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識到我執對生命産生的過患。
“若將自利之心換而爲他,則早已成佛。自他義利,一切圓滿無疑矣。”如果我們將自利的心換成利他,將愛著自己的心換成愛他,必然早已成就佛果。無論自身還是衆生的利益,都能圓滿成就。因爲諸佛菩薩就是這麼成就的,就是這樣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
“以不如是故,勞而無益,空過時也。”如果我們不是將自利之心換成利他,即使每天都在忙忙碌碌,都在爲自己做著各種打算,也是勞而無功、虛度時光而已。動物尚且會爲覓食而操勞,如果我們也只是爲了生存而工作,爲了過得更好而奔忙,那和動物是沒有多少本質區別的,辜負了今生所感得的寶貴人身。因爲這樣的一天其實就等于十天、百天,等于一輩子。從這個意義上說,再忙也是空過。
“今乃了知,第一怨仇即此我愛執持。”現在通過這樣的觀察和思考之後,我們才知道:首要的敵人不是其他,正是我執,正是我們對自己的錯誤認定和執著,這是一切煩惱生起的根本,也是修行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
“依念正知,多爲勵力,未生勿生,生莫相續而住。”正知,了知無我,不起我執。我們現在要不斷憶念我執、我愛的過患,使尚未生起的執著不再生起,而對已經生起的執著,則以智慧進行觀照,使心不再陷入這種執著的相續中。否則,心就會陷入妄念並隨之而去,成爲我們的心相續,繼續影響未來生命。
“是念決定堅固,多次修之。”我執來自無始以來的串習,非常堅固,我們要多次修習,反複觀察。在一次又一次的強化中,逐步認識到,每個念頭乃至整個世界都是緣起的假象,是緣生緣滅的。
“如是數數思惟愛他之勝利,生起勇決。”勇決,堅固的決定。我們還要不斷思惟愛他的功德利益,對此深信不疑並發願成就。此處所說的愛他,不是愛某個人,也不是某一部分人,而是關愛一切衆生。愛他的勝利主要在于兩方面,一是瓦解我執,二是成就佛菩薩的大慈大悲。這正是菩薩道修行的兩大內容,所以說,利他意義重大。
“舍棄他心,未生不生,生莫久續。”如果尚未生起棄舍衆生的心,就不再令之生起。如果已經生起舍棄衆生的心,馬上要以慈悲進行對治,不再令之相續。棄舍衆生本是凡夫的固有習慣,而當我們認識到我執過患和利他功德之後,就要改變這種心行,轉舍棄爲關愛,轉冷漠爲慈悲。
“于他珍惜愛樂悅意,從如何能生之門,如昔于自愛執,應當生起于他愛執之心也。”愛樂,就是好感。我們怎樣才能對他人生起珍惜愛護之心?需要通過什麼途徑才能生起?就要將以往對待自己的關愛,轉而去對待一切衆生,于衆生生起對待自己那樣的關愛之情。這份愛樂和珍惜,就是慈悲心生起的基礎。
“阿底峽尊者雲:不知修習慈悲之菩薩,唯藏人知之。”據說阿底峽尊者到藏地時,詢問當地僧衆:菩提心應如何發起?回答是:依儀軌修即可。所以尊者感慨說:不知如何修習慈悲的菩薩,惟藏地的人才知道啊。其實,漢傳佛教的情況也是同樣,很多四衆弟子都受過菩薩戒,可有幾個人知道菩提心如何發起?知道慈悲心怎樣修習?須知,菩薩戒的內涵就是菩提心和菩薩行。如果不懂得發菩提心,不懂得如何修習慈悲,充其量也只是有名無實的菩薩,這是一種可悲的現象。漢傳佛教雖然是大乘,卻始終未對菩提心教法引起足夠重視。這就使得很多人學的是大乘法門,發的卻是個人出離求解脫之心。
“若然,如何作耶?謂須從初次第而學也。”那麼,又該如何修習慈悲呢?尊者的回答是:按最初的次第開始修習,也就是從念死無常、皈依叁寶、深信業果、出離心等一步步往上修。從這個意義上說,菩提心教法不僅僅是七因果和自他相換,而是包括了走入佛門到成就佛果的完整修行。
“朗日湯巴雲:霞婆巴與我二人,有人方便十八與馬方便一,共十九。人方便者,謂于最勝菩提發心已,任何所作,悉于有情義利而學者是。馬方便者,菩提心未生不生,已生不住,不容增長,是我愛執背棄于此,何能損害而淨修?朝向有情,何能饒益而修習者是。”大德朗日湯巴說:霞婆巴和我兩人,有十八種人方便和一種馬方便,共十九種。所謂人方便,就是發起殊勝菩提心之後,所做的一切,都是想著利益一切衆生而做。所謂馬方便,對治的就是我愛執。因爲有了這種我愛執,使尚未生起的菩提心不再生起,已經生起的菩提心無法安住,無法增長。如何才能斷除這種我愛執,修習清淨的利他行?就要面對現實中的有情,做一切能夠利益對方的事。以切身實踐來長養慈悲,強化利他之心。
“康隆巴雲:以我等舍棄有情,所以有情亦于我等如是作也。”大德康隆巴說:因爲我們無始以來一直都在舍棄有情,所以,有情對我們也是這樣。有些人常常抱怨,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得不到他人的幫助,其實我們不妨反觀一下自己:對別人做了多少?給予了多少幫助?
