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P7

  ..续本文上一页报恩时虽亦稍起,然于此所说者,谓有欲令得乐离苦之慈悲尚嫌不足。于有情念以我为作利乐之意乐,须生慈悲为能引起故也。彼等亦非仅于正座时修,即座后等之一切威仪中,皆为忆念相续而修。此《修次中编》所说也。

  增上意乐是建立在修慈悲的基础上。世人也修慈悲,声闻也修慈悲,那么,菩萨所修和他们有什么区别呢?《道次第》告诉我们,菩萨所修的慈悲是有担当的,这种担当就是增上意乐。

   “修增上意乐者,如是修慈悲之后,思念慨叹:我最爱乐悦意之诸有情,如是乐乏苦逼,当如何而令其得乐离苦耶?负荷度脱彼等之担,下至言谈,亦当修心也。”慨叹,感慨叹息。什么是修习增上意乐?就是根据之前所说的步骤修习慈悲后,想到有情之苦而慨叹道:我们最珍爱的如母有情正在遭受痛苦逼迫,缺乏快乐,应该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离苦得乐?这就需要担负起救度他们的责任和使命,哪怕在日常言谈中,也要时时不忘利益众生的发心。

   “此于报恩时虽亦稍起,然于此所说者,谓有欲令得乐离苦之慈悲尚嫌不足。于有情念以我为作利乐之意乐,须生慈悲为能引起故也。”希望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的发心,在修习报恩时就已生起,此处之所以特别强调增上意乐,是因为之前所修的只是报恩心,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的悲愿还不够强大。唯有修习慈悲之后,才能对有情真正生起我要给予他们帮助,令他们远离痛苦、获得安乐的愿望,并将这种愿望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使命。也就是说,到增上意乐的阶段,就使之前发起的愿心变得坚定不移。

   “彼等亦非仅于正座时修,即座后等之一切威仪中,皆为忆念相续而修。此《修次中编》所说也。”增上意乐不仅应该在座上修,在座下乃至行住坐卧一切威仪中,都要不断忆念“我要利益一切众生,以解除众生痛苦为使命”的愿望。这是莲花戒阿阇黎在《修次中编》所说的。

   通过这种反复提醒,将我们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培养起来。由此,就能自然过渡到菩提心的修习——因为菩提心就是把利他之心作为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必须承担的使命。

  【修求菩提之心】

   修求菩提之心者,依如前所说之次第修已,若见利他,须得菩提。虽亦是生起欲得之心,然尔许不足。如前于皈依时所说,从思身语意业诸功德门中,先当增长信心,次以信心为欲所依,于彼等功德起诚心欲得,于自义利亦非得种智而不可,以引生决定也。

  通过之前六个步骤的引发和强化,就可正式进入菩提心的修行。

   “修求菩提之心者,依如前所说之次第修已,若见利他,须得菩提。虽亦是生起欲得之心,然尔许不足。”修习菩提心教法者,根据前面所说的次第,从知母、念恩、报恩渐次修至增上意乐,就会发现:如果想要究竟利益众生,必须证得无上菩提,所谓“为利有情愿成佛”。虽然我们现在也已生起利他之愿,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为什么还不够?下面做进一步说明。

   “如前于皈依时所说,从思身语意业诸功德门中,先当增长信心,次以信心为欲所依,于彼等功德起诚心欲得,于自义利亦非得种智而不可,以引生决定也。”正如下士道皈依部分所说的那样,通过对佛陀身、语、意等种种功德的思惟,对三宝生起信心。然后在这种信心的基础上,发愿成就像佛陀那样的功德。即使从完善自身出发,也必须成就佛果的一切种智,由此对发菩提心生起决定的信心。从凡夫境界来说,如果只是为了利他而成佛,多少会有距离感。因为每个人更关心的还是自己,仅仅利他,可能未必有这样的境界。如果说发菩提心就能成就佛菩萨一样的功德,很多人可能会更有兴趣。

   可见,发菩提心是建立在自利和利他的基础上。于自身,能够成就佛陀那样的无量功德,否则就无法解脱自在,就依然流转六道,备受痛苦;于众生,能够给予他们究竟圆满的利益,否则就可能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者因智慧不够而事与愿违。所以,不论为了自己还是众生,都必须发菩提心。唯有这样,我们的生命才有出路,才能真正帮助一切如母有情。

   以上介绍了发起菩提心的七个步骤。其中,前三项是发菩提心的认识基础,通过知母、念恩、报恩培养对众生的好感。后面的修慈、修悲、修增上意乐则是生起菩提心的心理基础,由强烈的慈悲心而引发菩提心,又由菩提心来圆满慈悲心。

  4.发心特征及差别

   认定修果发心者,其总相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希正等菩提。”差别者,随顺《华严经》义,《入行论》云:“如何知差别,如欲行及行,善巧于此二,如次知差别。”谓愿行二种也。于此虽显现多种不同,然念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者,是谓愿心。彼已受戒后,心依戒住而犹发心,是谓行心。如《修次第初编》所说也。

