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命脈,能得決定,唯此最難。須數數集忏,及閱《華嚴》等經論,以求堅固決定。如馬鳴菩薩雲:“佛之心富貴,能圓菩提種,唯佛知斯要,余人莫能及。”
所謂後重要,就是在發菩提心、成就佛果之後,在悲心驅動下,繼續住世,利益有情。
“諸佛得果非如小乘住于寂滅,能盡虛空界利益有情,亦乃大悲之力。”寂滅,度脫生死,進入寂靜無爲的境地。諸佛所成就的佛果,不同于聲聞的住于寂滅,而是盡虛空界、遍法界地利益有情。之所以能夠這樣,還是因爲大悲的推動。所以說,成佛的目的並不在于獲得果位,而是爲了更好地利益衆生。如果是爲個人成佛而修菩薩道,這種修行是無法圓滿的,因爲其中還有“我”在作祟,在阻撓。而成佛的修行必須徹底無我,是“爲利有情願成佛”。這種大悲的力量,就像貪心者看到所貪自然生起貪心一樣,是任運自如的,是由自身品質決定的,不需要任何勉強。我們現在的困難在于,這種品質尚未形成,它在我們心中的力量還很微弱,所以需要特別努力地調動正面心行。
“此若無者,則當同于聲聞故也。”如果不具備這種大悲品質,那就和聲聞沒什麼差別了。即使證得空性,也只能斷除煩惱,成就解脫。
“譬如稼穑,初種、中水、後能成熟而爲重要,故于佛果亦初中後叁,大悲爲要。此具德月稱論師之言也。”就像農民耕種那樣,最初需要播種,而在生長期間則要不斷澆水,最後才能成熟。佛果的成就也是同樣,在菩提道的修行過程中,從開始直到最後,大悲心始終都是最關鍵的因素。這是具德月稱論師的觀點。
“漾那穹敦巴于阿底峽尊者請求教授,尊者誨曰:舍世間心,修菩提心,此外無余。”漾那穹敦巴向阿底峽尊者請求開示,尊者告誡他說:“舍棄世間心,修習菩提心,此外別無他法。”你們能意識到這兩句話的分量嗎?其實,這就是《道次第》的心要所在,也是整個佛法修行的心要所在!叁藏十二部所指示的,無非是幫助我們認識並舍棄現有的凡夫品質,進一步,通過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來成就佛陀品質。抓住這個心要,我們就知道修行的重點所在,就知道怎樣檢查自己的修行進展。我們不妨看看自己,世間心舍掉了多少?菩提心發起了多少?
“格西敦巴笑曰:此乃尊者出教授之心要。”格西敦巴聽說尊者的這番開示之後笑著說:這是阿底峽尊者所開示的教授精髓。在此,也特別希望大家對這一心要引起重視。
“當知是法之命脈,能得決定,唯此最難。須數數集忏,及閱《華嚴》等經論,以求堅固決定。”我們要認識到,舍世間心、修菩提心正是佛法的命脈所在,一切教法無不涵蓋于此。但真正對菩提心教法生起決定信解是非常困難的,必須有相應的善根福德因緣。所以我們要不斷忏除業障,廣泛閱讀《華嚴經》等大乘經論,對菩提心教法生起堅定不移的認識。忏除業障,才能成爲法器;深入經藏,才能納法于心,使清淨法乳進入我們的心相續中。
“如馬鳴菩薩雲:佛之心富貴,能圓菩提種,唯佛知斯要,余人莫能及。”正如馬鳴菩薩所說:菩提心的珍貴,就在于它是成佛的種子,能夠由此圓滿無上菩提。這種心行的可貴之處,只有佛陀才能完全了解,其他人是無法全面認識的。
以上,說明了大悲在大乘修行初期、中期和後期的不同作用。可見在大乘菩薩道的修行中,菩提心是貫穿始終的。發起菩提心,方能進入菩薩道的修行;成就菩提心,方能圓滿菩薩道的修行。
④ 大悲是修習七因果的核心
【從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
總之,唯欲令離苦者,若數數思惟彼有情苦雖亦能生,然令彼心易起及猛利堅固者,則先須于彼有情有悅意珍愛之相。
如親有苦則不堪忍,仇人有苦則生歡喜,于中庸有苦多生棄舍。此中初者,是于意中有愛樂故,于彼有幾許之珍愛,則對彼苦便生起幾許之不忍。中下珍愛,起小不忍。倘系極珍愛者,則雖有微苦,亦起大不忍矣。若見仇人有苦,非但不欲令離,且念其苦,願後較彼尤甚及莫脫離也,蓋爲不悅意之所致。彼複以不悅意之大小,于其感苦亦生爾許之歡喜。于中庸之苦,既無不忍,亦無歡喜者,以意悅不悅皆無之所致也。
如是修有情爲親,乃爲發起悅意。而親之究竟厥爲母親,故修知母、念恩、報恩叁者,則能成就悅意愛惜之心。又于有情愛如一子之慈者,是前叁之果,由此而生大悲焉。
若與樂之慈與悲,則不顯現因果之決定。修此一切有情爲親屬,是發心生起之因,乃月稱阿阇黎、大德月、蓮花戒阿阇黎所說也。
這一部分,說明大悲心在七因果修行中的地位。前面說過,七因果爲知母、念恩、報恩、修慈、修悲、修增上意樂、發菩提心。其中,知母、念恩、報恩、修慈都是幫助我們生起悲心,而增上意樂和菩提心則是建立在悲心的基礎上。
