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修次第中編》所說也。”從我們自己的角度考量,從無始至今的生命流轉中,在一切有情之間,找不到哪一個不曾百千次當過我們的親友或眷屬。既然這樣,我們有什麼理由對這部分衆生産生貪愛,而對另一部分衆生産生嗔心呢?這是《修次第中編》所說的。
“又若于親生愛者,如《勝月女問經》雲:我昔曾經殺汝等,我亦曾被汝等截,彼此一切是仇殺,汝等何爲起貪心。”如果對喜愛的對象生起貪著,就要像《勝月女問經》所說的那樣思惟:在無盡輪回中,我們曾經殺害過對方,對方也曾經殺害過我們,彼此有過互相仇殺的經曆,又有什麼可以貪著的呢?因爲愛恨情仇都是無常的,是不確定的,對于這種朝不保夕的關系,我們沒有必要愛著或貪戀。
“如前所說無定之過,思一切親怨速疾轉變之理,即以此而遮止憎愛。”正如前面所說的無定之過那樣,現前所有關系都是無常變化的。思惟一切親人和冤家都會迅速轉變的原理,就能以此斷除對冤家的嗔恨,以及對親人的貪著。
“然此須執爲親怨之差別所依,不須遮怨親之心,以作怨親之因相,而滅貪嗔分類也。”我們執爲親或冤的境界,並不是要培養貪著和嗔心。而是通過對冤親境界的認識,以此作爲修行之因,幫助我們滅除貪著和嗔心。
因爲輪回中的一切關系都是不確定的,是變化無常的,所以就沒必要對一類衆生起貪,對另一類衆生起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無論貪嗔,都是一種糾結而扭曲的心理,能夠引發種種不良心行,進而使我們受到傷害。
3.七因果修習法
前面講到,七因果的修行必須以大悲和平等爲基礎。具備這樣的心行基礎,才能正式進入菩提心的修行。
① 于一切有情修悅意之相
七因果的修行主要包括兩部分,首先是知母、念恩、報恩。這是修習菩提心的心理基礎,也就是對衆生心存好感。缺乏這個前提,是很難生起悲心的。所以首先要修悅意之相,然後才談得上修慈悲和增上意樂。
【知 母】
以輪回無始故,我之生亦無始。生死相續,于輪回中當無不受之身及未生之地,而未成母等之親者,亦所必無。此經中言也。此複非但昔曾作母,即于未來亦當爲母。如是思已,則于爲我之母一事,當求堅固決定。此心若生,則念恩等亦易引發。此若不生,則念恩等心無由生起矣。
修習知母,主要是從凡夫心理而言。通常,我們更容易對那些關系密切的親人生起好感。在所有親人中,母親和我們的關系最爲密切,所以第一步是從知母著手。
“以輪回無始故,我之生亦無始。生死相續,于輪回中當無不受之身及未生之地,而未成母等之親者,亦所必無。此經中言也。”在無盡輪回中,我們的生命也是無始存在的。在漫長的生死相續中,在無盡的輪回道路上,沒有哪種身份是我們不曾經曆的,也沒有什麼地方是我們不曾投生的。以此推斷,我們必然有過無數的母親,可以說,世間沒有哪個衆生不曾當過我們的母親或親屬。這是佛陀在經典中告訴我們的,也是他以宿命通觀察到的。
“此複非但昔曾作母,即于未來亦當爲母。如是思已,則于爲我之母一事,當求堅固決定。”這些衆生不只在過去生中當過我們的母親,還會在未來繼續成爲我們的母親。如果我們還在六道輪回,就有相遇的可能。當我們這樣思惟之後,內心應該對“一切衆生是我母”生起堅定信解。這是修習七因果的必要前提,否則這一修行將無法繼續。
“此心若生,則念恩等亦易引發。此若不生,則念恩等心無由生起矣。”如果認識到一切衆生都曾當過我們的母親,那麼念恩等心行也會隨之引發出來。反之,如果這個觀念無法確立的話,念恩等心行也將無從生起。
如果沒有恩,有什麼可以憶念、可以報答的呢?我還是我,衆生還是衆生,彼此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什麼必要以幫助他們爲使命,爲人生目標呢?所以,七因果能否修得起來,關鍵就在于我們能否接受“一切衆生是我母”的觀點。如果在這一點上無法生信,或者只是泛泛的、將信將疑式的相信,其他六支就無從談起了。
【念 恩】
念恩者,修一切有情爲母之後,倘先依于此世之母而修,較易生起。當如博多瓦所說修之,于己前想一明顯之母親相,作是思惟:不但今時,即無始時來,彼亦爲我作過母親,已超數量。應多次思之。
如是作母時,爲我救護一切損害,成辦一切利樂。別想于今世,初于胎中時常攝持,及産生後,胎毛未幹,即抱依于暖肉。以十指玩弄,以乳酪喂哺,以口飼食而拭涕,以手揩擦其不淨,種種方便畜養而無厭倦。複于饑時與食,渴時與飲,寒時與以衣服,貧時給諸自不忍用之財。然此資具亦非易得,乃合諸罪苦、惡名、艱辛求獲者以與也。若子有病苦時,思惟子死甯己死,子病甯己病等,出自真誠願以身代,並以加行而爲除滅苦厄之方便。
