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P10

  ..续本文上一页识到我执对生命产生的过患。

   “若将自利之心换而为他,则早已成佛。自他义利,一切圆满无疑矣。”如果我们将自利的心换成利他,将爱著自己的心换成爱他,必然早已成就佛果。无论自身还是众生的利益,都能圆满成就。因为诸佛菩萨就是这么成就的,就是这样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

   “以不如是故,劳而无益,空过时也。”如果我们不是将自利之心换成利他,即使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为自己做着各种打算,也是劳而无功、虚度时光而已。动物尚且会为觅食而操劳,如果我们也只是为了生存而工作,为了过得更好而奔忙,那和动物是没有多少本质区别的,辜负了今生所感得的宝贵人身。因为这样的一天其实就等于十天、百天,等于一辈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再忙也是空过。

   “今乃了知,第一怨仇即此我爱执持。”现在通过这样的观察和思考之后,我们才知道:首要的敌人不是其他,正是我执,正是我们对自己的错误认定和执著,这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也是修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依念正知,多为励力,未生勿生,生莫相续而住。”正知,了知无我,不起我执。我们现在要不断忆念我执、我爱的过患,使尚未生起的执著不再生起,而对已经生起的执著,则以智慧进行观照,使心不再陷入这种执著的相续中。否则,心就会陷入妄念并随之而去,成为我们的心相续,继续影响未来生命。

   “是念决定坚固,多次修之。”我执来自无始以来的串习,非常坚固,我们要多次修习,反复观察。在一次又一次的强化中,逐步认识到,每个念头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缘起的假象,是缘生缘灭的。

   “如是数数思惟爱他之胜利,生起勇决。”勇决,坚固的决定。我们还要不断思惟爱他的功德利益,对此深信不疑并发愿成就。此处所说的爱他,不是爱某个人,也不是某一部分人,而是关爱一切众生。爱他的胜利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瓦解我执,二是成就佛菩萨的大慈大悲。这正是菩萨道修行的两大内容,所以说,利他意义重大。

   “舍弃他心,未生不生,生莫久续。”如果尚未生起弃舍众生的心,就不再令之生起。如果已经生起舍弃众生的心,马上要以慈悲进行对治,不再令之相续。弃舍众生本是凡夫的固有习惯,而当我们认识到我执过患和利他功德之后,就要改变这种心行,转舍弃为关爱,转冷漠为慈悲。

   “于他珍惜爱乐悦意,从如何能生之门,如昔于自爱执,应当生起于他爱执之心也。”爱乐,就是好感。我们怎样才能对他人生起珍惜爱护之心?需要通过什么途径才能生起?就要将以往对待自己的关爱,转而去对待一切众生,于众生生起对待自己那样的关爱之情。这份爱乐和珍惜,就是慈悲心生起的基础。

   “阿底峡尊者云:不知修习慈悲之菩萨,唯藏人知之。”据说阿底峡尊者到藏地时,询问当地僧众:菩提心应如何发起?回答是:依仪轨修即可。所以尊者感慨说:不知如何修习慈悲的菩萨,惟藏地的人才知道啊。其实,汉传佛教的情况也是同样,很多四众弟子都受过菩萨戒,可有几个人知道菩提心如何发起?知道慈悲心怎样修习?须知,菩萨戒的内涵就是菩提心和菩萨行。如果不懂得发菩提心,不懂得如何修习慈悲,充其量也只是有名无实的菩萨,这是一种可悲的现象。汉传佛教虽然是大乘,却始终未对菩提心教法引起足够重视。这就使得很多人学的是大乘法门,发的却是个人出离求解脱之心。

   “若然,如何作耶?谓须从初次第而学也。”那么,又该如何修习慈悲呢?尊者的回答是:按最初的次第开始修习,也就是从念死无常、皈依三宝、深信业果、出离心等一步步往上修。从这个意义上说,菩提心教法不仅仅是七因果和自他相换,而是包括了走入佛门到成就佛果的完整修行。

   “朗日汤巴云:霞婆巴与我二人,有人方便十八与马方便一,共十九。人方便者,谓于最胜菩提发心已,任何所作,悉于有情义利而学者是。马方便者,菩提心未生不生,已生不住,不容增长,是我爱执背弃于此,何能损害而净修?朝向有情,何能饶益而修习者是。”大德朗日汤巴说:霞婆巴和我两人,有十八种人方便和一种马方便,共十九种。所谓人方便,就是发起殊胜菩提心之后,所做的一切,都是想着利益一切众生而做。所谓马方便,对治的就是我爱执。因为有了这种我爱执,使尚未生起的菩提心不再生起,已经生起的菩提心无法安住,无法增长。如何才能断除这种我爱执,修习清净的利他行?就要面对现实中的有情,做一切能够利益对方的事。以切身实践来长养慈悲,强化利他之心。

   “康隆巴云:以我等舍弃有情,所以有情亦于我等如是作也。”大德康隆巴说:因为我们无始以来一直都在舍弃有情,所以,有情对我们也是这样。有些人常常抱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得不到他人的帮助,其实我们不妨反观一下自己:对别人做了多少?给予了多少帮助?

