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兩足中尊。”這一段是弟子在阿阇黎面前宣誓的內容:請師長您作爲我的見證,弟子某某(自稱法名)從現在開始直到成佛,在此過程中,皈依最爲尊貴和福德、智慧最爲圓滿的佛陀。也正是因爲佛陀具備圓滿的福德和智慧,才值得一切有情恭敬皈依。
“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從于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皈依寂靜離欲之法諸法中尊。”請師長您作爲我見證,弟子某某(自稱法名)從現在直到成佛,在此過程中,皈依能令衆生解脫的正法。此處所說的寂靜離欲之法,指空性和涅槃,這也是一切法的實相。
“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從于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皈依不退菩薩聖僧衆中之尊。”請師長您作爲我的見證,弟子某某(自稱法名)從現在開始直到成佛,在此過程中,皈依在菩提道上永不退心的菩薩僧,他們是衆生中最值得尊敬的。
“如是叁說,此中一一皈依各一存念,及皈依法之辭句與余不同,是依阿底峽尊者所作之儀軌也。”以上的誓言要重複叁遍,對每種皈依都要分別稱念,這些誓言和其他儀軌辭句有所不同,主要是根據阿底峽尊者的傳承而造。
③ 宣說學處
皈依竟,說學處者,凡前于下士時所說之諸學處,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應爲說也。
皈依後,還要了解皈依的學處,即皈依之後應該做些什麼,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不少人將皈依等同于儀式,以爲儀式結束就萬事大吉了,沒有進一步修學佛法的願望。從另一方面來說,爲大衆傳授皈依的寺院和僧衆也很少爲信衆提供繼續修學的環境。這就使得很多人皈依後缺乏歸屬感,雖然信佛,卻沒有學佛,更沒有因學佛而改變人生。
“皈依竟,說學處者,凡前于下士時所說之諸學處,今于此中,阿阇黎耶亦應爲說也。”皈依後,皈依師應該爲弟子們宣說學處,凡之前在下士道部分所說的種種相關內容,也就是有關皈依的遮止學處、奉行學處、共同學處等,師長也要進行開示,使學人知道怎樣守護皈依體,怎樣由皈依而進一步深入修學,在菩提路上穩步前進。因爲皈依是佛法的根本,也是發心的基礎。如果破失皈依,發心也就成爲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④ 積集資糧
積集資糧者,于正傳承諸師及前所說資糧田之前,當如前說而誦七支行願。
資糧,就是我們爲遠行所做的種種准備。成佛是人生最爲重要的旅程,所以資糧也是不可或缺的,否則就可能半途而廢,無功而返。
“積集資糧者,于正傳承諸師及前所說資糧田之前,當如前說而誦七支行願。”積累資糧的方法,就是要對這一教法的傳承諸師,及之前所說的諸佛菩薩等資糧田,誦讀普賢菩薩的七支行願,並配合相應的供養和觀想。
七支行願即普賢菩薩的十大願王,是借助觀想之力,將每個行爲賦予無限的內涵,以此幫助我們用最快速度消除業障,積累成佛資糧,我稱之爲“集資淨障的第一生産力”。如果以凡夫有限的心行,不必說叁大阿僧祇劫,就是叁百萬阿僧祇劫也積累不了。因爲佛菩薩功德是無限的,是有限永遠無法企及的。唯有具備虛空那樣的心,才能成就佛菩薩那樣圓滿無缺的功德。所以,受持菩提心之前先要修習七支行願,以廣大、清淨、無染的心迎接菩提心教法。
⑤ 淨修其心
淨修其心者,如前所說慈悲之所緣行相,令其明顯。
修習七支行願後,還要淨化內心,這是令菩提種子得以生長的土壤。
“淨修其心者,如前所說慈悲之所緣行相,令其明顯。”所謂淨修其心,就是根據之前所說的引發慈悲心的所緣行相,使發心更爲清晰顯明。比如說我們通過修習知母、念恩、報恩來引發慈悲,或者通過修自他相換來引發慈悲。只有把慈悲心調動起來,才有資格受持菩提心。
⑥ 正行儀軌
正行儀軌者,于阿阇黎耶前,右膝著地,或作蹲踞,合掌而發其心。于此發心,既作所緣,谛想誠誓,乃至未得菩提而不棄舍之意樂,非但發心爲求利他,願當得佛已耳,當依儀軌而發之。
如是,若于願心之學處而不能學,不過僅想爲利一切有情,我願成佛而已矣。以軌則而發者,于發心之學處,能不能學,皆可受之。然願心可有如是二種,若以儀軌受行心已,于學處不學則爲不可。故許從龍猛及無著所傳衆多之戒軌,有可作不可作之差別者,不應理也。
《教授勝光王經》亦雲:“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但能發心,亦成多福。”以作根據。
《修次初編》中雲:“若人于諸波羅密多,雖不能于一切時處,修學一切學處,然亦感果大故,應以方便攝持而發菩提心焉。”故于施等學處,若不能學,可以發心,不可受戒,極明晰矣。
