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等覺,及住大地諸大菩薩,于其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我某甲亦從今時乃至菩提,于其中間,于無上正等廣大菩提而爲發心。諸未度有情爲令得度,諸未解脫爲令解脫,諸未出苦爲令出苦,諸未遍入涅槃爲令遍入涅槃。”請善知識您憶念我,弟子某某(自稱法名)從今天開始乃至余生,修習的布施、持戒及一切善行,不論自己親自做的,還是引導他人所做,或是隨喜他人善行。所有這些行爲培植的善根福報,我都發願回向到一個目標,就像往昔諸佛如來及諸大菩薩在因地發心那樣,弟子某某也從現在直至成就菩提之前,在這整個過程中,願爲成就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心。尚未得度的衆生,希望他們得到救度;尚未解脫的衆生,希望他們獲得解脫,生死自在;沈溺在痛苦中的衆生,希望他們脫離苦海;尚未證得涅槃的衆生,希望他們證得涅槃。我也要像諸佛菩薩那樣,以利益一切衆生作爲自己盡未來際的使命。
“如是叁反念之。”以上誓言要反複宣稱叁遍,以示鄭重。因爲這是代表著我們人生最重要的選擇和最崇高的願望。
“皈依儀軌與此二者,雖無明說須隨阿阇黎耶念,然隨念爲是。”關于皈依及受持菩提心的誓言,雖然沒有明確一定要跟著阿阇黎念,但若有條件,跟著教授師發願的效果會更好。
“此等是有阿阇黎耶之軌則。若不得師,應如何作者。”以上是有教授師爲我們傳授願菩提心儀軌的方式,如果沒有合適的師長爲我們傳授,又該怎麼做呢?
“如阿底峽尊者所造之發心儀軌雲:如是雖無阿阇黎耶,自于菩提發心之儀軌者,當于釋迦牟尼如來及十方一切如來憶念思惟,作禮拜及供養等儀軌已,不須誦阿阇黎耶之辭,但皈依等之次第應如前也。”根據阿底峽尊者所造的發心儀軌中說:如果沒有師長傳授,也可根據菩提心儀軌自誓受。其程序爲:自己觀想在釋迦牟尼佛及十方一切佛菩薩前,憶念思惟他們的功德,按儀軌完成禮拜、供養之後,即可宣誓。除無須誦“阿阇黎耶”的文句之外,都應按照儀軌包含的皈依等內容及先後次第進行。
⑦ 結 行
完結儀軌者,阿阇黎耶爲弟子宣說願心之諸學處。
最後一部分是結行。
“完結儀軌者,阿阇黎耶爲弟子宣說願心之諸學處。”結行的儀軌,就是由師長爲弟子們開示願菩提心的學處。此處所說的願心學處不是指菩薩戒,而是如何守護並強化願菩提心。就像皈依體需要防護一樣,受了菩提心戒之後,同樣需要悉心守護,才能使之得到強化,恒久不退。這是我們受持願菩提心之後需要特別注意的,相關內容在下面將詳細講述。
關于菩提心的修行,我特別根據《道次第》的教授,並參考藏經相關內容,編寫了受持和修習菩提心的儀軌。這幾年也在各地傳授多次,希望以此帶動學人修習菩提心教法的熱誠,真正認識到,菩提心不僅是用來說、用來學的道理,也是用來實踐,用來身體力行的。
儀式的第一步是請師:“昔諸如來應正等覺,及入大地諸大菩薩,最初于無上正等菩提如何發心。弟子某甲今亦如是,請阿阇黎耶,我今亦于無上正等菩提而發其心。”這段文字即來自《, 道次第》。
第二步是唱“爐香贊”:“爐香乍熱,法界蒙薰,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以此營造莊嚴的氛圍。
第叁步是戒師開示。
第四步是請聖。發心者至誠迎請十方叁寶慈光攝受,通過叁寶的見證和加持,使我們的誓言具有力量。
第五步是大乘皈依,即“諸佛正法賢聖僧,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諸善根,爲利有情願成佛”。在修習皈依前,需要憶念輪回痛苦,憶念叁寶功德,生起至誠皈依之心。
第六步是七支供,幫助我們通過觀修來集資淨障、打開心量,爲菩提心提供良好的心靈環境。
第七步是正授菩提心。發心者思惟如母有情在六道輪回中受苦受難,生起極大悲心,然後觀想自己在十方諸佛菩薩前宣誓,即“唯願諸佛菩薩存念……于無上正等廣大菩提而爲發心。諸未度有情爲令得度,諸未解脫爲令解脫,諸未出苦爲令出苦,諸未遍入涅槃爲令遍入涅槃”。這段誓言是發起菩提心的關鍵,而宣誓的關鍵在于發自內心,否則是沒有什麼力量的。
第八步是發願,菩薩道的願望,總的就是四弘誓願。所以,發心者爲令一切衆生成就佛道而發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最後是回向,將受持菩提心的功德回向一切有情,令共成佛道。
4.如何守護菩提心
和任何心念一樣,願菩提心也是緣起的,如果不加以呵護和培養,這一心行是不會自己成長壯大的。在惑業爲土壤的凡夫心中,可能很快就會夭折。那麼,我們又該怎樣守護這份初心,使之不斷鞏固並念念增上呢?本論中,宗大師主要從“于此世發心不壞之因”和“于他世不離菩提心之因”兩個方面作了說明。