“總之,唯欲令離苦者,若數數思惟彼有情苦雖亦能生,然令彼心易起及猛利堅固者,則先須于彼有情有悅意珍愛之相。”總之,悲的特點就是幫助衆生擺脫痛苦。怎樣才能生起這種願望?如果反複思惟有情之苦,固然也能生起令其離苦的願望,但要讓這個願望容易生起並猛利堅固,就必須對衆生産生好感,對他們産生喜愛和珍惜的感覺。我們平時也會感慨:某某活得真累,真不容易。這種感歎多少也有悲心在內,但非常有限,因爲我們只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場看待。如果那個備受痛苦的是我們所愛的人,我們就會對這種痛苦感同身受,從內心真正生起悲憫,並急于幫助他們脫離痛苦。所以說,悲心達到什麼程度,其實就取決于我們對衆生的好感和關懷達到什麼程度。
“如親有苦則不堪忍,仇人有苦則生歡喜,于中庸有苦多生棄舍。”對于凡夫來說,如果看到親人遭受痛苦,就會不堪忍受;看到仇人遭受痛苦,則會幸災樂禍;看到非親非故者,則多半沒有什麼感覺。就像我們看到媒體報道的天災人禍,除非極其慘烈,往往不會引起太大震動。但同樣的事落在親人身上時,我們就會覺得撕心裂肺,難以承受。
“此中初者,是于意中有愛樂故,于彼有幾許之珍愛,則對彼苦便生起幾許之不忍。中下珍愛,起小不忍。倘系極珍愛者,則雖有微苦,亦起大不忍矣。”初,指“如親有苦則不堪忍”。爲什麼我們會對親人的痛苦不能堪忍?首先就是因爲內心的珍愛所致。你對他有幾分珍愛,有幾分喜歡,對他所遭受的痛苦就會有幾分不忍。如果這種珍愛只是普通的,那麼這種不忍也是普通的。如果這種珍愛已經達到極致,哪怕對方只是遭受一點小小的痛苦,我們都會感到十分不忍。就像母親對于子女,哪怕他們遭受一點痛苦,都會心痛不已,甚至比自己受苦更牽挂,更不忍。
“若見仇人有苦,非但不欲令離,且念其苦,願後較彼尤甚及莫脫離也,蓋爲不悅意之所致。彼複以不悅意之大小,于其感苦亦生爾許之歡喜。”如果看到仇人遭受痛苦,非但不願意幫助他解脫,甚至幸災樂禍,想到他們所遭受的痛苦時,反而希望這種痛苦越來越多,越來越烈,令他們無法從中脫離。這種心理就是嗔恨心所致,其程度也取決于嗔心的強弱,嗔心越強烈,懷恨程度越深,因爲對方痛苦所感到的歡喜也越強烈,反之亦然。因爲凡夫心就是這樣不平等的,是以好惡來支配自身行爲。
“于中庸之苦,既無不忍,亦無歡喜者,以意悅不悅皆無之所致也。”至于那些既非所愛也非所恨的人,對他們的痛苦,我們通常的表現則是平平淡淡,不爲所動。因爲沒有珍愛之情,就不會牽挂在心;因爲不是懷有嗔恨,就不會幸災樂禍。這種冷漠,使我們和衆生之間隔著一道無形的高牆,覺得對方好壞都與己無關,不必過問。可見,悲心達到什麼程度,完全取決于我們對衆生的珍愛程度。這就必須培養對衆生的好感,只有將這種好感遍及一切衆生,悲心才會隨之擴大。否則,我們以狹隘而充滿好惡的心,怎麼可能對一切衆生等而視之,心懷悲憫呢?
“如是修有情爲親,乃爲發起悅意。”所以,必須思惟衆生是我們的骨肉至親,由此培養對他們的好感。
“而親之究竟厥爲母親,故修知母、念恩、報恩叁者,則能成就悅意愛惜之心。”厥,同乃。在一切親人中,關系最親的就是母親。所以,我們要修習知母、念恩、報恩叁項內容,由此對衆生生起珍愛之心。我們不僅要把衆生當做母親,更要不斷思考母親的恩情,從而生起報恩之心。佛典中,佛陀也時常教導我們把衆生視爲子女,這一點可能更符合現代人的心理,因爲他們對子女的關懷遠遠勝于母親。但從修行角度來說,母親是人人都有的,而子女卻未必,所以母親更具有普遍性。此外,知母的關鍵,是要引發念恩、報恩之心。而人們對子女的愛是出于本能,兩者性質是不同的。
“又于有情愛如一子之慈者,是前叁之果,由此而生大悲焉。”而那種珍愛有情如同獨子的慈心,也是修習知母、念恩、報恩産生的心理結果。當我們能夠把衆生視爲自己的母親或獨子,才有可能對他們生起悲心。
“若與樂之慈與悲,則不顯現因果之決定。”慈爲予樂,悲爲拔苦,兩者之間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系,而是互爲因果。悅意之慈是生起悲心的因,而悲心同時也可以作爲悅意之慈的因。七因果所說的慈是有特定內涵的,爲悅意慈,就是對衆生産生好感。這份好感是生起慈悲的前提,也是決定慈悲強弱的因素。
“修此一切有情爲親屬,是發心生起之因,乃月稱阿阇黎、大德月、蓮花戒阿阇黎所說也。”對于觀想一切有情爲親生母親,然後以此作爲發起大悲和菩提心之因的教法,是月稱、大德月、蓮花戒等阿阇黎所闡述的。這一方面說明了教法的傳承,一方面體現了宗大師造論的嚴謹。
【從增上意樂及發心以成其果】
增上意樂及發心成其果者,依前次第修習,生起悲心,則于爲利有情欲得成佛亦能生起,便已足矣。何故于彼中間更加增上意樂耶?蓋想有情得樂離苦之慈悲無量,雖…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