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础来说,则应对菩提心教法具有好要喜乐之心,这是发起愿心所依托的。
“此中如《道炬》注释云:于生死发出离心,念死及慧与大悲。”《道炬》,即《菩提道炬论》,是阿底峡尊者的重要著作。正如《道炬论》注释所说的那样,真正想要发起菩提心,必须具备相应的心行基础,一是深刻意识到轮回是苦而发心出离;二是意识到生命脆弱而寻求解脱;三是有一定的思惟判断能力;四是具有广大的悲心。如果没有出离心为基础,就难以发起纯粹的菩提心;如果不是时时念死无常,就往往会在入世度众的同时被世俗所染;如果不具备智慧抉择,发心就可能带有迷信和盲目的色彩;如果没有大悲为基础,愿心也是难以持之以恒的。
“是谓以如前所说之次第而修心,于菩提心稍得将意转变之领纳也。”所以,我们要根据之前所说的先后次第来调整心行,这样才有可能对菩提心教法有所契入,真正意识到“我应该这样去做”,真正将利他作为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否则,尽管我们也在说发心,但很可能只是说说而已,并没有真正产生相应的心行。
3.菩提心受持轨则
① 净地设像陈供
于寂静处洒扫洁净,涂以牛身五物,洒以旃檀等胜妙香水,散布香花。将铸塑等三宝尊形及函轴,并诸菩萨像,供置于几座等微妙之案台。幔盖花等供养之资具,尽其丰饶,当为设备乐器、食物等。善知识所坐之座位,亦以香花装饰陈设。
于诸先觉者,更从供僧、施鬼等门中积聚资粮。若无力供养,则如《贤劫经》所说,仅供布缕等,亦须作之。若有供者,则须无谄殷重寻求而供,令法侣见者,心生惭耻不忍。藏人于阿底峡尊者前请为发心受戒时,曾告曰:“供养劣者,菩提心不生。”
佛像则须一极善开光释迦佛像,无可无之方便,经函亦须略波罗密以上之《般若经》。
次请圣众,弟子沐浴著鲜洁衣,恭敬合掌。戒师当令弟子于诸功德资粮田至诚生信,想一一佛菩萨前,皆有自身恭敬而住,徐诵七支行愿。
以下介绍受持菩提心的仪轨,主要包括净地设像陈供、启白与皈依、宣说学处、积集资粮、净修其心、正行仪轨、结行七个部分。首先是营造一个庄严坛场并以清净心而为供养,通过如法的外在环境,帮助我们获得生起菩提心的心理基础。
“于寂静处洒扫洁净,涂以牛身五物,洒以旃檀等胜妙香水,散布香花。”净地,谓寂静处,即寺院内。旃檀,即檀香。求受菩提心戒者,应该选择如法清净的道场,打扫整洁,涂以牛身五物(根据印度习俗,以牛粪等为驱邪的吉祥物)。然后洒以檀木浸泡的上妙香水,散布花瓣。
“将铸塑等三宝尊形及函轴,并诸菩萨像,供置于几座等微妙之案台。”将雕塑的诸佛造像,和经卷、菩萨像等,一同供奉在精美的供桌上。佛像可供本师释迦牟尼佛,此为佛宝。然后还要供奉《般若》、《华严》等大乘经典,及观音等诸大菩萨造像,分别代表法宝和僧宝。
“幔盖花等供养之资具,尽其丰饶,当为设备乐器、食物等。善知识所坐之座位,亦以香花装饰陈设。”供奉佛像之后,再以帷幔、华盖、鲜花和乐器、食物等种种资具作为供养,这些供品都要尽己所能地承办得丰富一些。为我们传授菩提心戒的善知识所坐的法座,也要以鲜花作为装饰,令之庄严。
“于诸先觉者,更从供僧、施鬼等门中积聚资粮。”过去很多大德在受菩提心仪轨之前,还会通过供僧或放焰口布施鬼道众生等方式,积集修习菩提心的资粮。
“若无力供养,则如《贤劫经》所说,仅供布缕等,亦须作之。”如果没有财力作实物供养,就可以像《贤劫经》所说的那样:哪怕只是供一缕布条,也是应该供养的。总之,根据自身能力尽心承办即可。关键在于,我们的供养心是否真诚,所缘是有限还是无限,这才是最重要的。
“若有供者,则须无谄殷重寻求而供,令法侣见者,心生惭耻不忍。”如果有能力供养的人,应以真诚殷重之心成办丰饶的供品,令同参道友见后为之感动,甚至因为你非常尽心,而惭愧自己做得不够。此处所说的“无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供品的来源清净,不是邪命所得;二是供养的发心真诚,没有染污和谄曲夹杂其间。
“藏人于阿底峡尊者前请为发心受戒时,曾告曰:供养劣者,菩提心不生。”藏地有人请求阿底峡尊者传授菩提心戒,尊者告诉他说:“你所准备的供品太差,可见菩提心并未生起。”所谓“供养劣者”,表面看是在评判供品的优劣,其实是体现了我们对菩提心教法的恭敬和重视程度,而不是阿底峡尊者需要这些供养,也不是佛菩萨需要这些供养。
“佛像则须一极善开光释迦佛像,无可无之方便,经函亦须略波罗密以上之《般若经》。”佛像必须是经过如法开光过的本师释迦牟尼像,决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所供经函也是有要求的,至少是《小品般若》以上的广本《般若经》。
“次请圣众,弟子沐浴著鲜洁衣,恭敬合掌。”然后以虔诚心观想自己在迎请观音、普贤、文殊等诸大菩萨。各项条件具备后,求受菩提心的弟子应沐浴更衣,穿上清洁整齐的新装,在坛场中恭敬合掌。这些做法都是为了帮助我们生起殷重心,以此净化内心的妄想、散乱和烦恼,进而引发菩提心。所以,此处的沐浴更衣不同于平日,是在帮助我们完成一种心理引导,意味着人生掀开了崭新篇章,对修行有着重要意义。