① 于此世發心不壞之因
第一部分,又包括憶念發心勝利、不舍願心而令增長、時刻不舍有情、積集福智資糧四點。
【憶念發心勝利】
或閱經藏,或從師聞,思惟菩提心之勝利。如《華嚴經》中廣說,必須閱之。彼中如前所引,謂如一切佛法之種子,又謂攝一切菩薩行及一切願故,猶如略示。此謂廣說支分雖有無邊,于略示中,一切皆攝。彼之略示,是如彼之總聚,謂攝菩薩一切道扼要之總聚也。
《菩薩地》所說之勝利,是願心勝利。彼說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勝利,謂成勝福田,及攝持無惱害福。初者,如說當成世間人天所應禮敬,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功德之處。又如說雲:“發心無間,從種性門,即能映蔽諸大羅漢。”謂成無上也。又如說雲:“雖作少福,亦能出生無量果故,爲勝福田,及爲一切世間所依止,猶如大地。”謂如一切衆生之父母也。
次,攝持無害者,常爲兩倍轉輪聖王之守護神所護,雖在睡眠、迷悶、放逸之時,諸常住藥叉或諸非人不能擾害。諸能息滅疾疫、傳染病之密咒明咒,雖在他有情無有效驗,至菩薩手猶能應驗,況諸驗者。以是顯示雖消災等業,若發心堅固,則易效驗。
于諸共同之成就,亦應有此願心則速成也。隨所住處,恐怖、饑馑、非人等災,諸未生者即不生等。舍命之後,損惱亦少,且無諸病,具足忍辱柔和,能忍他害而不害他等。
又複惡趣難生,雖生惡趣,亦速解脫,于彼亦僅受微苦。並依此緣,極厭生死,于諸有情而起悲憫。由菩提心所獲之福,設有形色,盡虛空界亦難容受。以財供佛,未足少分。《德施所問經》雲:“菩提心之福,假使有形體,空界遍充滿,猶複有盈余。縱盡恒沙數,諸佛刹中人,滿盛諸珍寶,奉獻世間尊。若有以合掌,心禮于菩提,此供養殊勝,彼無有邊際。”
阿底峽尊者繞金剛座而行,曾思如何作速得圓滿菩提。諸小形像悉皆起立,問諸大者雲:“欲速成佛,當于何學?”答曰:“當于菩提心而學也。”又于道場上虛空中,有一老母,幼者問之,亦如前答。尊者聞已,于菩提心大生決定雲爾。如是攝大乘諸教授之關要,一切成就之大藏,超出二乘之大乘別法,于諸佛子廣大行勸勉之最勝依者,當知是菩提心也。
于修習彼當增勇悍,如患渴者忽聞水名。應于多劫中,以希有智,最極微細觀察諸道,知唯此爲成佛最勝之方便,佛及菩薩所見故也。《入行論》雲:“于多劫中極觀察,諸佛見此有勝利。”
首先是憶念發心的殊勝利益。這也是《道次第》常用的套路,每講述一法,宗大師通常會介紹修習的勝利和不修的過患,使學人對修法生起好要之心。
“或閱經藏,或從師聞,思惟菩提心之勝利。如《華嚴經》中廣說,必須閱之。”或者通過閱讀經論,或者通過親近善知識聞法,根據經論或善知識開示的法義,思惟菩提心的殊勝利益。大乘經典中,關于菩提心的論述非常之多。尤其在《華嚴經》中,有著豐富而深廣的闡發(如彌勒菩薩關于菩提心的長篇贊歌),這是我們必須深入閱讀的。
“彼中如前所引,謂如一切佛法之種子,又謂攝一切菩薩行及一切願故,猶如略示。此謂廣說支分雖有無邊,于略示中,一切皆攝。彼之略示,是如彼之總聚,謂攝菩薩一切道扼要之總聚也。”略示,是佛陀對法義所做的最極精煉的概括,統攝一切佛法,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叁法印等。《華嚴經》對菩提心教法的開示,就像前面引用的那樣,主要說明菩提心如同種子,是成佛的不共因。又因其總攝一切菩薩行及菩提願,有如略示。這個比喻說明,若廣泛開顯大乘佛法的支分固然很多,但概括起來,無非是以菩提心統攝一切。這個略示就相當于總聚一般,涵蓋了菩薩道一切法門的精要。如果說叁主要道是佛法的核心,那麼菩提心就是叁主要道的核心,爲核心之核心。
“《菩薩地》所說之勝利,是願心勝利。彼說最初發心堅固菩薩有二勝利,謂成勝福田,及攝持無惱害福。”《瑜伽師地論
菩薩地》的《發心品》講到菩提心的殊勝利益,主要是指願菩提心的殊勝利益。所謂願菩提心,即“我要成佛,我要利益一切衆生”的願望。其中說到,願心堅固的菩薩能感得兩種利益,即成就殊勝福田和攝持沒有惱害的福報。
“初者,如說當成世間人天所應禮敬,謂發心無間即成一切有情功德之處。”首先說明什麼是成就殊勝福田。當我們發起願菩提心後,將受到世人乃至天人的禮敬。換言之,若能發起以無上菩提爲生命目標的願心後,立刻就會成爲人天福田,堪受衆生供養,是衆生培植功德的福田。
“又如說雲:“發心無間,從種性門,即能映蔽諸大羅漢。”謂成無上也。”無間,立刻,沒有間隔。種性,生命品質。映蔽,遮蔽,超勝。論中又說:“發起願菩提心後,從種性而言,立刻就能超過大阿羅漢。”這是說明菩提心最極尊貴,沒有其他願力可超勝于此。因爲阿羅漢雖然了不起,但重點在于個人解脫,而菩提心則是利益一切衆生的願…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