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P5

  ..續本文上一頁報恩之擔也。

   若爾,當以如何報恩耶?諸母亦能自得世間富樂,然彼一切無不欺诳。如我先爲煩惱魔所傷損,于彼猛利傷痕,擦以鹽硝,以其自性是苦,乃複加生種種之苦。若以慈報恩,當將彼等安立于解脫、涅槃之樂,須如此而報恩也。總之,如自母親不住正念,瘋狂目盲而無引導,步步顛蹶,趨赴于可怖之險巇而行,諸母若不望其子救而望誰耶?若彼子亦不求將母脫怖,而須誰來度脫耶?

   于彼如是已作母親之諸有情,爲煩惱魔擾,心不正住,于其自心不得自在,有若瘋顛,又無能見現上、決定善道之眼,亦無引導之師,刹那刹那皆爲惡行之所損壞,胡亂奔馳。見其于總之生死別爲惡趣之險處而行,彼母亦希其子,其子亦應來出其母。如是思已,當以決定拔出生死爲報其恩。

   《集學論》雲:“煩惱瘋癡盲,于多險巇中,步步顛蹶走。自他常憂事,諸衆生苦同。”由是觀已,雖是說爲尋覓他過爲不應理,見一切功德執爲希有。然于此亦可合于苦惱之理也。

  既然認識到如母有情對我們的恩德,就要知恩圖報。

   “報恩者,如是唯以生死流轉而不相識耳。”前面說過,衆生在無始以來都曾當過我們的母親,只因在生死流轉中改頭換面,所以才互不相識,形同陌路。在本論中士道部分,宗大師就曾告訴我們:輪回中的一切都充滿著不穩定,數數舍身,數數受生,且高下不定。其實,不僅改換面目後無法相認,即使在今生來說,很多見過、接觸過的人也未必能記住,何況前生、再前生的人呢?

   “倘將彼受苦而無救護之諸母棄舍不顧,僅謀自己之解脫者,忍心無愧,豈有更甚于此者哉?”如果因爲不再相識,就對那些正在遭受痛苦而無人救護的如母有情棄之不顧,僅僅謀求自身解脫,僅僅關注自身安危,還有比這個更忍心、更于心有愧的嗎?

   “《弟子書》雲:親人生死大海中,分明如墮深流內,生死不識而棄彼,但自解脫無此恥。”《弟子書》說:親人在生死大海流轉,就像墮入深淵激流之中,頭出頭沒,沒有出離希望。如果我們因爲輪回就不再認識他們,因此舍棄他們,只顧自己解脫,實在是極大的恥辱。

   “如是舍有恩者,在下等人猶不應爲,與我之理如何相順?如是思已,當負報恩之擔也。”像這樣知恩不報的行爲,即使下等人都不應該做,何況我們這些自稱修學佛法的修行人,和平時所說的道理怎麼相應呢?如此思惟之後,就要擔負起報答如母有情的責任。這段話主要是激發我們生起報恩心。因爲知恩未必就能報恩,尤其是今天這個道德教育缺失的年代,知恩不報乃至恩將仇報都屢見不鮮。所以,念恩之後還要繼續思惟,修習報恩之心。

   “若爾,當以如何報恩耶?諸母亦能自得世間富樂,然彼一切無不欺诳。”那麼,又該如何報恩呢?如母有情雖然也有能力自己獲得世間的財富和快樂,但這一切都是虛幻不實的。因爲世間所有快樂都是有漏的,是建立在無常之上的不穩定的感覺,只是對痛苦的一種緩解,並不具有快樂本質。

   “如我先爲煩惱魔所傷損,于彼猛利傷痕,擦以鹽硝,以其自性是苦,乃複加生種種之苦。”在沒有學佛以前,我們也曾被煩惱之魔所傷害。一方面,我們會自己傷害自己;另一方面,我們又和衆生彼此傷害。就像在深深的傷口上塗抹鹽硝,傷口本身已是痛苦難忍,又在上面增加更多痛苦。愛也愛得辛苦,恨也恨得辛苦,總之是苦上加苦。因爲凡夫生命是以惑業爲基礎,從這種有漏生命結出的果實,必定是痛苦的。

