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望,从这点来说,与阿罗汉就高下立判了。
“又如说云:“虽作少福,亦能出生无量果故,为胜福田,及为一切世间所依止,犹如大地。”谓如一切众生之父母也。”论中还说到:发起菩提心之后,哪怕只是培了一点微小福报,也能成就无量善果,因为发心是无限的。同时,菩提心作为世间一切众生的依止,就像大地那样,承载万物又生长万物。这个比喻说明,菩提心是三乘圣贤成就的依止,因为菩提心而出生诸佛,因为诸佛说法教化而有三乘圣贤出世。从这意义上说,菩提心就是一切众生的法身父母。
“次,摄持无害者,常为两倍转轮圣王之守护神所护,虽在睡眠、迷闷、放逸之时,诸常住药叉或诸非人不能扰害。”其次,能获得没有恼害的福报。一旦发起菩提心,身边常有两倍于转轮圣王的守护神悉心守护。即使在睡眠或迷梦、放逸的时候,妖魔鬼怪也无法乘虚而入,构成伤害。
“诸能息灭疾疫、传染病之密咒明咒,虽在他有情无有效验,至菩萨手犹能应验,况诸验者。”那些能息灭各种瘟疫和传染恶疾的咒语,如果其他人念起来未必灵验,但由发菩提心的菩萨念诵起来,就会立刻奏效。至于那些其他人念着也会灵验的咒语,菩萨念诵起来就更是感应道交,不在话下了。
“以是显示虽消灾等业,若发心坚固,则易效验。于诸共同之成就,亦应有此愿心则速成也。”这就显示了发菩提心的力量,虽然是除障消灾等法门,如果发心坚固,修习起来也更容易获得感应。对于那些共同的成就,有愿菩提心作为动力,也会快速成就。
“随所住处,恐怖、饥馑、非人等灾,诸未生者即不生等。舍命之后,损恼亦少,且无诸病,具足忍辱柔和,能忍他害而不害他等。”而我们居住的地方也会安宁祥和,无论是由鬼神带来的恐怖,或是饥饿造成的痛苦,或是非人制造的灾难,所有这些尚未发生的问题都不会发生。命终之后,也不会有恶业带来的损恼。而生前能感得健康无病的果报,具足宽容忍辱之心,心地调柔,能够忍受他人损害而不以怨报怨,损恼他人。
“又复恶趣难生,虽生恶趣,亦速解脱,于彼亦仅受微苦。并依此缘,极厌生死,于诸有情而起悲悯。”发起菩提心之后,就很难再堕落恶趣。即使因往昔业力牵引而堕落,凭借菩提心的力量,也会迅速解脱,在恶道仅仅感受到微小痛苦。并且因为这一因缘,于生死生起极大厌离,对一切众生心怀悲悯。
“由菩提心所获之福,设有形色,尽虚空界亦难容受。以财供佛,未足少分。”因为发起菩提心所感得的福报,假如有形相的话,整个虚空也无法容纳。如果以财物供养诸佛,虽然也能招感殊胜果报,却远远少于发菩提心的功德利益。因为财供养所感得的仅仅是福报,而发菩提心才是对生命的究竟改善。
“《德施所问经》云: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体,空界遍充满,犹复有盈余。纵尽恒沙数,诸佛刹中人,满盛诸珍宝,奉献世间尊。若有以合掌,心礼于菩提,此供养殊胜,彼无有边际。”《德施所问经》(《广论》作《勇授问经》)说:菩提心招感的福报功德,假如有形相的话,即使充满整个虚空都会有所盈余。纵然召集恒河沙数佛刹中的所有众生,共同盛满珠宝奉献给世尊,但若有人以菩提心合掌恭敬于三宝,这一供养也比之前的珍宝供养更为殊胜,因为后者所获的功德是无限的。再多的有限,又怎能和无限相比拟?