   “大乘根本立与未立,大乘之数入与未入,一切归于此。”大乘修行的根本是否建立起来?我们是否已经成为大乘佛子?这一切都是依菩提心的有无而决定。如果发起菩提心,那就是大乘行者,反之则不然。

   “于一切时中,观察此心如何生起。”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地观察自身心行,观察怎样令菩提心如法生起,如何将内心对众生的慈悲引导出来。这就是《道次第》所说的观察修。

   “若生者善,若其未生,莫如是住,依止示彼之善知识与如是修心之伴,常为共住。”如果菩提心已经生起,固然是很好,应该继续安住在对众生的慈悲和善心中。如果菩提心尚未生起,就不要安住在现有心行中,而要依止能为我们开显菩提心教法的善知识,以及依菩提心教法修习的道友,时常与他们共住共修,以此策励自己。对于初发心行者来说,善知识和善友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营造如法的修学环境,有助于菩提心的生起和巩固。

   “阅如是开示之经论,于彼之因集积资粮,净除业障。”此外,我们还要经常读诵有关菩提心教法的经论,增加对菩提心功德的认识,以及对菩提心教法的信心,由此强化菩提种子在内心的力量。如《华严经

  初发心功德品》中,弥勒菩萨就为善财童子讲说了有关菩提心的赞歌,我每次读诵后都觉得深受鼓舞。我们还要根据这些经论的开示,积集菩提心的生起之因,同时净除业障,这都是修习菩提心教法的前行,能够为进入正式修行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

   “自若亦如是修心,决定投播如是完全种子,事业非小,理应欢喜。”如果我们能像前面所说的那样,亲近善知识、读诵经论、积累资粮、净除业障,再以七因果或自他相换调整心行,必定在内心播下圆满的菩提种子。这是我们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应当为自己感到欢喜。

   “如阿底峡尊者云:大乘法门欲趣入,能除黑暗灭热恼,犹如日月菩提心,经劫励力生亦可。”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说的那样:菩提心是契入大乘法门的关键,能够灭除我们内心的黑暗和热恼。就像日月之光那样,消除世间一切黑暗。正因为菩提心是如此殊胜,即使我们用长达一劫乃至多生累劫的时间去努力,也是完全值得的。

   这一段主要为我们讲述了自他相换的修行重点,主要是断除我执和修习慈悲。此外,读诵相关经论、依止善知识、集资净障等,也是发心必不可少的前行。

  4.此心发生之量

   此心发生之量者,前已释竟,应当了知。

  “此心发生之量者,前已释竟,应当了知。”关于自他相换的修行要进行到什么程度,前面已经解说圆满,我们应当对此有清楚的认识。这个量,一方面在于“将自作他、将他作自”的深度,能否毫无保留地和众生进行相换;一方面在于广度,能否和一切众生相换,而不是有所选择,有所排斥。

  

  三、受持菩提心仪轨

   前面介绍了阿底峡尊者传授的七因果和寂天菩萨传授的自他相换,这两种法门都是通过观察修来完成心理引导。但我们要知道,菩提心也是缘起的,并非一经生起就万事大吉。因为它的建立基础还是凡夫心,是无常而不稳定的,这就需要通过特定仪式,将这一愿望确定下来,成为生命中最庄严的誓言,以此策励自己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怎样才能将这一愿心确定下来?《道次第》中,宗大师为我们介绍了菩提心的受持仪轨,这是巩固菩提心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从何处受、以何身受、菩提心受持轨则、如何守护菩提心、犯已还净法五个部分。

  1.从何处受

   诸先哲所许,谓具足愿心,住彼学处,犹为不足,须具行戒。此与胜怨论师所说相顺也。

  第一点是从何处受,从什么样的人那里才能纳受菩提心戒。换言之,授菩提心的师长应当具备什么资格。

   “诸先哲所许,谓具足愿心,住彼学处,犹为不足,须具行戒。此与胜怨论师所说相顺也。”以往的大德们认为,如果一个人仅仅具足愿菩提心并安住于愿菩提心的学处,还是不够的,必须进一步具足行菩提心,也就是六度四摄等菩萨行,这样的师长才有资格为我们传授愿菩提心。这个观点和胜怨论师所说是相应的。

   这是一个非常具体的考量标准。一方面,因为菩萨必须是愿行相结合的;另一方面,是否具足愿心很难从外部进行观察,而行戒却更为直观,可以作为我们选择师长的重要参考。

  2.以何身受

   以何身受者,以天龙等身,及从意乐门,一切皆堪发愿心,而为此愿心之所依。此中如《道炬》注释云:“于生死发出离心,念死及慧与大悲。”是谓以如前所说之次第而修心,于菩提心稍得将意转变之领纳也。

  第二个问题是以何身受,也就是学人具备什么样的身份,才有资格受持愿菩提心。

   “以何身受者,以天龙等身,及从意乐门,一切皆堪发愿心,而为此愿心之所依。”意乐,愿望。从能够纳受愿菩提心的身份来说,不仅包括人道,也包括天人、龙王等其他道的众生。而从纳受愿菩提心的认识基…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