   “若以慈報恩,當將彼等安立于解脫、涅槃之樂,須如此而報恩也。”如果本著慈悲心報恩,就要將衆生安住于解脫和涅槃的快樂中,那才是究竟的報恩。正如蓮池大師所說:“恩重山丘,五鼎叁牲未足酬。親得離塵垢,子道方成就。”因爲世間富貴都是暫時的,唯有引導他們解脫輪回之苦,才是爲人子女最究竟的盡孝方式。

   “總之,如自母親不住正念,瘋狂目盲而無引導,步步顛蹶,趨赴于可怖之險巇而行,諸母若不望其子救而望誰耶?若彼子亦不求將母脫怖,而須誰來度脫耶?”顛蹶,行走不平穩。險巇,崎岖險惡。總之,倘若如母有情不能安住于正知正念,就像神智不清、雙目失明而缺乏引導的人那樣,步步趔趄地行走在危險崎岖的山道上。他們如果不能指望自己的兒女來援救,又能指望誰呢?如果兒女眼看母親身處如此險境而不施援手,又會救度誰呢?

   “于彼如是已作母親之諸有情,爲煩惱魔擾,心不正住,于其自心不得自在,有若瘋顛。”對于那些我們已經視如母親的有情,她們因爲被煩惱擾亂而無法安住于正知正念。只能隨貪嗔習氣左右,就像精神失控的病人那樣,其心狂亂,不得自在。也許有人會覺得: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怎麼不能自在呢?其實,這只是表面的自在。因爲我們的愛恨情仇和所作所爲都是在煩惱習氣的推動下,似乎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我們能隨時放下嗎?能隨時停止嗎?很多時候,我們根本沒有這個能力,也就沒資格說什麼自在。

   “又無能見現上、決定善道之眼,亦無引導之師,刹那刹那皆爲惡行之所損壞,胡亂奔馳。”現上,現前的人天乘善法。決定,究竟的解脫之道。同時,又缺乏能夠見到現前和究竟利益的正法眼,沒有引導自己的善知識。這樣的話,時時刻刻都會受到貪嗔癡等負面心行的損害,在輪回路上狂奔亂跑,根本不知道自己奔向何方。就像那些追逐幸福的人們,因爲不知道怎樣才能真正幸福,結果往往是在製造痛苦而不自知。

   “見其于總之生死別爲惡趣之險處而行,彼母亦希其子,其子亦應來出其母。如是思已,當以決定拔出生死爲報其恩。”當我們看到如母有情在險惡的輪回路上行進,隨時可能墮落惡道,在這個危急關頭,母親希望兒女來救度她,兒女也有責任救度母親,使之脫離險境。這樣思惟之後,就應該作出決定:一定要將衆生救出生死輪回,以此報答如母有情的恩德。

   “《集學論》雲:煩惱瘋癡盲,于多險巇中,步步顛蹶走。自他常憂事,諸衆生苦同。”寂天菩薩在《大乘集菩薩學論》中說:衆生被煩惱所惑,就像瘋子和盲人一樣,在處處陷阱的輪回路上,跌跌撞撞地顛簸而行。所以,輪回中的衆生都有著同樣的煩惱,同樣的痛苦。他們都是因無明而造作惡業,當他們作惡時,自己首先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卻又難以自持,身不由己。

   “由是觀已,雖是說爲尋覓他過爲不應理,見一切功德執爲希有。然于此亦可合于苦惱之理也。”這樣觀察之後,雖說尋覓衆生過失是不合理的,應該贊歎他們的一切功德,但這也說明,衆生的確是生活在無明煩惱之中。我們一方面需要理解和包容,一方面也不能對他們的不善行表示認同。這是我們在幫助衆生時應有的認知,否則很可能會濫用慈悲,于人于己皆無利益。

