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命脉,能得决定,唯此最难。须数数集忏,及阅《华严》等经论,以求坚固决定。如马鸣菩萨云:“佛之心富贵,能圆菩提种,唯佛知斯要,余人莫能及。”
所谓后重要,就是在发菩提心、成就佛果之后,在悲心驱动下,继续住世,利益有情。
“诸佛得果非如小乘住于寂灭,能尽虚空界利益有情,亦乃大悲之力。”寂灭,度脱生死,进入寂静无为的境地。诸佛所成就的佛果,不同于声闻的住于寂灭,而是尽虚空界、遍法界地利益有情。之所以能够这样,还是因为大悲的推动。所以说,成佛的目的并不在于获得果位,而是为了更好地利益众生。如果是为个人成佛而修菩萨道,这种修行是无法圆满的,因为其中还有“我”在作祟,在阻挠。而成佛的修行必须彻底无我,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这种大悲的力量,就像贪心者看到所贪自然生起贪心一样,是任运自如的,是由自身品质决定的,不需要任何勉强。我们现在的困难在于,这种品质尚未形成,它在我们心中的力量还很微弱,所以需要特别努力地调动正面心行。
“此若无者,则当同于声闻故也。”如果不具备这种大悲品质,那就和声闻没什么差别了。即使证得空性,也只能断除烦恼,成就解脱。
“譬如稼穑,初种、中水、后能成熟而为重要,故于佛果亦初中后三,大悲为要。此具德月称论师之言也。”就像农民耕种那样,最初需要播种,而在生长期间则要不断浇水,最后才能成熟。佛果的成就也是同样,在菩提道的修行过程中,从开始直到最后,大悲心始终都是最关键的因素。这是具德月称论师的观点。
“漾那穹敦巴于阿底峡尊者请求教授,尊者诲曰:舍世间心,修菩提心,此外无余。”漾那穹敦巴向阿底峡尊者请求开示,尊者告诫他说:“舍弃世间心,修习菩提心,此外别无他法。”你们能意识到这两句话的分量吗?其实,这就是《道次第》的心要所在,也是整个佛法修行的心要所在!三藏十二部所指示的,无非是帮助我们认识并舍弃现有的凡夫品质,进一步,通过发菩提心、行菩萨行来成就佛陀品质。抓住这个心要,我们就知道修行的重点所在,就知道怎样检查自己的修行进展。我们不妨看看自己,世间心舍掉了多少?菩提心发起了多少?
“格西敦巴笑曰:此乃尊者出教授之心要。”格西敦巴听说尊者的这番开示之后笑着说:这是阿底峡尊者所开示的教授精髓。在此,也特别希望大家对这一心要引起重视。
“当知是法之命脉,能得决定,唯此最难。须数数集忏,及阅《华严》等经论,以求坚固决定。”我们要认识到,舍世间心、修菩提心正是佛法的命脉所在,一切教法无不涵盖于此。但真正对菩提心教法生起决定信解是非常困难的,必须有相应的善根福德因缘。所以我们要不断忏除业障,广泛阅读《华严经》等大乘经论,对菩提心教法生起坚定不移的认识。忏除业障,才能成为法器;深入经藏,才能纳法于心,使清净法乳进入我们的心相续中。
“如马鸣菩萨云:佛之心富贵,能圆菩提种,唯佛知斯要,余人莫能及。”正如马鸣菩萨所说:菩提心的珍贵,就在于它是成佛的种子,能够由此圆满无上菩提。这种心行的可贵之处,只有佛陀才能完全了解,其他人是无法全面认识的。
以上,说明了大悲在大乘修行初期、中期和后期的不同作用。可见在大乘菩萨道的修行中,菩提心是贯穿始终的。发起菩提心,方能进入菩萨道的修行;成就菩提心,方能圆满菩萨道的修行。
④ 大悲是修习七因果的核心
【从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
总之,唯欲令离苦者,若数数思惟彼有情苦虽亦能生,然令彼心易起及猛利坚固者,则先须于彼有情有悦意珍爱之相。
如亲有苦则不堪忍,仇人有苦则生欢喜,于中庸有苦多生弃舍。此中初者,是于意中有爱乐故,于彼有几许之珍爱,则对彼苦便生起几许之不忍。中下珍爱,起小不忍。倘系极珍爱者,则虽有微苦,亦起大不忍矣。若见仇人有苦,非但不欲令离,且念其苦,愿后较彼尤甚及莫脱离也,盖为不悦意之所致。彼复以不悦意之大小,于其感苦亦生尔许之欢喜。于中庸之苦,既无不忍,亦无欢喜者,以意悦不悦皆无之所致也。
如是修有情为亲,乃为发起悦意。而亲之究竟厥为母亲,故修知母、念恩、报恩三者,则能成就悦意爱惜之心。又于有情爱如一子之慈者,是前三之果,由此而生大悲焉。
若与乐之慈与悲,则不显现因果之决定。修此一切有情为亲属,是发心生起之因,乃月称阿阇黎、大德月、莲花戒阿阇黎所说也。
这一部分,说明大悲心在七因果修行中的地位。前面说过,七因果为知母、念恩、报恩、修慈、修悲、修增上意乐、发菩提心。其中,知母、念恩、报恩、修慈都是帮助我们生起悲心,而增上意乐和菩提心则是建立在悲心的基础上。