“阿底峡尊者绕金刚座而行,曾思如何作速得圆满菩提。诸小形像悉皆起立,问诸大者云:“欲速成佛,当于何学。”答曰:“当于菩提心而学也。”又于道场上虚空中,有一老母,幼者问之,亦如前答。尊者闻已,于菩提心大生决定云尔。”这一段是介绍阿底峡尊者对菩提心教法生起信心的典故。尊者在印度绕金刚座经行时,思惟怎样才能迅速圆满无上菩提。金刚座上的小佛像们都站立起来,请问大佛像们说:“如果想要快速成就佛果,应该怎样修学?”回答是:“应当修学菩提心教法。”在尊者驻锡过的道场,曾于虚空中显现一位老母,有年轻人问了同样的问题,回答也是和之前一样。尊者亲历这样两次感应后,对菩提心教法生起了极大信心。
“如是摄大乘诸教授之关要,一切成就之大藏,超出二乘之大乘别法,于诸佛子广大行劝勉之最胜依者,当知是菩提心也。”这是对菩提心教法的殊胜进行归纳。所以说,不论是摄持大乘教法的关键,还是一切修学成就的宝藏,或是大乘超胜于二乘的不共之处,包括策励大乘佛子广行菩萨行的依止,都来自菩提心教法。
“于修习彼当增勇悍,如患渴者忽闻水名。应于多劫中,以希有智,最极微细观察诸道,知唯此为成佛最胜之方便,佛及菩萨所见故也。”我们认识到菩提心的殊胜之后,对于菩提心的修习就要勇猛精进,就像饥渴难耐者听到水的名称那样,欢喜踊跃。佛菩萨在多生累劫的修行中,以广大甚深的智慧,深入细致地观察所有修行法门,了知唯有菩提心才是成佛最殊胜的方便,这是诸佛菩萨的共同认识。
“《入行论》云:于多劫中极观察,诸佛见此有胜利。”《入菩萨行论》说:诸佛菩萨于多生累劫仔细观察,发现了菩提心教法的殊胜利益。这种认识是我们防护菩提心、修习菩提心、增长菩提心的首要前提。
世人为什么会对赚钱趋之若鹜?无非是觉得赚钱非常重要,能够带来种种利益。所以,哪怕有一线希望,都会付出百千倍的努力。同样的道理,一旦认识到菩提心的殊胜利益,利他就会成为我们主动的选择,即使为此历经艰辛,也无怨无悔,在所不辞。倘能如此,修行就不会那么艰难了。可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非常重要。因为观念会指导行为,指导我们做出抉择。如果愿菩提心在我们的观念中并未占据主导地位,那么在面对境界时,就可能带来如何取舍的矛盾,带来自他利益的冲突,非常辛苦。
【不舍愿心而令增长】
如是既请佛菩萨善知识为作证明,于彼等前,为未得度有情发令度脱等誓后,若见有情数量众多,且复造恶,须于多劫励力,历时久远。况二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以此为缘,生起怯弱而置发心之担,则较别解脱戒之他胜,其罪尤重。此《摄抉择分》中所言也。
倘舍誓受之心,须于恶趣长夜流转,此《入行论》中说也。又云:“如盲于粪聚,如何而得宝,如是何幸遇,我发菩提心。”当念我得此者,甚为希有,于一切中不应舍离。缘念于彼一刹那顷亦不放弃之誓愿,应多修习。
修学增长者,如是仅不弃舍犹为不足,须于昼三次夜三次,以大勤勇令其增长。此复如上所说之仪轨,若能广修,当如彼作。若其未能,则于福田观想明了,献供养已,修慈悲等,当六次受持也。此之仪轨者,即“诸佛正法菩萨僧,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修诸善根,为利有情愿成佛”,每次三返也。
其次,是不舍菩提心并使之增长,这就需要有相应固定的功课。只有每日提醒,不断巩固,菩提心才能茁壮成长。一时发心并不难,难的是发广大心、长远心。尤其是面对现实中形形色色的众生时,慈悲心往往被嗔恨、厌恶之心所干扰,甚至取而代之。在福德智慧尚未具足时,修利他行的确困难,这就需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如是既请佛菩萨善知识为作证明,于彼等前,为未得度有情发令度脱等誓后,若见有情数量众多,且复造恶,须于多劫励力,历时久远。况二资粮无边难行,皆须修学。以此为缘,生起怯弱而置发心之担,则较别解脱戒之他胜,其罪尤重。此《摄抉择分》中所言也。”他胜,为比丘戒及菩萨戒的重罪名称,因持戒行为被烦恼所战胜而得名。这一段是引《瑜伽师地论
摄抉择分》所说。我们已经请诸佛菩萨和善知识作为自己发心的证明,在他们面前宣誓说:一定要令那些尚未度脱苦海的众生解脱轮回,出离生死。但之后看到有情无量无边,而且不断造作恶业,必须经过多生累劫的努力来帮助他们,其过程无比漫长。更何况,自身的福智两大资粮很难积集圆满,这些都需要通过不断修学来成就。因为看到这些,初发心者难免会生起怯弱之心,想要放下发菩提心的重担。这种退心,比起声闻戒中的重罪,过失更为严重。
“倘舍誓受之心,须于恶趣长夜流转,此《入行论》中说也。”如果舍弃受持愿菩提心的誓言,将长时间在恶道流转,没有出头之日。这是《入菩萨行论》所说的。因为我们曾发愿利益一切众生,如果现在退失信心,舍弃这样的责任,就是欺诳众生。虽然发菩提心责任重大,但我们没有退路,否则将永远在轮回中流转。
“又云:如盲于粪聚,如何而得宝,如是何幸遇,我发菩提心。”论中又说:遇到菩提心教法,就像盲人在粪坑中得到珍宝一样,是何等幸运。所以,我们应该发起菩提心。
“当念我得此者,甚为希有,于一切中不应舍离。缘念于彼一刹那顷亦不放弃之誓愿,应多修习。”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有幸听闻菩提心教法是非常稀有难得的,在任何时间都不应该舍弃。对于一刹那都不舍弃菩提心的誓愿,要反复修习,不断巩固。否则就像得到珍宝而不自知,那么,这个珍宝对我们就如同瓦砾,如同毫无用处的废物。
“修学增长者,如是仅不弃舍犹为不足,须于昼三次夜三次,以大勤勇令其增长。”如果要使菩提心得到增长,那么仅仅不弃舍还不够,必须每天昼夜三次加以修习,通过精进勇猛的修学,令菩提种子不断增长。
“此复如上所说之仪轨,若能广修,当如彼作。若其未能,则于福田观想明了,献供养已,修慈悲等,当六次受持也。”对于上文所说的仪轨,如果能够完整修习的话,应该按照仪轨次第而行。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按略法修习。首先是观想十方诸佛菩萨在虚空中海会围绕,然后观想香、花、灯、烛、果作为供养,进一步则是修习慈悲。这一修习过程,每天应该重复六次。
“此之仪轨者,即“诸佛正法菩萨僧,直…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