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礎來說,則應對菩提心教法具有好要喜樂之心,這是發起願心所依托的。
“此中如《道炬》注釋雲:于生死發出離心,念死及慧與大悲。”《道炬》,即《菩提道炬論》,是阿底峽尊者的重要著作。正如《道炬論》注釋所說的那樣,真正想要發起菩提心,必須具備相應的心行基礎,一是深刻意識到輪回是苦而發心出離;二是意識到生命脆弱而尋求解脫;叁是有一定的思惟判斷能力;四是具有廣大的悲心。如果沒有出離心爲基礎,就難以發起純粹的菩提心;如果不是時時念死無常,就往往會在入世度衆的同時被世俗所染;如果不具備智慧抉擇,發心就可能帶有迷信和盲目的色彩;如果沒有大悲爲基礎,願心也是難以持之以恒的。
“是謂以如前所說之次第而修心,于菩提心稍得將意轉變之領納也。”所以,我們要根據之前所說的先後次第來調整心行,這樣才有可能對菩提心教法有所契入,真正意識到“我應該這樣去做”,真正將利他作爲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否則,盡管我們也在說發心,但很可能只是說說而已,並沒有真正産生相應的心行。
3.菩提心受持軌則
① 淨地設像陳供
于寂靜處灑掃潔淨,塗以牛身五物,灑以旃檀等勝妙香水,散布香花。將鑄塑等叁寶尊形及函軸,並諸菩薩像,供置于幾座等微妙之案臺。幔蓋花等供養之資具,盡其豐饒,當爲設備樂器、食物等。善知識所坐之座位,亦以香花裝飾陳設。
于諸先覺者,更從供僧、施鬼等門中積聚資糧。若無力供養,則如《賢劫經》所說,僅供布縷等,亦須作之。若有供者,則須無谄殷重尋求而供,令法侶見者,心生慚恥不忍。藏人于阿底峽尊者前請爲發心受戒時,曾告曰:“供養劣者,菩提心不生。”
佛像則須一極善開光釋迦佛像,無可無之方便,經函亦須略波羅密以上之《般若經》。
次請聖衆,弟子沐浴著鮮潔衣,恭敬合掌。戒師當令弟子于諸功德資糧田至誠生信,想一一佛菩薩前,皆有自身恭敬而住,徐誦七支行願。
以下介紹受持菩提心的儀軌,主要包括淨地設像陳供、啓白與皈依、宣說學處、積集資糧、淨修其心、正行儀軌、結行七個部分。首先是營造一個莊嚴壇場並以清淨心而爲供養,通過如法的外在環境,幫助我們獲得生起菩提心的心理基礎。
“于寂靜處灑掃潔淨,塗以牛身五物,灑以旃檀等勝妙香水,散布香花。”淨地,謂寂靜處,即寺院內。旃檀,即檀香。求受菩提心戒者,應該選擇如法清淨的道場,打掃整潔,塗以牛身五物(根據印度習俗,以牛糞等爲驅邪的吉祥物)。然後灑以檀木浸泡的上妙香水,散布花瓣。
“將鑄塑等叁寶尊形及函軸,並諸菩薩像,供置于幾座等微妙之案臺。”將雕塑的諸佛造像,和經卷、菩薩像等,一同供奉在精美的供桌上。佛像可供本師釋迦牟尼佛,此爲佛寶。然後還要供奉《般若》、《華嚴》等大乘經典,及觀音等諸大菩薩造像,分別代表法寶和僧寶。
“幔蓋花等供養之資具,盡其豐饒,當爲設備樂器、食物等。善知識所坐之座位,亦以香花裝飾陳設。”供奉佛像之後,再以帷幔、華蓋、鮮花和樂器、食物等種種資具作爲供養,這些供品都要盡己所能地承辦得豐富一些。爲我們傳授菩提心戒的善知識所坐的法座,也要以鮮花作爲裝飾,令之莊嚴。
“于諸先覺者,更從供僧、施鬼等門中積聚資糧。”過去很多大德在受菩提心儀軌之前,還會通過供僧或放焰口布施鬼道衆生等方式,積集修習菩提心的資糧。
“若無力供養,則如《賢劫經》所說,僅供布縷等,亦須作之。”如果沒有財力作實物供養,就可以像《賢劫經》所說的那樣:哪怕只是供一縷布條,也是應該供養的。總之,根據自身能力盡心承辦即可。關鍵在于,我們的供養心是否真誠,所緣是有限還是無限,這才是最重要的。
“若有供者,則須無谄殷重尋求而供,令法侶見者,心生慚恥不忍。”如果有能力供養的人,應以真誠殷重之心成辦豐饒的供品,令同參道友見後爲之感動,甚至因爲你非常盡心,而慚愧自己做得不夠。此處所說的“無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供品的來源清淨,不是邪命所得;二是供養的發心真誠,沒有染汙和谄曲夾雜其間。
“藏人于阿底峽尊者前請爲發心受戒時,曾告曰:供養劣者,菩提心不生。”藏地有人請求阿底峽尊者傳授菩提心戒,尊者告訴他說:“你所准備的供品太差,可見菩提心並未生起。”所謂“供養劣者”,表面看是在評判供品的優劣,其實是體現了我們對菩提心教法的恭敬和重視程度,而不是阿底峽尊者需要這些供養,也不是佛菩薩需要這些供養。
“佛像則須一極善開光釋迦佛像,無可無之方便,經函亦須略波羅密以上之《般若經》。”佛像必須是經過如法開光過的本師釋迦牟尼像,決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所供經函也是有要求的,至少是《小品般若》以上的廣本《般若經》。
“次請聖衆,弟子沐浴著鮮潔衣,恭敬合掌。”然後以虔誠心觀想自己在迎請觀音、普賢、文殊等諸大菩薩。各項條件具備後,求受菩提心的弟子應沐浴更衣,穿上清潔整齊的新裝,在壇場中恭敬合掌。這些做法都是爲了幫助我們生起殷重心,以此淨化內心的妄想、散亂和煩惱,進而引發菩提心。所以,此處的沐浴更衣不同于平日,是在幫助我們完成一種心理引導,意味著人生掀開了嶄新篇章,對修行有著重要意義。