“戒师当令弟子于诸功德资粮田至诚生信,想一一佛菩萨前,皆有自身恭敬而住,徐诵七支行愿。”传授菩提心戒的戒师应教导弟子对佛法僧三宝至诚生信,并观想自己化身无量,于一一佛前,都有一个自己正在恭敬而住,缓缓念诵“七支行愿”,为引发菩提心营造相应的心灵环境。如果不打开心量,我们现有的、依强烈我执而构建的凡夫心,将无法容纳如此广大无限的菩提心。“七支行愿”出自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分别为礼敬、供养、忏悔、随喜、请转*轮、请佛住世、回向七支,是集资净障,消除我执,打开心量的重要方法。
② 启白与皈依
启白与皈依者,次于戒师生大师想,礼拜献供,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为发菩提心事而请白云:“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名某甲,今亦如是,请阿阇黎耶令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乃至三请而说。
次所对之境,为佛及灭谛为主之道谛法,并不退之菩萨圣众僧。时则从于今日,乃至未得菩提之间,为救护一切有情故,佛为皈依之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修行之助伴,作总思惟。别想如是意乐,于一切时中当不退转。
以猛利欲乐,如前所说之威仪而作皈依:“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佛两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寂静离欲之法诸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不退菩萨圣僧众中之尊。”如是三说,此中一一皈依各一存念,及皈依法之辞句与余不同,是依阿底峡尊者所作之仪轨也。
在受菩提心之前,先要皈依。尽管多数受戒者都曾皈依,但原来是依声闻解脱道而建立的皈依,发起菩提心之后,从希求个人解脱扩大为帮助一切众生走向解脱,所以需要重新皈依。那么,大乘皈依和依解脱道建立的皈依有什么不同呢?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皈依对象不同,是大乘三宝而非声闻乘的三宝;其次是皈依时间不同,依解脱道建立的皈依是“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而大乘皈依则是尽未来际的,是“直至菩提永皈依”;第三是皈依意乐不同,普通的皈依只是自己寻求三宝庇护,寻求个人解脱,而大乘皈依是为救护一切众生而皈依。
“启白与皈依者,次于戒师生大师想,礼拜献供,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为发菩提心事而请白云。”启白,禀告,请求。大师,指本师释迦牟尼佛。请求善知识为我们传授大乘皈依,应当将戒师视为佛陀,至诚地礼拜、供养。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为恳请师长传授菩提心戒而表态。
“昔诸如来、应、正等觉,及入大地诸大菩萨,最初于无上正等菩提如何发心。我名某甲,今亦如是,请阿阇黎耶令于无上正等菩提而发其心。”如来,乘如实之道而来。应,应受人天供养。正等觉,普遍平等的觉悟,与如来、应同属佛陀十大名号。大地,指清净地,八、九、十三地始称清净地。这一段是弟子对师长的表态和请求:过去那些圆满佛果的诸佛如来,以及登地的诸大菩萨们,他们最初走上修行之路时,于无上正等菩提是怎样发心的,弟子某某(自称法名),现在也发愿像他们一样。恳请善知识您带领我,为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发起誓愿。
“乃至三请而说。”这些话要反复请求三次,以示郑重。接着就由师长为弟子传授大乘皈依。
“次所对之境,为佛及灭谛为主之道谛法,并不退之菩萨圣众僧。”大乘皈依的所对之境,是圆满三身四智的佛陀,及以灭谛为主的道谛法,还有不退转的菩萨僧。
“时则从于今日,乃至未得菩提之间,为救护一切有情故,佛为皈依之大师,法为正所皈依,僧为皈依修行之助伴,作总思惟。别想如是意乐,于一切时中当不退转。”从现在开始,直到没有圆满菩提之前的整个过程,为了发愿救护一切有情,我们以佛陀作为所皈依的大师,以大乘法门为正所皈依,以十方三世一切贤圣僧作为修行的指导和助伴,对于佛法僧功德做总的思惟并生起信心。对于这种意乐,我们要长久保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退转。
“以猛利欲乐,如前所说之威仪而作皈依。”然后以勇猛的发心,按照前面所说的那样,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宣誓三皈,这是获得皈依体的关键。三皈代表着我们对生命的承诺,这种承诺必须发自内心,并通过如法的仪轨完成,才能获得皈依体。
“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从于今时乃至菩提,于其中间,皈依…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