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报恩之担也。
若尔,当以如何报恩耶?诸母亦能自得世间富乐,然彼一切无不欺诳。如我先为烦恼魔所伤损,于彼猛利伤痕,擦以盐硝,以其自性是苦,乃复加生种种之苦。若以慈报恩,当将彼等安立于解脱、涅槃之乐,须如此而报恩也。总之,如自母亲不住正念,疯狂目盲而无引导,步步颠蹶,趋赴于可怖之险巇而行,诸母若不望其子救而望谁耶?若彼子亦不求将母脱怖,而须谁来度脱耶?
于彼如是已作母亲之诸有情,为烦恼魔扰,心不正住,于其自心不得自在,有若疯颠,又无能见现上、决定善道之眼,亦无引导之师,刹那刹那皆为恶行之所损坏,胡乱奔驰。见其于总之生死别为恶趣之险处而行,彼母亦希其子,其子亦应来出其母。如是思已,当以决定拔出生死为报其恩。
《集学论》云:“烦恼疯痴盲,于多险巇中,步步颠蹶走。自他常忧事,诸众生苦同。”由是观已,虽是说为寻觅他过为不应理,见一切功德执为希有。然于此亦可合于苦恼之理也。
既然认识到如母有情对我们的恩德,就要知恩图报。
“报恩者,如是唯以生死流转而不相识耳。”前面说过,众生在无始以来都曾当过我们的母亲,只因在生死流转中改头换面,所以才互不相识,形同陌路。在本论中士道部分,宗大师就曾告诉我们:轮回中的一切都充满着不稳定,数数舍身,数数受生,且高下不定。其实,不仅改换面目后无法相认,即使在今生来说,很多见过、接触过的人也未必能记住,何况前生、再前生的人呢?
“倘将彼受苦而无救护之诸母弃舍不顾,仅谋自己之解脱者,忍心无愧,岂有更甚于此者哉?”如果因为不再相识,就对那些正在遭受痛苦而无人救护的如母有情弃之不顾,仅仅谋求自身解脱,仅仅关注自身安危,还有比这个更忍心、更于心有愧的吗?
“《弟子书》云:亲人生死大海中,分明如堕深流内,生死不识而弃彼,但自解脱无此耻。”《弟子书》说:亲人在生死大海流转,就像堕入深渊激流之中,头出头没,没有出离希望。如果我们因为轮回就不再认识他们,因此舍弃他们,只顾自己解脱,实在是极大的耻辱。
“如是舍有恩者,在下等人犹不应为,与我之理如何相顺?如是思已,当负报恩之担也。”像这样知恩不报的行为,即使下等人都不应该做,何况我们这些自称修学佛法的修行人,和平时所说的道理怎么相应呢?如此思惟之后,就要担负起报答如母有情的责任。这段话主要是激发我们生起报恩心。因为知恩未必就能报恩,尤其是今天这个道德教育缺失的年代,知恩不报乃至恩将仇报都屡见不鲜。所以,念恩之后还要继续思惟,修习报恩之心。
“若尔,当以如何报恩耶?诸母亦能自得世间富乐,然彼一切无不欺诳。”那么,又该如何报恩呢?如母有情虽然也有能力自己获得世间的财富和快乐,但这一切都是虚幻不实的。因为世间所有快乐都是有漏的,是建立在无常之上的不稳定的感觉,只是对痛苦的一种缓解,并不具有快乐本质。
“如我先为烦恼魔所伤损,于彼猛利伤痕,擦以盐硝,以其自性是苦,乃复加生种种之苦。”在没有学佛以前,我们也曾被烦恼之魔所伤害。一方面,我们会自己伤害自己;另一方面,我们又和众生彼此伤害。就像在深深的伤口上涂抹盐硝,伤口本身已是痛苦难忍,又在上面增加更多痛苦。爱也爱得辛苦,恨也恨得辛苦,总之是苦上加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惑业为基础,从这种有漏生命结出的果实,必定是痛苦的。
“若以慈报恩,当将彼等安立于解脱、涅槃之乐,须如此而报恩也。”如果本着慈悲心报恩,就要将众生安住于解脱和涅槃的快乐中,那才是究竟的报恩。正如莲池大师所说:“恩重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因为世间富贵都是暂时的,唯有引导他们解脱轮回之苦,才是为人子女最究竟的尽孝方式。
“总之,如自母亲不住正念,疯狂目盲而无引导,步步颠蹶,趋赴于可怖之险巇而行,诸母若不望其子救而望谁耶?若彼子亦不求将母脱怖,而须谁来度脱耶?”颠蹶,行走不平稳。险巇,崎岖险恶。总之,倘若如母有情不能安住于正知正念,就像神智不清、双目失明而缺乏引导的人那样,步步趔趄地行走在危险崎岖的山道上。他们如果不能指望自己的儿女来援救,又能指望谁呢?如果儿女眼看母亲身处如此险境而不施援手,又会救度谁呢?
