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

  一、七因果修法

   七因果者,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彼心从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慈生,慈从报恩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如斯次第,说为七也。

  七因果的修法,来自阿底峡尊者的传承。这是关于发起菩提心的心理引导,共分七个步骤,也是藏传佛教广泛运用的发心引导。

   “七因果者,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七因果的建立原理,即认识到圆满佛果是从菩提心产生。如果没有发起菩提心,必定不能成佛。接着,宗大师为我们详细阐述了七因果之间层层递进的关系。

   “彼心从增上意乐生。”菩提心是建立在增上意乐的基础上。所谓增上意乐,就是将“我要解救众生痛苦”作为不可推卸的使命,作为必须承担的责任。因为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否则,我们可能只是随缘利他,遇到一点困难就会心生退意。

   “意乐从大悲生。”悲,是拔苦之心。这种增上意乐又是从大悲生起,是因为对众生的痛苦心生悲悯,从而发起解救他们的愿望。这种愿力不是针对某个或某一部分众生,而是遍及一切的,这就不同于世人乃至声闻的悲心。因为世人的悲心是有限的,一方面,覆盖的面是有限的;另一方面,生起的量也是有限的。而声闻虽然也修四无量心,但并不是以此作为自身必须承担的责任,是缺乏担当精神的。唯有诸佛菩萨的悲心,才是广大而无量的。

   “大悲从慈生。”慈,是与乐之心。因为看到众生痛苦而于心不忍,发愿给予他们快乐。在佛教中,慈和悲又是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的。

   “慈从报恩心生。”慈又是从报恩心生起。慈悲从理论上说似乎很容易,但实践起来并不容易。很多人会觉得:我对众生没有兴趣,凭什么要给他快乐?凭什么要给他帮助?尤其是出现利益冲突时,我们想到的总是自己而不是众生。怎样才能克服这些心理?就要从知母、念恩、报恩这些步骤进行。如果知道对方有恩于己,出于报恩的心态,就更容易对他们生起慈心。

   “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这种报恩之心,是从忆念众生的恩情而生;忆念众生的恩情,又从认识到众生与我们有着不可分割的母子关系而生。为什么说众生于我们有恩?在无始轮回中,一切众生都可能当过我们的母亲,对我们恩重如山。这种思考主要是帮助我们培养对众生的好感。我们之所以会对众生冷漠,无非是对他们缺乏好感。这就需要通过思惟进行对治,在思惟过程中调整观念。当内心开始接纳而不是排斥众生时,就能对他们生起慈悲。这种好感越强烈,由此引发的慈悲也就越强烈。反过来说,当我们不曾对众生生起好感时,即使勉强要求自己帮助他人,内心也是不相应的。

   “如斯次第,说为七也。”像这样发起菩提心的次第,共有七个步骤。其中,知母、念恩、报恩是生起慈悲的前提,而慈悲又是生起菩提心的基础。我们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大乘种性,其实就是看他是否具有悲心。因为每个人的生命积累不同,有些人生来就悲天悯人,而有些人生来就自私自利。当然,从缘起角度来说,这些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都是可以通过修行加以改变的。

   七因果的修行,主要是帮助我们培养两种生命素质,一是大悲心,二是平等心。大悲心,即菩提心生起的根本。正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菩提心的修行是建立在悲心基础上,是依悲心来引发菩提心,反过来,又是依菩提心来圆满悲心。如果没有悲心,就不可能发起菩提心;如果没有菩提心,悲心就无法得到提升。平等心,则是菩提心成就的保障。如果没有平等心,就会对众生怀有强烈的好恶情绪,只愿意帮助自己喜欢的人。问题是,这种帮助也是从贪执心出发的,是带有染著的,是包含痛苦的,是属于凡夫心的范畴。而菩提心是平等一味的,就像大地承载万物而不拣择,就像虚空容纳山河而不分别。具备这两种心行,菩提心才能发得到位,发得圆满。否则,很可能夹杂着个人情感,是狭隘而短暂的。

   1.大悲为大乘根本

   ① 大悲在大乘修行初期的重要

   若为大悲挠动其意者,为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而起决定誓愿。若悲心弱,则不如是,要能荷负无余众生之解脱重任而得自在故。若不荷负此担,则不能入大乘,故大悲者于初即为重要也。

   《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复次,诸菩萨之大悲无尽也。何以故?为前导故。大德舍利弗,所谓譬诸气息内外动者,是人命根之前导也。如是菩萨之大悲者,是正修大乘之前导也。”

   又《象头山经》亦云:“文殊师利,云何为诸菩萨进趣行?云何为处?文殊师利答曰:天子,诸菩萨进趣行者,大悲也。处者,有情也。”

  大悲贯穿于菩萨道修行的始终。从入大乘门到佛果的圆满成就,都没有离开悲心。所谓大乘修行的初期,是指尚未发菩提心而令之发起。

   “若为大悲挠动其意者,为令一切有情出生死故,而起决定誓愿。”因为大悲激发内心的高尚情感,生起决定誓愿:我要利益一切众生,帮助他们解除生死轮回。也就是说,悲心是引发菩提心的最初动力。