  这一段,宗大师为我们介绍了发心的特征及差别。

   “认定修果发心者,其总相如《现观庄严论》云:发心为利他,希正等菩提。”锁定无上菩提之果的目标而发心,这种发心的总体特征,就如《现观庄严论》所说:发菩提心就能更好地利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希望成就无上正等菩提。发心是一种意愿,这个愿就是“我要利益一切众生”,“我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痛苦”。这种愿望的本身,和“我要买套房子”之类的愿望并无差别,不同的只是目标和所缘。从目标来说,凡夫的愿望绝大部分都是自利,而发菩提心则是纯粹的利他;从所缘来说,凡夫的愿望往往局限于自己或有关的人,而菩提心的所缘则是遍及一切众生。

   “差别者,随顺《华严经》义,《入行论》云:如何知差别,如欲行及行,善巧于此二,如次知差别。”欲行,就是我要利他的愿望,属于愿菩提心。行,做利益众生的事,为行菩提心。关于发心的差别,不同经论也有不同的分判标准。以下所引《入菩萨行论》的偈颂,主要是依据《华严经》的思想:怎样才能了知菩提心的差别?主要可以分为想要利他的愿望和利他的行为。对这两者有了透彻认识之后,我们也就知道菩提心的种类差别了。

   “谓愿行二种也。”《入菩萨行论》的偈颂告诉我们,菩提心的差别,主要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两种。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仅有“我要利他”的愿望,还不属于合格的愿菩提心,其标准为,这种利他之愿能够任运生起,并且为利益有情而发愿成佛,才符合愿菩提心的标准。根据这一愿望,进一步受菩萨戒、行菩萨行,则属于行菩提心。

   “于此虽显现多种不同,然念为利有情愿成佛之心者,是谓愿心。彼已受戒后,心依戒住而犹发心,是谓行心。如《修次第初编》所说也。”虽然其中又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方式,总的来说,想要利益有情并希望成就佛果的心,是愿菩提心。受持菩萨戒之后,遵循菩萨戒的要求并付诸实践,就是行菩提心。这是《修次第初编》所说的。

   关于菩提心的差别,除了本论所说的体性差别,还有名言差别和生法差别等。所谓名言差别,有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等,区别在于是否证得空性。所谓生法差别,有牧女式、船夫式和国王式的发心等,区别在于修行的方式和起点。牧女式的发心,是先人后己,像地藏菩萨那样,“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船夫式的发心,是同舟共济,自利利他,与众生同登彼岸。国王式的发心,是快快成佛,具备度化无量众生的能力之后,再来广利人天。

  二、自他相换修法

   除阿底峡尊者的“七因果”之外,藏传佛教中,还有一支关于菩提心修行的重要传承,就是寂天菩萨的“自他相换法”。寂天菩萨是公元8世纪左右的印度中观派论师,属于文殊、龙树深观体系的传承。“自他相换法”出自《入菩萨行论》,是寂天菩萨最为重要的著述,至今有着广泛影响。该论曾在宋代雍熙二年(985)由天息灾译成汉文,但始终未能引起重视。近代以来,先后有隆莲法师和如石法师重新翻译,引起了很多佛子的关注。近年来,还出现了修学《入菩萨行论》的热潮,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

   《道次第》中,关于自他相换的修习内容,主要是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说明自他相换的意义,二是说明自他相换的原理,三是说明怎样修自他相换,四是发菩提心要达到什么样的量。

  1.自他相换的意义

   《入行论》云:“谁有于自他,欲速为救护,于自他当换,是即密妙行。”又云:“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愚人作自利,能仁为利他,依此二差别,何须复多说。我乐与他苦,若不正相换,即不能成佛,亦无世间乐。”谓我爱执者是一切衰损之门,爱执他者为一切圆满之处,当思惟之。

  这一段引《入菩萨行论》的偈颂,说明自他相换的意义。《入菩萨行论》是关于菩提心修行最权威的论典之一,在藏地备受重视。其最大特点在于,把菩萨道修行的原理阐述得非常透彻,让你觉得就是这么回事,必须这么去做,否则就没有任何退路。

   “《入行论》云:谁有于自他,欲速为救护,于自他当换,是即密妙行。”《入行论》说:任何一个人,无论是想快快救度自己,还是快快救度他人,都要修习自他相换的法门,这是甚深微妙的修行,是成佛的捷径。以下三个偈颂,也都引自《入行论》。

   “又云:尽世间安乐,从愿他乐生,尽世间苦恼,由欲我乐生。”论中又说:世间所有的安乐,都是从希望他人乃至一切众生快乐而产生。世间所有的苦恼,都是从只希望自己快乐而产生。这和世人的观念有很大差距。我们会觉得:只有为自己做些什么才可能得到快乐,怎么可能为别人做些什么而自己得到快乐呢?那不是太奇怪了吗?寂天菩萨接着为我们举了一个极有说服力的例子。

   “愚人作自利,能仁为利他,依此二差别,何须复多说。”这个偈颂以凡夫和佛的差别,说明必须利他的原理。凡夫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处处想着为自己谋取利益,结果却在不断制造痛苦和轮回。而佛陀本着无尽…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节 菩提心如何发起》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