“于彼如是已作母亲之诸有情,为烦恼魔扰,心不正住,于其自心不得自在,有若疯颠。”对于那些我们已经视如母亲的有情,她们因为被烦恼扰乱而无法安住于正知正念。只能随贪嗔习气左右,就像精神失控的病人那样,其心狂乱,不得自在。也许有人会觉得: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怎么不能自在呢?其实,这只是表面的自在。因为我们的爱恨情仇和所作所为都是在烦恼习气的推动下,似乎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我们能随时放下吗?能随时停止吗?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有这个能力,也就没资格说什么自在。
“又无能见现上、决定善道之眼,亦无引导之师,刹那刹那皆为恶行之所损坏,胡乱奔驰。”现上,现前的人天乘善法。决定,究竟的解脱之道。同时,又缺乏能够见到现前和究竟利益的正法眼,没有引导自己的善知识。这样的话,时时刻刻都会受到贪嗔痴等负面心行的损害,在轮回路上狂奔乱跑,根本不知道自己奔向何方。就像那些追逐幸福的人们,因为不知道怎样才能真正幸福,结果往往是在制造痛苦而不自知。
“见其于总之生死别为恶趣之险处而行,彼母亦希其子,其子亦应来出其母。如是思已,当以决定拔出生死为报其恩。”当我们看到如母有情在险恶的轮回路上行进,随时可能堕落恶道,在这个危急关头,母亲希望儿女来救度她,儿女也有责任救度母亲,使之脱离险境。这样思惟之后,就应该作出决定:一定要将众生救出生死轮回,以此报答如母有情的恩德。
“《集学论》云:烦恼疯痴盲,于多险巇中,步步颠蹶走。自他常忧事,诸众生苦同。”寂天菩萨在《大乘集菩萨学论》中说:众生被烦恼所惑,就像疯子和盲人一样,在处处陷阱的轮回路上,跌跌撞撞地颠簸而行。所以,轮回中的众生都有着同样的烦恼,同样的痛苦。他们都是因无明而造作恶业,当他们作恶时,自己首先就是最大的受害者,却又难以自持,身不由己。
“由是观已,虽是说为寻觅他过为不应理,见一切功德执为希有。然于此亦可合于苦恼之理也。”这样观察之后,虽说寻觅众生过失是不合理的,应该赞叹他们的一切功德,但这也说明,众生的确是生活在无明烦恼之中。我们一方面需要理解和包容,一方面也不能对他们的不善行表示认同。这是我们在帮助众生时应有的认知,否则很可能会滥用慈悲,于人于己皆无利益。
② 正修此心
【修 慈】
慈之所缘,为未具乐之有情。行相者,谓念彼云何当得乐,且愿彼得乐,又当为作得乐因也。
《胜利者三昧王经》云:“俱胝由他频婆罗佛刹,尽其供养众多无数量,于诸胜生以彼常供养,犹其不及慈心数与分。”谓较彼之供物极其广大,而于究竟之田常时行供养,其福尤大。
《文殊庄严刹土经》云:“于东北隅有大自在王佛,世界名曰千庄严。如比丘入灭尽定之乐,诸有情亦具是乐。于彼世界经百千俱胝岁修行梵行者,若于此上下至于弹指顷,缘一切有情发起慈心,较前之福犹为甚多,况昼夜而住。”
《宝鬘论》亦云:“每日三时中,施食三百罐,不及须臾顷,慈获福一分。天人当起慈,彼等亦守护,意乐及多乐,毒械不能损。无力获大利,当生梵世间,设未成解脱,亦得慈八德。”
若有慈者,人天起慈,任运归仰。佛亦以慈力败彼魔军,故成最胜守护等也。修慈之次第者,先亲,次中,后于仇怨而为修习,次于一切有情如次而修之。修习方便者,若数数思惟有情苦苦之理,其悲便起。念诸有情缺乏有漏无漏之乐,如是数数思惟。若修此者,欲与乐心任运而起。此复以种种乐而为作意,于诸有情而施与之。
通过知母、念恩、报恩的观修之后,就要正式进入菩提心的修习,依次为修慈、修悲、修增上意乐三个步骤。
“慈之所缘,为未具乐之有情。”慈是一种心理,它的所缘对象是不快乐的众生。这个未具乐,从狭义上说,指通常所说的烦恼痛苦;从广义上说,指所有尚未脱离轮回的众生。对轮回中的众生来说,所谓的乐不过是坏苦而已,是短暂而无常的,转瞬就会变坏。
“行相者,谓念彼云何当得乐,且愿彼得乐,又当为作得乐因也。”慈的心理特征,一是想着怎样使这些众生得到快乐,二是希望众生得到快乐,三是发愿为众生创造各种得到快乐的因缘。总的来说,慈的心理特征就是给予众生快乐。对饥寒交迫的众生给予物质帮助,对烦恼痛苦的众生开示诸佛正法,使他们获得现法乐和涅槃究竟乐。我们考量自己对众生是否生起慈心,也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胜利者三昧王经》云:俱胝由他频婆罗佛刹,尽其供养众多无数量,于诸胜生以彼常供养,犹其不及慈心数与分。”俱胝、由他,印度数量名,意译为亿。频婆罗,印度数量名,意译为十兆。佛刹,佛土。胜生,谓菩萨示现、受生于寿命色力果报,胜过一切天人。《胜利者三昧王经》说:如果以亿万年那么久远的时间,在无量佛刹,尽己所有地对诸佛菩萨广行供养,由此获得的功德,尚且不及对众生生起慈心的万分之一,乃至千万分之一。这个偈诵用校量功德的方式,说明了修习慈心的无尽利益。
“谓较彼之供物极其广大,而于究竟之田常时行供养,其福尤大。”这是对《胜利者三昧王经》所引偈颂的说明。究竟之田,即无量刹土诸佛。修习慈心的殊胜利益,比起以无量供品、时常供养诸佛所感得的福报更胜一筹。
“《文殊庄严刹土经》云:于东北隅有大自在王佛,世界名曰千庄严。…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