“总之,唯欲令离苦者,若数数思惟彼有情苦虽亦能生,然令彼心易起及猛利坚固者,则先须于彼有情有悦意珍爱之相。”总之,悲的特点就是帮助众生摆脱痛苦。怎样才能生起这种愿望?如果反复思惟有情之苦,固然也能生起令其离苦的愿望,但要让这个愿望容易生起并猛利坚固,就必须对众生产生好感,对他们产生喜爱和珍惜的感觉。我们平时也会感慨:某某活得真累,真不容易。这种感叹多少也有悲心在内,但非常有限,因为我们只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看待。如果那个备受痛苦的是我们所爱的人,我们就会对这种痛苦感同身受,从内心真正生起悲悯,并急于帮助他们脱离痛苦。所以说,悲心达到什么程度,其实就取决于我们对众生的好感和关怀达到什么程度。
“如亲有苦则不堪忍,仇人有苦则生欢喜,于中庸有苦多生弃舍。”对于凡夫来说,如果看到亲人遭受痛苦,就会不堪忍受;看到仇人遭受痛苦,则会幸灾乐祸;看到非亲非故者,则多半没有什么感觉。就像我们看到媒体报道的天灾人祸,除非极其惨烈,往往不会引起太大震动。但同样的事落在亲人身上时,我们就会觉得撕心裂肺,难以承受。
“此中初者,是于意中有爱乐故,于彼有几许之珍爱,则对彼苦便生起几许之不忍。中下珍爱,起小不忍。倘系极珍爱者,则虽有微苦,亦起大不忍矣。”初,指“如亲有苦则不堪忍”。为什么我们会对亲人的痛苦不能堪忍?首先就是因为内心的珍爱所致。你对他有几分珍爱,有几分喜欢,对他所遭受的痛苦就会有几分不忍。如果这种珍爱只是普通的,那么这种不忍也是普通的。如果这种珍爱已经达到极致,哪怕对方只是遭受一点小小的痛苦,我们都会感到十分不忍。就像母亲对于子女,哪怕他们遭受一点痛苦,都会心痛不已,甚至比自己受苦更牵挂,更不忍。
“若见仇人有苦,非但不欲令离,且念其苦,愿后较彼尤甚及莫脱离也,盖为不悦意之所致。彼复以不悦意之大小,于其感苦亦生尔许之欢喜。”如果看到仇人遭受痛苦,非但不愿意帮助他解脱,甚至幸灾乐祸,想到他们所遭受的痛苦时,反而希望这种痛苦越来越多,越来越烈,令他们无法从中脱离。这种心理就是嗔恨心所致,其程度也取决于嗔心的强弱,嗔心越强烈,怀恨程度越深,因为对方痛苦所感到的欢喜也越强烈,反之亦然。因为凡夫心就是这样不平等的,是以好恶来支配自身行为。
“于中庸之苦,既无不忍,亦无欢喜者,以意悦不悦皆无之所致也。”至于那些既非所爱也非所恨的人,对他们的痛苦,我们通常的表现则是平平淡淡,不为所动。因为没有珍爱之情,就不会牵挂在心;因为不是怀有嗔恨,就不会幸灾乐祸。这种冷漠,使我们和众生之间隔着一道无形的高墙,觉得对方好坏都与己无关,不必过问。可见,悲心达到什么程度,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众生的珍爱程度。这就必须培养对众生的好感,只有将这种好感遍及一切众生,悲心才会随之扩大。否则,我们以狭隘而充满好恶的心,怎么可能对一切众生等而视之,心怀悲悯呢?
“如是修有情为亲,乃为发起悦意。”所以,必须思惟众生是我们的骨肉至亲,由此培养对他们的好感。
“而亲之究竟厥为母亲,故修知母、念恩、报恩三者,则能成就悦意爱惜之心。”厥,同乃。在一切亲人中,关系最亲的就是母亲。所以,我们要修习知母、念恩、报恩三项内容,由此对众生生起珍爱之心。我们不仅要把众生当做母亲,更要不断思考母亲的恩情,从而生起报恩之心。佛典中,佛陀也时常教导我们把众生视为子女,这一点可能更符合现代人的心理,因为他们对子女的关怀远远胜于母亲。但从修行角度来说,母亲是人人都有的,而子女却未必,所以母亲更具有普遍性。此外,知母的关键,是要引发念恩、报恩之心。而人们对子女的爱是出于本能,两者性质是不同的。
“又于有情爱如一子之慈者,是前三之果,由此而生大悲焉。”而那种珍爱有情如同独子的慈心,也是修习知母、念恩、报恩产生的心理结果。当我们能够把众生视为自己的母亲或独子,才有可能对他们生起悲心。
“若与乐之慈与悲,则不显现因果之决定。”慈为予乐,悲为拔苦,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是互为因果。悦意之慈是生起悲心的因,而悲心同时也可以作为悦意之慈的因。七因果所说的慈是有特定内涵的,为悦意慈,就是对众生产生好感。这份好感是生起慈悲的前提,也是决定慈悲强弱的因素。
“修此一切有情为亲属,是发心生起之因,乃月称阿阇黎、大德月、莲花戒阿阇黎所说也。”对于观想一切有情为亲生母亲,然后以此作为发起大悲和菩提心之因的教法,是月称、大德月、莲花戒等阿阇黎所阐述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教法的传承,一方面体现了宗大师造论的严谨。
【从增上意乐及发心以成其果】
增上意乐及发心成其果者,依前次第修习,生起悲心,则于为利有情欲得成佛亦能生起,便已足矣。何故于彼中间更加增上意乐耶?盖想有情得乐离苦之慈悲无量,虽…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