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佛两足中尊。”这一段是弟子在阿阇黎面前宣誓的内容:请师长您作为我的见证,弟子某某(自称法名)从现在开始直到成佛,在此过程中,皈依最为尊贵和福德、智慧最为圆满的佛陀。也正是因为佛陀具备圆满的福德和智慧,才值得一切有情恭敬皈依。
“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寂静离欲之法诸法中尊。”请师长您作为我见证,弟子某某(自称法名)从现在直到成佛,在此过程中,皈依能令众生解脱的正法。此处所说的寂静离欲之法,指空性和涅槃,这也是一切法的实相。
“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不退菩萨圣僧众中之尊。”请师长您作为我的见证,弟子某某(自称法名)从现在开始直到成佛,在此过程中,皈依在菩提道上永不退心的菩萨僧,他们是众生中最值得尊敬的。
“如是三说,此中一一皈依各一存念,及皈依法之辞句与余不同,是依阿底峡尊者所作之仪轨也。”以上的誓言要重复三遍,对每种皈依都要分别称念,这些誓言和其他仪轨辞句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据阿底峡尊者的传承而造。
③ 宣说学处
皈依竟,说学处者,凡前于下士时所说之诸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也。
皈依后,还要了解皈依的学处,即皈依之后应该做些什么,这是我们特别要注意的。不少人将皈依等同于仪式,以为仪式结束就万事大吉了,没有进一步修学佛法的愿望。从另一方面来说,为大众传授皈依的寺院和僧众也很少为信众提供继续修学的环境。这就使得很多人皈依后缺乏归属感,虽然信佛,却没有学佛,更没有因学佛而改变人生。
“皈依竟,说学处者,凡前于下士时所说之诸学处,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应为说也。”皈依后,皈依师应该为弟子们宣说学处,凡之前在下士道部分所说的种种相关内容,也就是有关皈依的遮止学处、奉行学处、共同学处等,师长也要进行开示,使学人知道怎样守护皈依体,怎样由皈依而进一步深入修学,在菩提路上稳步前进。因为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也是发心的基础。如果破失皈依,发心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④ 积集资粮
积集资粮者,于正传承诸师及前所说资粮田之前,当如前说而诵七支行愿。
资粮,就是我们为远行所做的种种准备。成佛是人生最为重要的旅程,所以资粮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则就可能半途而废,无功而返。
“积集资粮者,于正传承诸师及前所说资粮田之前,当如前说而诵七支行愿。”积累资粮的方法,就是要对这一教法的传承诸师,及之前所说的诸佛菩萨等资粮田,诵读普贤菩萨的七支行愿,并配合相应的供养和观想。
七支行愿即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是借助观想之力,将每个行为赋予无限的内涵,以此帮助我们用最快速度消除业障,积累成佛资粮,我称之为“集资净障的第一生产力”。如果以凡夫有限的心行,不必说三大阿僧祇劫,就是三百万阿僧祇劫也积累不了。因为佛菩萨功德是无限的,是有限永远无法企及的。唯有具备虚空那样的心,才能成就佛菩萨那样圆满无缺的功德。所以,受持菩提心之前先要修习七支行愿,以广大、清净、无染的心迎接菩提心教法。
⑤ 净修其心
净修其心者,如前所说慈悲之所缘行相,令其明显。
修习七支行愿后,还要净化内心,这是令菩提种子得以生长的土壤。
“净修其心者,如前所说慈悲之所缘行相,令其明显。”所谓净修其心,就是根据之前所说的引发慈悲心的所缘行相,使发心更为清晰显明。比如说我们通过修习知母、念恩、报恩来引发慈悲,或者通过修自他相换来引发慈悲。只有把慈悲心调动起来,才有资格受持菩提心。
⑥ 正行仪轨
正行仪轨者,于阿阇黎耶前,右膝著地,或作蹲踞,合掌而发其心。于此发心,既作所缘,谛想诚誓,乃至未得菩提而不弃舍之意乐,非但发心为求利他,愿当得佛已耳,当依仪轨而发之。
如是,若于愿心之学处而不能学,不过仅想为利一切有情,我愿成佛而已矣。以轨则而发者,于发心之学处,能不能学,皆可受之。然愿心可有如是二种,若以仪轨受行心已,于学处不学则为不可。故许从龙猛及无著所传众多之戒轨,有可作不可作之差别者,不应理也。
《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但能发心,亦成多福。”以作根据。
《修次初编》中云:“若人于诸波罗密多,虽不能于一切时处,修学一切学处,然亦感果大故,应以方便摄持而发菩提心焉。”故于施等学处,若不能学,可以发心,不可受戒,极明晰矣。