   “若悲心弱,则不如是,要能荷负无余众生之解脱重任而得自在故。”如果悲心没有足够的力量,就不会承担这一使命,必须以帮助无量众生解脱为己任,才能由此引发菩提心。否则就会像很多人那样,不过是把菩提心当做一个说法,或者仅仅是随缘而行。

   “若不荷负此担,则不能入大乘,故大悲者于初即为重要也。”如果对众生不曾生起这样的担当,就不能真正进入菩萨道的修行,因为这是大乘学人必须具备的愿力和气魄。所以说,大悲在菩萨道修行初期就非常重要。没有悲心,也就没有菩提心,我们尚且不能入大乘门,更谈不上进一步的修行了。

   “《无尽慧经》云:大德舍利弗,复次,诸菩萨之大悲无尽也。何以故?为前导故。大德舍利弗,所谓譬诸气息内外动者,是人命根之前导也。如是菩萨之大悲者,是正修大乘之前导也。”《无尽慧经》中,佛陀对大德舍利弗说:菩萨的悲心是无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菩萨的生命品质是以悲心作为引导,是在无尽悲愿的推动下不断利益众生。舍利弗,就像呼吸是命根的引导,大悲也是正修菩萨道的引导。因为有了呼吸,我们才得以生存;因为有了悲心,菩萨才能成为菩萨。所以对菩萨行者来说,大悲就如同呼吸一般,须臾不可缺少。

   “又《象头山经》亦云:文殊师利,云何为诸菩萨进趣行?云何为处?文殊师利答曰:天子,诸菩萨进趣行者,大悲也。处者,有情也。”《象头山经》中也这样说道:文殊师利菩萨,什么是菩萨的修行内涵?什么是菩萨的修行对象?文殊师利回答说:天子,菩萨的修行内涵就是大悲,修行对象就是一切众生。

   这些经论告诉我们,菩萨的整个修行都是建立在大悲之上。所以,在修行初期就要以大悲为核心,围绕悲心的成就展开修行。

  ② 大悲在大乘修行中期的重要

   中重要者,如是虽曾一次发心而住者,若见有情数多,所作恶劣,菩萨学处极为难行,无有边际,历时长远,遂生怯弱,则堕于小乘。故大悲心者非仅发一次,宜加修习,渐令增长。不顾自之苦乐,不厌利他,则速能圆满一切资粮。

  所谓中重要,就是大悲在菩萨道修行过程中的重要性。当菩提心发起之后,怎样保持这份初心不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通过不断修习来巩固。

   “如是虽曾一次发心而住者,若见有情数多,所作恶劣,菩萨学处极为难行,无有边际,历时长远,遂生怯弱,则堕于小乘。”虽然我们已经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愿望,但看到有情无量无边,而且其中多数还在造作恶业,很难对他们修习菩萨行。更何况,还要尽未来际地利益无量众生,由此生起怯弱之心。而当我们对利他心生退意时,就会落入小乘。我们关在佛堂修大悲还比较容易,但实践起来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如果悲心不够强大的话,我们往往会被情绪带着跑。虽然刚刚还信誓旦旦地要以利他为使命,一旦违缘现前,所有誓言就丢在脑后了:“还是自己先解脱吧,众生愿意轮回就随他们去吧。”

   “故大悲心者非仅发一次,宜加修习,渐令增长。”所以,大悲心不是发一次就可以到位的,而是要不断巩固,时时修习,在反复强化中令悲心得到滋养,不断增长。菩提心的修行,就是帮助我们尽快壮大内心的慈悲力量,使之超过现有的凡夫心,超过现有的贪嗔痴。

   “不顾自之苦乐,不厌利他,则速能圆满一切资粮。”如果我们能不顾及自己的苦乐,不厌倦利他的修行,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就能迅速圆满一切成佛的资粮。

   《华严经》告诉我们:菩萨行也是属于造业,只不过是善业而非恶业。在声闻乘的修行中,主要通过远离不善环境来止息恶行,使恶的种子不起现行。但对在家居士来说,很多环境是难以远离的。这就需要以菩萨行加以对治,积极造作善业,培养正念力量,以此抵挡诱惑,对治不良心行。在我们的心灵舞台,正念和不善心行的力量是此消彼长的。如果正念不能占据主导,就会被不善心行所占领。反之,如果正念足够强大,不善心行的力量自然就会变弱。所以,我们要积极造作善业,以此培养生命内在的慈悲力量。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家居士更适合修习菩萨道。

  ③ 大悲在大乘修行后期的重要

   后重要者,诸佛得果非如小乘住于寂灭,能尽虚空界利益有情,亦乃大悲之力。此若无者,则当同于声闻故也。譬如稼穑,初种、中水、后能成熟而为重要,故于佛果亦初中后三,大悲为要。此具德月称论师之言也。

   漾那穹敦巴于阿底峡尊者请求教授,尊者诲曰:“舍世间心,修菩提心,此外无余。”格西敦巴笑曰:“此乃尊者出教授之心要。”当知是法之…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