受發心之儀軌者,于十方一切現住佛陀,及其一切菩提薩埵之前,請憶念我:“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見作隨喜,以彼善根,如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某甲亦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于無上正等廣大菩提而爲發心。諸未度有情爲令得度,諸未解脫爲令解脫,諸未出苦爲令出苦,諸未遍入涅槃爲令遍入涅槃。”如是叁反念之。
皈依儀軌與此二者,雖無明說須隨阿阇黎耶念,然隨念爲是。此等是有阿阇黎耶之軌則。若不得師,應如何作者,如阿底峽尊者所造之發心儀軌雲:“如是雖無阿阇黎耶,自于菩提發心之儀軌者,當于釋迦牟尼如來及十方一切如來憶念思惟,作禮拜及供養等儀軌已,不須誦阿阇黎耶之辭,但皈依等之次第應如前也。”
具備以上基礎之後,就可正式受持願菩提心儀軌。通過莊嚴的儀式,在內心産生震撼,由此獲得強烈而深刻的印象。通常,我們都是直接受菩薩戒的,但在印度的修行傳承裏,受菩薩戒之前還要受菩提心戒。因爲菩提心是菩薩戒的核心所在,如果尚未發起菩提心,即使受了菩薩戒,也很可能會流于形式,這就有必要在受菩薩戒之前補上關鍵的一環。而對那些暫時無法受持菩薩戒,但已生起利他願望的學人來說,受持願菩提心又可作爲向上的臺階,待願心鞏固之後再來修習菩薩行,就沒那麼困難,沒那麼遙不可及了。
“正行儀軌者,于阿阇黎耶前,右膝著地,或作蹲踞,合掌而發其心。”求受菩提心戒的弟子,在阿阇黎面前右膝著地,或作蹲踞狀,雙手合十,做好發心和宣誓的准備。當然,具體形式可根據當地習慣加以調整,比如漢地通常是長跪、合掌。
“于此發心,既作所緣,谛想誠誓,乃至未得菩提而不棄舍之意樂,非但發心爲求利他,願當得佛已耳,當依儀軌而發之。”谛想,仔細地思惟。既然已將“我要成佛利益衆生”的願望作爲發心所緣,就應該認真思惟並真誠宣誓,在沒有證得無上菩提之前,永不舍棄這樣的發心和意樂。我們不僅要發心利他,更要進一步上求佛果。對于這些希求,我們都要根據儀軌莊嚴宣誓,使之在內心真正生起,成爲人生的終極目標。我們要認識到——必須這樣去做,否則生命將沒有出路。這是受戒的心行基礎,否則的話,受和不受是沒什麼區別的。
“如是,若于願心之學處而不能學,不過僅想爲利一切有情,我願成佛而已矣。以軌則而發者,于發心之學處,能不能學,皆可受之。”願心學處,指發心起乃至未證菩提間誓不舍棄菩提心的崇高意願。對于這樣的願心學處,如果不能修學,則不當受。如果在受持發心儀軌時僅僅生起這樣的心念:爲利有情我當成佛。則不論發心者能否受學願心學處,都可以爲他傳授願菩提心。這說明同樣受持願心學處,有兩種差別。
“然願心可有如是二種,若以儀軌受行心已,于學處不學則爲不可。”行心,即菩薩戒,又稱行菩提心。受願菩提心的情況有兩種,除了前面所說的之外,如果發起願心後根據儀軌繼續受了菩薩戒,那麼,對于菩薩戒的種種規範就不可以不遵循了。
“故許從龍猛及無著所傳衆多之戒軌,有可作不可作之差別者,不應理也。”所以說,有人認爲根據龍樹菩薩和無著菩薩所傳的衆多戒規中,存在可以做和可以不做的差別,這是不合理的。換言之,對于菩薩戒,受了就必須去做,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但在受願菩提心戒之後,可以暫時先不受菩薩戒。
“《教授勝光王經》亦雲:“若不能學施等學處,但能發心,亦成多福。”以作根據。”施等學處,六度、四攝等。《教授勝光王經》說:如果不能行持布施等菩薩行,只要發起願菩提心,一樣能夠成就衆多福德。這是經教提供的依據。
“《修次初編》中雲:若人于諸波羅密多,雖不能于一切時處,修學一切學處,然亦感果大故,應以方便攝持而發菩提心焉。”諸波羅密多,指六波羅密。蓮花戒論師在《修次初篇》中說:如果有人對大乘的六波羅密,雖不能在所有時間修學一切學處,但只要多少能做一些,也能招感極大福報。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儀軌的方便攝持,發起願菩提心。當然,如果要圓滿菩提心的修行,必定要進一步修學菩薩學處。六波羅密又稱六度,它所度的不只是外在的生死輪回,更要幫助我們擺脫內在的、夾雜于菩提心的種種無明煩惱。
“故于施等學處,若不能學,可以發心,不可受戒,極明晰矣。”這就說明,對于布施等菩薩學處,如果覺得自己目前還不能做到,也是可以發起願菩提心的,只是不能受菩薩戒,這個道理說得非常清楚。但我們現在的情況正好相反,多數人雖然受了菩薩戒,卻還不曾發起菩提心,也不知道怎樣修習慈悲,甚至不知菩提心、菩薩行爲何,這算什麼菩薩呢?
“受發心之儀軌者,于十方一切現住佛陀,及其一切菩提薩埵之前,請憶念我。”菩提薩埵,即菩薩。受持願菩提心儀軌的弟子,應當觀想自己在十方一切尚未入般涅槃的諸佛及所有諸大菩薩面前,懇請他們爲自己的發心作證。
“阿阇黎耶存念,我某甲于此生及余生,施性、戒性、修性,所有善根,自作教作,見作隨喜,以彼善根,如昔諸如來應…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