“戒師當令弟子于諸功德資糧田至誠生信,想一一佛菩薩前,皆有自身恭敬而住,徐誦七支行願。”傳授菩提心戒的戒師應教導弟子對佛法僧叁寶至誠生信,並觀想自己化身無量,于一一佛前,都有一個自己正在恭敬而住,緩緩念誦“七支行願”,爲引發菩提心營造相應的心靈環境。如果不打開心量,我們現有的、依強烈我執而構建的凡夫心,將無法容納如此廣大無限的菩提心。“七支行願”出自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分別爲禮敬、供養、忏悔、隨喜、請轉*輪、請佛住世、回向七支,是集資淨障,消除我執,打開心量的重要方法。
② 啓白與皈依
啓白與皈依者,次于戒師生大師想,禮拜獻供,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爲發菩提心事而請白雲:“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最初于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名某甲,今亦如是,請阿阇黎耶令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乃至叁請而說。
次所對之境,爲佛及滅谛爲主之道谛法,並不退之菩薩聖衆僧。時則從于今日,乃至未得菩提之間,爲救護一切有情故,佛爲皈依之大師,法爲正所皈依,僧爲皈依修行之助伴,作總思惟。別想如是意樂,于一切時中當不退轉。
以猛利欲樂,如前所說之威儀而作皈依:“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從于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皈依佛兩足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從于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皈依寂靜離欲之法諸法中尊。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從于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皈依不退菩薩聖僧衆中之尊。”如是叁說,此中一一皈依各一存念,及皈依法之辭句與余不同,是依阿底峽尊者所作之儀軌也。
在受菩提心之前,先要皈依。盡管多數受戒者都曾皈依,但原來是依聲聞解脫道而建立的皈依,發起菩提心之後,從希求個人解脫擴大爲幫助一切衆生走向解脫,所以需要重新皈依。那麼,大乘皈依和依解脫道建立的皈依有什麼不同呢?主要體現在叁個方面。首先是皈依對象不同,是大乘叁寶而非聲聞乘的叁寶;其次是皈依時間不同,依解脫道建立的皈依是“盡形壽皈依佛,盡形壽皈依法,盡形壽皈依僧”,而大乘皈依則是盡未來際的,是“直至菩提永皈依”;第叁是皈依意樂不同,普通的皈依只是自己尋求叁寶庇護,尋求個人解脫,而大乘皈依是爲救護一切衆生而皈依。
“啓白與皈依者,次于戒師生大師想,禮拜獻供,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爲發菩提心事而請白雲。”啓白,禀告,請求。大師,指本師釋迦牟尼佛。請求善知識爲我們傳授大乘皈依,應當將戒師視爲佛陀,至誠地禮拜、供養。右膝著地,恭敬合掌,爲懇請師長傳授菩提心戒而表態。
“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最初于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名某甲,今亦如是,請阿阇黎耶令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如來,乘如實之道而來。應,應受人天供養。正等覺,普遍平等的覺悟,與如來、應同屬佛陀十大名號。大地,指清淨地,八、九、十叁地始稱清淨地。這一段是弟子對師長的表態和請求:過去那些圓滿佛果的諸佛如來,以及登地的諸大菩薩們,他們最初走上修行之路時,于無上正等菩提是怎樣發心的,弟子某某(自稱法名),現在也發願像他們一樣。懇請善知識您帶領我,爲成就無上正等菩提發起誓願。
“乃至叁請而說。”這些話要反複請求叁次,以示鄭重。接著就由師長爲弟子傳授大乘皈依。
“次所對之境,爲佛及滅谛爲主之道谛法,並不退之菩薩聖衆僧。”大乘皈依的所對之境,是圓滿叁身四智的佛陀,及以滅谛爲主的道谛法,還有不退轉的菩薩僧。
“時則從于今日,乃至未得菩提之間,爲救護一切有情故,佛爲皈依之大師,法爲正所皈依,僧爲皈依修行之助伴,作總思惟。別想如是意樂,于一切時中當不退轉。”從現在開始,直到沒有圓滿菩提之前的整個過程,爲了發願救護一切有情,我們以佛陀作爲所皈依的大師,以大乘法門爲正所皈依,以十方叁世一切賢聖僧作爲修行的指導和助伴,對于佛法僧功德做總的思惟並生起信心。對于這種意樂,我們要長久保持,無論什麼時候都不退轉。
“以猛利欲樂,如前所說之威儀而作皈依。”然後以勇猛的發心,按照前面所說的那樣,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宣誓叁皈,這是獲得皈依體的關鍵。叁皈代表著我們對生命的承諾,這種承諾必須發自內心,並通過如法的儀軌完成,才能獲得皈依體。
“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從于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皈依…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