“大乘根本立與未立,大乘之數入與未入,一切歸于此。”大乘修行的根本是否建立起來?我們是否已經成爲大乘佛子?這一切都是依菩提心的有無而決定。如果發起菩提心,那就是大乘行者,反之則不然。
“于一切時中,觀察此心如何生起。”所以我們要時時刻刻地觀察自身心行,觀察怎樣令菩提心如法生起,如何將內心對衆生的慈悲引導出來。這就是《道次第》所說的觀察修。
“若生者善,若其未生,莫如是住,依止示彼之善知識與如是修心之伴,常爲共住。”如果菩提心已經生起,固然是很好,應該繼續安住在對衆生的慈悲和善心中。如果菩提心尚未生起,就不要安住在現有心行中,而要依止能爲我們開顯菩提心教法的善知識,以及依菩提心教法修習的道友,時常與他們共住共修,以此策勵自己。對于初發心行者來說,善知識和善友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夠營造如法的修學環境,有助于菩提心的生起和鞏固。
“閱如是開示之經論,于彼之因集積資糧,淨除業障。”此外,我們還要經常讀誦有關菩提心教法的經論,增加對菩提心功德的認識,以及對菩提心教法的信心,由此強化菩提種子在內心的力量。如《華嚴經
初發心功德品》中,彌勒菩薩就爲善財童子講說了有關菩提心的贊歌,我每次讀誦後都覺得深受鼓舞。我們還要根據這些經論的開示,積集菩提心的生起之因,同時淨除業障,這都是修習菩提心教法的前行,能夠爲進入正式修行營造良好的心靈環境。
“自若亦如是修心,決定投播如是完全種子,事業非小,理應歡喜。”如果我們能像前面所說的那樣,親近善知識、讀誦經論、積累資糧、淨除業障,再以七因果或自他相換調整心行,必定在內心播下圓滿的菩提種子。這是我們人生中的頭等大事,應當爲自己感到歡喜。
“如阿底峽尊者雲:大乘法門欲趣入,能除黑暗滅熱惱,猶如日月菩提心,經劫勵力生亦可。”正如阿底峽尊者所說的那樣:菩提心是契入大乘法門的關鍵,能夠滅除我們內心的黑暗和熱惱。就像日月之光那樣,消除世間一切黑暗。正因爲菩提心是如此殊勝,即使我們用長達一劫乃至多生累劫的時間去努力,也是完全值得的。
這一段主要爲我們講述了自他相換的修行重點,主要是斷除我執和修習慈悲。此外,讀誦相關經論、依止善知識、集資淨障等,也是發心必不可少的前行。
4.此心發生之量
此心發生之量者,前已釋竟,應當了知。
“此心發生之量者,前已釋竟,應當了知。”關于自他相換的修行要進行到什麼程度,前面已經解說圓滿,我們應當對此有清楚的認識。這個量,一方面在于“將自作他、將他作自”的深度,能否毫無保留地和衆生進行相換;一方面在于廣度,能否和一切衆生相換,而不是有所選擇,有所排斥。
叁、受持菩提心儀軌
前面介紹了阿底峽尊者傳授的七因果和寂天菩薩傳授的自他相換,這兩種法門都是通過觀察修來完成心理引導。但我們要知道,菩提心也是緣起的,並非一經生起就萬事大吉。因爲它的建立基礎還是凡夫心,是無常而不穩定的,這就需要通過特定儀式,將這一願望確定下來,成爲生命中最莊嚴的誓言,以此策勵自己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怎樣才能將這一願心確定下來?《道次第》中,宗大師爲我們介紹了菩提心的受持儀軌,這是鞏固菩提心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從何處受、以何身受、菩提心受持軌則、如何守護菩提心、犯已還淨法五個部分。
1.從何處受
諸先哲所許,謂具足願心,住彼學處,猶爲不足,須具行戒。此與勝怨論師所說相順也。
第一點是從何處受,從什麼樣的人那裏才能納受菩提心戒。換言之,授菩提心的師長應當具備什麼資格。
“諸先哲所許,謂具足願心,住彼學處,猶爲不足,須具行戒。此與勝怨論師所說相順也。”以往的大德們認爲,如果一個人僅僅具足願菩提心並安住于願菩提心的學處,還是不夠的,必須進一步具足行菩提心,也就是六度四攝等菩薩行,這樣的師長才有資格爲我們傳授願菩提心。這個觀點和勝怨論師所說是相應的。
這是一個非常具體的考量標准。一方面,因爲菩薩必須是願行相結合的;另一方面,是否具足願心很難從外部進行觀察,而行戒卻更爲直觀,可以作爲我們選擇師長的重要參考。
2.以何身受
以何身受者,以天龍等身,及從意樂門,一切皆堪發願心,而爲此願心之所依。此中如《道炬》注釋雲:“于生死發出離心,念死及慧與大悲。”是謂以如前所說之次第而修心,于菩提心稍得將意轉變之領納也。
第二個問題是以何身受,也就是學人具備什麼樣的身份,才有資格受持願菩提心。
“以何身受者,以天龍等身,及從意樂門,一切皆堪發願心,而爲此願心之所依。”意樂,願望。從能夠納受願菩提心的身份來說,不僅包括人道,也包括天人、龍王等其他道的衆生。而從納受願菩提心的認識基…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