  ② 正修此心

   【修 慈】

   慈之所緣,爲未具樂之有情。行相者,謂念彼雲何當得樂,且願彼得樂,又當爲作得樂因也。

   《勝利者叁昧王經》雲:“俱胝由他頻婆羅佛刹,盡其供養衆多無數量,于諸勝生以彼常供養,猶其不及慈心數與分。”謂較彼之供物極其廣大,而于究竟之田常時行供養,其福尤大。

   《文殊莊嚴刹土經》雲:“于東北隅有大自在王佛,世界名曰千莊嚴。如比丘入滅盡定之樂,諸有情亦具是樂。于彼世界經百千俱胝歲修行梵行者,若于此上下至于彈指頃,緣一切有情發起慈心,較前之福猶爲甚多,況晝夜而住。”

   《寶鬘論》亦雲:“每日叁時中,施食叁百罐,不及須臾頃,慈獲福一分。天人當起慈,彼等亦守護,意樂及多樂,毒械不能損。無力獲大利,當生梵世間,設未成解脫,亦得慈八德。”

   若有慈者,人天起慈,任運歸仰。佛亦以慈力敗彼魔軍,故成最勝守護等也。修慈之次第者,先親,次中,後于仇怨而爲修習,次于一切有情如次而修之。修習方便者,若數數思惟有情苦苦之理,其悲便起。念諸有情缺乏有漏無漏之樂,如是數數思惟。若修此者,欲與樂心任運而起。此複以種種樂而爲作意,于諸有情而施與之。

  通過知母、念恩、報恩的觀修之後,就要正式進入菩提心的修習,依次爲修慈、修悲、修增上意樂叁個步驟。

   “慈之所緣,爲未具樂之有情。”慈是一種心理,它的所緣對象是不快樂的衆生。這個未具樂,從狹義上說,指通常所說的煩惱痛苦;從廣義上說,指所有尚未脫離輪回的衆生。對輪回中的衆生來說,所謂的樂不過是壞苦而已,是短暫而無常的,轉瞬就會變壞。

   “行相者,謂念彼雲何當得樂,且願彼得樂,又當爲作得樂因也。”慈的心理特征,一是想著怎樣使這些衆生得到快樂,二是希望衆生得到快樂,叁是發願爲衆生創造各種得到快樂的因緣。總的來說,慈的心理特征就是給予衆生快樂。對饑寒交迫的衆生給予物質幫助,對煩惱痛苦的衆生開示諸佛正法,使他們獲得現法樂和涅槃究竟樂。我們考量自己對衆生是否生起慈心,也是從這叁個方面進行觀察。

   “《勝利者叁昧王經》雲:俱胝由他頻婆羅佛刹,盡其供養衆多無數量,于諸勝生以彼常供養,猶其不及慈心數與分。”俱胝、由他,印度數量名,意譯爲億。頻婆羅,印度數量名,意譯爲十兆。佛刹,佛土。勝生,謂菩薩示現、受生于壽命色力果報,勝過一切天人。《勝利者叁昧王經》說:如果以億萬年那麼久遠的時間,在無量佛刹,盡己所有地對諸佛菩薩廣行供養,由此獲得的功德,尚且不及對衆生生起慈心的萬分之一,乃至千萬分之一。這個偈誦用校量功德的方式,說明了修習慈心的無盡利益。

   “謂較彼之供物極其廣大,而于究竟之田常時行供養,其福尤大。”這是對《勝利者叁昧王經》所引偈頌的說明。究竟之田,即無量刹土諸佛。修習慈心的殊勝利益,比起以無量供品、時常供養諸佛所感得的福報更勝一籌。

   “《文殊莊嚴刹土經》雲:于東北隅有大自在王佛,世界名曰千莊嚴。…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