或从师闻,思惟菩提心之胜利。如《华严经》中广说,必须阅之。彼中如前所引,谓如一切佛法之种子,又谓摄一切菩萨行及一切愿故,犹如略示。此谓广说支分虽有无边,于略示中,一切皆摄。彼之略示,是如彼之总聚,谓摄菩萨一切道扼要之总聚也。
《菩萨地》所说之胜利,是愿心胜利。彼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有二胜利,谓成胜福田,及摄持无恼害福。初者,如说当成世间人天所应礼敬,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功德之处。又如说云:“发心无间,从种性门,即能映蔽诸大罗汉。”谓成无上也。又如说云:“虽作少福,亦能出生无量果故,为胜福田,及为一切世间所依止,犹如大地。”谓如一切众生之父母也。
次,摄持无害者,常为两倍转轮圣王之守护神所护,虽在睡眠、迷闷、放逸之时,诸常住药叉或诸非人不能扰害。诸能息灭疾疫、传染病之密咒明咒,虽在他有情无有效验,至菩萨手犹能应验,况诸验者。以是显示虽消灾等业,若发心坚固,则易效验。
于诸共同之成就,亦应有此愿心则速成也。随所住处,恐怖、饥馑、非人等灾,诸未生者即不生等。舍命之后,损恼亦少,且无诸病,具足忍辱柔和,能忍他害而不害他等。
又复恶趣难生,虽生恶趣,亦速解脱,于彼亦仅受微苦。并依此缘,极厌生死,于诸有情而起悲悯。由菩提心所获之福,设有形色,尽虚空界亦难容受。以财供佛,未足少分。《德施所问经》云:“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体,空界遍充满,犹复有盈余。纵尽恒沙数,诸佛刹中人,满盛诸珍宝,奉献世间尊。若有以合掌,心礼于菩提,此供养殊胜,彼无有边际。”
阿底峡尊者绕金刚座而行,曾思如何作速得圆满菩提。诸小形像悉皆起立,问诸大者云:“欲速成佛,当于何学?”答曰:“当于菩提心而学也。”又于道场上虚空中,有一老母,幼者问之,亦如前答。尊者闻已,于菩提心大生决定云尔。如是摄大乘诸教授之关要,一切成就之大藏,超出二乘之大乘别法,于诸佛子广大行劝勉之最胜依者,当知是菩提心也。
于修习彼当增勇悍,如患渴者忽闻水名。应于多劫中,以希有智,最极微细观察诸道,知唯此为成佛最胜之方便,佛及菩萨所见故也。《入行论》云:“于多劫中极观察,诸佛见此有胜利。”
首先是忆念发心的殊胜利益。这也是《道次第》常用的套路,每讲述一法,宗大师通常会介绍修习的胜利和不修的过患,使学人对修法生起好要之心。
“或阅经藏,或从师闻,思惟菩提心之胜利。如《华严经》中广说,必须阅之。”或者通过阅读经论,或者通过亲近善知识闻法,根据经论或善知识开示的法义,思惟菩提心的殊胜利益。大乘经典中,关于菩提心的论述非常之多。尤其在《华严经》中,有着丰富而深广的阐发(如弥勒菩萨关于菩提心的长篇赞歌),这是我们必须深入阅读的。
“彼中如前所引,谓如一切佛法之种子,又谓摄一切菩萨行及一切愿故,犹如略示。此谓广说支分虽有无边,于略示中,一切皆摄。彼之略示,是如彼之总聚,谓摄菩萨一切道扼要之总聚也。”略示,是佛陀对法义所做的最极精炼的概括,统摄一切佛法,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等。《华严经》对菩提心教法的开示,就像前面引用的那样,主要说明菩提心如同种子,是成佛的不共因。又因其总摄一切菩萨行及菩提愿,有如略示。这个比喻说明,若广泛开显大乘佛法的支分固然很多,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以菩提心统摄一切。这个略示就相当于总聚一般,涵盖了菩萨道一切法门的精要。如果说三主要道是佛法的核心,那么菩提心就是三主要道的核心,为核心之核心。
“《菩萨地》所说之胜利,是愿心胜利。彼说最初发心坚固菩萨有二胜利,谓成胜福田,及摄持无恼害福。”《瑜伽师地论
菩萨地》的《发心品》讲到菩提心的殊胜利益,主要是指愿菩提心的殊胜利益。所谓愿菩提心,即“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其中说到,愿心坚固的菩萨能感得两种利益,即成就殊胜福田和摄持没有恼害的福报。
“初者,如说当成世间人天所应礼敬,谓发心无间即成一切有情功德之处。”首先说明什么是成就殊胜福田。当我们发起愿菩提心后,将受到世人乃至天人的礼敬。换言之,若能发起以无上菩提为生命目标的愿心后,立刻就会成为人天福田,堪受众生供养,是众生培植功德的福田。
“又如说云:“发心无间,从种性门,即能映蔽诸大罗汉。”谓成无上也。”无间,立刻,没有间隔。种性,生命品质。映蔽,遮蔽,超胜。论中又说:“发起愿菩提心后,从种性而言,立刻就能超过大阿罗汉。”这是说明菩提心最极尊贵,没有其他愿力可超胜于此。因为阿罗汉虽然了不起,但重点在于个人解脱,而菩提心则是利益一切众生的愿…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