受发心之仪轨者,于十方一切现住佛陀,及其一切菩提萨埵之前,请忆念我:“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住大地诸大菩萨,于其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某甲亦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于无上正等广大菩提而为发心。诸未度有情为令得度,诸未解脱为令解脱,诸未出苦为令出苦,诸未遍入涅槃为令遍入涅槃。”如是三反念之。
皈依仪轨与此二者,虽无明说须随阿阇黎耶念,然随念为是。此等是有阿阇黎耶之轨则。若不得师,应如何作者,如阿底峡尊者所造之发心仪轨云:“如是虽无阿阇黎耶,自于菩提发心之仪轨者,当于释迦牟尼如来及十方一切如来忆念思惟,作礼拜及供养等仪轨已,不须诵阿阇黎耶之辞,但皈依等之次第应如前也。”
具备以上基础之后,就可正式受持愿菩提心仪轨。通过庄严的仪式,在内心产生震撼,由此获得强烈而深刻的印象。通常,我们都是直接受菩萨戒的,但在印度的修行传承里,受菩萨戒之前还要受菩提心戒。因为菩提心是菩萨戒的核心所在,如果尚未发起菩提心,即使受了菩萨戒,也很可能会流于形式,这就有必要在受菩萨戒之前补上关键的一环。而对那些暂时无法受持菩萨戒,但已生起利他愿望的学人来说,受持愿菩提心又可作为向上的台阶,待愿心巩固之后再来修习菩萨行,就没那么困难,没那么遥不可及了。
“正行仪轨者,于阿阇黎耶前,右膝著地,或作蹲踞,合掌而发其心。”求受菩提心戒的弟子,在阿阇黎面前右膝著地,或作蹲踞状,双手合十,做好发心和宣誓的准备。当然,具体形式可根据当地习惯加以调整,比如汉地通常是长跪、合掌。
“于此发心,既作所缘,谛想诚誓,乃至未得菩提而不弃舍之意乐,非但发心为求利他,愿当得佛已耳,当依仪轨而发之。”谛想,仔细地思惟。既然已将“我要成佛利益众生”的愿望作为发心所缘,就应该认真思惟并真诚宣誓,在没有证得无上菩提之前,永不舍弃这样的发心和意乐。我们不仅要发心利他,更要进一步上求佛果。对于这些希求,我们都要根据仪轨庄严宣誓,使之在内心真正生起,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我们要认识到——必须这样去做,否则生命将没有出路。这是受戒的心行基础,否则的话,受和不受是没什么区别的。
“如是,若于愿心之学处而不能学,不过仅想为利一切有情,我愿成佛而已矣。以轨则而发者,于发心之学处,能不能学,皆可受之。”愿心学处,指发心起乃至未证菩提间誓不舍弃菩提心的崇高意愿。对于这样的愿心学处,如果不能修学,则不当受。如果在受持发心仪轨时仅仅生起这样的心念:为利有情我当成佛。则不论发心者能否受学愿心学处,都可以为他传授愿菩提心。这说明同样受持愿心学处,有两种差别。
“然愿心可有如是二种,若以仪轨受行心已,于学处不学则为不可。”行心,即菩萨戒,又称行菩提心。受愿菩提心的情况有两种,除了前面所说的之外,如果发起愿心后根据仪轨继续受了菩萨戒,那么,对于菩萨戒的种种规范就不可以不遵循了。
“故许从龙猛及无著所传众多之戒轨,有可作不可作之差别者,不应理也。”所以说,有人认为根据龙树菩萨和无著菩萨所传的众多戒规中,存在可以做和可以不做的差别,这是不合理的。换言之,对于菩萨戒,受了就必须去做,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但在受愿菩提心戒之后,可以暂时先不受菩萨戒。
“《教授胜光王经》亦云:“若不能学施等学处,但能发心,亦成多福。”以作根据。”施等学处,六度、四摄等。《教授胜光王经》说:如果不能行持布施等菩萨行,只要发起愿菩提心,一样能够成就众多福德。这是经教提供的依据。
“《修次初编》中云:若人于诸波罗密多,虽不能于一切时处,修学一切学处,然亦感果大故,应以方便摄持而发菩提心焉。”诸波罗密多,指六波罗密。莲花戒论师在《修次初篇》中说:如果有人对大乘的六波罗密,虽不能在所有时间修学一切学处,但只要多少能做一些,也能招感极大福报。所以我们可以根据仪轨的方便摄持,发起愿菩提心。当然,如果要圆满菩提心的修行,必定要进一步修学菩萨学处。六波罗密又称六度,它所度的不只是外在的生死轮回,更要帮助我们摆脱内在的、夹杂于菩提心的种种无明烦恼。
“故于施等学处,若不能学,可以发心,不可受戒,极明晰矣。”这就说明,对于布施等菩萨学处,如果觉得自己目前还不能做到,也是可以发起愿菩提心的,只是不能受菩萨戒,这个道理说得非常清楚。但我们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多数人虽然受了菩萨戒,却还不曾发起菩提心,也不知道怎样修习慈悲,甚至不知菩提心、菩萨行为何,这算什么菩萨呢?
“受发心之仪轨者,于十方一切现住佛陀,及其一切菩提萨埵之前,请忆念我。”菩提萨埵,即菩萨。受持愿菩提心仪轨的弟子,应当观想自己在十方一切尚未入般涅槃的诸佛及所有诸大菩萨面前,恳请他们为自己的发心作证。
“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见作随喜,以彼善根,如昔诸如来应…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