總之,隨自智能爲作利樂、遣除苦惱等之事實,專一修之。以如是修習,則非僅空言,當得生起念恩之心。次于父等諸余親識,及諸中庸,乃至仇怨,如其次第,皆修知母。既于親眷、中庸、怨家皆想爲母,于一切衆生亦修知母以爲前導,次第漸廣而修習焉。
念恩,就是憶念母親的恩德,憶念衆生的恩德。
“念恩者,修一切有情爲母之後,倘先依于此世之母而修,較易生起。”在認識到衆生如母這個道理後,若能先依今生的母親修習,念恩之心比較容易生起。因爲思惟過去母親的恩德比較抽象,缺乏感性認識,而現世母親的恩德更易引起內心共鳴。
“當如博多瓦所說修之,于己前想一明顯之母親相,作是思惟:不但今時,即無始時來,彼亦爲我作過母親,已超數量。應多次思之。”具體可根據博多瓦所說的方法來觀修。首先在自己眼前清晰地觀想一位母親的形象,然後想著:她不僅今世是我的母親,在過去很多生也曾當過我的母親,所以,對我的恩德已經數不勝數,深廣難思。對于這一點,我們要反複不斷地思惟。
“如是作母時,爲我救護一切損害,成辦一切利樂。”作爲母親,她不僅在我們遇到損害時進行救護,而且對孩子精心照料,帶來種種利益安樂。
“別想于今世,初于胎中時常攝持,及産生後,胎毛未幹,即抱依于暖肉。以十指玩弄,以乳酪喂哺,以口飼食而拭涕,以手揩擦其不淨,種種方便畜養而無厭倦。”然後具體觀修母親在今生對我們的恩德。最初,當我們還在母胎中時,母親辛苦孕育,每天飲食起居、行住坐臥都小心謹慎。出生之後更是歡天喜地,雖然胎毛未幹,肮髒不潔,母親還是貼身抱在懷中,沒有任何嫌棄。此後,每天撫摸、逗弄著孩子,並以乳汁哺育,不易消化的食物都自己咀嚼後喂給孩子,對于孩子身上的鼻涕等種種不淨物,母親都親手幫我們擦拭幹淨。總之,以種種方式養育孩子而不感到厭倦。
“複于饑時與食,渴時與飲,寒時與以衣服,貧時給諸自不忍用之財。然此資具亦非易得,乃合諸罪苦、惡名、艱辛求獲者以與也。”當孩子饑餓時,母親馬上給予食物;當孩子幹渴時,母親馬上爲之解渴;當孩子寒冷時,母親馬上准備寒衣;當孩子有需要時,即使自己舍不得使用的財物,都會毫不吝惜地給與。而這些財物都是來之不易的,是經過種種奔忙勞碌、名譽損害和艱辛工作得來的。但只要爲了孩子,哪怕付出全部也在所不惜。
“若子有病苦時,思惟子死甯己死,子病甯己病等,出自真誠願以身代,並以加行而爲除滅苦厄之方便。”當孩子患有疾病時,想著甯願自己死亡也不願意孩子夭折,甯願自己病倒也不願孩子患病,這都是出于對子女的真誠關愛,所以才會心甘情願地以身代受,並以種種方式爲孩子減輕痛苦。
“總之,隨自智能爲作利樂、遣除苦惱等之事實,專一修之。”總之,對母親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爲兒女給予安樂、遣除痛苦的事實,我們要專心思惟。除了論中所舉的例子,生活中還有更多母親對待兒女的感人事迹。可以說,母愛是世間最偉大的愛,沒有任何情感可與之比擬。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切身體驗,也可以從耳聞目睹的種種事例來思惟母親的恩情。
“以如是修習,則非僅空言,當得生起念恩之心。”這樣的修習,不僅是想一想或說一說就能完成的,必須思惟到念恩之心真正生起。當我們對母親的恩德銘記在心,念恩的觀修就完成了。這種修習不是空洞的,也不是關在房間想著利益衆生,而要落實到具體的人。什麼是慈悲心的成就?什麼是救度一切衆生?是不是要把衆生度盡才能圓滿?如果這樣,那就沒有誰能成佛了。因爲世間還有那麼多衆生在沈淪,諸佛菩薩怎麼能功德圓滿呢?所以,慈悲心的圓滿,不在于度盡衆生,而在于對每個衆生都能心懷慈悲。如果對現生母親都不知感恩,別的就是空話了。
“次于父等諸余親識,及諸中庸,乃至仇怨,如其次第,皆修知母。”然後,依次對父親和兄弟姐妹等眷屬,對那些無親無故的人,乃至對我們的冤家仇敵,根據由親到疏的次第,分別將他們觀想爲母親並生起念恩之心。其中,以對仇怨修習念恩的難度最大,因爲還要突破原有心結。這就需要從親屬和中庸依次而修,當悲心具有強大力量後,才能克服心理障礙,否則是很難做到以德報怨的。
“既于親眷、中庸、怨家皆想爲母,于一切衆生亦修知母以爲前導,次第漸廣而修習焉。”如果對親人、中庸和冤家都能觀想爲母親並生起念恩之心,就可將知母的觀修擴大到一切衆生,以此作爲前導,有次第地把這種修行從局部擴展爲整體,從有限擴展爲無限。
【報 恩】
報恩者,如是唯以生死流轉而不相識耳,倘將彼受苦而無救護之諸母棄舍不顧,僅謀自己之解脫者,忍心無愧,豈有更甚于此者哉?
《弟子書》雲:“親人生死大海中,分明如墮深流內,生死不識而棄彼,但自解脫無此恥。”如是舍有恩者,在下等人猶不應爲,與我之理如何相順?如是思已,當負…
《第五章 上士道修心次第 第二節 菩提心如何發起》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